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吴晓波频道首次提出了“新中产”这个概念,2017 年,定义了当代的“新匠人”“新国货”,这是我们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分别做出的趋势判断。这个判断既立足于当下中国消费升级与制造强势崛起的事实,也呼应了百余年来国货品牌曲折发展的激荡历程。 复兴:三次国货运动的思考 中国 2000 多年的文明史在商业上成就耀眼。公元前 7 世纪, 齐国就提出了“匠人”的概念,次以专业分工的方式来进行产业和人群分割。在手工业时代,我国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比欧洲先进了近 1000 年。 工业革命以后,我们在手工业时代形成的产业分工、阶层分工和产品形态都遭遇了巨大的冲击。1919 年“五四”运动时期,当时的年轻人设想未来的国家形态,认为应该断绝和老祖宗的关系。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和传统决裂的过程,在当年如果谈论传统文化复兴,就等于是一个落后分子。 100 多年来我们的思想、产业经历了很大的反复,在研究当前这一轮新国货大潮之时,我们发现很早就有学者和企业家在思考这个问题:在现代化道路上,传统给我们的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 1904 年,美国举办了届世界博览会,当时大清政府派了一个官方代表团,用大概 50 平方米的空间做了一个中国村,里面有很多中国的产品如瓷器、茶叶、丝绸等等。但和其他国家展馆比较,差距就很大了,他们已经有了电报、电话、汽车。代表团回国后,清政府设立了“京师劝工陈列所”,作为官办的工艺局产品展销场。当时,北京、天津、武汉、宁波都设有劝业场——这是中国次在现代化意义上,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商品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国轮的国货运动。 第二轮国货运动要追溯到 1984 年,改革开放的第六个年头,中国出现了一些创业企业,联想、海尔、万科、健力宝、科龙这些企业都是在 1984 年创立。此后中国在轻工业领域发起了一场国有品牌的运动,一直到 1998 年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爆发而告结。 在这一轮国货运动过程中,中国在吃、穿、用三个领域,如食品、纺织、饮料、服装、印染、家电等行业都出现了一系列品牌。 第三次新国货运动起点在 2015 年。这一年,供给侧改革的提法首次出炉,新产品和新品牌的迭代进程加速,中国产业经济和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供给端,2009 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了美国,如今中国生 产了全世界 60% 的消费品,中国在制造业展现出强大的能力; 在消费端,庞大的新中产群体出现了,他们愿意为美好生活买单,不再仅满足于产品的性价比,开始寻找更高品质、更好审美的产品。 以上两者的变化构成了中国商业变革的巨大势能,无数兼具 技术和品质优势的新国货品牌强势崛起,新商业格局蔚然成型。 美好:新匠人、新国货 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主题,什么叫作“美好”。 今天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上,80 后、90 后、00 后眼中的“美好”与上一代人完全是两回事。次深刻地意识到这种差异是在 2015 年,当时,我在长春调研,一汽相关负责人对我说“2014年奥迪汽车 50% 的购买者是 80 后。”我感到非常吃惊,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更愿意花钱,更愿意消费,那这部分人为什么来买单? 其实,美国、日本这些国家人均 GDP 达到 1 万美元时发生的事情和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美国人希望摆脱欧洲在文化上对他们的控制,日本人希望摆脱欧美文化对他们的控制。 今天中国也不例外,本土商业文化开始复兴。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应该被抛弃,但也不适合原封不动地搬到现代。中国商务部门评定全国级的老字号大概有 2000 多个,全国的各个县市级的老字号一共有 4 万多个。如果没有与时俱进,不符合消费者的当代审美,这些老字号很可能仅仅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名词。 所幸,我们看到在国货、国漫、游戏、餐饮等领域越来越多的新中产消费者愿意为中国元素买单。此时,任何一家中国公司和国际公司竞争,至少有一个优势叫作文化优势或审美优势,这样我们在技术、渠道、商业模式上的主动性就会提升,这是第三次新国货运动和次、第二次国货运动的区别。 当这些趋势发生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这一轮实体经济的创业者在新匠人、新国货的专属平台上蓬勃发展。 