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卷)丛书)

書城自編碼: 362948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音乐
作者: 刘春曙、刘向东、陈新凤、蓝雪菲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486150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7.2
《从今天开始弹吉他教程 二维码视频版》
+

HK$ 70.7
《爵士鼓基础教程 二维码视频教学版》
+

HK$ 112.1
《闽台乐海钩沉录》
+

HK$ 63.4
《超易上手——简谱与视唱入门教程》
+

HK$ 83.0
《人人都该懂的古典音乐:湛庐文化“新核心素养”系列;简单有趣的》
+

HK$ 72.5
《零起步古筝自学入门教程》
編輯推薦:
本卷以谱、文结合的形式,层次清晰地呈现了锦歌、东山歌册、畲族民歌艺术的基本内容。其历史材料真实、客观,音乐作品准确、完整,较好地展示了戏曲本身的民俗性与民间性。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曲谱,为诸位主编田野调查、采风所获的一手资料,弥足珍贵。因此本卷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于一门文化遗产的整理归纳,更是一本锦歌、东山歌册、畲族民歌艺术的权威工具书与教科书。而从文化交流而言,福建省与台湾省在艺术上的民间交往远远超过了大陆的其他省份,锦歌等艺术形式亦在台湾广泛传播,因此本卷书的出版亦能为促进海峡两岸民间艺术的交流、共享学术成果献一份力。
內容簡介:
本书共收录了福建省或主要流行于福建省内的三种民间歌曲形式,分别是流行于闽南地区及台湾省等地的说唱艺术“锦歌”,流行于漳州市东山县的“东山歌册”,及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闽浙边界山区的“畲族民歌”。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涉及的、福建省外亦有流播的艺术形式,则主要集中于对省内艺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书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三种艺术形式在福建地区的历史沿革与传承情况,详细整理了作品曲谱(如“畲族民歌”部分,细化到以市、县、区为单位进行作品归类)及代表性传承人。书中的历史材料真实、客观,音乐作品准确、完整,在保持艺术形式本身的民俗性与民间性的前提下,以谱、文结合的形式,层次清晰地呈现了三种民间歌曲艺术的基本内容。
關於作者:
丛书主编简介
王州,音乐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音乐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主要方向为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两项,参与多项、省级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独立与合作著作多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独立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参与研究成果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本书作者简介
刘春曙,1929-2008年,福建惠安人,福建省艺术馆研究馆员。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个人及与他人合作出版的专著有《福建民间音乐简论》《福建南音初探》。专集有《闽剧音乐》《福建老根据地革命歌曲》《福建民间歌曲选》《福建十番音乐》等。撰写论文二十多篇。主持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的编纂工作,被文化部评为先进工作者,获编纂成果集体奖及个人一等奖。
刘向东,1964年生,福建惠安人。198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997年参加《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编纂工作,获编纂成果三等奖。撰写论文《闽台锦歌的传播衍化与“同源”现象》,发表于《戏曲研究》第六十七辑。撰写《锦歌的艺术流派与班社分布》《龙海锦歌简介》《福州地区普度习俗与乡间演剧》等论文二十多篇,发表于《福建艺术研究论集》。 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参加为期两年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并撰写论文《全国戏曲、木偶、皮影制作机构介述》。
陈新凤,博士,1969年生,福建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福建省人民政府督学、中国音协第九届理事、教育部(2013—2017)高校音乐与舞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音乐与舞蹈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教育部教育规划重点课题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其他各级各类项目8项;出版专著2部,合作出版译著、教材等4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
蓝雪霏,福建漳州人,1976年福建师大艺术系毕业,1991年获厦门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长年受教于福建省群众艺术馆刘春曙研究员和武汉音乐学院杨匡民教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曾担任《中国民歌集成·福建卷》副主编,并参加《中国民歌集成·台湾卷》的编辑工作。专著有《畲族音乐文化》《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等,论文六十篇。曾获全国“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连获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三等奖;连获第六届、第八届中国音乐奖“金钟奖”理论评论奖三等奖;2010年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目錄
(仅展示“锦歌”部分)
一、概述
(一)概况
(二)演唱曲目
(三)艺术流派
(四)唱本探源

