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汉语词汇史》全面介绍了汉语词汇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语言简练,内容丰富翔实。是学习汉语词汇史的入门必读书。
|
內容簡介: |
《汉语词汇史》为“大学讲义”系列的一种。汉语词汇史是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汉语有文献的历史长达三千多年,自古以来方言就很复杂,历代累积下来的词汇以数十万计,而词汇的系统性又远不像语音和语法那样容易把握,一部《汉语词汇史》当如何写? 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和方法? 本书即是对汉语词汇史的一个全面概述,详细介绍了我国汉语词汇史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向作者展示了如何研究汉语词汇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每章后的思考题是本书的亮点之一,让读者读书之余能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
關於作者: |
汪维辉,男,1958年3月生于浙江宁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6),四川大学文学博士(1998),南京大学博士后(1997-1999)。先后任教于宁波师范学院(1986-1995)和南京大学(1999-2009),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韩国延世大学客座教授(2002-2003),受日本学术振兴会之邀赴爱媛大学从事短期合作研究(2008)。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编委、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东方语言学》编委、吉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等。入选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目錄:
|
章 绪论
一、 汉语词汇史的内容和写法
二、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意义和词的关系
一、 概念化和词化
二、 同义异词
三、 同词异义
四、 词义的引申
五、 词的误解误用义
六、 词的“同一性”问题
第三章 基本词汇的演变
一、 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二、基本词汇的可变性和时地差异
三、基本词汇演变的类型
四、 基本词汇演变的原因
五、 基本词历时更替研究的工作程序
第四章 历代特色词汇描写
一、 上古汉语的特色词汇
二、 中古汉语的特色词汇
三、 近代汉语的特色词汇
第五章 外来词汇的借入和吸收
一、 东汉以降的佛教词汇
二、 元代和清代的阿尔泰语系外来词
三、 明清以来的印欧语系外来词及日源词
第六章 构词法的发展
一、 单音词的构词法
二、 复音词的构词法
第七章 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发展变化
一、 同义词的发展变化
二、 反义词的发展变化
第八章 汉语词汇演变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规律
一、 汉语词汇演变的总体趋势
二、 汉语词汇发展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附录 几篇相关的文章
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张永言 汪维辉
汉语史研究的对象和材料问题 ——兼与刁晏斌先生商榷 汪维辉
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 ——兼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 汪维辉 胡 波
汉语史研究要重视语体差异 汪维辉
论词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汪维辉
论词的“误解误用义” 汪维辉 顾 军
说“日”“月” 汪维辉
语文学的功底 语言学的眼光 ——研治汉语词汇史的一点心得 汪维辉
后记
|
內容試閱:
|
【后记】:
我 2009 年到浙江大学工作,次年开始给研究生开设“汉语词汇史”课程,每年一次,屈指已经讲过十一轮了。浙江大学是每学年四学期制(春、 夏、秋、冬),这门课每周四学时,讲八周,一共三十二课时,讲不了太多内 容。虽然每次讲课都会对讲稿做些修改补充,但是一直没能腾出时间来进 行较为全面彻底的修改,自己对这个讲义并不满意。承蒙张荣总编不弃, 希望把它列入“大学讲义”系列中出版,以便更多无缘听课的青年学子们有机会学习了解,我虽然答应了,但是却由于忙而一直拖延着,直到现在才勉强交稿。虽然经过了全面修改,但仍然是不满意的,有愧于张荣先生的信任。全书各部分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有些章节因为有笔者的研究作基础,写得稍微深入一些,篇幅也大些;有些章节则以介绍为主,自己的东西不多。友生胡波博士搜集了2015年之前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相关的论著,博士生戴佳文、赵川莹把这个目录增补到了2020年。这为本书第三章的撰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初稿承蒙友生胡波、张航、叶雁鹏、戴佳文、杨望龙提出意见或建议,修改时多有吸收。谨此统致谢忱。书中的问题概由笔者负责。十分感谢责任编辑郎晶晶女史为本书付出的辛劳。为使行文简洁,人名后一般不缀“先生”等字样,敬请谅解。
作者 2020年12月29日定稿于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词是音义结合体,词与意义的关系错综复杂,在研究词汇史之前,有必要先对相关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讨论。
一、 概念化和词化①
词义从何而来?词义是概念化的结果。就大部分实词而言,词义主要是概念义(或称理性义)。
人类是通过“范畴化/概念化”的方式来认知客观世界的:对世界上的事物、动作、性状等进行分类,归纳成一个个范畴,形成概念。概念进入语言层面,如果一个概念是用一个词的形式来表达,那么这就是“词化”。 概念也可以不用词而用短语来表达,比如“木本植物的表皮”这个概念,英语用bark来表达,是词化,汉语用词组“木皮/树皮”来表达,就没有词化。
如何把客观对象概念化和概念是否词化,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一种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地域也会存在差异。蒋绍愚(1999)《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一文讲的次分类,其实就是概念化的不同,比如《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水”是江河湖海的统称或者任指,“水”的这个义位(概念)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如“水上居民”,但是要翻译成英语就很困难,因为英语中没有这样一个上位概念,也就是说,说英语的人不把这些对象范畴化为一个概念。同样的例子像“笔”和“桌子”都是。还有像“羊年快乐”这句话,没法翻译成英语,因为英语没有一个表示上位概念“羊”的词,sheep、goat 等跟汉语的“羊”都不对等。② 反过来,英语的 wear 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一个对当的词,在上古汉语里它相当于“冠”“衣”“履”(均用作动词)三个词,现代汉语则要用“穿”“戴”两个词来对应它,但是中古汉语里却有一个大致相当于 wear 的词——“着”。③ 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的 100 核心词(head word /coreword),有不少在汉语中找不到严格对应的词,如hair跟“(头)发”就不对等,mountain、feather 等在汉语里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等词。④像“小马”“打水”“下雨”这样的概念,在古汉语里是词化的——“驹”“汲”“雨(去声)”,现代汉语却没有词化,而要用短语来表示。虚词也有同样的现象,
比如文言虚词“或”和“莫”是一对特殊的无定代词,在现代汉语里都没有对应词,肯定性无定代词“或”要翻译成“有人/ 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莫”要翻译成“没有谁/ 没有什么”。也就是说,无定代词这一范畴在古汉语里是词化的,在现代汉语里则没有词化。 由此可见,由于概念化和词化的不同而导致的词义不对等现象,无论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还是在一种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或不同地域之间,都是普遍存在的。弄清楚这些关系,在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时候对一些词汇现象就可以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
①关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和“词化”(lexicalization),请参看蒋绍愚(2007,2015:117-146)等。 请注意,学界对“词化”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定义,本节所说的“词化”是笔者的理解。史文磊(2014: 6-10)对“词化”与“词汇化”有过详细的辨析,可参考。
②参看张志毅、张庆云(2005: 67)。
③参看汪维辉(2000/2017::10-118)“衣、冠、服/ 着(著、箸)、戴”组。
④参看汪维辉(2018a: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