2018 年,我们和复旦大学合作,推出了“新匠人指数”;我 们和研究院、淘宝数据库、腾讯微信等大数据机构合作,实现数据库打通……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有更好的分析工具来观察新匠人产品的市场表现。 我们还发起了“让日本看到中国匠”活动,在日本著名的茑屋书店举办了新匠人产品展,带领 100 多个新匠人到东京进行学习交流。 2019 年,我们在北京劝业场发布了中国首份新匠人权威榜单 “新匠人 100”,邀请“中国好的人像摄影师”肖全为上榜品牌的新匠人拍照,并做成群像展览。 我们出版了《这个国家的新匠人》《造物者》等图书杂志,将新匠人的品牌故事呈现到大众面前。 2020 年,我们拍摄的国内首部品牌经济历史纪录片《新国货》上线 , 我们还尝试新国货的系列直播,为新国货鼓与呼,发布了《2020 新国货白皮书》为之提供指导性策略建议。 这一年,新匠人新国货促进会正式启动运营,与吴晓波频道、 890 新商学联合发起设立的“金物奖”,致力于成为中国品牌和产品领域首屈一指的奖项,打造中国新一代品牌与产品创新的风向标。 目前,促进会已汇集 1000 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 2020 年天猫双十一中,斩获咖啡类目、乳饮类目、床品类目等十多个类目销量。未来五年、十年,我们期待在新匠人新国货促进会的平台上,能够诞生一批新的国货品牌。 我们讨论复兴美好,是因为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新国货品牌在完成了量的积累之外,也形成了文化自信、消费自信和品牌自信,它作为全新物种,将重塑中国品牌的结构,在中国商业界掀起“重新想象”的浪潮。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薛高:一个优等生的烦恼 和大部分新崛起的国货品牌一样,钟薛高的崛起也始于“双十一”。2018 年 3 月,钟薛高成立;8 个月后的“双十一”,钟薛高位列天猫冰品类目销量;2019 年,钟薛高全渠道销售成交总额过亿。2020 年,销售过亿的目标,钟薛高用了不到半年。 关于快与慢,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有一套辩证法:以马拉松作比,一开始就需要跑到方阵去,因为方阵获得的关注更多,资源更多,包括旁边的队友怎么跑,多少会受影响。 但没有人可以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跑完马拉松。进入方阵之后,要用更好的方式分配体力,所以,中途可能会战略性落后,甚至在方阵边缘徘徊,但一定要清晰把握自己的快慢,并且有足够的体力去完成后的冲刺。 迅速发展的品牌,要如何把握自己的快慢?大环境下,是跟随消费节奏还是坚持自己的节奏?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如何抉择?重要时机又该如何把握? 火爆的“双十一”为何钟薛高如此“克制”? 经历过疫情,2020 年的“双十一”,上海永嘉路上的钟薛高办公室看起来有些轻松和平静。钟薛高 VP 兼电商负责人东哥说: “你们应该‘618’来围观,那个时候比较刺激,‘双十一’并不是冰品的旺季,我们做‘双十一’的所有努力,并不是为了卖多少钱,而是保持一种跟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的注意力是宝贵的,不去做持续沟通就会忘了你。‘双十一’这个节点,可能吃瓜群众看的是数字,但是对品牌方来说,看的是一个盘子,通过‘双十一’,做明年后台的用户增量。” 东哥穿着钟薛高字样的卫衣,插着兜,作为前广告人,他做电商的方法论也不太一样。“我们的首页永远做得很文艺,配好文案,美的图片,很少写什么‘直降多少’。即便是大促,也要把那几个写得很瘦。” 他信奉“正常的消费路径”:看图被吸引,点详情页,看评价。 “钟薛高的用户是理性的,能够被种草的是类似于‘优质食材’‘口味好’‘服务贴心’这样的话术,而不是‘直降’。” 流量、战报是几乎所有品牌在“双十一”时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钟薛高对此似乎并不热衷。 这两年“双十一”已经非常理性了,“尾款人”时代,大家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大的惊喜已经没有了。商家也在考虑一个基本面,买多少流量是一个通盘考量的结果。在开疆拓土阶段,要甩开竞争对手的时候,在类似双十一这样的节点就需要加大投入把市场份额做上去。所以,大家看到的“战报”是战略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销售额。假设下一阶段的战略是盈利,那么,投入方面会适当收缩,战报也不会太惊人。 东哥进一步为我们解释了这个逻辑线:刚开始高投放,销售额是低的,然后销售额逐步上扬,投放逐步下降,到一定体量的时候,不用投放也会有产出,这个时候,做一些免费流量的获取就能维持一定的销售额,那是否要继续,取决于你的任务是多少。当然,在下一个阶段,投入的方式,能达到的下一个峰值,又是一个新课题。 但在钟薛高内部有共识:有再多的流量,假设破价,也不会去做。品牌运营端有一个口号:不折不扣做。 提起一些新晋的品牌,大家的话题似乎都是从他家的某款爆品开始切入。但“钟薛高”这个品牌本身,似乎比他家的爆款产品更“出圈”。 做一个迅速发展的品牌,林盛说得更多的是: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