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触摸历代王朝兴亡脉搏,解读中国大一统历史密码,大运河如何影响中华历代王朝?
20万字,百余张图片,还原大运河是如何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
70多张大运河历史地图,跟随作者徜徉在运河历史的长河中
|
內容簡介: |
本书根据中国的历史脉络展开叙述,从运河始建的春秋战国直到漕运废止的晚清,融合了历史、水利、地理、军事、农业、交通、文化等综合知识,集中讲述了大运河如何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王朝的运行和变迁,在历史的时空中发现和认识大运河的作用和价值。在每一个朝代,主要围绕与大运河相关的重大事件来展开讲述,包括定都的选择、军队的部署、粮食税赋的分布及调配运输、运河的水利建设、运河带来的文化融合等方面,深刻地揭示大运河是历代王朝的命脉。另外,本书还结合大量的地理地图和图片,方便读者更加直观生动地阅读,建立起大运河形成、发展和运行以及古老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完整画面。
|
關於作者: |
姜师立,扬州大学兼职教授、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副秘书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曾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专职副主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及运河文化推广工作,对运河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出版作品有:《运河王朝:从东周到明清》《活在大运河:大运河如何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及发展》《京杭大运河遗产监测技术与应用》《中国大运河百问》《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扬州》《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
|
目錄:
|
目录
前 言??大运河与历代王朝?
序 章?大运河的时空演变
节??大运河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运河的开凿历史
第三节??大运河的空间分布
章 诸侯争霸的水利大战
节??从“泛舟之役”说起
第二节??陈蔡运河与江汉运河
第三节??邗沟:夫差北上争霸的水道
第四节??鸿沟:魏惠王在中原的扩张
第五节 ?都江堰:秦国的图强工程
第六节??郑国渠:韩国的疲秦之计
第七节??灵渠:秦征百越的运兵通道
第二章??秦汉王朝的粮道
节??秦朝大一统与漕运
第二节??秦王朝的粮食调配
第三节??西汉定都与经略西北
第四节??西汉粮食贡赋的调配
第五节??东汉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
第三章??曹魏运河与晋室南渡
节??曹魏运河与晋的统一
第二节??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第三节??向南方的人口大迁移
第四节??南方经济大发展
第五节??南北朝区间运河的发展
第四章??隋炀帝的眼界与魄力
节??灭陈战争与开山阳渎
第二节??繁华的扬州与南方的士族
第三节??三征高句丽与开永济渠
第四节??东都就食与营建洛阳城
第五节??运河次大沟通
第六节??隋代粮仓与运河城市
第七节??三下江都与隋朝灭亡
第五章 大唐王朝的生命线
节??唐代运河水利工程与经济区
第二节??广运潭盛会与盛世长安
第三节??运河上的洛阳及扬州
第四节??连接陆海丝路的桥梁
第五节??安史之乱与南方的发展
第六节??运河保卫战和唐朝的灭亡
第六章??清明上河图的繁华
节??定都汴梁的无奈
第二节??汴梁的繁华世界
第三节??宋代的漕运改革
第四节??靖康之变与重心南移
第五节??南宋的运河治理
第六节??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七节??海上贸易与交流
第七章 忽必烈的征服野心
节??元王朝建都北京城
第二节??大运河的截弯取直
第三节??水上漂来的元大都
第四节??马可·波罗与大运河
第五节??江淮起义与元朝灭亡
第八章 南京到北京的距离
节??从南京迁都北京
第二节??南旺枢纽工程
第三节??明朝的漕运制度
第四节??运河上的商帮
第五节??苏禄王长眠运河畔
第六节??正德皇帝运河落水
第九章 满汉一统的权杖
节??康熙、乾隆的运河南巡
第二节??清口枢纽工程
第三节??满汉文化的融合通道
第四节??清末战争与运河漕运
第五节??洋务运动与漕运终结
附 录 大运河申遗与运河文化复兴
节??大运河的整治与现状
第二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
第三节??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大运河纵贯中国东中部地区,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沿用时间久、规模的一条人工运河。它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组成,早的河段开凿于2500年前。它沿途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3200千米,堪称一部大地史诗。
对于大运河的价值,《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是这样描述的:“大运河是世界上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漕运)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王朝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工运河发展的悠久历史,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运河由于其广阔的时空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而成为文明的摇篮,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从东周到明清,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大运河很好地发挥了上述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运行和发展。可以说,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国的王朝史。
一、政治一统的权杖
中国的大一统观念由来已久。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天子为首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随着秦汉王朝的形成,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并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自此中国逐步成为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大一统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秦汉之后,中国虽然也曾短暂地陷入分裂的局面,但是绝大多数时间都维持了大一统的局面,可见大一统观念的强大力量。
秦代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均以实行大一统的郡县制为主,中国古代的交通动脉的建立也多出于控制国土、巩固统治的需求。由国家投资建设、统一规划实施的大运河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的,并服务于这样的功能。隋代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巩固了关洛地区的统治中心地位,为隋唐宋时期王朝政权的维护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元代对大运河进行截弯取直,通过大运河可以直接沟通北京和江南(后明清继续沿用),加强了北京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为北京成为统治中心奠定了基础。
