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味简史
》
售價:HK$
52.8
《
书信里的中国(全三册,家国情怀+亲情无价+君子之交)
》
售價:HK$
131.3
《
带团队
》
售價:HK$
74.8
《
女王冠:三位女性的权力与生存之战
》
售價:HK$
107.8
《
唤醒孩子的学习力3: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
售價:HK$
71.5
《
变富:如何有效积累足够的财富
》
售價:HK$
86.9
《
大宋西军
》
售價:HK$
85.8
《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崇儒重教》一书为《晋商五百年》丛书中的一种。全书写作视角独特,从教育的视角,从晋商关注教育这个角度,寻觅被人们忽略的晋商教育在晋商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作用,晋商对山西传统教育、近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包括从文化氛围、亦商亦儒、亲教子侄、科举、量才施教、重视职教、捐资助学等方面,钩沉出晋商重视教育的理念和作为。全书资料翔实、视角独特,图文并茂,兼具学术价值和大众趣味!
|
關於作者: |
刘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省委联系专家。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兼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当代山西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山西省社科、软科学项目11项,共发表论著300余万字,主要代表著作有《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山西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回望晋商》等。
|
目錄:
|
前言 001
第一章重教设学 内容丰富 001
第一节 浓郁的教育氛围 / 002
一、 官员重教士民热心 002
二、 设立学校举办学塾 005
第二节多元的教育内容 010
_、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010
二、 崇尚儒学 传道育德 012
三、 进学修德 不唯仕进 013
四、 躬行实践 追求实用 014
第二章从儒到商亦商亦儒 / 017
第_节普遍的\弃儒服贾“ 018
_、幼而学儒 长而服贾 018
二、弃儒从商多是无奈 022
第二节浓厚的儒学情结 030
_、为学不能恨意绵绵 030
二、 身在商海情系读书 / 032
三、 争取商籍创办运学 / 034
四、 礼遇儒生结交士人 / 037
第三节儒雅的商人风范 040
_、待人以诚 经商重信 / 040
二、重义轻利乐善好施 / 041
第三章崇儒重教亲教子侄 / 047
第一节严格的家训家规 048
_、日常说教读书为要 049
二、家训家规鼓励劝诫 051
第二节 理性的教育行为 / 060
_、既为父兄 身兼教师 / 060
二、 不惜重金延聘名师 062
三、 配合塾师严加督责 068
第四章道德经世兼及科举 / 071
第一节传统的伦理道德 072
_、经史百家尤重儒典 074
二、 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076
三、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078
第二节 经世的致用之学 /083
一、 崇实黜华注重实用 / 083
二、 算学书法实用技能 088
三、 相时观变商战技巧 090
第三节应试的科举之术 093
一、 延师教授 出资鼓励 / 093
二、 巨商望族科举连第 / 095
第五章家塾书院量材施教 / 099
第一节多样的家教形式 100
一、 家塾族塾启蒙之地 100
二、 书院教育 培养提升 108
三、庭院环境耳濡目染 111
第二节 鲜明的家教特点 / 116
一、 量其资材 施以教育 / 116
二、 晋商妇女不可忽视 120
三、 以商养教以教推商 123
第六章为商所需重视职教 / 129
第一节德能兼求的教育内容 130
_、职业道德立业之本 130
二、职业技能创业之术 136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141
一、 选拔任用学徒制度 141
二、 店铺商号明定规章 146
三、 编写读本 供人习诵 / 149
四、 膜拜关公推崇信义 156
第七章兴学设教服务乡梓 / 159
第一节 普遍的助学之举 160
_、设立义学贫寒受教 160
二、捐资书院资助官学 164
第二节 积极的教育参与 /173
_、任教乡邑教授生徒 173
二、 教谕^导主管文教 177
三、 收藏图书 保存文化 / 180
第八章改造家塾走出国门 / 183
第_节 新式的教育观念 /184
_、学用一致 强调务实 185
二、富国强民教育为要 187
第二节 积极地改旧从新 189
_、改造家塾 更新内容 189
二、 举办学堂 树立典范 191
三、 倡导女教首开风气 198
四、 捐资捐书物质支持 202
五、 管理任教 人力投入 205
六、 出国游学回国从教 207
主要参考书目 / 210
后记 / 213
跋 / 215
|
內容試閱:
|
“晋商“,一个并不为世人陌生的概念。
近几年,晋商研究成果颇丰,尤其是《晋商票号》《乔家大院》《白 银谷》《走西口》等影视剧的热播,使广大民众开始接触、知晓、了解、 研究明清时代商帮之首——晋商。
晋商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重商立业的人生观、诚信义利的价值 观、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一种 精神的形成,与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地域特点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还有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育“ o而这一因素往往不被关注,少有研 究。笔者试图追随着晋商成长的脚步,寻觅被人们忽略的教育在晋商发展 壮大过程中的作用。
翻阅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历史,商家可是正史不留痕迹,晋商在野史中 也寻不到片言只语。但是有关晋商教育的历史素材却不难寻觅。从世人相 传到家谱记载、从文人笔记到院落文化,无不透露出浓厚的教育气息。
关于晋商教育研究并非无人涉猎,但有许多都作为反面教育素材出 现,其中徽商研究者就认为“山西人及晋商对教育极不重视“ o这种结论 局限于某一历史阶段、某种特殊现象、某人的片言只语,仅由此得出结论 是否过于草率?这种观点,其主要证据是当时的山西年轻人多经商而少应 试,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根据温州商人居多,就得出“浙人不重视教 育”的结论呢?
