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尼刻奖、布克国际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文学评论·直接译自波兰语原著
由波兰文化功勋奖章,波兰共和国骑士十字勋章,“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得主,波兰文学权威译者——张振辉翻译,保证译文准确性,贴切传达和呈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字魅力。
一堂文学大师的阅读课,带你走进波兰文学瑰宝——长篇小说《玩偶》
《玩偶》是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波兰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被国内一些文学批评家誉为波兰的《红楼梦》。
为什么我们要读文学作品?阅读究竟能打给我们什么?
从《玩偶》与《珍珠颂》出发,托卡尔丘克向我们呈现了一堂文学大师的阅读课。探寻了虚荣、爱情、异己性、魔术师、炼金术等诸多主题。托卡尔丘克希望通过她的阅读图谱带领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在错觉和流浪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象征能够反映秘密,但它并不公开秘密。”
“生活的本质就是遭受痛苦。”
“爱虚荣的人没有灵魂。”
“文学要描写的就是人类痴狂的历史。”
“能够成为一个人,就是一个良机”
|
內容簡介: |
《玩偶与珍珠》是托卡尔丘克的一部分析波兰作家普鲁斯的长篇小说《玩偶》的散文作品。《玩偶》是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被誉为波兰的《红楼梦》。《珍珠颂》是由米沃什译为波兰文的一个童话,关于一位王子到民间寻宝而忘记自我的故事。
从《玩偶》与《珍珠颂》出发,托卡尔丘克向我们呈现了一堂文学大师的阅读课。探寻了虚荣、爱情、异己性、魔术师、炼金术等诸多主题。托卡尔丘克希望通过她的阅读图谱带领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在错觉和流浪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
關於作者: |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 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E.E.》(1995)、《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最后的故事》(2004)、《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2006)、《云游》(2007)、《糜骨之壤》(2009)、《雅各布之书》(2014);小说集《衣柜》(1997)、《鼓声齐鸣》(2001)、《怪诞故事集》(2018);散文《玩偶与珍珠》(2001)等。
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六次获得尼刻奖提名;2010年荣获波兰文化杰出贡献银质奖章;2015年荣获德国-波兰国际友谊桥奖;2018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2019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糜骨之壤》入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同名电影《糜骨之壤》曾获201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
译者简介
张振辉
男,出生于1934年,学者,波兰文学翻译家。1960年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该所长期从事波兰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著有学术专著《显克维奇评传》《20世纪波兰文学史》《东欧文学简史》(合著)等。译有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长篇名著《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莱蒙特的长篇名著《福地》;普鲁斯《玩偶》等。《20世纪波兰文学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东欧文学史》获首届国家图书二等奖。1997年获波兰文化艺术部授予的“波兰文化功勋奖章”,2000年又获波兰共和国总统颁发的骑士十字勋章。
|
目錄:
|
译者前言|001
作者前言|017
玩偶与珍珠
一是否存在所谓的设计?|023
二作者是谁?|029
三《玩偶》——这部小说讲的是什么?|038
四召唤|040
五沃库尔斯基是谁?沃库尔斯基的综合征|060
六伊扎贝娜是谁?|065
七沃库尔斯基和热茨基,这是多么奇怪的一对|073
八《玩偶》的宇宙,机构|077
九《玩偶》的宇宙,三种主要的万有引力|085
十《玩偶》的大宇宙,世界的多样性|101
十一《玩偶》的宇宙,没有女性的因素|106
十二盖斯特那里发生了什么?|111
十三珍珠,沃库尔斯基想做什么?|119
附录
珍珠颂|133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139
温柔的讲述者|143
——在瑞典学院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
|
內容試閱:
|
作者前言
