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遇见紫禁城:文房之趣
》
售價:HK$
140.8
《
百岁培养计划:健康长寿的7大方案
》
售價:HK$
85.8
《
古代人的一天(第3辑):朝代的七天
》
售價:HK$
154.0
《
日本式灵性
》
售價:HK$
64.9
《
二次告别(一场父与女爱的告白与告别。不要让遗憾延长你的一生。)
》
售價:HK$
57.2
《
闭环思维 让做事变得简单高效让正确思考成为习惯让靠谱成为习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企业逻辑哲学书
》
售價:HK$
53.9
《
帝国与殖民地:19世纪列强如何瓜分世界
》
售價:HK$
173.8
《
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全6册 刷边函套版)
》
售價:HK$
1097.8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基于历史文献、技术文献、图像史料与标本的系统研究,整理和总结出旗袍古典、改良和定型的三个分期理论,并梳理了旗袍结构的史料谱系。官方文献作为旗袍的法定依据和形制记录文案,清楚地记录了旗袍从古典到改良的线索。时事史料、技术文献的考证与标本互证研究显示,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后,改良旗袍标志性的“独幅旗袍料”裁剪和“挖大襟”技术才出现,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划定了改良旗袍之前的古典旗袍与之后的定型旗袍的范围。定型期作为旗袍的后辉煌,发生在香港和台湾,这也是技术文献和标本研究互证得出的结论。因此本书首次以全方位的史料文献和标本研究,将旗袍三个分期的系统面貌呈现出来,还旗袍一个完整、客观、真实的史稿。
|
目錄:
|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旗袍与民国服制条例 1
一、释“袍” 2
二、民国服制条例“有袍无旗” 4
(一)北洋政府《服制》 6
(二)国民政府《服制条例》及《修正服制条例草案》 8
三、“旗袍”亦满亦汉的文化符号 14
第二章 “旗袍”易名 21
一、从“旗袍”到“祺袍”的正名事件 23
二、旗袍易名始末 27
(一)文化界更名“颀袍” 28
(二)业界对“褀袍”的误读 33
三、“祺袍”的正名与一段缺失的历史 36
第三章 旗袍的三个分期 41
一、旗袍三个分期的划分 42
二、古典旗袍从“盘领斜襟”到“圆领大襟” 43
三、改良旗袍与红帮裁缝技术理论的贡献 49
四、定型旗袍立体化在港台的献证 54
五、三个分期“后旗袍”时代没有改变,只有经典 60
六、旗袍分期和易名的史学问题 65
第四章 清末民初旗袍初现的社会背景 71
一、旗装汉制 73
二、旗装在民间初兴的践行者 78
三、民国初年排满时局与北洋《服制》 82
第五章 女权思想催生的古典旗袍 89
一、鼓说寒袍 90
二、袍宣平权返本开新 93
三、革命裹挟的女权思想 97
四、去“缠胸”的物质文明 105
(一)从“缠胸”到束袍 106
(二)古典旗袍形制的“缠胸”痕迹 109
第六章 从天乳运动、胸衣革命到旗袍改良 115
一、从“蔽体”到“舒体”:改良思想的觉醒 117
二、天乳运动 125
三、从胸衣革命到旗袍曲线的改良 131
第七章 旗袍改良的“辛路”历程 139
一、改良旗袍图像文献的记述 140
二、改良重提易名,“无如风愆,旗袍如故” 145
三、旗袍改良“技术形态”的探索 147
第八章 改良旗袍流行:从旧礼制到新礼制的建构 155
一、长旗袍的流行与新社交伦理的实践 156
二、奉为圭臬的黄金组合 163
三、抗战短旗袍流行的“科学”和“文明”的社会思考 168
四、旗袍被国际化的20世纪40年代 172
第九章 定型旗袍在港台的一段辉煌历史 179
一、旗袍精英由沪转港(台) 181
二、定型旗袍在港台 185
三、定型旗袍的伟大实践 191
第十章 旗袍三个分期的技术文献 201
一、旗袍古典时期改良的讨论与措施 203
二、古典旗袍的重要技术文献 210
(一)《 衣服裁法及材料计算法》记录古典旗袍的结构信息 212
(二)《算法》记录古典旗袍的四种裁法 214
三、改良旗袍的技术文献 221
(一)旗袍改良时期文献记录的关键技术 222
(二) 改良旗袍技术文献“独幅整裁”与“挖大襟”的释读 228
四、定型旗袍在港台的技术文献 235
(一)流传港台的定型旗袍技术文献 235
(二)港台技术文献对定型旗袍演变的真实记录 242
第十一章 旗袍三个分期标本研究 247
一、旗袍研究的二重证据法 248
二、古典旗袍标本研究 251
(一)蓝布倒大袖夹里旗袍 253
(二)万字纹黑缎旗袍马甲 257
三、改良旗袍标本研究 260
(一)改良旗袍三个阶段需要物证 261
