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忠之臣:寇准

書城自編碼: 365321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刘广丰
國際書號(ISBN): 9787205102173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HK$ 72.8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HK$ 333.8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2.5
《忧乐系天下:范仲淹》
+

HK$ 72.5
《开国皇帝:赵匡胤》
+

HK$ 72.5
《科技史坐标:沈括》
+

HK$ 65.7
《十分钟漫画四大文明古国》
+

HK$ 50.0
《中华人物故事:文人为官(精选杜甫、范仲淹、郑板桥等历史人物修》
+

HK$ 52.5
《中华经典名篇:历史的影子观盛衰》
編輯推薦:
本书讲述了一位另类精英的成长史,是一个“大忠”之臣的人生传奇,也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本书刻画的寇准是优点与缺陷交织的完整性人物,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寇准的一生坎坷起伏却又充满着荣耀。
大部分对寇准的了解,是通过长篇历史评书《杨家将》,其实一个真实的寇准的人生更加精彩。本书由寇准为线索,论及他身边各种历史人物,向读者展现独具特色的时代历史。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主人公是宋代名相寇准。寇准是宋初名臣,其名声在民间流传,主要是来自话本小说《杨家将》,而他在历史上的声望,则来自于澶渊之盟中左右天子,终促成盟约的举动。故范仲淹对寇准的评价是“能左右天子……天下谓之大忠”;仁宗年间,翰林学士孙抃在仁宗的授意下,撰写了《莱国公寇忠愍公旌忠之碑》,而仁宗更是亲自题写碑首“旌忠”二字。由此可见,“忠”乃寇准的标签。然而,本书不想用刻板的手法描述寇准的人生,生而为人,大忠如寇准,也有其性格、脾气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大忠固然是寇准的优点,但他自身性格中也有不适合当政治家的缺陷,而优点与缺陷交织,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物。此外,本书非就寇准而论寇准,乃是想以寇准为线索,论及他身边各种政治人物,包括宋太宗、宋真宗、刘皇后、王旦、王钦若、丁谓,等等,以期向读者展现他所处时代有趣的历史画面。
關於作者:
刘广丰,广东广州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后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五代史与宋史,曾发表专业论文多篇,主持过省部级以上项目三项,出版译著《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等。
目錄
目 录
总 序 / 001
引 子
大宋之兴 / 001
一、怎一个唐末五代 / 001
二、宋朝的统一 / 006
三、崇文并不抑武 / 010

少年进士 / 019
一、寇准的家世 / 020
二、童年的往事 / 025
三、年少的进士 / 029
第二章
宦海之途 / 036
一、小小地方官 / 037
二、叱咤开封城 / 046
三、谁来当太子 / 055
四、专断的参政 / 062
第三章
澶渊得失/ 071
一、回朝拜相 / 073
二、辽军压境 / 082
三、护驾亲征 / 093
四、城下之盟 / 102
第四章
天书风云 / 118
一、天书降,封泰山 / 119
二、再入朝,拜枢相 / 125
三、献天书,再拜相 / 140
第五章
对手与盟友 / 146
一、皇后多才慧 / 148
二、外复有丁谓 / 155
三、对垒且分明 / 167
第六章
天禧政争/ 179
一、从友到敌:寇、丁关系史 / 179
二、所争为何? / 195
三、李迪:寇准不在朝的日子之一 / 208
四、王曾:寇准不在朝的日子之二 / 213
尾 声
别是功名 / 228
后 记 / 233
內容試閱
后周显德七年,岁在庚申,公元纪年则曰960年。这一年的“春节”,就在公历1月31日。经过了数十年的各方势力混战,天下还在大乱,百姓生活仍在苦难之中(当然,传统王朝盛世,百姓也在苦难之中,乱世倍增而已)。不过,古今一例,百姓们大过年的,假装也要假装一下,麻醉也要麻醉一下,大户小家都欢天喜地,撤旧符,换新桃,祭祖悬影,张灯结彩,宴饮欢唱。无论内忧外患如何,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可是,就在中原大地一片祥和气氛之中,突然——可以说非常非常突然,大年初一,北境传报紧急军情!北汉勾搭辽军,攻打过来!开封城内,惊慌失措的百姓,惊慌失措的大臣,还有惊慌失措的小皇帝,焦急一迭声:怎么办?怎么办?