读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会给人带来欢乐和愉快,这大概也是一种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特殊方法,毫无拘束地注视着人们,一步步地跟随着他们,审视他们的思想。这种审视是在暗处,会产生一种力量,一种近乎魔幻的力量,这在现实中是难以想象的——对许多事件的发生暗中做出评价。《玩偶》就有这种吸引人的力量,但它实际上是把我们引向了广阔的田野里,主要人物在一个平安无事的范围内是看不见的,一定要采取某种一体化的尝试,使评论者和这个作品在某个时候形成一个整体,消除了它和评论者对它的感受之间的差别,以及它和评论者之间的距离。这种文学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异样的存在,这个异样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经验、思想和感情中是没有的,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现在我们要使它具有某种含义,使它最后变成我们的经验、思想和感情中的一个现实的存在。
有一个真正的不解之谜,这就是有些长篇小说的出版即使有个时候赢得了某种声望和荣誉,但它最后还是被人遗忘了,而另外一些作品却又能够很好地存在,它永远不会显得陈旧和老化,也不会有什么变化。时间对文学作品和人是不一样的,但它对《玩偶》没有任何影响,这部小说具有一种只有杰作才有的神奇的双重性。它一方面详尽地叙说了十九世纪某个具体的时期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对我们这些出生比它晚了一百多年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幅历史的壁画,是将许多事件发生的经过都串起来后展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它告诉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或者“是怎么发生的”。这部小说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感受和经验,而不是对一些事实的记载。另一方面,它揭示了心理学要探讨的基本的真理,说明它“是怎么样的”。这些感受不像外部世界那样,会慢慢地变得陈旧,因此《玩偶》中展现的主要的事物实际上今天依然可能出现。我们可以这么设想,沃库尔斯基在德国挣了钱后,回到国内,他想念他的伊扎贝娜,她很富有,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也可说她是一位驻外大使文茨基的女儿。热茨基的回忆表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政治地位的升迁和降落,最后处于绝望的境地。历史总是要尽心竭力地说明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盖斯特的发现和量子物理有关。表面上看这是一部“现代”小说,实际上它表现了一个不从属于历史的个体的令人欣喜的永恒性。沃库尔斯基是个现代人,也就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玩偶》中还有一个主题: 追求梦想,描写一种促使我们所有的人前进,定要完成某些任务的力量,和这种力量的破灭,有意、无意或者意思不明确地牺牲了个人的利益。此外还有一种倾向,一个行动,要达到某个目的,在这种倾向和行动中尽一切可能发现自我,将一些被割裂的片段连成一个整体,使自己在危难中得救。
我感兴趣的是小说中的这个英雄人物,他是那么复杂,以各种面貌出现,充满了矛盾,成了罗夏测验赫尔曼·罗夏(1884—1922),瑞士心理学家,创制了罗夏墨迹测验,用于测验人内在的心理意识的反应。的对象,他所展现的那一片天地对于每个读者来说,大概都是一样的。
最后还有这部小说的形式,使我心醉神迷的是它的叙事方法,它不是按事件发生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和人物感情产生的连续性来进行表达,而是把这一切都分成了许多孤立的片段,通过对虚构人物性格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揭示,来说明我们最平常的生活经验是如何产生的。
我这部书是对我阅读《玩偶》的一系列心得体会所做的个人化的记载,我对小说的语言、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者它的思想观点都没有进行研究,其中的许多主要情节我也忽略过去了,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沃库尔斯基这个人物的出现上。我要问这本书为什么这么打动了我,由于它我意识到了什么,怎么认识到什么是我自己。实际上我和它之间进行了交流,小说中的世界的范围、它的形象和机构都在扩大,而我则表现了我对它的认识,在它的身上撒下了我的认识的网络,我想这不是多余的。
非常感谢黑山别墅,法国省级欧洲作家居住中心原文是法语。的资助,由于它,我写了这本小书。
一是否存在所谓的设计?
英雄人物来到巴黎后,漫游在它的那些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上,他首先认为自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混乱的地方,“‘一片混乱!’沃库尔斯基说,‘但也应当看到,几百万人的努力都表现在那里,要不乱是不可能的。一个大城市像一堆尘土,它偶然突现一个轮廓,不可能合乎逻辑。要是它合乎逻辑,早就被各种城市指南的作者们发现了,城市指南就是为了这个才编写的嘛!’”见《玩偶》,[波]普鲁斯著,张振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这个想法肯定会使他感到不安,因此他买了一张城市建筑设计的图纸,仔细地研究了一下,“可使他感到最惊奇的是,他终于发现,虽说巴黎是几百万人经过十几个世纪,互不知晓和毫无计划地建造起来的,但这座城市的建造,还是有一定的计划的,而且它形成了一个整体,一个非常合乎逻辑的整体”。见《玩偶》,[波]普鲁斯著,张振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
一个作品有“好的”构思就会有好的设计,这就是作者用手中的笔写出来的文字所表现的他的构思。我们要充分肯定在创作中做出的这种努力,为了避免“一片混乱”,就要试着建立一种秩序,这样也会使我们的内心保持一种安稳平和的状态。毫不奇怪的是,在一个理性的时代——如实证主义——人们特别崇尚这种秩序。希文托霍夫斯基亚历山大·希文托霍夫斯基(1849—1938),和普鲁斯同时代的作家和政论家。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普鲁斯写这个故事“很吃力”,也很劳累,真是受了折磨。在希文托霍夫斯基看来,普鲁斯对小说中的这些人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小说“越是接近末尾,就越清楚地可以看到这一点。这里的情节没有发展,也变得松散了”。