(二)改良旗袍初期的标本 263
(三)改良旗袍中期的标本 268
(四)改良旗袍末期的标本 272
四、定型旗袍标本研究 275
(一)定型旗袍过渡阶段的标本 276
(二)定型旗袍的标本 280
第十二章 找寻从“诗意的线条”到“烘云托月”的旗袍编年史 285
参考文献 297
附录一 标本信息采集与结构图复原方法 306
附录二 标本信息表录 322
附录三 时事报刊名录 333
附录四 旗袍发展100年大事纪 342
名词术语索引 360
后记—港台学术调查实录 367
图录
图1-1 北洋政府《服制》图例 6
图1-2 与北洋《服制》颁布同时期的汉制“裙褂” 7
图1-3 1940年南京国民政府密级文件 9
图1-4 南京国民政府《服制条例》图例(1929年) 10
图1-5 与《服制条例》颁布同时期的袍服 10
图1-6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修正学生制服规程》 图例(1937年) 11
图1-7 与1937年《修正学生制服规程》颁布同时期的旗袍 12
图1-8 与《修正服制条例草案》同时期的旗袍 14
图1-9 民国时期服制条例袍制的变化 15
图1-10 《 良友》杂志《上海妇女衣服时装》出现的“旗袍”(1926年) 16
图1-11 《良友》杂志《旗袍的旋律》描绘旗袍的变化(1940年) 17
图2-1 台湾裁缝店招牌中“旗袍”与“祺袍”称谓共存的现象 24
图2-2 王宇清1974年出版《历代妇女袍服考实》与杨成贵1975年出版《祺袍裁制的理论与实务》成为“祺袍”正名事件的标志性文献 25
图2-3 电影《危险关系》中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背景下穿着20世纪70年代旗袍的现象(2012年上映) 27
图2-4 1947年报道“颀袍”易名的文章 32
图2-5 刊载“颀袍”称谓和改良旗袍“曲身合体”形态的技术文献 33
图2-6 20世纪30年代上海业界普遍在使“褀袍”称谓 34
图2-7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仍延续这个传统,“褀袍”成为海派基因 35
图2-8 1949年后《春夏秋季服装式样》中“褀袍”成为中式元素衣裙的泛称(1956年) 37
图2-9 “褀”与“祺”的物名物意记录了定型旗袍这段历史 39
图3-1 中古汉制袍服以交领、盘领右衽和袖壶为典型 45
图3-2 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盘领素罗大袖衫 46
图3-3 明万历皇帝外盘领袍内中单组配成为影响后世官服的基本规制 47
图3-4 亚沟摩崖石刻金人武士形象袍服为汉制盘领斜襟袍 48
图3-5 《 清实录》记录官袍从“盘领斜襟”到“圆领大襟”的过渡形式 49
图3-6 明末满汉袍服的领型衽式一致,袖型图案风格不同 50
图3-7 明末清初“盘领斜襟”与“圆领大襟”的传承性 51
图3-8 乾隆定制前后“圆领大襟”形制对比 52
图3-9 清末民初古典旗袍“圆领大襟”成为旗袍亘古不变的基因 53
图3-10 从盘领斜襟到圆领大襟形制的流变 54
图3-11 《 裁缝手艺》(第二卷)记录改良旗袍结构的技术文献(1938年) 55
图3-12 民国时期中央内政、教育、宣传三部审定的裁剪教科书 56
图3-13 《 永甫裁剪法》记录的改良旗袍成熟期的结构特征(1953年) 57
图3-14 连身连袖施胸省被视为改良旗袍到定型旗袍的过渡特征记录在《妇女春装》(1956年上海) 58
图3-15 《 旗袍短装无师自通》出现的分身分袖施省结构(1959年台湾) 59
图3-16 《褀袍裁制法》出现的分身分袖施省结构(1969年台湾) 59
图3-17 杨成贵《祺袍裁制的理论与实务》成为定型旗袍“祺袍正名”事件后的代表性技术文献(1975年台湾) 60
图3-18 台湾冯绮文修女编著的《国服制作》和《旗袍制作》 61
图3-19 香港1989年的技术文献与1985年“亚洲小姐竞选”盛况 62
图3-20 国内(不包括港台)最早同时记录改良旗袍和定型旗袍的高等教材《服装造型工艺基础》(1981年)延续了民国海派的“褀袍”称谓 63
图3-21 惯用“旗袍”称谓的国内(不包括港台)技术文献《时装裁剪》(1982年) 64
图4-1 《旗袍的来历和时髦》 73
图4-2 清早期满汉女袍不同形制共存 74
图4-3 晚清满汉女袍宽袍大袖形制渐成时尚 77
图4-4 清代汉官妻穿汉式袄裙及霞帔,缀同品级补子 78
图4-5 20世纪初戏曲演员着旗装成一时风尚 80
图4-6 20世纪初艺妓穿旗装成为时尚 81
图4-7 北洋政府《服制》图例(1912年10月发布) 85
图4-8 1912年北洋《服制》中“裙褂”继承晚清(褂为民国,马面裙为晚清) 86
图4-9 民国初年汉族婚礼场景是北洋《服制》规定的真实反映 87
图5-1 民国初年北京大鼓艺人着棉袍演出实录 92
