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经久流传,经典珍藏。本书选篇经编委会与汪曾祺家人、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研究专家共同商定,收录了汪曾祺各时期经典的代表性小说作品!
半个文化圈鼎力推崇的现象之作。贾平凹、莫言、冯唐、苏童、沈从文、张兆和、黄永玉、王安忆、铁凝、毕飞宇、苏童、曹文轩等文学名家倾情推荐。
全书以初版本或初刊本为底本,参校各种文集及作者部分手稿、手校本,终经由汪朝校正和审定,汪朗亲笔做序。
精选了汪曾祺写给夫人、家人,以及师友的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信作品。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曾祺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书中插以汪曾祺写给夫人、家人和朋友的书信手迹,十分珍贵。
书后附有《聊斋新义》。汪曾祺在美国交流期间给夫人写信中常提到的《聊斋新义》中的几篇小说均有收录。
布面精装,典雅精致,特别赠送汪曾祺绘画作品藏书票一枚。
|
內容簡介: |
《汪曾祺家书》精选了汪曾祺写给夫人施松卿、弟弟、妹妹、妹夫,以及师友沈从文、巴金、朱德熙、朱奎元等的书信作品大约80多封。并配有书信的影印件作为插页,尤为珍贵。这些书信,不仅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当代文学史的史料。
|
關於作者: |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师从沈从文先生,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在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先后出版小说集、散文集、文论集、戏剧集约300册,并有著作集被翻译为英文版、法文版、韩文版等。《汪曾祺全集》8卷本(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出版;《汪曾祺全集》12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
目錄:
|
致夫人/1
致夫人(1987-08-31)/2
致夫人(1987-09-02)/3
致夫人(1987-09-04)17
致夫人(1987-09-06)110
致夫人(1987-09-11)/12
致夫人(1987-09-12)/14
致夫人(1987-09-20/21/22)/16
致夫人(1987-09-29)120
致夫人(1987-10-03/05/06/07)124
致夫人(1987-10-07/12/13/16)/28
致夫人(1987-10-18)/33
致夫人(1987-10-20)/35
致夫人(1987-10-25/26/27)/40
致夫人(1987-10-29)146
致夫人(1987-10-30)148
致夫人(1987-11-15/16/17)/52
致夫人(1987-11-22)159
致夫人(1987-11-24)/63
致夫人(1987-11-24/25)/65
致夫人(1987-12-04)170
致夫人(1987-12-06)172
致家人/78
致汪海珊、汪丽纹(1981-06-07)79
致汪海珊、汪丽纹(1981-08-26)/81
致汪海珊(1981-10-06)/83
致汪海珊、汪丽纹、金家渝(1981-11-13)/84
致汪丽纹(1982-05-30)/85
致汪丽纹(1982-06-27)/86
致金家渝(1983-01-18)/88
致汪丽纹、金家渝、汪海珊(1983-09-16)/91
致金家渝(1984-03-04)/93
致汪丽纹(1985-01-26)194
致金家渝(1985-02-02)/96
致金家渝(1985-08-08)197
致金家渝(1985-09-27)198
致金家渝(1986-01-15)/99
致金家渝(1986-03-07)/101
致金家渝(1986-08-20)/103
致金家渝(1987-01-29)/105
致汪丽纹(1987-02-20)/107
致金家渝(1991-10-13)/109
致金家渝(1991-10-15)/110
致金家渝(1992-03-18)/113
致金家渝、汪丽纹(1992-04-18)/115
致金家渝(1993-01-10)/116
致金家渝(1994-01-25)/118
……
致友人/119
附录:聊斋新义/231
汪曾祺主要著作目录/296
|
內容試閱:
|
八宝辣酱的味道
汪 朗
八宝辣酱是沪上的一道家常菜,如今不少上海馆子里也能吃到,做法也更精致。
中国的菜品点心中,凡带有八宝两字,内里总会有许多零碎,要凑成八样或是更多。比如八宝饭,主料糯米之外,要添加葡萄干、莲子、红枣、豆沙、松仁、核桃仁、花生仁、白果、果脯、瓜条、枸杞、桂圆肉、青红丝和白糖等配料,还要用大量猪油拌入糯米,如此蒸出的八宝饭,香甜,软糯,吃了一口还想第二口。如今有人为了健康,将猪油换成了植物油,那就没什么吃头了。
