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学术史学的一部专著。作者选取一条特殊的讲述学术史的路径,将中国古典学术史著作中有典范意义的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作为研究对象。将三目总序、部序、类序分别对应展开,将每篇序文进行规范标点,同时,站在现代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充分吸收当前学术界关于古典学术史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包括了诸多作者的研究心得。本著所求在“简”,是在姚奠中先生“由博返约,回真向俗”的思想指导来进行学术史思考的。读者能够以*短的时间,把握经学史的脉络。
|
關於作者: |
刘毓庆,1954年生,山西省洪洞县人。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社会兼职有:奠中书院院长、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史研究。著有《古朴的文学》《朦胧的文学》《泽畔悲吟》《雅颂新考》《从经学到文学》《从文学到经学》《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历代诗经著述考》《诗义稽考》《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等著作三十多部。曾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二百余篇。
|
目錄:
|
绪 论
节 文献之意义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书厄”
第三节 “学经”与“经学”之变
章 《易》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周易》的形成及其早期传播的论述
第二节 《隋志》关于早期《易》学史的构建
第三节 《四库总目》关于《易》学史变迁的论述
附一:孔颖达《周易正义序》
附二:朱熹《周易本义序》
第二章 《书》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尚书》的形成与早期传授的论述
第二节 《隋志》关于早期《书》学史的构建
第三节 《四库总目》对《书》学史问题的归纳分析
附一:孔安国《尚书序》
附二:蔡沈《书经集传序》
第三章 《诗》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诗》之编定及早期传授的论述
第二节 《隋志》关于早期《诗》学史的构建
第三节 《四库总目》对《诗》学史上汉宋之争的评论及其取舍原则
附一:郑玄《诗谱序》
附二:朱熹《诗集传序》
第四章 《礼》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礼之起源、崩坏及今古文礼传授的记述
第二节 《隋志》关于早期《礼》学史的构建
第三节 《四库总目》关于《周礼》与礼学分类问题的论述
附一:陆德明《三礼注解传述人》
附二:孙诒让《周礼正义序》
第五章 《乐》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乐之目的、功能以及兴衰变化的论述
第二节 《隋志》关于早期音乐史的构建
第三节 《四库总目》诗礼乐一体论及乐类归属辩
附:《吕氏春秋? 古乐》
第六章 《春秋》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春秋》及“三传”生成的论述
第二节 《隋志》关于《春秋》学史的构建
第三节 《四库总目》关于《春秋》学变迁的总结与批译
附:杜预《春秋左氏传序》
第七章 “四书”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论语》成书及传授的论述
第二节 《隋志》关于早期《论语》学史的构建
第三节 《四库总目》关于“四书”形成的论述
附:康熙皇帝《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
第八章 《孝经》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孝经》作者、命名及传授的记述
第二节 《隋志》关于早期《孝经》学史的构建
第三节 《四库总目》关于《孝经》性质及研究史的论述
附:孔安国《古文孝经序》
第九章 小学略说
节 《汉志》关于文字创始与小学的论述
第二节 《隋志》“小学”内涵的变化
第三节 《四库总目》对小学史的梳理与辨正
附:许慎《说文解字序》
|
內容試閱:
|
弁 言
“经学略说”从本质上讲,是一部“中国经学简史”,只不过它与一般的经学史著不同,不是志在“创新”,讲出多少与人不同之“异”,而是重在“守正”,关注前贤反复讲述的理论;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思考逻辑,建构经学“史”的秩序,而是根据前贤的论述,梳理经学史的演变。“创新”固然有意义,但“守正”更重要。在“正”的基础上生出的“新”,才有意义。孔子说“述而不作”,“述”相当于“守正”,“作”相当于“创新”。“作”可以任意而为,创立所谓的“新”;“述”只有在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的前提下,才能守其“正”。因此“述”比“作”更难,它需要功力。本着这样的思考和认识,笔者选取了一条特殊的讲述学术史的路径,即以“两志一目”经学类序为纲,参以时贤慧识,来讲述中国经学的历史。所谓“两志一目”,就是《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这是三部权威性的目录学著作,每一部书都是在继承前贤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各类图书皆有小序以总其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历代学人所重。此三书,《汉志》穷其源,《隋志》沿其流,《四库》观其变,探赜史迹,要言不烦,简而不空,堪称为简要的学术史。时下之学术史著作,动辄数十万字,或上百万、数百万字,其学术性确不可小觑,但非穷日月之功不能卒读。欲得其要领,也须耗以时日。本著所求则在“简”,是在先师姚奠中先生“由博返约,回真向俗”的思想指导下来进行学术史思考的。目的是希望读者能以短的时间,把握经学史的脉络。此题曾为博士生、硕士生开设课程。此书稿是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为了使读者便于分辨,凡书中引文字体为华文中宋处,皆为“两志一目”之小序,为行文简洁,或略其所出,望读者详查。以望方家指正。
刘毓庆2020 年8 月于椿楸园
“孔壁藏书”有三个传说:一种传说是这批书是孔子九世孙孔腾所藏。孔腾,字子襄,《孔子家语·后序》说:“子襄以好经书博学,畏秦法峻急,乃壁藏其《孔子家语》《孝经》《尚书》及《论语》于夫子之旧堂壁中。”另一个传说是孔腾的兄长孔鲋所藏。宋钱时《两汉笔记》说:“始皇三十四年烧书,陈余
谓孔鲋曰:‘秦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将藏之,以待其求。’”还有一说是孔惠藏,见《经典释文·序录》。这三个记载应该都有根据,但《孔子家语·后序》所言所藏之地,正是鲁共王发现藏书之所,因此《古文尚书》为孔腾藏书,当无可疑。
关于“鲁恭王坏孔子宅”的时间,学者们分歧较大。鲁恭王是汉景帝的儿子刘馀,他封到曲阜做鲁王的时间是汉景帝前三年,“广其宫”自在此后。《汉志》说是“武帝末”,这个时间显然有问题,因为恭王年寿不到三十岁,在武帝元光年间,他早已不在世了。这里的“武帝末”是献书的时间,而不是坏孔子宅的时间。《论衡·正说》篇说是孝景帝时,而《书案》篇则说是武帝时。今人有以为在景帝前元三年者,又有以为在景帝末者。今难有坚证说明其时间,从逻辑上推,当在景、武之际,故而《论衡》才会出现两种记载,不过《论衡·正说》篇虽说:“至孝景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同时又说:“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祕于中,外不得见。”也正好明了此事在景、武之际。“鲁恭王坏孔子宅”,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孔子宅”是一个文化标志,标志着孔子作为民族精神领袖的存在。而“鲁恭王”是权力的象征,“坏孔子宅”意味着权力对文化的挑战。然而权力终让步于文化,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鲁恭王不得不“惧”,而后“乃止不坏”。所谓“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与刘邦灭项羽后,举兵围鲁,而鲁中弦歌之音不绝,是同一类情况。叶梦得《府学记》说:“汉高帝悉定楚地,独鲁不下,引天下兵欲屠之。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辍。遂不敢加,而待其服。”“钟磬之音”“弦歌之音”,是代表文明的声音,它是人类和平美好情景的呈现,可以化解野蛮。因而它能遏止暴力,使权力却步。孔子宅幸免于难,象征着孔子不可撼动的精神领袖地位。从而也促成了孔宅向孔庙的转换,成为中国文化的圣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