图5-2 1922年冬季《海上流行之旗袍》 93
图5-3 莫高窟第130 窟短襦长裙《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唐天宝年间) 95
图5-4 明代妇女襦裙图像史料与实物 96
图5-5 1912年穿着长袄和马面裙为典型汉族女子装束(照片背注民国元年) 97
图5-6 《北洋画报》刊女师范学堂学生易装男子绘作 99
图5-7 秋瑾参加革命前后着装的变化 100
图5-8 辛亥革命中的张竹君 101
图5-9 20世纪初男人的一切都成为时尚女子模仿的对象 102
图5-10 1926年刘和珍和杨德群着旗袍、梳短发的形象成为进步女性标志 104
图5-11 1929年《服制条例》的男女同袍图示 105
图5-12 明黄色缎栀子花蝶夹衬衣(清光绪) 107
图5-13 束乳阔摆减弱性状成为20世纪20年代古典旗袍的典型特征 110
图5-14 古典旗袍多角度结构形态 111
图5-15 20世纪20年代倒大袖古典旗袍实物的基本结构 112
图5-16 清末旗人居家便服充满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意味 113
图5-17 清末便袍与古典旗袍的传承性 114
图6-1 东西方同时代的女性形象 119
图6-2 清末民初新式胸衣“小马甲”缠胸到文胸的一次人体革命 129
图6-3 天乳运动从天乳美图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以往此类刊物以西洋人形象为主,后转为东方面孔) 131
图6-4 西式胸衣构造图指引 133
图6-5 20世纪30年代的西式胸衣 134
图6-6 上海名媛薛锦国着改良旗袍旧照 135
图6-7 1929年《服制条例》与1931年《浙立省中等学校学生制服统一办法》记载古典旗袍和改良旗袍的标准形制 136
图6-8 电影《神女》中阮玲玉所穿改良旗袍成为20世纪30年代主流妇女穿衣标志 137
图7-1 名画师叶浅予作《旗袍之变迁》 141
图7-2 1928年流行旗袍的最新式样曲线结构成为主流 142
图7-3 1930年流行的“改良旗袍”被《中国大观》(图画年鉴)以图文形式记录下来 144
图7-4 旗袍改良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刊登在《上海漫画》中 149
图7-5 《妇女冬季新装说明》所示旗袍双侧均有开衩 152
图7-6 旗袍初试改良腰线下摆微收短小开衩的标本(20世纪20年代末) 153
图7-7 20世纪30年代经典改良旗袍的标本 154
图8-1 20世纪30年代长旗袍衬长裤的流行以适应上层社会社交的接受度 158
图8-2 《良友》刊载的长旗袍影响深远 159
图8-3 20世纪30年代运用“独幅旗袍料”和“挖大襟”技术完成的长旗袍经典 161
图8-4 《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时间指1920~1936年) 163
图8-5 清末民初汉满妇女皆用长马甲套穿短袄的习惯 165
图8-6 品月缎绣百蝶团寿字对襟女夹褂襕(清光绪) 165
图8-7 晚清褂襕与民国初年长马甲 166
图8-8 20世纪20年代中后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旗袍与民国服制条例
一、释“袍”
其实“袍”是人类衣滥觞之通制,古希腊的希顿 (Chiton)、中东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亚述的 丘尼克 (Tunic)、古印第安人的乓乔 (Poncho),它们都带有人类石器文化贯首衣的痕迹。在 中国也不例外,今天的少数民族部落仍有穿贯首衣 的传统,如古苗衣、古彝衣、古壮衣甚至古藏衣的 工布古休和阿里的披单都保存着古老贯首衣的 信息,“袍”是这种信息的承载者。它就像象形文 字一样,在人类文明早期就诞生了,“袍”的形制 带有人类远古的基因,但只有中华民族将它传承了 下来。
六服又称六衣,皆为袍制。“素沙”是当时袍 服最常用的内衣料,由此也揭示了袍服很早就成为 强调礼制的标志形制的事实。西方文化则完全不 同,虽袍式都在人类早期出现,但“袍”在西方服 饰史中根本就无此类型,显然它的产生与宗法礼制 有关。因此,周礼所载服制对后世女子服饰的形成 具有指导性意义。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飞 鸟花卉纹绣浅黄絹面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 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绛红纱锦袍都是这一时期袍服的 典型,直至明清仍被尊为定制。
