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北京新京味儿——百年百篇话北京

書城自編碼: 362605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左堃、李林栋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459314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3.7
推拿纲目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14.0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50.7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1.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0
《金陵市井图鉴》
+

HK$ 95.0
《江湖记:河流上的中国》
+

HK$ 92.4
《远山孤旅:从巴彦喀拉、阿尼玛卿到三江源》
+

HK$ 48.6
《请喝茶》
+

HK$ 84.0
《我们的老院》
+

HK$ 60.0
《把日子过成段子2(知名作家王小柔畅销随笔集,都市生活减压神作》
編輯推薦:
1.本书汇集了高洪波、肖复兴等百位当代名家的百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和体悟,观察北京百年社会生活的变迁,洋溢着浓浓的京味儿文化。
2.本书文风优雅,内涵广博,情感深沉动人,既体现出百位名家的学识修养、气度担当,也流露着他们自信而从容的人生智慧。
內容簡介:
这部精选百位当代散文名家的散文集,以北京地域为表达范围,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广阔时空,从不同视角精心描写了北京的百年巨变。全书以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意象、大写的精神,书写真善美、讴歌新时代,激励人们在新时代不断砥砺奋进开新局,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本书汇集了高洪波、肖复兴等百位当代名家的百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和体悟,观察北京百年社会生活的变迁,洋溢着浓浓的京味儿文化,独到而又鲜明,丰博而有底蕴。本书文风优雅,内涵广博,情感深沉动人,既体现出百位名家的学识修养、气度担当,也流露着他们自信而从容的人生智慧。本书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化,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地迈进新时代、奋斗新时代的昂扬精气神。
關於作者:
1.左堃,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书记、馆长。副研究馆员。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图书馆协会理事,从事图书馆工作二十多年。2.李林栋,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曾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编委、《环球企业家》杂志主编。现为网时读书会会长。
目錄
目?录contents
二牛哥 班清河??1
凌寒读梅乐农轩 查?干??7
八里桥走笔 柴福善?10
京城一日秋叶黄 陈彩虹?13
香山月儿 陈喜儒?17
北京的银杏树 陈先义?20
屁帘儿风筝飞上天 陈新增?23
清水风致,大美山村 陈?瑛?28
生命中的两棵树 崔汉婕?32
闹中取静 戴荣里?35
我的兄弟叫四贵 杜卫东?39
周有光:从公主第到后拐棒胡同 方国平?43
灵山小札 冯?并?48
什么花是不老花 冯秋子?50
家·迁·变 高?远?55
天坛:仰望苍穹 高?昌?59
潘家园散记 高洪波?62
井 高文瑞?68
水库岸边栗花香 郭冠荣?71
新北京人 郭?欢?75
在北京绿道上行走 郭宗忠?78
美女如云 韩小蕙??81
京味龙潭 韩志远??84
父亲一生的追求 韩宗燕??88
小路的变迁 何羿翯??92
水缸与灶台的距离 红?孩??96
秋雨香山 厚?夫??99
先生在上,再看看您的龙须沟吧 胡?健?101
地坛·侧柏·禅境 胡玉琦?110
这个秋天又想起北七家镇 华?静?113
腌一缸酸菜慰乡愁 华?夏?115
上方奇遇小包围 黄长江?119
初心纷呈在怀柔 姬?华?124
花俏梨树沟 剑?钧?127
煎饼贾 姜思琪?131
魂牵梦绕的地方——北京 金京一?135
我的工体,我的梦 柯小卫?138
天桥,通往新北京的记忆 李家良?141
老街坊 李培禹?145
打卡东直门 李?强?149
北京水事 李青松?152
室翰墨溢香气 李?苒?159
话说国子监 李硕儒?164
北京情缘 李?未?168
一门烟火 梁利萍?173
团结湖公园使用指南 林?烨?177
我家住在义达里 刘丙钧?180
大儒之后 刘春声?185
京城古村 刘?工?189
北京有个“北冰洋” 刘?晗?192
在北京,盛开着一朵体育之花 刘?宏?195
混迹于京菜馆里的一道道鱼香肉丝 刘?辉?198
怀旧,今天比过去更美好 刘晓川?202
吸氧 吕高排?206
逐梦附中终有成 吕玉琴?208
正阳门前 马?力?212
