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 一个勇敢的男孩和智慧的鸟婆婆为百鸟生命而战的故事;
★反映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矛盾问题题材的作品;
★引发读者思考“自然保护区的人地矛盾”“人类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有现实意义问题;
★ 著名漫画家阿梗水墨绘本力作。
★著名阅读推广人林文宝、袁晓峰、王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画书评论者余治莹,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体验培训师刘晟源联袂推荐
|
內容簡介: |
《*后的百鸟羽衣》民间故事《百鸟衣》,作者曾到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采风,以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为背景,以此为背景创作,赋予经典故事新的生命力,讲述一个生态保护的故事。
自然保护区有99只飞鸟死亡,护林员男孩和鸟婆婆进入林区调查,发现有人意图用制作百鸟羽衣。传说,穿上百鸟羽衣,就能拥有飞翔和统治山林的力量……原来是蟒蛇作怪,它意图借助百鸟羽衣逃脱保护区的禁锢,夺回族群的栖息地。
本书通过男孩古卡的视角探寻百鸟羽衣谜案,展现一个孩子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成长心理。故事曲折动人,启发读者思考“自然保护区的人地矛盾”“人类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绘画结合了东方的水墨与西方的水彩技法,画出保护区溶洞、林区环境,重现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壮丽。
|
關於作者: |
文字作者:卢璐,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身体剧场专业硕士,壹勺文化联合创始人。在美育教育、公共艺术领域有十年的从业经验,策划出版了《小米的四时奇遇》《龙牙齿不见了》《米蒸糕和龙风筝》等图书作品。
绘者:阿梗,本名潘丽萍,知名创作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委员、法国普瓦捷大学访问学者。已出版作品有:图画书《木兰》《八公》(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图画书《汤》(中国台湾格林文化),漫画“踮脚张望”系列(全 6册),画集《橘涩水影》《卜鸟》《时光》。作品《木兰》曾获泛读基金会(TheExtensive Reading Foundation)文学奖;“踮脚张望”系列曾获第五届国际漫画奖银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入选 “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项目等。阿梗曾受邀参加法国安古兰漫画节、巴黎书展,在保护区内看到的小动物 摄影 / 柳垄沙 德国埃尔朗根漫画艺术节,日本京都漫画家大会,波兰格但斯克城市艺术节等。
|
內容試閱:
|
《在人和自然的困境里,呼唤孩子般的勇气》(策划手记)
文 / 田晓耕(特约策划,壹勺文化负责人)
2018 年初,我和本书的创作团队的作者、画家一起来到广西崇左市。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创作一本基于民间故事《百鸟衣》(或称《百鸟羽衣》)的图画书。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这里的壮族和苗族都有关于百鸟衣的祭祀仪式、服饰和传说。《百鸟衣》故事在广西很有生命力,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故事不断被改编和创新,但故事中呈现出的民族特色,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直延续着。面对经典,我们重新踏上故事诞生的土地,寻找《百鸟衣》对现在的读者们有什么新价值和新趣味。
在拜访了几个传统村落后,采风的后一站,我们住进了弄岗自然保护区。原因很简单,既然是百鸟衣,当然要找有很多很多鸟的地方。百鸟衣是人和鸟的故事,为什么需要一百只鸟的羽毛?是什么样的生活让人们想拥有这样一件神奇的衣服?我们想知道,几十年前弄岗壮寨的人如何跟弄岗的鸟相处。
弄岗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站的刘科长是我们这次采风的向导,他在保护区工作了近 20 年,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每次带我们进山,都会边走边说一些趣事,或者耐心地介绍一路上的植物和昆虫。刘科长长期观鸟,能够分辨出很多不同的鸟的叫声,他说这片原始森林里有超过 200 种鸟类。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除了观鸟,我们还去观察住在高高悬崖上的白头叶猴,或是在潮湿低洼的地方寻找蟒蛇,又或是在山间高高的石柱旁等待归巢的老鹰。刘科长讲起护林员见到的各种动物,黑熊、眼镜王蛇、特大号的蜘蛛……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兴奋很久。
走到保护区的深处,我们来到一片相对平坦的空地上,这里的草长过脚踝,在茂密的杂草和野花之间零星散落着一些石墩,刘科长介绍说,这里从前曾是当地人生活的地方。看得出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搬到保护区外的镇上居住。但依着石墩的分布,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出以前的生活场景。那些石墩上是两层的吊脚楼,居民们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直到镇上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这里相对封闭的生活。
在保护站的日子,我们每天上山观察,即便总共也没见过几种鸟,但那种被鸟叫声围绕、期待着与很多动物不期而遇的日子还真是令人怀念!清早起来叽叽喳,进到林子啾啾啾,夕阳西下咕咕咕,到了夜里呜呜呜。特意提一下,夜里的猫头鹰叫得很吓人。
有一天,刘科长带我们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他说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种鸟。兴奋之余,我们其实都不太理解,因为在林子里来来回回好几天了,除了远远地能看到一些“鸟影”,其余的都是听声音。
什么地方能一下子看到很多种鸟?