“大周”,说起来总是中原正朔,且蓬勃之际,岂能坐以待毙!必须抵抗,必须派富军事指挥才能的大将率军抵抗!不过,谁是具有这样能力的大将呢?当然,朝廷知道,百姓知道,只有赵匡胤一人而已。赵匡胤成竹在胸,也不推辞,安排妥当,于初三日带兵北征。走了一天,来到陈桥驿,夜色降临,驻扎下来。接下来的故事,三尺孩童以上,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成为古今耳熟能详的“往事”。显德七年,飞速变成了建隆元年,开启了一个全新朝代:宋朝。由此,也就进入了我们这套丛书的主题:“宋朝往事”。
在中国历史上,“宋”之魅力,独树一帜,让人不停地想起它。提起宋朝往事,很多人都感觉历历如在目。那么,以后见者之明,再观察宋代,到底该如何认识宋呢?陈寅恪先生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就已经为它定性定向,成为我们认知宋朝的一个基底性叙述了。不过晚清民国以来,学者与世人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看待宋朝总是觉得它“积贫积弱”,几乎只有陈先生独具慧眼,但是随着世界的变化,研究逐步深入,观念多轮更新,世人越发理解陈先生的先见之明,发现宋朝既不贫也不弱,乃至更多强调“宋朝”有趣又有生机的那一面了。在当代中国人看来,这是一个有意思、有故事的风雅时代。
宋朝文化,偏于“雅致”一路的气象,已经有无数学者指出过了。虽然“西园雅集”其事本身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雅集”精神却是宋代真实的“文化心理”。他们吟诗词而唱和,他们抚琴听音,他们绘山水而问禅风,“宋型”的文人风貌就显现于其中。从“西园雅集”的千年反复阐释与模仿当中,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而“雅集”所体现出来的“极简”美学,是宋代高雅文化的全部核心所在。扬之水先生说:“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携手传播着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当然,这种风雅文化,也深深影响到市井文化,推动了市井文化与风雅文化同步大放异彩。甚至或者可以说,在宋人那里,市井文化就是风雅文化的变身。
宋朝经济,由以工商流转增值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初步迈向了现代经济的门槛。又因为总掌控区域大幅度缩小,外部军事压力过大,财政供给压力倍增,不得不开拓在传统农业经济之外的财政来源,竟有意外收获,也就是发现了一条新经济之路:由工商业繁荣,进而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对比前朝,都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宋朝常年铜钱铸造数量,比唐代鼎盛高峰还多出数倍,更不用提出现“交子”这样具有现代化性质的纯信用货币。当然,受限于诸多因素,并未能或者说完全没可能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惊险一跃。
宋朝政治,在传统时代的政治大势中,堪称特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因政治斗争因素随意诛杀大臣,都是宋朝的独有特殊之处,因而建立了一种相对开明的政治局面。虽然我们完全了解,宋代的政治也有诸多问题,党同伐异,文字狱,争执与整肃似乎也都没少过,但是在整体上观察帝制时代的政治,完全可以确认,宋朝相对偏于宽松。从整个王朝政治史上观察,两宋还都可以说是独特的存在。而科举取士,更是奠定了读书人在政治上的进取之心,社会流动开了一个虽不宽松但也绵绵不绝的上下交通渠道。有志者,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层,自认对天下有责任,亦有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宋朝都是奠定中华文化终形成的重要一环,无宋则不足以言中华文化。不过,普通读者对宋朝的印象,在经历了长期的看低之后,则有近似180度的大转弯。近数年,欣赏宋朝,研读宋朝,描绘宋朝的生活则成为影视、阅读、游戏等各类市场上的新宠。各类时新或传统媒体,时不时地就出整本的宋代专题,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音频课、视频课,坊间也在学术著作大批出版的同时,出现了无数种关于宋朝的通俗著述。在关于宋朝的叙述大繁荣之时,在这无数种关于宋代的讲述中,为什么我们还要再增加新的一种呢?这大概就是因为,宋的魅力势不可当。虽然名家大作,珠玉在前,但是我们还是想试图提供更多的维度给读者进行参考和对读。