挽住逝去的光影 毛佩琦?217
丹心一点到春时 萌?娘?222
动物园·图书馆 闵?杰?229
我与西单的故事 牟新艇?233
北苑军营北京兵 倪?林?239
在霞光里出门和回家 宁新路?242
听南中轴路讲过去以及今天的故事 祁?建?245
我们都是曾经那个少年 秦少华?251
又乘一次104路无轨电车 任启亮?254
雪打灯花 沈俊峰?258
老宅春秋 沈鹏?(正举)??260
大栅栏的书香好醉人 沈学印?264
北京之暖 盛?蕾?267
京腔京韵话北京 宋?毅?274
京城,有一个纪念馆叫法兰西岁月 孙?勤?278
那个院子那些人 苏?菲?280
老北漂爱上新北京 谭远振?285
时势赐福 凸?凹?290
北京匠人 王海滨?295
我与什刹海 王清婉?298
在北京,在疫中…… 王升山?303
后海情结 王铁成?307
寻找北京的秋天 王?童?313
与古塔书香为邻 王?彦?316
“胡同”寻思 王也扬?319
我·卢经理·内联升 王?征?321
广安门的春天来了 王子君?324
一枝黑枣伸向长安街 王宗仁?328
印象房山 韦俊海?331
京城看望先贤记 吴泰昌?335
地安门雁翅楼今昔谈 吴雅山?338
广渠门外 奚耀华?341
天坛两记 肖复兴?345
北京美那条街 肖?鸿?350
冬奥路上新北京 谢俐俐?356
从和平里出发 徐?迅?359
在北京钻胡同 许初鸣?362
走进北大红楼 许志壮?365
深山村落的蜕变 叶?秦?368
那一条船,带我去远方 袁?敏?373
秋天到后海转转 张?博?379
“大水缸”里的划桨人 张慧娟?382
老北京胡同达人 张西蒙?386
姑姑家 张玉清?389
养书是京城好 赵润田?393
凉水河,我的情人河 赵正元?400
北京人口口称“您” 周振华?403
乡井变迁 朱?诠?405
我真爱北京 朱小平?409
鲜鱼口的美与愁 朱燕军?411
景山远眺 朱?晔?416
后记?心与道契?著与京偕李林栋?420
內容試閱
序一
歌我京华庆百年
左?堃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日。
自1921年7月1日建党,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28年革命斗争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为亿万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矢志不渝,浴血奋战,捐躯无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担负起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任。经过72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在国防、科技、文化、民生等所有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温故而知新,知新而奋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联合大型公益组织网时读书会、北京城市建设研究发展促进会,向全国发起了“新北京新京味儿”散文征集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来自北京及各地的应征稿件如雪片般飞来。应征者不仅有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还有十几岁的少年,其中也不乏散文大家或名家,但更多的来稿者可谓是京城“老户”和北漂的“新北京”,还有天南海北到北京旅游过的人,还有不少经常到北京的出差者。通过阅览众多稿件可以确知,这众多的投稿人都是抱着对党的热爱,对北京的赞美或对北京的憧憬,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真实的生活,以及发自内心的情愫,一字字、一段段叙述出来,不仅真实、细微地反映出北京近世的变迁与发展,而且强烈、饱满地抒发了自己对北京的热爱与景仰。谢谢大家!非常感谢!
老实说,这次征文活动原不承想会有这么多人积极参与,到后来却有些吃惊,雪片一般飞来的稿件不仅量多,而且质优!我们作为图书馆人阅读着每一篇来稿,无不为之感动!就像诗人泰戈尔曾经写过的:“人的声音飞越河流、山峦、海洋,抵达图书馆。这声音是从亿万年的边缘传来的啊!来吧,这里演奏着光的生辰之歌。”说起来,图书馆从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再向智慧化发展,以及从收藏到阅读推广等等,都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让更多的当代人喜欢上了图书馆,爱上了阅读。如今“书香中国”和“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我们将会用征文的方式不断集结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记录,让图书馆不仅收藏有名家名著,也一定会有我们普通百姓自己的故事和心声。
再一次感谢大家。有人曾对此次征文活动给予过真诚的评价,他曾不无感慨地说:“此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征集到这么多优秀作品,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这真是一般组织者绝难做到的事情啊!”也谢谢这位朋友的鼓励!任重道远,我们会继续努力!
