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
》
售價:HK$
49.5
《
行动的勇气,畅销书作家弘丹主编,30余位大咖分享人生高效秘诀。
》
售價:HK$
64.9
《
人生财富靠康波
》
售價:HK$
119.9
《
富人是怎么赚钱的
》
售價:HK$
74.8
《
法律双声道: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制度的差异与融合
》
售價:HK$
118.8
《
时刻人文·富与穷: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750—1834)
》
售價:HK$
107.8
《
影像中的侦查学:刑侦警务类节目研究
》
售價:HK$
52.8
《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心理学大师荣格自传,研究分析心理学,被西方思想界冠以“心理学界的哥伦布”。 ★心理学大师荣格于83岁高龄,浓缩其一生的思想精髓,写下的集大成之作,完整再现荣格穿越人生痛苦和迷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毫无保留地坦诚自我探索的全过程,以平实的语言跟人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与弗洛伊德、阿德勒齐名,20世纪心理治疗大师荣格代表作合集,他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弗洛伊德曾把他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 ★荣格曾有言,“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要紧的感受”。 ★荣格一生笔耕不辍,本书作为他代表性的著作,是对其传奇一生的回顾和思考,也是后人研究荣格本人及其思想的主要参考资料。
|
內容簡介: |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人格类型测试,就是基于荣格的人格原型理论演化发展而来。荣格一生笔耕不辍,荣格说,对于那些不朽的世界闯入了这个短暂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荣格主要讲内在经历的原因,其中包括荣格的梦想和幻象。内在的经历也为我所经历的外在事件加盖了印记,这些事件在我的青年时代或之后一直具有重要意义。我很早就得出这样的见解,即当生活中的问题和复杂性没有答案时,它们终将毫无意义。外在经历不能替代内在经验。因此,我的生活在外在事件上简直是贫瘠。关于外在事件,我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因为它会让我感到空洞而又虚无缥缈。我只能从内在的事件中了解自己。正是它们造就了我的人生,而我的自传也正是在讲述它们。
|
關於作者: |
荣格,著名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心理学。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举荐下,荣格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主席。荣格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自成一家。荣格在性格哲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填补了一大空白,从此,“性格决定命运”有了科学的哲学依据。 译者简介 刘琬莹,黑龙江大学硕士毕业,多次为国际会议提供口译和笔译服务,也多次参与书籍翻译。热爱阅读,热爱哲学,愿凭借自己对文字的热忱继续探索下去,在长时间的磨炼下沉淀自己,以有信念感的文字传达自己对爱与美的理解。 顾瑞,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翻译硕士专业,澳大利亚NATTI三级笔译,CATTI二级笔译,月翻译量10万字,擅长社科类翻译。
|
目錄:
|
一 童?年
二 中学时期
三 大学时期
四 治疗实践
五 弗洛伊德
六 直面潜意识
七 著书立说
八 塔?楼
九 旅?行
十 幻?象
十一 死后生活
十二 晚期思想
回?顾
附录Ⅰ 信?函
附录Ⅱ 术语解释
|
內容試閱:
|
在这座房子里诞生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年月日—年月日),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者。 ———荣格故居碑文 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于年出生于瑞士小镇凯斯维尔,并于年进入瑞士巴塞尔大学主修医学,后求学于苏黎世大学。荣格一生致力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治疗与研究,是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开创性人物,分析心理学派的建立者。他提出了内倾和外倾人格、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等心理学概念与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哲学、人类学、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荣格一生著述颇丰,晚年隐居在苏黎世柏林根的湖畔。 荣格自幼就是一个性格有些孤僻、想象力丰富的男孩,而他的父母在其早年性格形成期所产生的影响为日后荣格的一生打上了底色,或者用荣格自己的话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荣格的父亲是一名拥有语言学博士学位的乡村牧师,由于职业原因压抑自我,性格喜怒无常,他信仰上帝却反对自己的儿子从事宗教学研究。他的母亲有着明显的双重人格,在荣格眼里她是称职的母亲,一个不错的聊天对象,但同时也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症状。在父母二人并不和睦的婚姻中,荣格扮演了一名痛苦的调解者的角色。 