二、唱腔
1.四空仔
选自《英台山伯》唱段

2.四空仔阳关
选自《月娥抛绣球》唱段

3.七字调(一)
选自《吕蒙正》唱段

4.七字调(二)
选自《山伯英台》唱段

5.大七字(一)
选自《陈三五娘》唱段

6.大七字(二)
选自《陈三五娘》唱段

7.大七字(三)
选自《山伯英台》唱段

8.七字仔
选自《英台山伯》唱段

9.七字仔反
选自《英台山伯》唱段

10.七字正板
选自《陈三五娘》唱段

11.七字紧板

12.七字慢板
选自《山伯英台》唱段

13.五空仔(一)
选自《妙常怨》唱段

14.五空仔(二)
选自《妙常怨》唱段

15.五空仔正管
选自《孟姜女》唱段

16.五空仔硬阳关
选自《梁祝·十八相送》唱段

17.五空仔软阳关
选自《安童闹》唱段

18.安童闹
选自《山伯英台》唱段

19.大调依
选自《孟姜女哭长城》唱段

20.大调哀
选自《陈三五娘·过五更》唱段

21.五空仔杂嘴调
选自《海底反》唱段

22.阳关杂嘴调
选自《火烧楼》唱段

23.土地公杂嘴(一)
选自《土地公歌》唱段

24.土地公杂嘴(二)
选自《土地公歌》唱段

25.土地公杂嘴(三)
选自《土地公歌》唱段

26.尫姨杂嘴调(一)
选自《牵尫姨》唱段

27.尫姨杂嘴调(二)
选自《调四营》唱段

28.尫姨杂嘴调(三)
选自《巡厝宅》唱段

29.尫姨杂嘴调(四)
选自《搅龟洞》唱段

30.尫姨杂嘴调(五)
选自《走宫》唱段

31.杂嘴调(一)
选自《陈三五娘·陈三磨镜》唱段

32.杂嘴调(二)
选自《山伯英台》唱段

33.停板杂嘴
选自《白扇记》唱段

34.答四句
选自《白扇记》唱段

35.倚门边
选自《山伯英台·越州探返》唱段

36.二空半
选自《寿昌寻母》唱段

37.三空仔
选自《孟姜女过关》唱段

38.三空半(一)
选自《楼台会》唱段

39.三空半(二)
选自《金花放子》唱段

40.六空仔
选自《长工歌》唱段

41.大哭调
选自《孟姜女》唱段

42.工空哭调
选自《磨房产子》唱段

43.花调
选自《审陈三》唱段

44.竹篙调
选自《珍珠记》唱段

45.红绣鞋
选自《陈三五娘私奔》唱段

46.病子调
选自《审陈三》唱段

47.闹匆匆

48.彩旗调
选自《秦雪梅》唱段

49.琯溪调
选自《郭子仪拜寿》唱段

50.白牡丹
选自《陈三五娘》唱段

51.厦门调(一)