如何提供这更多的维度?孟浩然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能代表我们的心情和缘起之思。就是想通过人和事的两方面,与读者诸君讨论宋朝的独特之处。宋之风雅、政事、富庶,都体现在人和事之中了。没有那些独特的人,风雅不可见;没有那些风雅之士的行动,政事不可知;没有那些百姓的努力创造,富庶无可求。想要全方位地观察宋、了解宋,欣赏大宋之美,就请和我们一起来回首宋朝往事吧。
当然,宋代人物纷繁,我们首先选择了赵匡胤、范仲淹、寇准、沈括、岳飞这五位代表性人物。相信以读者诸君的敏锐,已经明了了我们选择的用意。赵匡胤,开国之君,没有他的布局和冒险一搏,不会有大宋的建立;没有他所奠定的基础,宋朝也许就是那个“第六代”了。范仲淹,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言名句,几乎每个当代中国人都会反复学习那千古名篇,没有他,宋朝就缺失了一点什么。寇准,评书演义当中的人物,一句“寇老西”牵动了多少我辈凡夫俗子的心!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有棱角有缺点的演员。沈括,我们了解他的大书《梦溪笔谈》,更了解他记述下来的活字印刷术。他是那个时代的文人典范,虽然后人未必赞同他的为官为人之道,但是都欣赏他作为文人士大夫而能关注于下里巴人技术进步的开放心态。岳飞,更是无数传奇小说当中的榜样,千百年来,不知道影响了多少英雄豪杰!宋朝有没有比他们这五位更出色的“人物”?当然有,一定是无穷无尽。司马光、苏轼、王安石……这个名单可以列出来一长串,也都是一代名臣名家,甚至有着更加巨大的影响力。不过他们得到的关注更多,已撰成的论述也更多。所以,我们设想,关于其他“人”的进一步阐发,就留待本丛书的第二辑乃至更多辑。
因人而成事,宋代历史上,几乎每天都有大事发生。这些大事如何走向,以后见之明来看,在历史上就更有关键节点的作用了。我们同样选择了五件大事,作为代表,算是尝一脔而知一鼎之味。东封西祀、熙丰新法、靖康之难、三朝内禅、开禧北伐是我们选定的批“大事”。读者诸君,聪明如你,当然也更明了这五件事情在宋代历史上的关键性作用。宋真宗不甘平淡,又缺雄才大略,导演了一场天书降临的闹剧,东封西祀,营造太平盛世,将宋朝引到了一条歧路上,带坏了政治风气,无谓地消耗财富积累,导致社会出现重大的方向调整。宋神宗继位之后,梦想成为一个大有为君主,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想法。与王安石一遇即合,君臣相得,开启了一条“改革之路”。不过这改革既艰难,又复杂,在宋人眼里更如乱来。千载之下,评说仍未有完结之期。靖康之难,更是一个朝代的伤心之史。在繁华富足当中,突然崩溃,亦是千年少见之事。再建南宋,久居钱江之畔,临安临安,已再无临意。不过相对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之下,皇位继承这个中国传统政治的大难题,在南宋前半期又成为难上加难的超级难题。南宋前四帝,总共见过了四次内禅(高宗为皇子时,见徽钦之禅)。王朝体系下,就没有真正的家事与国事的分别,这一国事家事大难题,搅得政局翻覆,影响极大。再到开禧北伐,只好说它是虚假的反攻。韩侂胄的大冒险,终把屠刀留给了自己。而由此导致的政局动荡,让后人感觉平添了几分萧瑟。更不幸的是,蒙古崛起,应对失当,为终没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以此五事,可见宋朝历史脉络的大关节之处。除此之外,大事当然更多,不过丛书容量有限,只能留待今后继续讲述。
以上五人五事,共同构成了我们设想中的“宋朝往事”。知人论世,读人读事,把“人”和“事”立体组合起来,这是我们设想的一种新尝试,成功与否,还需要留待时间来验证。但是希望读者诸君,能看到我们11个人的共同努力,期待您与我们携手,一起走进宋朝,欣赏大宋往事,感慨世事变迁,回到大宋场景中,感受历史长河的孤独前行。
本人供职于坐落在千年古都的河南大学,日常所居之处,每日教学相长之所,就在开封的东北角,宋代遗存“铁塔”之下。这个位置,大概也是王诜的“西园”附近。无论雅集是不是真的存在,作为宋文化的象征,早已经名垂千古。在西园与宝绘堂旁,走在千年铁塔之下,不由得就会生发出思宋之情,悬想宋人生活之景之情,与二三同志研读宋史,更体悟得“雅集”之趣。也就是在这个宋文化与文明萌生的一处所在,在辽宁人民出版社蔡伟先生的盛情邀请下,本人虽不敏,但勇于任事,担下了组织撰写“宋朝往事”的工作,希望我们11个人的努力,以“轻学术”的方式,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厚重,又去掉严格脚注带来的束缚与阅读限制,能带给大家一点不一样的阅读体会。感谢陈俊达(吉林大学)、黄敏捷(广州南方学院)、蒋金玲(吉林大学)、刘广丰(湖北大学)、刘云军(河北大学)、刘芝庆(湖北经济学院)、王淳航(凤凰出版社)、王浩禹(云南师范大学)、张吉寅(山西大学)、赵龙(上海师范大学)等一众优秀青年学者(以上按姓名拼音排序)的鼎力支持,加盟此系列的撰述。
