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HK$
98.6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
》
售價:HK$
91.8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HK$
62.7
|
編輯推薦: |
“知心书”是一套集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专业知识、自我治疗方法于一体的通识课级别的心理自助类书。
为什么很多孩子、成年人要求过多,却经不起一点挫折、玻璃心?
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开始迷恋“佛系”“躺平学”?
经常苛求完美无缺、欲望不切实际,就难以避免沮丧、痛苦、身心失衡;
学会教导孩子主动平衡自身欲望和他人存在之间的关系,才能防止他从“穿尿布的大王”过渡到“遭遇危机的青少年”,后成为粗鄙傲慢的成年人。
忒提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宙斯和波塞冬都追求过她,但忒提斯预言自己将生下比父亲和宙斯更强大的孩子。后来她嫁给了凡人珀琉斯。她希望儿子阿喀琉斯成为没有缺陷的人,竭力赋予其各项能力,并将他浸入冥河,使之全身刀枪不入,却疏漏了其脚踵。特洛伊战争中,英雄阿喀琉斯终被阿波罗的暗箭射中脚踵而死。
作者由此提出“忒提斯情结”。这隐含着我们的欲望和客观现实之间无法避免的冲突,是对生活中普遍的失衡心态的表述。
总是期待孩子完美无缺,或从不违背其意愿,让他纵情逸乐,将影响其终生。深入理解忒提斯情结,对于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乃至成年人的修养、社交、婚恋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
內容簡介: |
现实中,不少父母想为孩子提前清除一切“路障”,以助他们一马平川,但事实是,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无法经受挫折、气量狭小、缺乏应对生活中各类难题的勇气和能力。作者借一则古希腊神话,拉开了本书序幕——海洋女神忒提斯想让儿子阿喀琉斯变得刀枪不入,便将其浸入冥河,但她忘了将儿子的脚踵也浸润其中,后者因此而具有了致命弱点。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在接受现实束缚和追求自我精神的欢愉间找到平衡呢?作者提出,童年接受恰当的挫折教育对成人后有着重大影响。
本书由作者与一位精神分析学者的对话做主线贯穿,以夹叙夹议的笔法记录了与读者分享的主题和观点,让读者能在读故事和学习理性疗法之间做有效的对照和反思。作者主张,无论面对的是哪类心理困境,不应一味地追根溯源,在父母亲身上或是逝去的时光中希图挽回些什么或重新获得些补偿;而是要坚定地活在当下,以客观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书中探讨童年不适应行为的根源之余,还延伸到一个人成年后的同事关系、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与死亡的关系等。
|
關於作者: |
迪迪埃?普勒(Didier Pleux),发展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法国认知疗法研究所所长。他在法国出版过许多畅销书籍,其中包括《良好家教十诫》《从孩子国王到孩子暴君》《不失控地表达愤怒》《幸福儿童》等。
|
目錄:
|
前 言 1
章 从俄狄浦斯到忒提斯 7
第二章 穿尿布的大王 21
小皇帝的前身 22
回到卢梭 23
21世纪的孩子不堪一击? 26
权威的必要性 31
第三章 野孩子? 35
学习,是为了学会生活 36
玛丽亚?蒙台梭利的贡献 37
学习中缺乏忍耐力 40
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必要性 45
第四章 我 我=我们! 51
考虑自己的行为 52
享乐不计代价 54
是不是总要给某一行为探寻某种意义? 57
教育缺失理论 60
第五章 国王般的青少年 65
构建享乐主义 66
以存在欲为借口 67
弥补教育缺失 71
学习接受现实 77
第六章 我的国王 81
如何接受挫折? 82
以童年不幸为借口 83
国王般的成年人 86
挫折法则 91
第七章 瞧,这个人 95
自我的伟大和苦难 96
小皇帝的命运 100
自我和对他人的感知 101
第八章 他人即地狱 109
接受与忍耐的锻炼方法一样 110
学习如何学习 111
关于忍耐 115
接受的自我培养 120
第九章 性急的人 123
推迟实现愿望 124
改变需要时间 127
对亢奋性格的诊断 128
发现和解构自己的不合理想法 131
接受挫折是为了今后节省时间 133
第十章 周日夜间抑郁症 137
容纳苦恼 138