52.厦门调(二)
选自《山伯探英台》唱段

53.亲姆调
选自《彩楼记》唱段

54.锦龙调
选自《断机教子》唱段

55.杜甫歌
选自《井边会》唱段

56.游湖欢
选自《董永》唱段

57.赞同调

58.跪某歌
选自《十二花名》唱段

59.哭某歌

60.守寡歌

61.十二步送哥调

62.紫菜歌

63.花鼓调
选自《梁祝游春》唱段

64.走唱调
选自《陈三五娘》唱段

65.汾水调
选自《陈三磨镜》唱段

66.教子歌

67.后园锦歌
选自《陈三五娘》唱段

68.爱美人
选自《孟姜女》唱段

69.摇船曲

70.限十月

71.病囝歌

72.生囝歌

73.打某歌

74.相思引
选自《山伯英台》唱段

75.上下堂
选自《孟姜女哭长城》唱段

76.十二生肖歌

77.盘山调

78.送哥调
选自《管甫送》唱段

79.杀嫂调
选自《英台山伯》唱段

80.丹田调
选自《吕蒙正》唱段

81.采茶调
选自《打金枝》唱段

82.王大岩
选自《杂货记》唱段

83.补瓮调
选自《山伯英台》唱段

84.彩调
选自《山伯英台》唱段

85.石码调

86.思想起

87.硬软调
选自《吕蒙正》唱段

三、选段
1.陈三磨镜

2.五娘跳古井

3.火烧楼

4.破监记

5.智取炮楼
根据京剧《平原作战》改编

6.台湾阿婆看女排

四、人物介绍
(一)林廷
(二)蔡鸥
(三)王棕蓑
(四)赖跃山
(五)白水仙
(六)张上下
(七)卢菊
(八)石扬泉
(九)苏朝润
(十)陈亚秋
(十一)王素华
內容試閱
(一)概况
锦歌是福建五大说唱形式之一,流行于厦门市以及漳州市的市区、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南靖、长泰、华安等市县,是闽南方言区中以漳州腔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它的唱腔融合了历史上流传在漳州地区的乡音俗谣,这些民间音乐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曾有俚歌、弦歌、乡音、锦曲、兜歌、杂奏歌、杂锦歌、杂唱调、歌仔、什锦歌的不同称呼。其实锦歌就是歌仔,亦称为“乞食歌仔”,说得确切一点应为民间小调,因过去卖唱求生者都是赤贫的民间盲艺人,故名“乞食歌仔”。把这种用曲牌联缀或单曲叙事的演唱形式称为锦歌的,主要是漳州市(现称芗城区)以及龙海市一带,其他县及厦门市均称之为歌仔或“乞食歌仔”,云霄县称之为“四管齐”。锦歌同时也是台湾歌仔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两岸民众所喜爱,是研究闽台文化艺术交流必不可少的一个课题。在台湾,自东北部的宜兰至南部的恒春,凡操闽南方言的地方即有锦歌的足迹。
由于它长期根植于民间,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来演唱民间故事和戏曲,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简小易学、乡土气息浓郁,善于抒发情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闽南漳属各县的城镇及农村中,到处都有演唱锦歌的“歌仔馆”,并有专业教师和卖艺为生的艺人。每逢节日或喜庆之事,锦歌的演唱就更加活跃,到处都可以看到男女老少围拢在一起,听艺人们说唱朝代兴衰和悲欢离合的故事,人们被生动的故事所感动,以此寄托深厚的情感,抒发心中的苦和乐、喜和忧,常听至深夜不肯离去。随着闽南人民的三次东渡,锦歌也在台湾民间生根开花,甚至在南洋一带闽南人旅居的地方也有锦歌流行。著名锦歌艺人林廷、陈丽水、陈胶掠、陈不的、钟青等人于1929年在新加坡城灌制的《陈三磨镜》《审陈三》《安童闹》《无影歌》《赌钱歌》《大伯公歌》《牵亡魂》等唱片,曾风靡一时。
闽南开发于秦、汉,至唐、宋以后趋向繁荣。漳州是闽南金三角的一个重要城市,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唐代,在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部属历经一百五十年的开发,其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宋南渡偏安于临安(杭州)后,经济中心南移,漳州月港成了闽南对外贸易的商业中心,漳州等地人口增加,形成了一个以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随着商业的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大大发展,娱乐场所兴起,民间艺术活动盛极一时。据清光绪三年(1877年)沈定钧主修,吴篁圃等编撰的《漳州府志·史迹》载:“西部有西湖胜地,历代设有游乐场所。”《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下),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年10月,第1103页。至今该地名仍称为“百里弦歌”。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修的《漳浦县志》载:“县城东郊有‘弦歌堂’,系宋元符元年建。庆元元年,县令叶老才重修,其子祐甫为记。”《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福建卷》(下),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年10月,第1103页。
元符为北宋哲宗年号,元年即公元1098年;庆元为南宋宁宗年号,元年即公元1195年。宋时,漳州府设于漳浦。由此可见,宋代漳州府一带已流传“弦歌”这种弹唱形式。