我们也知道,坊间已经有很多种宋史普及读物,我们新增这一丛小草,希望它也有同样的生命力。我们贡献全力,虽然通俗,但不媚俗,文字尽量有趣,但是绝不流于戏说,希望能为您的读书生活增添一点真正的趣味。当然,高人雅士,亦望教导指出书中不当之处。您开卷展读之时,希望我们11人没有辜负您,也没有浪费您的宝贵时间,更愿读者诸君与我们一起走进宋朝,知宋,谈宋,理解宋。

宋太祖建隆三年,亦即大宋建国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962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寇湘的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他就是寇准。按照民间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鬼节,各地均会有祭祖活动,祈求祖先保佑。而正因为寇准的出生,这一年的中元节也被记录在案,此即魏野所记:“何日生宰相,明日是中元。”从诗中可以看到,这一天对大宋来说,也是非同寻常的一天,因为它意味着大宋未来一段伟大的历史。据孙抃碑文说,寇准一出生,就“风骨峻爽,与常童不类”,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骨骼清奇。不过这种说辞,是为了突出寇准与常人不同罢了。虽然寇准是华州下邽人,但如前所述,寇湘乃终于大名魏王府记室任上,故寇准出生时,寇湘一家应该还在大名;换言之,寇准的出生地在河北的大名而不在陕西的下邽。寇准字平仲,按照古代兄弟间“伯、仲、叔、季”的排行,寇准应该上有兄长,这一点在孙抃的碑文中可以得到印证。但现存文献中我能找到的关于寇准兄弟姓名的记载,只有其弟寇雍一人。不过无论如何,寇准并非独生子女,他的童年应该不会孤单。
与一般士人家庭一样,寇湘在寇准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寇准读书认字,期望为家族进一步培养出科举人才,从而振兴家声。有个故事记载说,寇准八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学校里读书,一次老师让孩子们以华山为题写诗,寇准写道: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老师一看,拍案叫绝,后来跟寇湘说:“你儿子将来怎么能不当宰相呢?”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有点牵强附会的嫌疑,首先是因为这首诗没有收录在寇准的诗集里面,而是记录在时人的笔记小说里。此外,古人也喜欢为名人们创作一些逸事,用以说明他们有伟大的成就是早有预兆的,说白了,这不过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不过这则逸事也能说明,时人眼中的寇准是有大志向的,而他后来的成就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而我们也可以相信,寇湘就是循着这个方向去培养寇准的。
这首诗吟诵的对象是华山,似乎暗示着寇准读书的地方不在大名,而在陕西老家。那么寇准童年的时候,有没有去过下邽呢?我认为是有的,因为在寇准的诗集里面,有大量缅怀下邽故里的语句。如他中进士后在巴东担任个职位时,就有诗云:“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后来又有诗句云:“秦川不得却归耕,奉诏年来在楚城。”后来又有“看重汉浦月,独忆杜陵人”“雨艇愁天末,烟蓑隐渭滨”等句。“清渭”“秦川”“杜陵”“渭滨”这些词语,都是对陕西渭水一带的描述,充满了思乡之情。那么,寇准是什么时候回到下邽生活的呢?我认为应该是寇湘去世之后。寇湘是终于大名魏王府记室任上的,而符彦卿自后周时起一直镇守大名,直到宋太祖开宝二年(969)才离开赴洛阳休养。这一年,寇准才8岁,而寇湘应该在此之前就已经去世了,这也符合王禹偁说寇湘去世时,寇准尚且年幼的记载。家里的顶梁柱去世了,寇准一家在大名无所依靠,于是寇母带着一堆孩子回下邽老家投靠寇氏族人,这是合乎情理的。