后要说的是,因为篇幅所限,很多应征稿件我们只能割爱遗珠,在此致歉并希望相关的朋友能够谅解。虽然此次征文活动结束了,但新的征文活动还会陆续开展。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支持我们。此书不仅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未来!
2020年12月10日
左堃,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书记、馆长,副研究馆员,北京市图书馆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序二
因为独到,所以个性鲜明
李硕儒
文化是灵魂的旋律,地域文化是此时此地山川河流、地域风情、社会气息、语言情态的交响。中华文化之源远丰盈、华夏大地之广袤旖旎谁人不知?可时至今日,能以文学形式标示出独有地域色彩的“京味文化”,尚须进一步彰显世界。我们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政治历史地位,得益于天赐的人文景观和北京人独有的文化血脉,这其实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集结于网时读书会的作家、学者、媒体人、艺术家等文化界人士,联合竭诚为读书人服务的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和饱蕴文化气息的北京城市建设研究发展促进会,正是秉持这样的坚定信念,在建党一百周年前夕,或奋笔疾书,或全力支持,终于创作完了这部征文优秀作品集——《新北京新京味儿》。文学,从来都以讴歌光明、鞭挞丑恶、书写真善美为使命,此时出版此书,自然有其独特的意义和
丰采。
翻读此书,如同在北京的历史和现实间游走观瞻、赏析惋叹,那历史烟云未散的灵山、香山、景山,那肃然庄穆的天坛、地坛、孔庙、国子监,那皇家园林颐和园,那与王府、寺庙血肉相连的什刹海、象来街,那纵横交错的胡同、市井、百年老店……它忽而引你追忆远去的华年,忽而唤起你乡愁难再的感念,忽而让你瞠目仰望千年北京的嬗变,忽而让你击掌欢呼新北京的呈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北京。在书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每个人都能与自己的朋友、父辈和祖先
相遇。
这并不奇怪,从蓟燕到辽、金、元、明、清,到如今,每时每刻,北京都在历史的烟尘中嬗变,它总是将足以标榜自己气韵辉煌的宫殿园林、王府官衙、枢密学府装点得与其相映相契,随之,其街衢胡同及至勾栏瓦舍也都有大大小小的改观。如何改?如何变?自然以当世众多文化学者心目中的北京传统文化与审美为准,以不同时期工匠的工艺为手段,这造就了一代代北京的建筑和园林。因此,从文化气韵到凝固的都市形象,北京从来都是由皇家气派、士大夫精神与独特的平民意识所构成,它既有高大辉煌的皇家气象和士大夫阶层的高雅含蓄、耿介坚韧,又有胡同四合院中幽默质朴热腾腾的烟火气……我们所说的京味文化自然也就是这三元素升华后的形而上形态。因为独到,所以个性鲜明;因为丰博而有底蕴,所以世代写
不完。
四十多年来,古老的北京可谓日新月异,从单纯的政治文化中心,发展为政治文化中心、世界交往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等等,更发展为主动联结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点。城市新,人们的视野、胸襟、思维、审美视角和观念语言也不断更新和丰富。集中在语言上,不但南腔北调汇集北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也不断介入,这不能不使我们在面对北京语言失去纯正时生出种种无奈,我们甚至不能不忧虑京味儿语言、京味儿文化的丧失,但我们在无奈和忧虑中,又会常常惊喜地发现在其传统中有了新的内容,在其规范中注入了别样的新鲜,其实,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更新中丰富,在变化中更富表现力。
语言是表达文化的工具,文化之魂是传统、底蕴和气韵,只要气韵、灵质不竭,京味儿文化就会在更新中世代长存。不信?那就请您读一读手中的这本?《新北京新京味儿》?吧!您一定会爱不释卷。
李硕儒,1939年3月生于河北,长于北京,作家。几十年来,曾从事记者、编辑、编剧、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文学编辑室主任、大型文学期刊?《小说》?主编等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8年移居美国,现为美国华文文艺家协会副会长。
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大风歌》??(与人合作,曾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千古商圣——范蠡的后半生》??(与人合作),中篇小说集?《爱的奔逃》?,散文随笔集?《红磨坊之夜》?、?《外面的世界》??(曾获全国图书二等奖)?、?《浮生三影》?、?《彼岸回眸》?、?《寂寞绿卡》??(曾获全国图书奖)?、?《母亲的诗》?,长篇传记体纪实文学?《浮尘岁月》?等;创作长篇历史电视剧?《巨人的握手》??(与人合作,曾获电视剧金鹰奖)?、?《大风歌》??(与人合作)?等。

序三
细品方知京味儿情
刘一达
这是一部写北京的书。写北京的书很多,但与众不同的是这本书加了一个“新”字。
还有一样,写北京的人很多,但通常作者是一个人,往多了说,合作者不过三个五个。但这本书的作者却有一百多号。
您瞧,一百多号人写一本书是不是热闹?而且这一百多号都属“文墨人”,也就是肚子里有文化的人,所以,热闹之中的锣鼓点儿也就更有彩儿了。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京味儿。不过,京味儿前边也加了一个“新”字。新京味儿,透着鲜活!