刚一进村,就看到,很多村民都在建新房子,看得出这里的经济发展得不错。刘科长笑了笑,讲起故事来:“我们在这里发展观鸟旅游,现在已经是一个重点项目了。”原来保护区和村民达成一种合作,通过投喂一部分野生鸟类,来吸引游人近距离观鸟。因为本地鸟类资源丰富,所以各地的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这样一来,本地的乡村就逐步发展了起来。
刘科长带我们走进一个农户,一行人转到后院,再走几步就到了山脚下。我们被安排在一块迷彩布后面,坐成一排,每个人面前都开一个脸大的孔,望出去是一处修剪过的树枝。这时候,屋主人模仿起鸟叫,发出一种高频的声音,不一会儿,山上飞下来几只小鸟,有黄色的、蓝色的、白里有红的、白头黑尾的……后来一些大一点儿的鸟儿也飞下山来,光秃秃的树枝上落了各种漂亮极了的鸟儿,看得我们如痴如醉。后来我发现,面前的那个孔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把头伸出去,而是为了让游客们把手里的镜头伸出去。在回去的路上,我们挤在狭窄的车里热烈地讨论,主要是向刘科长发问。“本地居民如果没有生计,就会进山猎鸟,这是靠保护站的几个工作人员无法扭转的现象,只有发展本地经济,让村民和山里的鸟儿达成合作,才能长久地解决人和保护区的矛盾。”虽然他说得有道理,但是在我的印象里自然保护区应该是自然后的净土,是动物们免遭打扰的禁区。刘科长接着说:“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功能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专业上叫‘生态孤岛’。”生态孤岛?!这可是个新鲜词。“保护区周围都是人生活的城镇,很多时候,保护区只是把动物们圈了起来,就算圈子再大,也只是把野生生物禁锢起来的孤岛,保护区的边界也常常有激烈的人和自然争夺资源的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么大的一片原始森林,对于自然来说,竟然也只是一座孤岛。
后来,查阅一些资料得知,对于全世界的保护区,解决人地矛盾一直是个难题:美国每年就有上百万头动物死于车祸,其中不乏珍稀的野生品种;有些自然保护区已经开始为动物们建桥,来避免类似的惨剧,同时便于物种之间的交流和动物的迁徙。
这次采风也为《百鸟衣》的改编找到了新的语境。新创作的《后的百鸟羽衣》在原作的基础上,将生态孤岛、人地冲突等新问题融合进情节里。作者对原作进行了大胆的改编,通过一个少年的视角,重新思考了在当今人与自然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故事《百鸟衣》给我们的新启示。故事流传版本中的黄鸟仙子,在本书中变成了依娌阿婆,她为了战胜贪婪的白蟒,用尽了后的力气。白蟒虽然因为贪婪而受到惩罚,但在人和自然冲突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从更多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反派角色。故事的后并没有交代白蟒的下落,保护区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不过你看,在保护区的门外,正站着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风吹着树林沙沙作响,他的眼中满是对保护区的责任和面对现实困境的巨大勇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