明末,漳州府一带的戏曲演出和锦歌演唱很盛行。明万历年间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载:“……至于漳泉,遂有乡音词曲侏离之甚,即本郡人不能了了也。”《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下),北京:中国ISBM中心,2003年1月,第904页。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海澄人李碧峰、陈我含用闽南方言刊行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二卷龙彼得辑,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书中收录18个折戏和部分散曲。稍后,漳州人洪秩衡也用闽南方言刊行《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三卷,或称《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龙彼得辑,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
书中收录散曲54首(共79段)。同时有景宸氏刊行的《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一卷,或称《精选新曲钰妍丽锦》,其中收录散曲49首。龙彼得辑,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
以上选集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漳州府一带戏曲、曲艺演出活动的景象,这种演出活动对早期的锦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尚存的锦歌传统曲目,其题材大都是明代的民间故事,如《白扇记》《陈三五娘》等。
明末清初,闽南一带盛行弋阳腔(当地俗称“正字戏”或“四平戏”),它直接影响着当地民间小戏,如竹马、车鼓、老白字等。锦歌以闽南的民歌为基础,继承明代南词小调的许多曲牌,从这些民间小戏中吸取了许多曲调,如《凤阳花鼓》中的【花鼓调】,《大娘补缸》中的【补缸调】,《骑驴探亲》中的【亲母拍】等。这些曲调在锦歌中,或被消化、融合,或取其部分加以变化、发展。
清代,锦歌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流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锦歌来自民间,以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曲调流畅朴实,易懂易学,演唱者日众,许多农村常把沿村走唱锦歌的艺人留下来唱庙会、唱堂会,曲目多为一些民间故事和生活情节,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久而久之,影响很大。至光绪四年(1878年),漳州市郊北门外小坑头村人李答余,率先在本村成立锦歌馆,自称“答余堂”,收徒8人,教唱锦歌。这个锦歌馆的建立,使一些流浪的艺人得到启发。1878年,平和县小溪人,靠一把月琴走唱的落魄秀才云漳师,也在市郊北溪乡的浦南村成立锦歌馆授徒传艺,自称“锦云堂”。公元1909年间,答余师的两个徒弟黄仔笠和陈老尚,也分别在自己的家乡成立“庆丰堂”和“庆贤堂”。光绪末年(1909年),原龙溪县田墘村人郑潘水也在本村创办“乐音堂”,其演唱的锦歌大部分是向乞丐学来的。自此,在锦歌馆、社会支持下,不仅馆社越来越多,演唱水平也日益提高,常有馆社应邀赛歌。原龙溪县所属的石码、海澄、古县、天宝等地,就有锦歌馆(阵)二十余处。这个时期的锦歌新作颇多,内容多触及时弊,反映人民的疾苦,如《工场打铁》《浪子回头》《懒惰歌》《长工歌》等。那时,漳州一带盛行南词。由于南词曲调优美,长于抒情,一些锦歌艺人取其曲调、填入新词,成为锦歌中花调、杂歌的主要部分,如【牡丹调】【红绣鞋】等。
锦歌艺人流入城镇后,一些商人、文人、手工业者纷纷加入这个自娱性的活动。如1928年,艺人陈丽水在海澄城内前街所组建的“乐吟亭”锦歌社,就是由干果食杂店老板刘振发出资的。为适应城市听众的欣赏水平,艺人们逐渐讲究唱腔的圆润、优美。由于当时南音在漳州府一带已很盛行,一些锦歌艺人也同时学唱南音。大约于1932年间,锦歌艺人林廷、蔡鸥、赖跃山、王萍等人,将锦歌的【七字调】和【丹田调】,按南音的空门改称为【四空仔】【五空仔】,并吸收南音的润腔方法,使原曲更优美、更具抒情性。之后,又进一步在锦歌【五空仔】的曲尾接几句南音,名为“曲爿”,如《妙常怨》【五空仔】中的“孤灯独对倚栏杆,别君容易会君难,记得秋江去送别;送我潘郎到临安,离开潘郎未几时,妙常思君记看伊”转曲爿“日来思君,暝来思君,枉我暝日此处思想有这一十二时”。后几句即是接南音《玉环记》【看恁行宜】曲中一段。这逐渐成为一种流派。甚至有人称锦歌为“锦曲”或“儒家曲”以示高雅。同时,也开始采用南音的伴奏乐器,如用南琶代替月琴,并加上洞箫、三弦、二弦等。有的还采用南音的拍板。
1928年至1935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闽西南一带领导土地革命,锦歌也作为一种宣传工具风行一时。1932年前后,工农红军进漳期间,漳州各锦歌馆社纷纷上街宣传,演唱曲目有《农民歌》《送哥哥当红军》《帮助红军》《参加儿童团》《妇女歌》,并灌制唱片《红军入漳》等。抗日战争期间,由漳州文人高般若等人作词填曲,编写了《抗战歌》《从军别》《送郎当兵》《东北军自述》《嘲日军》《脱去摩登换军装》等,称为“救亡弹词”,各锦歌社用以上街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锦歌艺术得到了新生和发展。1953年10月,由老艺人林廷、赖跃山、石杨泉、蔡徐明率先成立“漳州市龙眼营锦歌研究社”。随后,蔡鸥、吴连池成立“新桥锦歌社”黄文学、陈允在成立“东岳锦歌社”朱盛金、杨碧云成立“霞薰锦歌社”荔枝师成立“浦南锦歌社”沈人民成立“天宝美山锦歌社”。各乡镇纷纷响应,锦歌活动日盛。各级文化部门也大力组织发掘整理锦歌的优秀遗产,指导各馆社和新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和演出活动。厦门市著名艺人苏朝润,漳州市年轻女演员陈亚秋、李慧娜、王素华、刘惠玲等先后参加福建省、华东地区及全国历届的曲艺会演并获奖,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破监记》《海堤之歌》《海防战士的母亲》《红领巾》《兄弟俩》《寻祖》《思亲》《台湾阿婆看女排》等,使锦歌艺术大大向前发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