不过,您如果看了书里这一百多人写的文章,就会觉得新京味儿的“新”不是标签,不是噱头,更不是一种卖弄,而是实打实的“新”。起码让您感到有一种新的气象,新的神韵。
这个“新”字耐人寻味。这个“新”字确实有嚼头。
为什么一百多人写一本书?您看好了:这是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和网时读书会还有北京城市建设研究发展促进会三家,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的“新北京新京味儿”征文的汇编。
“新北京新京味儿”的征文启事发出后,嚯,许多北京人坐不住了。怎么呢?手痒难耐呀!
写写自己眼里北京城的发展变化,写写自己对老北京城的念想和对新北京的感受和展望。您想谁肚子里没有要说的话?
写吧,这一动笔可就收不住了。好嘛,征文像雪片儿似的飞进了编辑部。不到两个月,征集了好几百篇稿子。
这么多稿子都印成书,至少三四卷,两块砖头厚,您拿着得压手。
为了不让读者看着累,所以只能忍痛割爱,从中选出一百多篇,变成了现在的“半块砖头”。当然这“半块砖头”,不是简单的删减和浓缩,而是精挑细选,所以您现在看到的都属于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次征稿,有点儿投石问路的意思,但没想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从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中,您可以看出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变化的感慨万千,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老北京城的怀恋和守望,更可以看出对新北京城的深情挚爱和展望。
也许征文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知北京、爱北京的教育。有人认为: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需要大手笔和大部头,因为载入史册的多是大事件和大人物。其实也不尽然,历史的画卷往往是由许多小人物和社会生活细节构成的,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五官四肢和五脏六腑固然重要,但离不开毛细血管和细胞。没有这些,五脏也好,六腑也罢,能运转吗?说实话,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您能说我们的喜怒哀乐,跟这个社会没一点儿关系吗?常言道: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无数滴水可以汇成江河。那么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过日子的柴米油盐,自然也就是社会和历史的组成部分。
这种烟火气,换句话说就是人气。城市要有人气,它所形成的气场就是一个大社会。
为什么要说这话呢?
因为本书的内容,多是作者以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生活的变迁所产生的感慨和感念。有对某个家庭生活变化的述说,有对生活过的街道和胡同的追忆,有对某一件往事和人物的怀恋,有对逝去的岁月和今天生活的对照,有对京城旧景的思念和新景观的对比。
总之,都是社会的剪影,都是生活的点滴,都是岁月的片段。但这一篇篇文章,恰恰记录了北京城的人文历史,见证了北京城新旧时代的更迭,反映了在这风云际会大变革时期北京人的心路历程。
书中所选的一百多号人,以五六十岁的老北京人为主,也有在北京生活工作了几年的新北京人。不管是老北京人还是新北京人,他们对古都和新中国的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当然,他们赶上了北京城的巨变。可以说,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北京城发生的变化,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所以,他们有责任,也应该有担当,把自己这些年在北京所经历的见闻写出来。这样做,既可以告慰自己,又可以留给后人。话又说回来,假如他们不留下这些文字,后人在了解这个时期北京历史的时候,也许会是一个空白。这种空白是不是一种遗憾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北京新京味儿”的征文活动,以及这本书的出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说到新京味儿,您别以为这是标新立异。其实,这个“新”字没那么深沉。所谓的“新”,就是用新思维、新观念、新手法,来写新北京而已。现在有些北京人往往沉溺于老北京的温情,这种沉溺如果不能自拔,那就只剩下哀叹了。