八宝辣酱的配料也挺多,有瘦猪肉、鸡胸肉、鸭胗、猪肚、海米、豆腐干、冬菇、冬笋、茭白、花生米等,将这些原料切成细丁,放入甜面酱和少量辣椒酱,同炒。讲究的,还要将少量鲜虾仁和豌豆粒另外用温油滑熟,待辣酱炒好之后,铺在表面,白绿相间,好看又好吃。上海人管后一道工序叫盖帽子,盖上帽子,八宝辣酱才够档次。
在喜辣者看来,八宝辣酱实在不够劲儿,甜了吧唧的,只有一点儿辣味,叫个八宝甜酱还差不多,但在上海人嘴里,这点辣味已经蛮“结棍”了,再辣就吃勿消了。说甜也罢,道辣也罢,八宝辣酱总归是道菜,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这就行了。这和衡文的标准差不多。
汪曾祺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就叫《八宝辣酱》,说的是“文化大革命”时剧团里的一些人和事,带些荒诞色彩。其中有个姓丁的工宣队员,上海人。上班天天吃的菜都是自制的八宝辣酱,装在一个玻璃瓶里。别人看着奇怪,于是老丁把玻璃瓶举起来,晃了晃说:“迪只(这件)物件(东西)勿便宜。”这篇小说关于八宝辣酱的内容只有这么多。老头儿的文章,一向不在题目上故弄玄虚,既然要起这个名字,八宝辣酱就该在小说中占有更重的分量,然而没有。这篇东西他
写完就塞到抽屉里了,没有发表,有可能还想充实一下。这篇《八宝辣酱》,家里人总觉得不够完整,因此多年来一直搁在那里,北师大版的《汪曾祺全集》也没收进去。直到几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编《汪曾祺全集》,主编提出老头儿的作品要能收尽收,我妹妹这才把《八宝辣酱》又拿了出来,看了看,觉得还凑合,于是找了家杂志发表了一下。那已经是2015年的事了。因此,《八宝辣酱》如果要非找点说道,可以说是汪曾祺发表时间晚的
小说,另外比较另类。
这一次,文化发展出版社在选编汪曾祺作品集时,看上了《八宝辣酱》,还将其名作为其中一本书的书名,类似内容的作品还选了几篇。这真是应了一句俗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种人弃我取的做法似乎有点剑走偏锋,但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汪曾祺的作品,有着各种味道,酸甜苦辣都沾点边儿。尽管他将自己创作的主旨概括为“人间送小温”,有意识地向读者呈现世间的美好事物,描述生活中好玩儿的一面,但是这个老头儿毕竟生活在当下,经历过不少运动,也受过一些揉搓,有着各种感受。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在看似平淡的叙说中,也会带点寒凉,存些棘刺,让人有所触动。他多次说过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上的丑恶事情和荒诞现象,也会在作品中给予抨击。这种抨击可能不那么激烈,但确乎存在。就像八宝辣酱,除了制作精致外,终归要带些辣味,不能光是甜乎乎的。这类文章数量不算多,但也是汪曾祺作品的一个门类,要想全面了解这个老头儿,不妨读一读。
如今,汪曾祺的读者比他在世时多出了很多,男女老幼都有,市面上的老头儿作品选集也是花样迭出,特别是他写的有关吃吃喝喝、花花草草、游山玩水之类的文章,入选率相当高,卖得也都还好。对此,我们家里人有点无奈。这些作品确实出自汪曾祺之手,写得也有味道,如今人们的工作生活都挺紧张,看看这类轻松闲适的文章,有利于舒缓压力,刺激食欲,外带睡个好觉。但是这类作品毕竟不是汪曾祺的全貌,市面上若全是这类书,老头儿岂不成了“鸡汤”作家?所幸,还有一些出版人有着不太一样的眼光,选编了一些反映老头儿不同创作风格的集子,让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套书应该也能归入其中。
文化发展出版社的这套汪曾祺作品集,计有小说两本,散文三本,外带一本书信。其中的一本散文集,叫作《在西南联大》,书名平实,毫无噱头,但所选文章皆可读,如《泡茶馆》《跑警报》《七载云烟》《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昆明的雨》等。汪曾祺在昆明一共待了七年,其中五年在西南联大读书,两年教中学混饭吃,这段经历对于他走上文学之路有着直接影响。关于昆明七年,他写过许多回忆文章,有怀人的,有叙事的,体裁众多,风格各异。这些人和事在他心里滋养了几十年,成文后自然厚实有味儿。后来一些“到此一游”的作品,虽然文字也纯熟,但毕竟是急就章,不那么耐看。从这本书书名和篇目的选定上,也可看出选编者的眼光确实有些独特。
听说,出版社正在和高邮市的汪曾祺纪念馆商谈,将这套书作为纪念馆推荐的典藏书。从分量上看,这套书作为典藏书倒还压得住,只是中正严肃的篇目稍多了些,要得到读者认可,恐怕还要多做些推广工作。
汪曾祺在家做过八宝辣酱吗?偶尔做过,味道还行,不过没盖过帽子,可能也不太懂这些规矩。老头儿虽然被称为美食家,但只是作家中的厨子,主业还是文学创作。他写的吃喝,只可咂摸其中的文学意味,依样画葫芦准得砸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