他的这种说法也可能没有错,因为他注意到了《玩偶》是怎么产生的。每个礼拜写一段,寄给《每日信使》编辑部发表,就这样一个礼拜又一个礼拜地继续写下去,在这个杂志上分段发表,也并不急于赶在前面。这种写法在我看来,当然也有一个过程,但它并没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按照某种规定来写,一直写到最后。这里的一切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作者的某种自发和偶然的想象写出来的。但是如果用这种办法能够把那许多情节的描写黏合在一起,也可能会使读者感到很高兴,认为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虽然不是自始至终,或者即使有也没有把它说出来,甚至连作者本人都不知道,应当为此去努力,或者他虽然知道,但不能肯定这种努力会不会有实在的结果。就像绘画或者素描有时候要用石墨或笔芯在纸上擦一擦,如果有一个样板,那我们只要用铅笔去勾一下就够了。
每一个过程都是它自己单独产生的,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由于对它做了某种努力和有意识地进行了选择。它的出现并不是给人看的,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某种偶然性,人们虽然能够看到它的出现,一般都说它是一种情况出现的过程,或者一种突然产生的认识,没有料到的转变,惊人的相似性,一个没有研究透的逻辑。进化就是一个过程,历史也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发展。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使得他不断地在改变,走向成熟,或者与此相反,按照这个世界发展的规律,走向崩溃、死亡。关于过程,我们只能说它有个开头和结尾,也可能有某种转变,由一个过程变成另一个过程。转变和危机。要了解一个过程首先就要了解其中发展的阶段,这是了解一个过程最简单的办法,这些阶段就像一段难以理解的课文中的一个语句中的语词或者一些空格一样。但要知道经过某个阶段要达到的目的就难了,最好采取后验原文是拉丁语,哲学和逻辑学上的用语,指根据已有的经验、结论和知识来检验某种情况的出现正确与否,和先验相反。的方法,这好像是人对事物的认识所普遍采取的一种方法。一切都要看事实。问在一个过程中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经历一个过程总是要处于一种活动的状态,伊扎贝娜小姐问:“我们的车子到底在走呢,还是停着呢?”这是一个内部矛盾的说法,最好地说明了这个活动的内容,说明了这里是怎么活动的,这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最好是用一种象征性和比喻的语言来说明一个过程,不用对那些不很明确的、没有很清晰的结构形式的东西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应当看到,用象征和比喻的语言表达虽然不能把意思说得很清楚,但是能显示出某种伟大的意义,和一般的我们习惯的论述不一样。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写得好”,只是说还有“写得不好”的作品。这也可以用来说明别的东西,说明家具制作的好坏。一部作品具有堪称伟大的特性会给人们留下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的强烈就像发现了一个秘密,还包括许多各种不同的因素,它们能使人陶醉于其中,感到惊异和不安,总之会有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属于情感而不属于理智的范畴。情感是个人的,甚至是一个人最亲密的东西。属于理智的范畴的事物大家都可以认同,而每个人的感情都不一样,因此对一部作品的认识和体会都是某一个人自己的,是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自己的天地。同时也不要忘记,这种某一个人的体会不是,也不可成为别人的经验和体会。
文学评论这个属于作者和评论家的天地,就是要使这些个人对作品的认识相互之间能够协调一致。对历史的认识和政治观点的不同有时候使我们看到一部作品是这个样子,或者是另一个样子,对它的某一个方面提出批评,而另一方面又加以宣扬和展示。对于各种不同的时代精神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表示自己的看法。封建主义废墟下的沃库尔斯基,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上帝要关心那些死背文学课本的孩子们。我们想一想,《玩偶》是用文字写在纸上的一个梦,这也可能是所有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因为语言最大的功能就是说梦。如果记载,那么它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用来说明它的意义的方式之多,是没有穷尽的。可以根据我们脑子里认知的某种理论来说明它,联系到所有的一切,也不要管有什么规律或者是不是真实的情况,而只是要说明我们不断变化的情感、直觉和评价。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认定只有它才能对梦做出解释,因为对梦的解释是完全自由的。同样,任何一种理论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的阐释,也不能说它从头到尾地永远足够了。人们常以为,自己表现什么认识和观点是完全自由的,但肯定不是这样,因为总是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精神对我们的影响,这种思想精神使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色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我们自己认定的那个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