更新个人法则 140
享乐在生活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143
快乐和苦恼,要寻求平衡 145
把事情拖到明天,一场虚假的停战 147
第十一章 继续! 151
不提要求,只提希望 152
懂得延迟即时的享乐 155
接受现实 159
重新实现快乐和苦恼之间的平衡 161
长大成熟 163
第十二章 男欢女爱 165
微妙的沟通艺术 166
冲突的导火索 168
我们的不合理要求 171
努力实现自身协调性 172
沟通是夫妻之间相互接受的关键 174
以共同价值观为支撑 176
第十三章 这不公平! 179
把心理治疗作为质疑的时机 180
消极固定思维的影响 183
接受过去是前进的步 184
人是自身幸福的主导者 187
第十四章 死亡没什么大不了 191
终极的接受 192
衰老的小哲理 194
趋向理性思维 199
接受人之为人的条件 202
第十五章 宿命论者雅克 205
要坚定,不要屈服 206
质疑自我想法的艺术 208
有时候,情绪决定思维 211
为了迎击现实而展现自我 216
结束语 我思故我在 219
|
內容試閱:
|
前言
纽约,2003年12月初,我们在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研究所里为他庆祝90大寿。当晚,埃利斯畅所欲言,有问必答。英国心理学家、创作了多部有关“情绪-理性疗法”著作的温迪?德赖登(Windy Dryden)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艾尔(艾伯特的昵称),你写了60多本书,我觉得你后几部作品里重复啰唆的话不少!”
埃利斯答道:“别看我年纪大了,可我从不说颠三倒四的废话!在过去的50年里,我的确不厌其烦地重申,人由于对自我、他人、现实的非理性的要求和期待,而成为自己的心理摧毁者。我也的确几乎总是在复述同样的话,因为人类不肯相信,自己的不幸的始作俑者正是自己!人们固执地相信,错在他的母亲、周围环境甚至美国总统!”
埃利斯没有信口胡言,他在运用著名的自我表达方法:要想得到别人的信服,通常要像“激光光盘”一样重复自己的话,一遍遍复述自己的感受、信念和请求……
因此,当听到有人说,我总是谈论教育和挫折这类同样的问题时,我便想起埃利斯在生日晚会上的这番话。如果我竭尽所能,在每本拙作中都坚持自己的研究结论,同样也不能被称为老调重弹,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的需求而持续着我的工作。
看到某些遭受精神痛苦的人陷入迷茫,受到一些“新潮心理学”的诱惑,这些新潮思想信誓旦旦地向他们保证,不必自我质疑、不必经过努力或遭受挫折就能获得幸福,我便不得已一次次重新审验各种心理疗法中我所笃信的基本观点!向大众鼓吹“自我感觉安适”“感受幸福”,而不是帮助他们“改变”和“进步”,对于这些允诺,我一直感到愤慨。毫无疑问,正是出于这一理由,我的语气有时候听起来有些激动!
每星期都能看到某些“心理诊断”只能反映出诊断者的偏执和教条,面对此情此景,我如何能够平心静气?几个月前,一个九岁的小女孩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仅仅因为“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而被收治入院三个月,她的父母也被要求进行家庭治疗。没人想到她拒绝进食的原因是呕吐恐惧症(为了避免呕吐而拒绝进食)……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无法不愤怒。这种事情数不胜数:多少错误诊断源于诊断者偏信所致的盲目轻率。按照专家所信服的理论,某名患者被要求按照某个教条进入某种治疗规程,至于患者真实生活的独特性,心理医生由于受限于自己的信仰体系,并不会将之纳入考虑范围。
当然,有人会回敬我:“您也只是通过自己的结论,也就是对人类挫折感的不忍耐,来看待病理的!”大错特错!认知疗法的关键恰恰在于坚信的反面:这种疗法建议对个人的信仰、抽象的生活进行评估和对照。它们是否理性,是否与现实抵牾?它帮助我们质疑自己的思维,不仅是患者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师自己的想法,从这艰难的自我质疑中,断定生活的风险何在。“认知学派”心理治疗师不能凭空说教,让患者去反思生活,教导他做这样或那样更适宜的事,或者只是“克隆”一个人。他所要做的,不仅是追根溯源确定病根和弄清心理障碍情况,更要与各种教条和抽象的生活经验进行“争辩”,因为“争辩”能带来“双重的痛苦”,除了“我不仅遭遇生活的厄运”的结论,还有“我是否担负加剧厄运的某种责任”的追问。心理治疗的争辩,关键是为了避免患者被反复灌输那些针对本人、他人和世界的所谓正确的要求与期待。
