新書推薦: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化改革,我国的电影事业愈加繁荣,但是,如何让我国电影事业实现高质量的长久发展,还需电影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深入调查研究。本文从电影发行放映机制这一具体问题入手,研究电影政策,从政策的制定、实施等实践中提炼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现实,无论是对中国电影政策研究、还是未来中国电影事业的体制、机制的发展,都具重要的参考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的政策过程为研究对象,构建“压力推动-利益博弈”的政策过程分析框架,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及其评价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提取出关键影响因素和政策参与者的行动逻辑,试图找到提高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有效性的策略。
|
關於作者: |
靳丽娜,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德国伊尔梅瑙理工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影产业研究、电影市场营销、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电影政策、媒介融合。
|
目錄:
|
绪 论
节 研究背景 3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10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第四节 文献综述 14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28
第六节 研究创新之处 32
章 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过程的概念界定及理论解读 35
节 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过程的相关概念界定 37
第二节 传统政策过程视角的解读 47
第三节 “压力推动-利益博弈”的政策过程分析框架 51
第二章 压力推动下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制定过程分析 63
节 内部压力推动1993年“市场化改革”共识的达成 65
第二节 外部压力促使2001年“院线制”共识的达成 78
第三节 影响政策制定者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 93
第四节 小结 96
第三章 利益博弈下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99
节 1993年行政性执行:“非正常”行政管理体制造成利益格局复杂化 101
第二节 2001年政治性执行: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影响改革政策执行效果 114
第三节 地方利益下的政策参与者的行为逻辑 125
第四节 小结 128
第四章 作为纠偏机制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评价机制分析 131
节 政策评价长效机制的缺失导致政策调整不及时 133
第二节 政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评价结果公正性的关键 137
第三节 小结 140
第五章 提高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有效性的策略 141
节 新市场环境下对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过程提出的新要求 143
第二节 优化政策制定的决策机制是保证政策效果的核心 149
第三节 理顺电影管理机制是保证政策效果的关键 155
第四节 完善电影政策评价体系和机制是政策效果的必要保障 157
结 语 161
参考文献 165
附录 178
致谢 180
|
內容試閱:
|
从改革历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进程中的相关政策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市场效果。有些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市场效果,也有一些政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预期目标常常落空,老问题不仅没有真正解决,还随之冒出了新问题。
1.1993年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的意义大于效果
这是一次开创性的改革,是电影行业市场化的大胆尝试,是从业者和管理者们惯性思维的一次松绑,为今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基础。而在改革中短暂出现的分账结算方式、省内联合发行等发行放映运作方式的尝试,也为今后的改革打开了一扇窗。尽管此次改革的意义重大,但在市场化道路的探索中,却并未形成发行放映单位有序竞争的局面,与改革预期目标——打破垄断形成竞争相去甚远。
改革之初,取消了中影公司的专业领导地位,各地各级电影公司拥有了国产影片发行权,看似打破了中影公司在电影发行渠道上的独家垄断,实则是各省级电影公司在省内迅速形成地域垄断。之后虽然出现了“江苏突破”“山东突破”等事件,但市级电影公司由于行政隶属级别低于省级,仍然未能彻底冲破省级电影公司的地域垄断。与此同时,3号文件给中影公司保留的进口片独家发行权又使得本已混乱无序的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引进分账大片后,中影公司需要有一个通畅的渠道来发行这些关系到各级发行放映单位生存的影片,而各级电影公司在共同利益面前选择互相妥协,省公司通过向下分成让利、承包制、产权联结与联合经营、单片招标制等方式向下级电影公司分权让利,维护所在行政区域内发行网络的顺畅。终,中影公司通过进口分账大片的独家进口权和发行权重新强化了自己的市场垄断地位。各级电影公司的上下隶属关系未变,资本结构未变,多数省份的发行放映运行机制又重新回到四级发行体制的老路上。经过改革我国电影市场也并未好转。电影票房年收入不断萎缩,市场竞争混乱无序,走私盗版屡禁不止,偷漏瞒报、拖欠款项等现象依旧存在,电影市场在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中也丧失了一定的活力。当然,造成这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较为复杂的历史原因。一方面,在电影业全面计划经济的时代,人们难以一下子接受市场经济所形成的竞争局面;另一方面,强大的地域保护思想也限制了改革的脚步。
尽管本次改革吹响了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号角,意义十分重大。但从改革的效果看却十分有限,与预期目标——打破垄断形成竞争出现了较大偏差,改革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电影市场并未出现好转。
2.2001年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政策效果与预期目标偏差较小
与1993年的改革相比,本次改革是我国电影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重大改革,改革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为了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改变隶属关系,发行放映机制进行了彻底的转变,从多级发行变为院线制的一级发行,简化中间环节,促进影片的流通,从而激发市场活力。从政策实施后的效果看,当初预设的政策目标应该说是基本实现了。
经过一年的发展,到2003年5月,“全国拥有院线总数35家,电影院1032家,电脑售票的影院766家,银幕总数1899块,电脑售票的银幕1572块”,其中15条跨省院线,初步打破了原有按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尽管这种利用行政手段迅速成立的电影院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省内院线由省级电影公司或市级电影公司改组而成,本身就有管理机制落后、人员负担过重、缺乏激励机制、资金不足等沉疴旧疾,再加上其与影院之间的签约关系稳定性较差、院线话语权不高等新问题,颇有些换汤不换药的意味。但是改革的步伐并未停止,2003年11月《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影院线公司机制改革的意见》(广影字[2003]第576号)及时跟进,首次允许民营资本、社会资金进入院线领域,真正实现了“谁投资谁经营”,极大地激发了发行放映从业者的热情。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这一领域,院线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改变了初院线公司都是由电影系统内国有电影公司改组而成的局面,加快了竞争节奏,从而激发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无限潜力。
院线制是电影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尽管我国院线制的推出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但它却迅速打破了电影市场行政区划的封闭状态,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让我国电影市场形成了一个流通的新市场。这次改革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偏差较小,可以说改革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