老北京城的确让人怀恋,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当它华丽典雅的身影在我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谁不为之感叹呢?但您要知道历史的脚步永远是往前走的,当小胡同的炊烟和街面儿上的水屋子,只能在画儿里看到的时候,您还一门心思琢磨着煤球炉子上烤的窝头片儿,那不是用现实跟记忆较劲吗?要知道,作为皇都的北京,离我们已经很远了。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已经一百多年了,当年的紫禁城已经成了故宫。皇上,您只能在书本里或影视作品中去寻找了。
一百多年,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小胡同变成了高楼大厦和大马路,许多老北京人也从二环路搬到了四环或五环以外。想当年,这些地方都是郊区,都是庄稼地。当北京的城区,由现在二环路以内的城圈儿,发展到昌平、通州、大兴、门头沟;当昔日的通县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变为北京市政府所在地的时候,您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是不是“奥特”?(落后)?了?京味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石头桩子。京味儿也要与时俱进,因为京味儿不是一潭死水,是活的。从这个角度说,提出新京味儿的概念,是有时代意义的。
当然,京味儿本来就是形而上的概念,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瞅着无形却有形,听着无意却有意。您跟一个老北京人在一起,甭多了,十分钟,您就能从他举手投足,从他的言谈话语中,品出京味儿来。
京味儿和其他地方的味儿有所不同,除了举止、性格以外,主要区别是语言。有人认为,京味儿语言就是儿化韵加北京土话。其实这是对京味儿语言的误解。什么是京味儿语言?用老舍先生的话说,就是大白话。老舍先生是这么解释的:“我总希望能充分信赖大白话。即使是去说明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和名词。名词是死的,话是活的。用活的语言说明了道理,比死名词的堆砌更多一些文艺性的。”您瞧,老舍先生作为京味儿文化的代表人物,把京味儿语言说得多透!
大白话就是北京人日常说的口语。用大白话写出的反映新北京生活的文章,自然就会带有京味儿。当然,您写文章要能用地道的北京人的口语,至少得在北京的胡同里生活五年。老舍先生说:“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从字面上找语言,语言便成了点缀,不能一针见血地说到根儿上。话跟生活是分不开的。”?(以上摘自老舍?《我怎么学习语言》?)?
没在北京胡同住过的人,只要在北京生活几年,跟老北京人接触多了,便能自如地运用北京人的口语,用大白话写文章。本书的许多篇章,便能印证这一点。据我所知这一百多号作者里,有的是南方人,有的是东北人,还有几位是西北人。他们平时说话,都免不了带出一句半句家乡的口音,但写出的文章却有京味儿,确切地说是新京味儿。因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他们的足迹里有了新北京的印记,京味儿的气韵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他们的骨血中了。自然,他们渐渐地也成了新北京的一分子,这恰恰是京味儿语言的魅力所在。
当然,本书的大部分作者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的热爱是由衷的,对北京城的一街一巷、一草一木都熟稔于心,所以他们对北京的口语能驾轻就熟。这些用大白话写出的记录新北京的文章,多少能起到新京味儿语言的典范作用。俗话说:好茶不怕细品。“新北京新京味儿”的内涵,需要您翻开这本书慢慢品。只有细品,才能体会到它的韵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卷有益,并非
虚言。
是为序。
北京?如一斋
2020年12月6日
