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HK$
93.5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HK$
888.8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HK$
75.9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HK$
60.5
《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售價:HK$
184.8
《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
》
售價:HK$
107.8
《
戏剧舞蹈人物动态图集(绝美的服装设计和极致的身体动态美感展现)
》
售價:HK$
352.0
|
內容簡介: |
“钉上弗洛伊德棺材板上的最后一颗钉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科学声誉一直在加速下滑。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认为他的一些研究是具有前瞻性和永久价值的。
现在,弗雷德里克·克鲁斯对有关精神分析学的开端和迄今尚未公开的档案,特别是弗洛伊德与未婚妻玛尔塔的通信,进行了严格而又非常透彻的分析与综合。 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证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新弗洛伊德:他自己患有抑郁症,他在治疗病人时曾犯下重大失误,他实际上从未治愈过任何人,他将可卡因宣传为能够治愈各种疾病的神奇药物,他通过伪造病历和背叛帮助他发迹的导师来增进自己的事业……
由于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大师的自我虚构,以及后来他的追随者对其文献的粉饰与纂改,弗洛伊德神话和传奇得以存续至今。
本书将成为批判性传记写作和研究的标杆,它将彻底终结一位20世纪最重要的、最富有争议的人物的神话。
《弗洛伊德:幻象的制造》是一部刺入其主题冰冷心脏的木桩……克鲁斯是一个吸引人的、语言优美的作家, 他讲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 ——《纽约客》
一个优雅而无情的揭露……令人印象深刻,本书研究得很透彻,写得很有力量,而且绝对具有杀伤力。克鲁斯将他那锋利的手术刀挥向了弗洛伊德的盲目追随者,尤其是那些不想看到或故意删改弗洛伊德草率的研究方法,以使其成为偶像的人。 ——《科克斯书评》
克鲁斯无情地撕碎了弗洛伊德主义者甚至现在还试图维持的欺骗……这种对现代性奠基人之一的彻底拆解,肯定会引起争议。 ——《书单》
一个令人惊叹的控诉……这本引人入胜的传记研究将弗洛伊德描绘成一个关心自己多于关心病人,关心声誉多于关心科学的人。 ——《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精彩绝伦的传记。克鲁斯深入研究了迄今为止被压制的档案材料,刻画出一个完全不称职的心理治疗师的令人难忘的肖像,对财富和名声的追求导致他无视病人的福祉以及科学方法的严肃性。 ——《什么是精神疾病》作者理查德·麦克纳利
|
關於作者: |
弗雷德里克·克鲁斯(Frederick Crews,193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纽约书评》专栏作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获全美书评人奖。他是20世纪80—90年代“弗洛伊德论战”(Freud Wars)的先锋,就弗洛伊德的个人经历、国际声誉、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备受国际学界关注。著有《记忆战争:争议中的弗洛伊德遗产》《未经授权的弗洛伊德》《智者之愚》《维尼的困惑》等。
译者简介:
赖小婵,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助理研究员。曾获第九届CASIO杯翻译竞赛英语组一等奖。译有《岁月无情》《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等。
|
目錄:
|
目录
资料出处说明 1
文献标题缩写 1
序 言 1
第一部 羽翼未丰的西格蒙德 1
第一章 身份夹缝 3
第二章 勉强应付 17
第三章 弃他人于不顾 31
第二部 最初的诱惑 47
第四章 行善的法术 49
第五章 患难之交 66
第六章 失之交臂 82
第七章 专家鉴定 99
第八章 劫后余生 116