某种程度上,秦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正是通过大运河这一根强有力的权杖,巩固了皇朝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因此,可以说,大运河是中华大一统王朝的重要载体,也是大一统观念的直接印证。
二、王朝漕运的通道
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大多坐落在北方,而中国的经济重心自魏晋南北朝后逐渐由北方地区转向南方地区,以至于在之后一千多年中,直至清王朝,中国都处于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局面。为了紧密联系经济重心和政治军事中心,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满足政治军事中心的需求,历代王朝开辟并维持了大运河这样一条纵贯南北的运输干线,并利用其调运专门物资(主要是粮食)到首都(或其他由王朝指定的重要政治军事目的地)。这种专门运输体系被称作漕运。
漕运是古代中国这一巨大的农业王朝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之一,也是重要的赋税方式和治理国家的统治手段。自隋代至清代的大一统王朝,漕运都是重大的国家事务。漕运这一独特的制度和体系,跨越多个朝代,稳定地延续了一千多年,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运河是漕运的主要通道,沿大运河持续运行的漕运系统,促进了运河沿岸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并带来了商业文明,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和重要节点城镇。因此,从隋唐开始,大运河沿岸都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地区之一。
三、文化融合的纽带
隋唐大运河贯通后,江南地区与北方和中原地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北方和中原地区的文化沿运河南迁的局面。北方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文化成就、经济物资等,通过运河融入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之中,直接促进了之后南方经济重心的兴起。隋唐以后,北方和中原地区屡次遭受战争与灾荒,人口大量南迁,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江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使江南成为全国人文荟萃之地,大量江南士子或游学或求仕,多由运河北上,把江南社会的文化、风俗、生活方式带往中原和北方,融入当地的社会和生活。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两大区域——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相互交流,推动了南北方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终奠定了国家的文化基础。
另外,作为沟通陆海丝绸之路的内陆航运通道,大运河对中外文化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丝织工艺、陶瓷制造术、建筑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各种文化书籍通过大运河向海外传播,东南亚的优质木材、宝石、象牙、香料由运河传遍全中国,西方的近代科技也通过大运河在中国广泛传播。僧侣、官员、商人、传教士、旅行家、使团等频繁地由运河来往中国内地,并经由海上、陆上交通,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联系。
四、沿岸人民的母亲河
大运河联通了由于自然环境差别而分割的若干地理区域,将其转化成一个大的具有共性的人文环境。在便利交通运输、繁荣两岸商业的同时,也孕育了运河两岸特有的民情风俗,深刻影响着沿线人民的生活方式。人们沿着大运河逐水而居,沿运河而兴起的城镇打下了鲜明的运河烙印。在南方,运河水系与城市水系巧妙连接,形成了独特的“枕水人家”居住模式,扬州、苏州、杭州、绍兴等历史城镇的运河街区均生动展现了大运河对生活方式的塑造。
大运河流经的地区是中国东中部为核心的地区,沿线人口达到3亿。大运河用她的乳汁哺育着依河而居的人们,并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记,成为跨越南北各文化区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不是生母,便若乳娘”,大运河通过对沿岸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的塑造,与运河沿岸广大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关联,成为他们共同认可的 “母亲河”。2020 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扬州运河三湾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在大运河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潮中,研究大运河的专业图书已有很多,但是,真正适合大众阅读的通俗读物却很少。不少人看到的还只是大运河这个浩大的实体,而对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了解有限。笔者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对大运河满怀深情;后有幸参与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进而深刻体会到大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到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研究和切身体会,精心撰写本书,目的是让运河文化走进大众,让大众真正理解和读懂大运河。
本书根据中国的历史脉络展开叙述,包括大运河的时空演变、诸侯争霸的水利大战、秦汉王朝的粮道、曹魏运河与晋室南渡、隋炀帝的眼界与魄力、大唐王朝的生命线、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忽必烈的征服野心、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满汉一统的权杖,以及大运河申遗和运河文化复兴,共11个章节的内容。它从运河始建的春秋战国直到大清王朝,融合了历史、水利、地理、军事、农业、交通、文化等综合知识,集中讲述了大运河如何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王朝的运行和变迁,在历史的时空中发现和认识大运河的作用和价值。在每一个朝代,主要围绕与大运河相关的重大事件来展开讲述,包括都城的选择、军队的部署、粮食税赋的分布及运输、运河的水利建设、运河带来的南北融合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大运河是历代王朝的命脉。
另外,本书还结合大量的地图、遗址图片等,方便读者更加直观生动地阅读,建立起大运河形成、发展和运行以及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完整画面。
大运河承载了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由于笔者研究所限、时间仓促,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