刘一达,京味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理事,老舍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城区文联副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儿小说语言”传承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天坛两记
肖复兴

在北京所有的公园里,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天坛里北京本地人这样多,这样人气兴旺。想想,也是有原因,有道理,有天坛自己的伦理的。
和其他几个皇家园林相比,天坛四周,居民区集中,东边的体委宿舍、幸福大街光明楼四块玉;西边的天桥;北边的金鱼池;南边的蒲黄榆景泰里……都是成片的居民楼和平房区,鳞次栉比,密密麻麻。颐和园,圆明园、北海,香山,这几处哪里也赶不上天坛如此被居民区紧密又亲密的包围。那里都和居民区疏远,人们要去那里,得要乘车,专程,走老远。天坛,得天独厚成了平民百姓抬脚就到的皇家园林。有天天逛天坛的街坊更是得意地说:过马路就是。
如果和龙潭湖、陶然亭、紫竹院这样普通的公园相比,这几个公园自然也是属于平民百姓,但它们缺乏天坛的皇家气派,没有那么气派的古建筑和那么多的古树。到那里去自娱自乐可以,但到天坛既可以自娱自乐,又可以怀思古之幽情,触摸遥远的历史。独自散散步,想想心事;约上朋友,促膝谈心;即使夜晚谈谈恋爱,都会沾惹上一些古树荫晒下的绿色月光,幽幽丝竹古乐一般荡漾,多几分情调甚至狐媚。更何况,春有丁香,夏有柏荫,秋有飘叶,冬有落雪。晨宜圜丘眺日,夜宜斋宫望月,静宜壁前听音,动宜垣内跑步。这样一比,天坛更像过去百转千回的戏楼,其历史的丰富性,可以用老北京广德楼戏台前曾经有过的一副抱柱联比拟:“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玉影珠光,重游瞻部;十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仑。”而龙潭湖它们则像是太热闹的茶馆了。
春日那天上午,在天坛成贞门外西侧,那里有一个座椅,正对着成贞门一角,我坐在那里画它。一位50多岁的女人走过来,对我说:你旁边没有人吧?我看着她胸前挎着一个尼康单反相机,肩背着一个沉重的摄影包,是一副摄影家的装备。显然是要坐下来,减轻一下负担,照一下眼前的成贞门。她也相中了这个角度。
椅子很宽,很长,我请她坐下。她把包放在地上,打开包,取出一个镜头安在照相机上,看她安装镜头不大熟练,有些忙乱,不像个摄影家。现在有钱的人多了,挎上台单反相机周游世界的人多了起来,好相机不仅仅属于摄影家。玩摄影,成了时髦,有钱的孩子,爱玩摄影,换相机,像换女朋友或男朋友一样频繁,便把淘汰下的相机给了父母玩。在天坛,常见这样年龄的半大老人,拿着大炮一样的相机转悠着拍照风景。成了天坛里的一景。
你这相机够高级的呀,尼康几呀?我问了一句。
尼康D3。她回应着,终于把镜头安上了,对着成贞门在照,快门“啪啪”地轻快在响。
照完了,她把镜头换下来,望了一眼我的画,问我:您是画画的?
我告诉她我只是画着玩。
她忽然轻轻地叹了口气。我忙问她:怎么?画着玩不好吗?
不是不好,是太好了!
那你为什么叹气呀?
这么一问,她又叹了口气,眼眶里竟然有泪花闪烁。我不知道该不该问她是为什么,怕问多了让人家不高兴。我不敢再望着她,静静地望着成贞门。
沉默了只有一小会儿,她开口了。显然,一直憋在心里,想找人诉说。听她说完了,我明白了,女儿爱好摄影,相机是女儿的,一年半前,到西藏摄影的时候,不幸车祸身亡。
我不知该怎么劝慰她,再没有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悲伤的事情了。我只好随口问了句:孩子多大了?
才过30。马上要结婚了,出了这事!
我责怪自己,这话问的,让人家更悲伤。
她的未婚夫把这个相机交到我手里,有两个多月了……
我忍不住好奇,打断了她:她未婚夫怎么没把相机留在自己的身边呢?按理说,这是她未婚妻的遗物呀,留在他身边才是。
他就要结婚了。也是能理解的。他说还是给我的好,可以在想女儿的时候,看看里面的照片。他说的也对。可我一直没敢打开相机看孩子照的照片。一直到前几天,快过清明了,我忍不住打开了,居然看到相机里面存储了那么多的照片,其中多的照片拍的是天坛。
说着,她打开相机的取景框,迅速地倒回到那些天坛的照片,让我看。相机好,拍得也好,天坛里好多地方,祈年殿,回音壁,皇穹宇,圜丘,丹陛桥,神乐署,斋宫,还有天坛里的各种树,各种花,各个门……其中,有这个成贞门。
从那天起,我就想,西藏太远,我去不了,天坛就在北京,我去得了,就用孩子的这个相机,把天坛里孩子拍的这些景物,按照她拍照的位置和角度,再拍一次。
