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HK$
87.4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HK$
77.3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拉扯大”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野孩子”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
關於作者: |
安超,1985年生,山东新泰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2003-2007),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2007-201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2013-2018),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2019-2021)。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师教育。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比如《文化区隔与底层教育的污名化》《科学浪潮与养育焦虑:家庭教育的母职中心化和儿童的命运》《经验回溯与文化反思:劳动阶层研究生的群体叙事》《新生代乡土知识青年的反向社会流动与文化适应》等。
|
目錄:
|
章童年建构:拉扯孩子与长大成人1
节摇篮曲中的三种童年1
一、粗鄙的民谣与纯真的童谣2
二、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3
三、平民教育叙事的缄默5
第二节作为问题的民间养育学6
一、卢梭式的教育乌托邦7
二、内生性的文化传统13
三、“先天不足”的底层文化21
第三节书写“文化家谱”32
一、问题的聚焦33
二、对理论框架的争论40
三、概念界定43
四、以“家谱”为方法51
第二章安身立命的耕读传统67
节生计与养育共同体67
一、“生养为大”:乡土社会的生育信仰68
二、庄稼人的吃苦伦理和劳作本分74
三、自发性的亲缘共育80
第二节游戏、交谈与社会欢腾88
一、野孩子:乡土儿童的生命力量89
二、拉呱:世俗交谈的道德意义96
三、乡村闲暇生活的公共性104
第三节对精神世界的敬畏与神往112
一、对文字和读书的渴求112
二、恩义式婚姻的情感张力120
三、对神灵与自然的敬馈126
第三章集体化时代和转型初期的孩子们133
节生计形式的转变134
一、“农业粮”与“国库粮”:劳动价值的分层134
二、家庭与集体生活的互动145
三、儿童对苦难的间接性体验152
第二节国家和学校的身影156
一、国家的儿童157
二、读书的实用性目光161
三、苦学与反叛165
第三节艰难的突破性力量170
一、青春期爱情的魅力与道德围剿171
二、与贵人相遇176
三、地下青春文学的产生181
第四章没有硝烟的教育战争187
节80后的命运分岔187
一、“办公室人”的结构性降级188
二、“浪子回头”的新工人196
三、生计晚熟与再家庭化202
第二节文化互嵌式的养育实践206
一、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206
二、“严母玩父”的抚育者群像214
三、“供养小祖宗”:代际关系的逆转223
第三节结构性的养育焦虑230
一、家庭教育的母职中心化230
二、隐秘的童年反叛与成人驱逐239
三、儿童照料领域的公共性危机247
第五章大器晚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洞察及其超越255
节局限性的文化洞察256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底线性教养256
二、“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德性敬畏263
三、身教、喻教与礼教270
第二节匮乏之爱的情境依赖性275
一、事业合作型家庭的去魅力化养育276
二、强制度规训时的浅近自利279
三、弱公共支持下的文化恐慌284
第三节平民文化土壤的滋养287
一、“立”:把成长还给儿童288
二、“玩”:基于顽皮的闲暇教育学296
三、“谜”:珍视儿童发展的纯粹目光301
参考文献312
索引327
后记330
|
內容試閱:
|
序 家国变迁中的读书点滴
在社会转型时期,个体生命如何与社会结构进行互动、个体如何能动地参与到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来,一直是中国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1999年,我在《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一书中专门介绍了西方生命历程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析范式和理论应用。生命历程研究一般有两个范式,一个是用定量方法中的“事件史分析”来追溯群体的生命轨迹;另一个是用质性方法中的口述史、生活史、民族志等方法来回顾和反思个体与族群的生命故事。安超的《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就是用质性方法对一个乡村家族中的子弟100年来“长大成人”的生命历程的书写,写出了不同于精英教育学的“民间养育学”。她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无论在哪个时代,乡村社会都存续着一种对于“读书”的纯粹精神、一种“立志”的功德意识,而支撑平民子弟终实现社会流动和文化超越的,并不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功利性的急迫态度,而是民间社会内在的对“读书”、“学习”和“家国”观念的道德信仰。安超的写作也让我重新回忆了自己读书和成长的历程。
爱学习是一种骨髓里的理念
我出生于一个读书世家,但是回想起来,从小没有任何人教我专门学什么东西,我也没怎么认真读书。我的外公是一位大考古学家,我从小在外公家长大。我的父亲当时在重工业部也就是后来的冶金工业部工作,是一位冶金专家,工作特别忙。因为当时国家建设需要技术人才,全国各地那么多工业项目,他需要常年出差,一会儿从长沙回来了,一会儿从广州回来了,经常能带回好吃的。我的母亲就在家带着我们,但她照顾一大家子人特别忙,也没有专门的时间教育我。
我对读书的浓厚兴趣是1963年考进北京四中读初中后培养起来的。北京四中当年是北京好的中学,它把一帮极有读书兴趣的人聚集到了一起。进了四中我一看,这帮人太厉害了。我父亲虽然会很多门外语,但他没有教过我任何一门。一到四中,我发现同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