第九章 出局,受到追究 129
第三部 盲 从 143
第十章 法国的靠山 145
第十一章 曲 解 159
第十二章 疗以情感 175
第十三章 胜负难定 197
第四部 俨然行医 221
第十四章 江湖医生 223
第十五章 侍奉金鱼 241
第十六章 现学现用 258
第十七章 应需而现的创伤 276
第五部 崭露头角 299
第十八章 时不我待 301
第十九章 开山骗局 320
第二十章 调整记录 341
第二十一章 叙事的真相 360
第二十二章 排布神经症 377
第六部 步入深渊 391
第二十三章 你知我知 393
第二十四章 弗洛伊德学说中的神经元 412
第二十五章 能力削弱 428
第二十六章 可怕的治疗 442
第二十七章 自甘堕落 461
第二十八章 名不副实的所谓突破 480
第二十九章 百般责难扑朔迷离 492
第七部 小格局大人物 513
第三十章 愿望使然 515
第三十一章 性治疗 534
第三十二章 未出生的复仇者 548
第三十三章 女孩之祸 560
第三十四章 之于他的法则 585
第三十五章 强加他的意志 608
附 录 我们还信奉弗洛伊德学说吗? 627
注 释 633
参考文献 674
致 谢 696
|
內容試閱:
|
序言
在历史人物中,以学者和评论家加诸其身上的关注度而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莎士比亚和拿撒勒的耶稣并驾齐驱。有别于他们的是,他身后留下了数以千计展现他从青春时代一直到八十三岁去世为止所行所思的文件记录。尽管那些记录多数受制于追随者出自财务上和情感上的动机要将他理想化而设下的冗长的限制条款,不过如今那样的封锁已经至少部分失效了。今后将会浮现出更多的内情揭秘,但也不太会改变近来关于弗洛伊德的极为负责的研究中所呈现的弗洛伊德的品行和信念的大致样貌。
同样,对于弗洛伊德与医学、哲学、政治和文化各方思潮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抑或是他本身对于后来思潮的影响,无疑也不会再有多少新知。我们知道他受益于各种各样长期持久的潮流,这些潮流影响了他自身的思考,后来在20世纪加速发展:对科学实证主义的强烈反对;易卜生式的对资产阶级虚伪的不满;尼采式的“黑暗浪漫主义”潮流,颂扬基督教教义将之等同于罪恶的酒神元素;波希米亚前卫风潮的崛起,醉心于反对正统派的感受和性放纵;与日俱增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性,随之而来的对父权权威的摒弃;神学信仰的日渐销蚀,使得心理治疗得以接替宗教在传统上的某些作用,给予不幸者以指引和慰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实质上喻示了弗洛伊德以本能为中心的悲观哲学终究盖过了更为开朗乐观的心理模式,至少在知识分子当中即是如此。
倘若弗洛伊德的生涯及其影响都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了解,那何必再出一本长篇巨传呢?鉴于弗洛伊德的科学声誉在过去四十五年来已经每况愈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一语中的。举例而言,1997年,关于认知和情绪方面的规范学术作品的文末参考附录共计1314篇文章,其中只有一篇出自弗洛伊德。1999年,在美国心理学一流刊物中一项全面的引用研究报告声称,“精神分析研究在过去数十年来差不多已经被主流科学的心理学忽略”。这一情况进入21世纪后也未见转机。正如另一位怀抱同情的观察者在2010年指出的,“由于缺乏以经验观察为依据的支撑加上依赖的是过时的生物学,精神分析及其治疗主张的科学地位已经遭到严重损害”。这样一来,我们对于日渐遭到弃绝的领域背过身去或许是仁慈之举。
不过,即便剥去他自命科学的矫饰,弗洛伊德也注定依然是之于我们最有影响力的20世纪贤哲。实际上,去掉了那些矫饰,他在文化上的影响反而变成愈加引人入胜的奇观。尽管熟悉他著作的同辈人已经认识到他的体系之中的缺陷,后来的知识分子都被他自我展示出的那副勇往直前、锲而不舍、富于演绎推理的才智、深具悲剧性的洞察力和治愈能力的孤身奋斗探险者的面貌迷得如痴如醉。还可以从那一段遮云蔽日的执迷——我自己五十年前也幼稚无知地投身其中——吸取到更多的教训。精神分析运动自身亦庄亦谐的历史,显示了当一门缺乏任何客观方法来裁定内部判断差异的伪科学成为一项波及全世界的事业而其边界又不可避免地松散了与创始中心的关系并且生成新的教义的漩涡时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为此所敲响的警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然而,我在本书中最主要的兴趣关乎弗洛伊德其人——更确切地说,是关乎于他的唯一一个的疑问:一位勤奋好学、雄心勃勃、富于哲思的年轻人,经受过一批杰出研究者严格的归纳法优越论训练,也渴望得到他们的垂青,究竟是如何以及为何失去对他天马行空直觉的正确判断能力,抹掉他的错误记录,创建起超越国界的个人崇拜?