我非常感动。一个孩子对北京的爱,集中在她拍照的天坛。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集中在了天坛。天坛,不仅是这位母亲心中悲伤的化解地,也是这位母亲爱的集散地。只有浩瀚的天坛,可以和同样浩瀚的母爱相比拟。天坛在天上,生活在这里。女儿在天上,母亲在这里。再大的天坛,也会浓缩在这样一个点上。再大的一个心愿,也会凝结在这样一个点上。
告别的时候,她对我说:我知道孩子为什么那么爱照天坛,她恋爱次约会,就是在天坛,以后,他们两人也爱到这里来。
走了两步,她又回转身对我说了句:我打开相机的时候,以为里面会有他们两人的照片呢,都被他删除了。
她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迈上台阶,走进成贞门了,我还站在那里望着。

进成贞门,过回音壁和皇穹宇,便是圜丘。祈年殿、回音壁和圜丘,三点一线。圜丘,其实是一个坛。皇上真正祭天是在这里,前好多年,过春节的时候,天坛曾经举办过庙会,有祭天仪式,就是在这里重现,人们穿着古代的衣服,有人装扮成皇帝,身穿龙袍,顶着华盖,让时光回溯。皇上来圜丘祭天,是在冬至,而不是春节,不能二八月乱穿衣的。
如今,人们习惯叫它圜丘,而把圜丘坛的坛字给省略掉了。其实,天坛,因为有它才叫天坛的。省略这样一个字,其曾经祭天的神圣的仪式感便也减淡了。
圜丘和祈年殿的建筑一样很讲究。和祈年殿一样,它也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由汉白玉砌成,下层石栏180个,中层石栏108个,上层石栏72个,一共为360个,合一年360日,周天360度,全部建筑具有几何数字的精确无误,可谓精心并精诚之至。每层台基,各为九层,也是讲究备至,暗合九天九册九族九畴九章九九消寒图这些我国民族传统之说。九是我国古代讲究的数,也就是天数,天坛是对天的敬畏和祭祀,当然讲究九的数字,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此丰富的内涵,让导游讲解给外国游客听,得让一帮老外能听晕了。
圜丘,是我小时候爱玩的地方。那时候,我们小伙伴们常到那上面疯跑,追着玩。圜丘上面很宽敞,游人很少,可以由着性子敞开地跑。中央有一块圆形的石板,叫作天心石,人站在上面一叫唤,声音在四周回荡。据说,人站在天心石上叫的声音,比在别处都要响。我们常常跑到上面,使劲儿跺着脚,比赛着谁的嗓门儿亮,谁的声音响。回声此起彼伏的时候,仿佛我们都像孙悟空跑到了天上,可以大闹天宫一般。
有时候,大雨将至,四周不多的游人早已散去,我们却在那里玩得乐此不疲,拥挤在一起,站在圜丘中间的天心石上,看着远处。那时候,往东看,还能看得到法藏寺高高的庙顶。但是,我们不是要看法藏寺的庙顶,而是要看大雨来临之前的闪电,在远处地平线闪动着,火苗一样蹿起,神话中的境界一般,闪动着诱人而神秘的光亮。那是我见到的天坛为壮观而感到震撼的情景,觉得这样的情景,才配得上天坛。
当闪电像赛跑一样,像兵士列阵一样奔涌而至我们的面前,随雷声炸响在我们头顶的时候,我们才一哄而如鸟兽散,跑下圜丘,跑到皇穹宇的房檐下躲雨。
自从小时候去过圜丘,很久再未去过,又一次去那里,是1978年的春节结婚之后。一别经年,物是人非,圜丘依旧,空旷而寂寥。除了我和新婚的妻子,竟然没有一个游人。是个雪后的清晨,清冽的寒风扑面而来,我们走到天心石上,想像小时候一样呼喊一声,但没有,四周太寂静了,怕一声哪怕是再微小的声音,打破寂静所带来的来自上天的神秘与深邃。
我只是再一次想起小时候大雨将至的时候,和小伙伴们拥挤在天心石上,看远处的闪电火苗一样蹿起,又像兵士列阵一样奔涌而来的情景。
如今,只要来圜丘,我都会想起那时的情景。只是,站在圜丘上,眺望四周,法藏寺早已经没有了,尽管天坛周围建筑限高,但是,远处还是有很多高楼大厦,遮挡住了城市的天际线,更不要说遥远的地平线了。
也有不少人排着队,一个接一个跑到天心石上。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拍照,而不是站在上面气出丹田大声喊一声,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让自己的声音在圜丘四周回荡,听听是不是比在别处的声音响亮。他们只是比画着手势,张开嘴巴,作喊叫状,并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像在演一场哑剧。
?(选自?《天坛六十记》?中的两记。)?

作者简介:
肖复兴,作家。北京人。著有各种杂书百余部。近著有?《咫尺天涯:消失的老北京》??《天坛六十记》??《肖复兴散文精选集》?四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