山西乃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人如星光璀璨, 这与山西人先进的教育观念及发达的教育行为不无关系。在茫茫的历史长 河中,晋商的兴衰可能是历史的一个阶段,但晋商教育对山西近代教育的 促进以及现代教育的启迪却意义非凡。
游走在古朴的大院,感受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挖掘晋商教育的历史素 材,以念先祖,昭示后人。
未曾消逝的风华
(代序)
三晋大地是孕育中华民族的热土。距今180余万年前,山西厝河西侯 度出现了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许家窑、丁村、峙峪、北 撤……山西几乎保留了旧、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所有遗存。从那时起, 山西曾一度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隋代,雄踞太原的李渊成为天朝大国新的主宰,太原也因此成为大唐 帝国的北都。唐代的三晋是一个文化昌达、名人辈出的地方,王维、柳宗 元、狄仁杰、河东裴氏……一个个镌刻在青史上的名字,推动着唐代文化 登峰造极。当鼎盛的铅华在四起的狼烟中悄然褪尽,宋太宗的铁骑踏过黄 河,刘汉王朝灰飞烟灭之后,连年的战火、无休止的争斗,李唐盛极一时 的河东文化似乎真的随着太原城那场人为的大火飘零没落了。
有人说,唐代以后的山西乏善可陈,科考不利、文化名人匮乏,山西 的文化凋落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时代变革、文化演进的浪潮中,山 西扬弃旧腐、推陈出新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变迁方式。17世纪 以降,在风云诡谪的世界形势中,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国家兴衰至为重要的 因素。当西方凭借坚船利炮不断开拓世界市场、中国依然沉浸在义利之辩 中无法自拔时,被梁启超先生“常以自夸于世界人之前”的那些“胡服辫 发“的山西商人又一次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群体……时任德国柏林大学校 长的李希霍芬男爵曾评价说,山西人“具有卓越的商才和大企业精神,有 无比优越的计算智能,有发达的数字意识和金融才华”,因此“中国人好 比犹太人,而山西人更像犹太人“ 0
晋商从默默无闻的引车卖浆者逐渐发展成为“非数十万不称富”的 豪商巨贾,纵横揮阖五百余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凭着敢为天下 先的精神,利用国家政策,抓住历史机遇。他们栉风沐雨,远渡重洋, 北至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南抵香港、加尔各答,东到神户、大阪、 横滨、仁川,西涉喀什嘻尔、塔尔巴哈台,业务涉及盐、茶、粮食、布 匹、典当、票号等诸多行业,以独具特色的经商理念与经营艺术,创造 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商业奇迹。我们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同仁曾循 着晋商的足迹赴东瀛,到欧美,北上恰克图、海参歲收集相关史料。大 家无不为昔日晋商“劈开万顷波涛,踏破千里荒漠”的那种艰苦创业、 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折服。尽管晋商在清末战乱中逐步走向衰败,商业和 金融业态的转变使之无法承担起信用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庞大交易费用, 但他们并没有化作历史的尘埃随风飘逝,其遗留下来的丰富的物质和精 神遗产,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
站在平遥、太谷、祁县等古老县城的街道,放眼望去,掩映在夕阳 余晖中的是一座座明清晋商的豪宅大院、孕育着郁郁生机的老街,还有那 商号店铺的门帘随着进进出出的人们不停地摆动,像少女头饰上随风摇曳 的流苏。熙攘而恬静,喧嚣而自然,建筑和人交相融合,很容易让人产生 时间上的错觉。思绪的穿越,把我们带回到清代,街面上此起彼伏的吆喝 声、票号柜台上眼镜戴在鼻尖上的掌柜、镶满铁钉的大门、被缰绳磨得发 亮的花岗石拴马桩……使我们抑制不住钩沉旧事的冲动。
每处遗存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件古物都有着鲜为人知的传说。发现 故事讲给世人听,是三晋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会集山西大学 晋商学研究所以及经济、历史、教育、体育等学科从事晋商研究的多位学 者,牺多年研究成果,从晋商盐帮、茶商、典当、票号、镖局、会馆、 家族、大院、教育,以及走西口、粮油故道、保晋公司等入手,通过点滴 历史事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向读者展示明清晋商的不同侧面,以期 雅俗共赏,弘扬中国传统商业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