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HK$
82.5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HK$
79.2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HK$
74.8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HK$
60.5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HK$
63.8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HK$
86.9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104.5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HK$
261.8
|
編輯推薦: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海峡两岸】第四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创作类佳作奖
|
內容簡介: |
全书以天文学发展为主线,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古今中外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把描述对象从星星本身扩展到人类“追星”的历程,将几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带领读者多方位地领略科学之美。作品出版后荣获多种重要奖项。
|
關於作者: |
卞毓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顾问,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终身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著译科普图书30余种,发表科普和科学文化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省部级奖。《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入选教育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书目,《拥抱群星:与青少年一同走进天文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曾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中国天文学会九十周年天文学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
|
目錄:
|
小 引1
篇 不速之客天外来
章 神秘的彗星
圣诞之星2
乔托和《博士朝圣》6
“乔托号”的壮举9
第二章 哈雷彗星传奇
圣赫勒拿岛13
一个大胆的预言15
哈雷的伟大功绩19
“彗星引领着入侵”21
如期归来的守护者26
第三章 猎彗人
“太阳王”的时代30
“我的小猎彗人”33
彗星的“百家姓”35
猎彗之路36
第四章 “脏雪球”和“冰泥球”
彗星的真面目40
旷古一撞惊天地44
“星尘号”的冒险46
登九天兮抚彗星49
第二篇 传承古人的智慧
章 苏美尔人的发现
吉尔伽美什的故乡54
浪漫的星座57
“游星”和“七曜”61
“星期”的来历66
第二章 世界的体系
奇特的舞步68
“天文学之父”的贡献70
伟大的综合者73
日心说的创立75
《天体运行论》问世79
第三章 近代天文学的曙光
第谷的一生82
郭守敬的伟绩85
沿椭圆轨道前进89
开普勒之死94
沉睡的“夜”95
交相辉映的文化巨人100
第三篇 注视宇宙的巨眼
章 望远镜的童年
偶然的发现104
将望远镜指向天空107
木卫的故事110
一条中国古代记录113
第二章 另一种望远镜
守不住的秘密116
不朽的牛顿118
反射望远镜的诞生121
第三章 赫歇尔世家
赫歇尔兄妹124
卓越的成就129
21岁的皇家学会会员131
第四章 折射望远镜的
惠更斯的字谜133
众多的土卫135
制造透镜的决赛137
第五章 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罗斯伯爵和“列维亚森”141
海尔的杰作145
全新的思路148
望远镜家族中的“恐龙”151
第六章 新的利器
眼睛看不见的光155
大气的“窗口”158
把望远镜送上天162
月球上的新“家”166
第四篇 远离太阳的地方
章 新行星燃起的激情
天王星的发现170
《初读查普曼译荷马》171
天卫引起的风波174
又一颗带环的行星176
第二章 “迷你”行星
瞧这一串数字178
缉拿小行星180
小行星的世界182
有趣的编号和命名184
第三章 海王星旧案新议
奇怪的“越轨”行为188
“那颗行星确实存在”190
优先权之争192
失窃物证重见天日194
第四章 身世朦胧的冥王星
更遥远的行星197
“我为此不胜惊骇”199
普鲁托与卡戎之舞201
“新视野号”的远征203
第五章 太阳系的边界
“火神星”的插曲206
赌注:5瓶上好的香槟208
柯伊伯带天体212
究竟什么是“行星”?216
隐匿的“寡头”218
太阳王国的疆域222
第五篇 未来家园的憧憬
章 飞出地球去
挣脱大地的束缚226
飞向太空的先驱229
从火箭到人造卫星232
第二章 太空中的人
探访我们的近邻234
“您是从天外来的吗?”236
“人类的一大步”239
遨游太空的“神舟”241
嫦娥奔月在今朝245
第三章 战神的诱惑
一个袖珍的地球250
斯威夫特的“特异功能”252
“再试一个晚上吧”255
火星运河和“火星人”257
会晤战神的“水手”261
第四章 在火星上
从“海盗”到“探路者”266
形形色色的探测器272
“勇气”和“机遇”274
更多的地球来客279
话说“好奇号”284
第五章 未来的岁月
中国“探火”蓄势待发290
究竟为了什么293
人类的新家园295
尾声:永恒的追星301
|
內容試閱:
|
一个大胆的预言
1679年,哈雷到但泽拜访年事已高的赫维留斯,第二年又到法国同巴黎天文台的主持人、当时世界上*优秀的天文观测家之一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一起观测了1680年的大彗星。这对他日后与彗星结下不解之缘无疑有着直接的影响。
1684年,哈雷初访正在剑桥的牛顿(Isaac Newton)。当时,牛顿已经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于行星和月球的运动,并且取得完全的成功。可是,彗星在天空中如何运动却依然是个谜,它们似乎出没无常,这一直使天文学家们困惑不已。哈雷决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在牛顿帮助下,编纂了大量彗星的观测记录,并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计算彗星运行的轨道。