尽管寇准后来成了宰相,在宋朝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但小时候的寇准并不是一个很乖的孩子,跟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尤其是父亲去世,家里缺乏管教之人。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是北宋时期一部比较靠谱的八卦小说。之所以八卦,是因为里面记录了大量关于当时皇帝与大臣的逸事和趣事;而之所以靠谱,那是因为他记录的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有来源,甚至成为一些经典历史著作(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料来源。在《涑水记闻》里,司马光记载了寇准的一个故事,说小时候的寇准不拘小节,不好好读书也就算了,还喜欢那些飞鹰走狗之类的玩意儿,可谓玩物丧志。结果寇母赵氏夫人看在眼里,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拿起一个秤砣就往寇准身上砸去。赵夫人显然对寇准是有期待的,怎么说丈夫是个状元,孩子总不能长大了没出息,当个放鹰遛狗的二世祖吧?更何况寇家现在的环境并不太好,那是连当二世祖的资本都没有啊!但各位读者请注意了,这个动作不宜提倡,毕竟现代是文明社会,我们更加提倡科学文明的教育方式。而且这砸秤砣可是技术活儿,如果当时赵夫人不小心把秤砣砸到了寇准脑袋上,那大宋就少了一位名相,多了一宗母亲失手杀子案了。此外,这秤砣砸了之后,孩子能不能变好还是两说。不过赵夫人这门砸秤砣的手艺还是很不错的,她没有砸中寇准的脑袋,而是砸到了脚上,砸得寇准血流如注,从此痛定思痛,收心养性,努力学习。据说他后来显贵之后,还经常摸着脚上的疤痕流泪——可能当时确实太疼了,但我想他更多应该是在怀念自己的母亲。这个故事还给我们透露出了一个信息:我们历来都认为父亲在教育中的角色是更加严厉的,而母亲则会表现出慈爱的一面;然而,当父亲去世之后,本该慈爱的母亲就不得不扮演起严父的角色,否则孩子没人管了,容易误入歧途。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家庭里面是非常普遍的。
寇准在母亲的严厉教育下,开始认真学习了。那他学些什么呢?古人读书纯粹以做学问为目的的不是没有,但自唐宋以后,科举逐步发展起来,士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恐怕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更何况寇准的父亲是后晋状元,家学如此,他更会为走上科举的道路而读书。另外,寇准也确实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如果在唐朝,科举考试是十分困难的,进士科每年的录取人数大概也就几人到几十人,平均一榜是28人;五代时期进士科每榜平均14人,加上诸科录取人数可能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里去。如前所述,宋太祖朝每年录取的人数也是十几人,但到了太宗朝,基本每榜录取人数都会达到上百人之多。尽管这个录取人数跟庞大的考生队伍相比还是比较少,但比起前代已经翻了好多倍,录取机会大大增加。而按照寇准的年龄,他恰好应该在太宗朝考试,事实也是如此。当然,寇准开始认真读书的时候,太祖尚未驾崩,其后之事一切未知,所以他也只能按照宋初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准备。现在我们说,高考是根指挥棒,其实在科举时代也是如此。宋初省试考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后面两项非常简单,只要会背书就可以了,故真正显示出水平的,是前面几项,尤其是诗、赋、论三首,在后面的殿试中还得重新考一次。寇准基本就是按照这些内容去准备考试的,所以他从小诗文就写得非常好,就像我们今天高考的高分学生,必定能写出一手高分作文一样。
除了正常应对科举的学习外,寇准对《春秋》三传,亦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特别感兴趣。孙抃碑文中说他对此三传不需要老师讲解,不需要看注释,三家对《春秋》解说的异同之处,他提笔直书,就可以分析得清清楚楚,而且文辞通畅,逻辑清晰,就像出自大师手笔一样。虽然诸科中有《三传》科,但他显然不会考这一科目,而是考他父亲曾经考过的进士科。而进士科尽管也有对《三传》的墨义,但只是基本的背书默写。所以,对《春秋》的研读,乃是他的学术兴趣所在。无独有偶,《春秋》在五代宋初之时,是很受欢迎的儒家读本,尤其是五代进入中原的胡人,他们欲了解中原文化,往往也是从《春秋》入手。所以,像李克用、李存勖、李从厚等沙陀统治者,往往都有略通《春秋》大义的记载。寇准作为宋初之人,爱研读《春秋》三传,应该是受到时代的影响,更有可能是曾经受到过其父寇湘的影响,毕竟寇湘是从五代过来的人。而《春秋》三传虽然是儒家经典中偏于历史的著作,但当中有大量的内容对于吏治大有裨益,这也为后来寇准的吏干打下了基础。除了《春秋》外,寇准应该也学习了一些佛学知识。他的母亲赵夫人曾跟他说,他刚出生的时候两边耳垂都有肉环,几岁后才慢慢长合拢。事实上,在寇准的一生当中,确实与佛有缘,他常常与朋友或僧人探讨佛学真义,此乃后话。而他对佛学的喜爱,应该是受到母亲的影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