荣格曾有言,“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要紧的感受”。与他人难以产生共鸣,常常陷入种种幻象和梦境的荣格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中找到了心灵迷宫的出路。在中学时期,荣格便开始接触歌德、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但他的涉猎并不限于德语世界的作品。为了从心灵困境中自救并缓解不安的情绪,他还从古希腊先贤中汲取养分,并在父亲的书房中翻阅了大量宗教图书。他不仅从阅读中找到了父亲这样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不幸生活的根源,同时也将他引向了心理学研究。 荣格的祖父曾是著名的医生,而且有传闻称荣格是歌德的后人。像是接受了冥冥之中的指引,荣格本人后来走上了人类心灵的探索之路。一方面,荣格自小就培养起对历史和哲学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对问题的逐渐深入研究,自然科学逐渐吸引了年轻的荣格,而学习医学、研究人的心理就像是两条溪流汇聚合一。 年,荣格结束了在巴塞尔大学的学习,也正是在那一年,另一位心理学界的划时代人物弗洛伊德发表了他的扛鼎之作《梦的解析》。荣格将弗洛伊德比喻为“旧约先知”,称他亲手推翻虚假的神明,撕开一大堆不实和伪善的面纱,正是这种惺惺相惜让二人结缘。弗洛伊德的学说在当时曾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荣格冒着有损职业生涯的危险,公开声援这位亦师亦友的前辈。他们曾将自己的梦交给对方进行分析,但后来二人还是分道扬镳。在荣格一方看来,二人关系的破裂是由于弗洛伊德对任何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不容置疑的感觉。 同为行走在黑暗中的心灵探索者,弗洛伊德创立了潜意识心理学,而荣格作为继承人开拓和发展了该学说,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分析心理学。潜意识究竟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大,荣格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你的潜意识正在操纵着你,而你却称其为命运。”如果将意识比喻为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那么水面之下的便是我们的潜意识,而这部分更大,也更难以察觉。潜意识理论被广泛接纳之前,人们会自然以为自己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行为是由意识所决定,而自弗洛伊德和荣格创立与发展潜意识学说之后,“水面之下”的潜意识才渐渐走进公众视野,人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的一些下意识或者看似无来由的言行,其实都出于潜意识。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荣格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陌生。诚然,这种熟悉是由于荣格的诸多学说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人格类型测试,就是基于荣格的人格原型理论演化发展而来。其实,这种莫名的熟悉感也来自荣格的中国情结。他信奉中国道家学说,曾为德国汉学家卫礼贤所译的《易经》作序,还自诩为中国文化的信徒。在本书中荣格引用《道德经》中的“众人昭昭,我独昏昏”来形容自己晚年时的感悟。有时,甚至能从这个数十年前的欧陆学者的文字中,读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 荣格曾著有一书《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论述了自己对现代人精神问题的认识。而在追求意义、找寻灵魂成为现代人的天然使命和本能的今天,在历经很多年依然无法走出人类自我认知困境的今天,在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不妨认识一下这位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走进这位带领人们向内审视的先驱的心路历程。 荣格一生笔耕不辍,本书作为他的代表著作,是对其传奇一生的回顾和思考,也是后人研究荣格本人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直面潜意识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的一段时间,我的内心感到无所适从,称之为迷失方向也绝不夸张。我感到自己像是飘在空中,因为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重要的是,我觉得有必要对我的患者采取新的态度。我决心就目前而言,不要给他们强加任何理论前提,而是要耐心等待并观察,看看他们会说些什么。我想要的是让一切顺其自然,患者反而会自发地向我讲述自己的梦和幻象,而我所做的只是问他们:“与此相关您发生过怎样的事?”或者,“您如何定义它?它因何而起?您对此有何看法?”于是对梦的阐释似乎是根据患者的回答和联想自然而然得出的。我有意避免所有理论观点,只是简单地帮助患者自己理解梦境的影像,而并没有运用规则和理论。 不久,我发现以梦本身作为释梦的基础是正确的,因为梦境本该起到这种作用,梦境本就是我们必须延续的事实。诚然,这种方法从各方面来看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也使得对标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我可以这样说,此时正需要辨明初始方向。 此时我变得异常清醒,回顾了一路走来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我想:“现在,你拥有了破解神话之谜的钥匙,并可以自由打开心理潜意识的所有大门。”但是随后,我听到内心有一个声音说:“为什么要打开所有的门?”我很快想到一个问题——自己之前到底做出过哪些成绩?