1703年,哈雷被任命为牛津大学的几何学教授。1705年,他出版了《彗星天文学概要》一书,书中说明了从1337年到1698年间人们观测到的24颗彗星运行的抛物线轨道。长期跟浩瀚的数据打交道的经验,使哈雷获得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高超本领。他发现,曾于1531年、1607年先后出现的两颗大彗星,和他本人亲眼所见的1682年大彗星具有极其相似的运行轨道,而它们出现的时间则大约相隔七十五六年。于是哈雷猜想,它们实际上可能是同一颗彗星,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抛物线,而是一个拉得很长的椭圆。只有当它离地球相当近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它;而在我们看不见它的间歇期内,它一定会跑到比当时所知的*远行星——土星更远的地方去。
哈雷大胆地预言——有史以来*次有人作这样的预言:这颗特大彗星将于1758年前后再度光临!哈雷本人要是能活到那一天的话,他就该有102岁了。不过事实上他只活了86岁,因而未能目击这颗彗星又一次回归。
*努力地准备观测那次彗星回归的天文学家是法国的梅西叶(Charles Messier),整个1758年他都在用望远镜观天,指望成为目睹这颗彗星回归的*人,但结果却劳而无功。这份光荣*后落到了一位名叫帕利兹(Palitzsch)的德国人身上,他是德累斯顿附近的农民,也是一位目力敏锐的业余天文爱好者。1758年12月25日圣诞节晚上,他用一架焦距约2.4米的望远镜,首先看见了这颗彗星。梅西叶则直到1759年1月21日才初次见到它。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哈雷的研究工作证明,原先人们觉得飘忽无常的彗星,实际上也像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是太阳王国的臣民。更重要的是,哈雷准确计算并预言了彗星的行踪,有力地促使欧洲学术界普遍接受了牛顿的力学体系。对于确定天体力学方法的正确性而言,这乃是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1835年,哈雷彗星再度回归,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就是这一年出生的。他曾戏言,哈雷彗星下次再回来时,他的死期大概也就到了。真是无巧不成书,1910年,哈雷彗星又一次回归,马克·吐温也真的就在那年去世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能见到一次哈雷彗星就算幸运的了。假定一个人出生时,哈雷彗星刚刚离去,那么他的寿命必须超过75岁,才可望在晚年一睹哈雷彗星的风采;而且,他即使活上120岁,一生中也还是无缘目睹哈雷彗星两度回归。
不过,话说回来,大自然似乎对少数人特别眷顾。例如,曾领导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长达41年之久的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教授,出生于1902年2月,童年时代八九岁时,见到1910年回归的哈雷彗星,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年底,他又一次目击哈雷彗星回归。翌年7月,张钰哲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曾任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后来又任上海天文台台长的李珩教授,生于1898年12月,也曾于1910年首次见到、并于1985年再度目击哈雷彗星回归。1989年8月,李珩先生卒于上海,享年九十有一。
2005年1月,长期担任北京天文馆科学顾问的李鉴澄老先生百龄华诞,业界同人纷纷致贺。哈雷彗星在20世纪的两度回归,鉴澄老也是一位难得的见证人。2006年12月,本书初版行将付梓之际,传来了鉴澄老人鹤驾西去的消息。
哈雷的伟大功绩
除了预言哈雷彗星的回归,哈雷对天文学的贡献还有很多。例如,他于1716年重申了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曾经提过的一种设想:利用金星从日轮前方越过——这叫作“金星凌日”——的机会,来测定太阳与地球的距离。这一思想在哈雷死后付诸实践,在此后100多年间,这始终是测定日地距离的最佳方法。
1718年,哈雷指出,天空中至少有三颗恒星(即天狼星、南河二和大角星)的位置与古希腊时代有了明显的差异。经过缜密的分析,他率先证明:对此唯一令人满意的合理解释,乃是恒星并不“恒”,它们各有自己固有的运动,这就是恒星的“自行”。
除了天文学和数学以外,哈雷对航海、气象、地理、地磁、工程、历法、音乐等诸多领域亦均有涉猎。例如,他在1691年,通过对古代月食记录和其他资料的考证,弄清了古罗马儒略·恺撒首次登陆不列颠的日期和地点;又如,他于1693年首先做出一份详细的死亡率表,这样就使人们有可能用统计方法来研究生命和死亡现象,并开启了现代保险业的先声。在17、18世纪之交,为测量不同地点地磁的变化情况,哈雷进行了广泛的旅行。
1719年12月31日,弗拉姆斯蒂德去世。翌年,64岁的哈雷接受任命,成为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二任台长。先前该台的仪器都由清贫的弗拉姆斯蒂德私人筹置,哈雷上任时,原来那些仪器已被弗拉姆斯蒂德的后嗣或债主搬走。也就是说,他接手的实际上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天文台——虽然仍冠以“皇家”头衔。哈雷重新为天文台装备了望远镜和其他仪器,在20多年的台长任期中,他*主要的工作是仔细地观测和研究月球。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就是他在该台发现的。
哈雷是牛顿的莫逆之交。1684年,哈雷因其父被人谋杀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正是在哈雷的鼓励和经费资助下,牛顿的不朽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才于1687年出版了。哈雷在格林尼治一直工作到80多岁,并于1742年1月14日在那儿寿终正寝。这一年,适逢他的挚友牛顿百年诞辰。哈雷死后,也像牛顿一样,和英国的英雄们在一起,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
为纪念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人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哈雷墓上建了一个彗星状的标志。1988年春至1990年初,我本人在英国爱丁堡皇家天文台做访问学者,其间于1989年4月24日前往瞻仰哈雷墓,并拍摄了这个标志的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标志正中央是“乔托号”宇宙飞船的形象,“彗尾”上的文字则一一列举了哈雷的伟大功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