我所期望在这本新著中呈现的,不外乎此:反对、撼动和质疑神经病理的教条。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这些教条并不合理,是脱离患者实际的。为此目的,我选取了一些再普通不过的病例,毕竟糟糕的情绪控制是一个常见病因。我未提及“严重精神病理学”病例,因为几乎没有读者能够从中获得裨益,而且改写精神病理学也并非我的目的!我感兴趣的是探讨个人发展的话题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普遍境况。这些会导致压力的生活境况就是我们的共同命运,我们将看到,所谓心理治疗的“争辩”或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控每日的情绪反应,而这种反应并不是始终适当的。
我记得有位拉康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对拙作《从国王般的成年人到专制的成年人》(De l’adulte roiàl’adulte tyran)表达了这样一番看法:“作者自己一定也面临挫折感的问题,才会如此执着于这一问题。”的确,亲爱的读者朋友,笔者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欲求和享乐的需要,喜欢“及时行乐”,面对现实的逼迫,进行必要调整时困难重重。作为受享乐原则驱动的人,对挫折的耐受是我们的固有困难。因此,我会用本书的十五个章节阐释这一困难,阐述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困境,有时这些困境会转变为自身的障碍和痛苦,使得平静生活成为奢求。我会以这样的方式切入对日常生活的新的病理学分析。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而立之人,以及其他人,对于实现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存在着困难。心理治疗师或许将逐渐成为某类心理教育者,在人人追捧的享乐原则和往往扫兴的现实原则之间,发挥一种教育和媒介的作用。这样的面诊可以让患者构建起真正的存在哲学,助其摆脱“对现实的疏离”和对及时行乐的追逐,从而在绵长的岁月中更好地享受人生。
本书前几章回顾了教育子女学会“忍耐挫折”是多么困难,近几十年来各种互相矛盾的理论使我们无所适从(第二章至第四章)。接下来探讨的是教育的欠缺将加剧自我中心主义,终导致他人的痛苦甚至拒绝他人(第五章至第七章)。第八章将解释为什么他人的行为往往会激怒我们。第九章指出,现代人对反应能力和效率的迫切追求可能带来许多幻灭。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阐述我们面对挫折的脆弱性,这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和某些成瘾症状。一旦我们的期待变得“不理智”(因为严重不符合现实),将连累我们的婚姻和日常生活(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涉及难以接受的情况——人生大限。接下来的一章帮助我们厘清“接受”和“屈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后的结束语部分与章类似,追述与某位精神分析学家同行的谈话,他帮我把这一酝酿中的假说形成概念:务必在享受生活、接纳不足和挫折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对后者有所保留,才能更坚强地生活,免遭所谓忒提斯情结之困——我在本书一开篇就明确了其定义。
我常常听闻“挫折是犯罪之母”的说法,但愿拙作能够让我们消除对挫折的敌意,原因在于,不断地对之抗争和拒绝,只能产生情感痛苦,这是更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信号。因此,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读者将发现,心理治疗师的态度不能仅局限于善意的陪伴。人们通常期待心理疗法的宽容性,然而争论才是心理发展之源。一旦建立起必不可少的同理心,我认为“心理医生”应持对立立场,争强好斗,他要质疑和“责备”患者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这些想法引领患者走向对自我、他人和现实的否认,从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治疗者”挑起的这个“责备”的过程,把患者引向皮亚杰所说的高水平的平衡(équilibration majorante),这不正是一切心理疗法的目标吗?!它不仅增进认同、理解和阐释,更重要的在于启动变化的程序,以免自限于各种只能导致故步自封的假说,或是进一步强化那些使人产生痛苦、失去进步可能的行为。但愿本书能让读者认识到,心理疗法不仅是一种促进自由表达的手段,也应该让人走向某种接纳,这是一切进步的先决条件;它也应是对立的和打破平衡的,这样才能具有建设性,使人得以走向个人实现的道路,追求自我和现实和谐的生活——通往真正幸福的关键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