从他籍籍无名、沉浮挣扎的那段岁月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受到相互间剧烈碰撞的冲动的影响:他的责任感,他对于颜面扫地和长久陷于贫困的恐惧,他对于名誉的渴望,他最初屈身迎合顺应外界的心甘情愿,他对于他有段时间在表面上俯首帖耳的学院权威的厌恶。正如我们在本书中将要看到的,那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在发生于1884—1900年若干至关重要的经历的影响下产生了偏倚,而那些经历对于精神分析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几乎全然遭到忽视。
或许看来也怪,这一部分的真实内情从未得到详尽记叙。不过缺乏关注向来并非问题之所在。恰恰相反,关于弗洛伊德生平的研究一直以来都由精神分析的虔诚信徒把持,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要维持那划时代惊世发现的传奇永续不灭。几乎所有弗洛伊德的卫道士,都注意替他沿用一套心照不宣的托词使他逍遥于他自己所主张的不带偏见的评价之外,他们采用的是保护性的话术:将异乎寻常的敏锐特质归功于大师本人,让他总是占尽不确定的有利一面,而一旦有确凿证据证明他的不合逻辑之处和道德上的堕落实在无可躲避时,又归咎于是他潜意识的兀自运 作。
通过夸大弗洛伊德在各方面的能力,这种弗洛伊德狂热崇拜已经成功掩盖了他职业生涯中最核心的戏剧性场面。他的性情和自我概念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沽名钓誉。他的辩护者们告诉我们,正如弗洛伊德本人所宣称的那样,代价是来自伪善世界的荒谬反对。然而,正如我们接下来将要看到的,代价其实更高:那完全就是他作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诚实正直的品 质。
尽管许多读者期待的是一本关于弗洛伊德的情理兼顾的书,希望通过权衡比较某些来之不易的贡献和某些错误或僭越以彰显客观性,但这样预先决定的不偏不倚的立场使得弗洛伊德比起他原本的模样还要令人费解。例如我们一直被晓之以弗洛伊德不理会科学谨慎以待的每一个元素,被晓之以他在心理学知识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8。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没人答得上来;徒劳未果的解释都空空然变成了“天才”这个毫无用处的概念。我建议,简单问一问在每个关键时刻关于他生平的证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样会更好。如此一来,倘若我们失去了一位昔日的英雄,或许我们会得到其人一以贯之的写照。
然而,几乎所有读者都想看到一项下文并不会作出的让步。他们认为不管弗洛伊德有何缺点,他毕竟创建了我们具有移情作用的心理治疗这一传统,他们会断定本书有失公允,竟拒绝承认他最温和无害而且经久不衰的成就。更糟糕的是,他们会认定作者不相信心理治疗本身。不过,我会一一指出的是,弗洛伊德不仅在一对一的心理治疗上有其前人和对手,而且他在对待每一位病人独特状况的敏感度方面也没能达到他们的标准。至于我对心理治疗的看法,我认为假如摒弃那种简而化之的阐释,那么心理治疗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能有所裨益 的。
尽管如此,认为他们的学科如今已经“超越弗洛伊德”的分析师们在我写下的篇章中将找不到任何慰藉。无论近来有何改进,精神分析依然是弗朗克·乔菲讥称的证言科学9。也就是说,为支撑其论点而提供的证明几乎完全由认定弗洛伊德和其他人都真实可信的保证所构成。大量第一人称的文献资料详细描述了据分析师个人声称是从他们的病人那里获悉的信息,这些文献可以选择性地用于证明这样或那样的信条。但从整体来看,同样的文献形同无物,因为趣闻轶事证实的某一种论点并不比相反论点来得牢 靠。
当然,铁杆信徒想必会对本书嗤之以鼻,认为这无非又是鞭笞弗洛伊德的进一步举动。每每凭借一己孤勇获得惊世发现的精神分析传奇遭到挑战之际,都会引发“鞭笞弗洛伊德”这个观念。将某人称作“弗洛伊德鞭笞者”,马上就罩住弗洛伊德的理论免于受到质疑,转移了焦点,正如弗洛伊德本人经常为之的那样,把焦点从客观问题转移到所谓的批评家的扭曲心理上。和弗洛伊德狂热崇拜的其他方面一样,对“弗洛伊德鞭笞”的指控最终应该撤下。然而,达成该目标的最佳方式,便是展示弗洛伊德所作所为的真实记录,并根据经双方同意而确定的判断标准就此进行权衡和评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