“通裁”有别于“深衣”上下身分裁再相连的 工艺,以通身连属裁剪的特征而命名,是“深衣制” 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即“通袍”。“袍”由于结 构形制的细化变得清晰起来,作为上衣下裳制的深 衣,在后世也不用作“袍”的称谓,袍的称谓通常 是指通裁的袍服。今天的旗袍是严格遵守这个传统 继承下来的。
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 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 袍,义亦然也。齐人谓如衫而小袖曰侯头,侯头犹 言解渎,臂直通之言也。
“以绛作衣裳”是说用深红色的面料制作上衣 下裳的服装;“上下连”说明上衣下裳是相连的, 即通裁的袍。这是早期文献最接近袍服的记载。袍 的称谓和形制由此确凿,并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 要服装。
当今主流观点仍认为以旗袍为代表的近代袍 服是清代满族妇女袍服的延续,但这一说法未尽其 实。不用说清朝继承汉制的史实,甚至中华文化的 同形同构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旗袍 出现于民国初期,至今不足百年,能够成为近现代 中国女性服饰的经典绝非单纯因为它与满族服饰的 联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与中国古代“袍服”一 脉相承的结构格局,这是史证昭彰之事。因此,为 了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旗袍在当今中华服饰系统中 的重要位置,对其发展历史进行追溯和考证,还原 它的历史面貌,建立真实、可靠的史料体系显得尤 为重要,这也是解决旗袍形制和称谓来历、旗袍发 展分期与结构特点、旗袍形制现代化及时间节点等 一系列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有效路径。
二、民国服制条例“有袍无旗”
旗袍的传统研究方法始终没有脱离以文献和图像史料为主的文化史研究,而旗袍形制分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关键在于标本和技术史研究滞后。基 于此,考证的重点集中在文献、标本与图像史料的 结合,从旗袍发展技术史和文化史两个方向,采用 双管齐下、两相印证的方式,对旗袍与古代袍服 的“异”与“同”进行比较研究。对旗袍自身发展、 改良、变化的过程,以考献为纲,以考物为据,以 物证史,试图描绘出旗袍的结构图谱,确定旗袍形 制分期特点的物证。
旗袍能够传承百年而又历久弥新有三个重要原 因。**,“袍制”是固有的文化传统;第二,改 朝易服的清末民初,西文东渐淘洗了中国妇女几千 年礼教泥沙,其为呈“抑礼尚美”时代样貌的标志 物;第三,旗袍诞生初期,民国时期政府顺应时代 潮流,将旗袍纳入纂修服制条例的官方推动,然而 却有“袍”无“旗”。
“袍”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服饰品类,由先秦 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尽管期间形制不 断变化,但称谓却一直在沿用。清代袍服的造型虽 别具一格,但却秉承了古代袍服十字型平面结构的 中华系统,这便是其所承载的中华基因,但在旗人 统治的清代却鲜见文献和史料记载“旗袍”称谓。“旗 袍”称谓广为人知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是学 界的主流观点,却有史无据。它以一种和清代袍服 完全不同的形式亮相,并在民众自发推动下发展成 为引领时尚的流行服装,最终经由政府推动至全国 各地。由此铸就了旗袍发展的巅峰,其称谓也伴随 这一过程而被大众所熟知。对民国旗袍规制的来历 进行考证是研究旗袍发展史的关键线索,这其中最不能绕开的就是这一时期政府颁修的服饰条例,它 是旗袍定性、定义和分期的重要理论依据。那么民 国时期服制条例是怎样产生的,旗袍在其中扮演着 怎样的角色?
图1-1 北洋政府《服制》图例
注:第二排左起**图为裙,第二图为褂
来源:《中华民国法令大全》第十四类(礼制服章)(1913年)
(一)北洋政府《服制》
自1912年清帝逊位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的38年间,中华民国出现了多次政权更迭, 不同时期政府颁行服制条例中女子礼服规制也不尽 相同,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8年)时期颁布的服饰条例无疑最具官 方性和正史价值。研究服制条例内容变化的过程, 尤其是“旗袍”被列入条例的时间节点和形制的变
收起全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