我解释过古老民族的神话、我写过一本关于英雄的书、一本关于人类一直生活在其中的神话的书。但是,当今人类生活在什么样的神话中?是基督教神话吗?我问自己:“你生活在基督教神话中吗?”老实说答案为否。对我而言,神话并非我赖以为生之物。“那我们不再拥有神话了吗?”“是的,显然我们不再有任何神话。”“那你生活在其中的神话又是什么?”此时与自己的对话令我感到不适,我陷入了思维的死胡同,于是不得不停止思考。 接着在1912年圣诞节前后,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个宏伟的意大利凉廊里,凉廊周围有柱子、大理石地板和大理石栏杆。我坐在文艺复兴风格的金色椅子上,面前是一张罕见的美丽的桌子。桌子是用绿岩制成的,像绿宝石一般。我坐在那里,从这个高高耸立在一座城堡塔楼上的凉廊里眺望远方。我的孩子们也坐在桌边。 突然,一只白色的鸟飞了下来,它要么是一只小海鸥,要么是一只鸽子。它优雅地停在桌上,我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以免吓跑那只漂亮的白鸟。很快,鸽子变成了一个小女孩,年纪大约八岁,一头金发。只见她和孩子们跑到城堡的柱廊附近,和他们一起在那儿嬉戏玩耍。 我陷入沉思,想着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时小女孩又跑回来,轻柔地搂着我的脖子,然后她突然消失不见了,转而再见到的是那只鸽子,用人类的声音缓慢地说道:“只有在刚刚入夜的头几个小时里,我才能变成人类,而雄鸽正忙于那十二个死者的事。”说完她突然飞向那蓝色的天空,然后我醒来了。 我非常好奇,一只雄鸽和十二个死者有什么关系?关于绿宝石桌,我想到了《翠玉录》的故事,三位一体的赫尔墨斯炼金术传说中的翠玉桌。据说他留下了一张桌子,上面刻着炼金术智慧的基本原则。 我还想到了十二使徒、一年中的十二个月、黄道十二宫等,但我找不到谜团的答案,后我不得不放弃它。我可以肯定的是,那场梦表明我的潜意识已被异常激活,但我不知道有什么技术可以使我深入自己的心路历程,因此除了等待,以及继续我的生活并密切注意自己的幻象之外,我别无选择。 一种幻象总是不断在我脑海里出现:有些东西虽然已经死了,但它仍然还活着。例如,我把尸体放进焚化炉以后却发现他们还活着。这些幻象来得愈加猛烈,同时又幻化成了我的一场梦。 我仿佛身处阿尔勒附近的阿里斯康墓园,在那里有一条小巷可以直通墨洛温王朝时代。在梦中,我从城里来,看见前面有一条类似的小巷,坟墓排成长长的一排。坟墓基座上有块石板,上面安放着死人。它们让我想起了古老的教堂墓穴,里面平躺着身穿盔甲的骑士。因此,我梦中的死者身穿他们那个年代的服饰,双手紧握,区别在于他们不是用石头凿成的,而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制成了木乃伊。我在个坟前驻足观察,死者的年纪在十八岁到三十岁。我饶有兴趣地端详着他的衣服,突然他动了,松开双手,但那只是因为我在看着他。我心里感到非常不舒服,但继续往前走,来到另一具18世纪的尸体前。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当我看着他时,他醒了过来,动了动他的手。所以我就这样沿着整整一排坟墓走了过去,直到我来到“12世纪”,只见一个穿着链甲的十字军战士双手紧扣躺在那里。他似乎是用木头雕刻的,我盯着他看了好久,以为他真的死了,但突然我看到他左手的一根手指开始微微晃动。 当然,我一开始是认可弗洛伊德的观点的,即旧有经验的残余存在于潜意识中。 但是像这样的梦,以及我对潜意识的实际体验教会了我这些内容并没有完全消失,也并非过时的形式,而是同属于我们生命的存在。我的工作证实了这一假设,并由此在多年后形成了原型理论。 然而,梦并不能帮我克服迷失方向的内心感受。相反,此时的我就像是在不间断的内心压力下艰难度日一样。有时这种感觉会变得格外强烈,连我都怀疑自己有某种精神上的障碍。因此,我两次回顾了我一生中的所有细节,尤其是童年的记忆。因为我猜想我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而这些可能就是造成这次内心煎熬的原因。但这种反省只会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于是,我对自己说:“既然我什么都不知道,那我只要对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做出回应就行了。”于是我有意识地服从了潜意识的冲动。 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我十岁或十一岁的童年记忆,当时我像着魔一样爱玩积木。我清楚地记得我是如何建造小房子和城堡的,我用瓶子来建造大门侧面和拱顶。后来,我又用到普通的石头,用泥来充当灰泥。这些建筑让我着迷了很长时间。令我吃惊的是,在这段记忆中还伴随着许多情感。“哎呀,”我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回想起来就和刚刚发生一样,那个小男孩还在,他拥有我所缺乏的创造性生活。但我怎么才能做到呢?”因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我似乎已经不可能弥合从十一岁到现在因漫长岁月而产生的距离。然而,如果我想重新建立与那个时期的联系,那我别无选择,只能回到过去,通过玩他那种充满孩子气的游戏来重新感受他的生活。这一刻是我命运的转折点,但我是在无休止的抵抗之后出于妥协才让步的。因为我意识到除了玩这种幼稚的游戏之外自己对其他事无能为力,这的确是一个痛苦而耻辱的体验。 尽管如此,我还是开始收集合适的石头,我从湖边找了一些,又从水里找了一些。我开始建造小屋、城堡,还有一整个村庄。现在还剩教堂没建了,所以我造了一座方形的建筑,上方有一个六角形鼓状物,还有一个圆顶。教堂还需要有一个祭坛,但我犹豫要不要建。 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完成这项工作?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边在湖边散步,边从岸上的砾石中捡石头。突然我发现了一块红色金字塔形状的石头,约一英寸半大小。它是一块石头碎片,由于水的打磨抛光形成这种形状,纯属偶然之物。我立刻想到:这就是祭坛!我把它放在圆顶下方正中间的位置,我一边做,一边想起了我儿时梦中在地下发现的那个生殖器形象。这种联系给我带来了一种满足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