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王子今教授多年来研究秦汉时期盐业发展史的成果总结,阐述了秦汉时期盐产、盐运、盐政和盐文化的各个方面,部分资料来自于简牍等新出土的文献资料,除了新出土文献资料外,还在已有资料中探幽索隐,丰富了秦汉史、盐业史研究的范围,厘清了秦汉时期盐业发展史的脉络和诸多重大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王子今教授多年来研究秦汉时期盐业发展史的成果总结,阐述了秦汉时期盐产、盐运、盐政和盐文化的各个方面,部分资料来自于简牍等新出土的文献资料,揭示出以前学界没有关注到的一些问题,如“居延盐”等,并对盐在当时人民饮食消费中的份额做了量化研究。除了新出土文献资料外,还在已有资料中探幽索隐,丰富了秦汉史、盐业史研究的范围,厘清了秦汉时期盐业发展史的脉络和诸多重大问题。
盐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关乎国计民生,在历史上曾是国家财政的支柱和赋税的重要来源。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将盐当作战略资源来掌控。先秦时期,齐国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宪问》);汉武帝时,桑弘羊发表了著名的《盐铁论》,在朝廷引发一场大讨论,终朝廷将盐、铁视为国家的经济支柱;盛唐一代,盐税几乎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宋代以后,国家更是将盐税全部收归国有。由此不难看出,“盐”对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是多么重要,无怪乎中国古人很早就将盐视为“国之大宝”。
|
關於作者: |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
目錄:
|
绪论:盐史考察的学术意义和学术基础
章 先秦盐业:秦汉盐史演进的基点
一、早期盐业与《管子》“海王之国”设计
二、盐业考古与盐史的新认识
三、西汉水盐业资源的开发与早期秦史
第二章 秦汉盐产:产业史视角的考察
一、司马迁论盐产区域分布
二、“盐官”分布体现的盐产格局
三、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的早期井盐史料
第三章 秦汉盐运:交通史视角的考察
一、《九章算术》盐运史料
二、秦汉盐运主要线路
三、秦汉盐运史个案研究之一:说“江阳之盐”
四、秦汉盐运史个案研究之二:秦直道盐路
第四章 秦汉盐市:商业史视角的考察
一、盐的“商贾之利”
二、汉宣帝“减天下盐贾”
三、盐价考察
四、走马楼简牍所见盐米比价与汉代盐史信息的对照
第五章 秦汉盐政:行政史视角的考察
一、盐政史的开端
二、秦与汉初的盐业政策
三、汉武帝盐业官营
四、武帝之后的汉代“盐政”
五、走马楼简“盐”“酒”“通合”文书的制度史料意义
第六章 秦汉食盐消费:生活史视角的考察
一、“盐,民之食”
二、“盐菜”“酱菜”
三、“盐鱼”“饐鱼”
四、“酱”的消费兼及“作酱”“卖酱”
五、“豉”与“盐豉”
六、居延《盐出入簿》《廪盐名籍》研究
第七章 盐与秦汉环境:生态史视角的考察
一、“居延盐”的发现
二、内蒙古盐湖的演化与气候环境史考察
第八章 盐与秦汉艺文:文化史视角的考察
附论一:四川竹枝词中的盐业史信息
附论二:明人竹枝词中有关“巴盐”的信息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相关研究成果目录
后记
Brief introduction
|
內容試閱:
|
2016年,我和北大中文系李零教授向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推荐了“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丛书出版项目。这套学术著作包括:《中国盐业考古》(李水城,北京大学)、《秦汉盐史论稿》(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研究》(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盐道》(赵逵、张晓莉,华中科技大学)、《滇藏地区的盐业与地方文明》(李何春,云南民族大学)。以上几位作者分别从考古学与民族志、历史学与古文献学、交通史、历史地理学、文化遗产线路、文化人类学等不同视角对中国古代的制盐遗址、制盐工艺与技术、盐政以及与盐有关的贸易通道和城镇发展、盐产区的景观环境和文化习俗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对中国盐业发展的历史和研究做了系统展示。近,这套学术著作即将出版,这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出版界都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喜事,我愿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祝贺!
盐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看似极为普通,但却是维系地球生命繁衍生存的重要元素,其作用就如同空气、粮食和水一样。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盐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保障人体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还能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使血压维持正常。可见,盐对人的生存和健康是何等重要!
盐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关乎国计民生,在历史上曾是国家财政的支柱和赋税的重要来源。因此,中国历朝历代都将盐当作战略资源来掌控。先秦时期,齐国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宪问》);汉武帝时,桑弘羊发表了著名的《盐铁论》,在朝廷引发一场大讨论,终朝廷将盐、铁视为国家的经济支柱;盛唐一代,盐税几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宋代以后,国家更是将盐税全部收归国有。由此不难看出,“盐”对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是多么重要,无怪乎中国古人很早就将盐视为“国之大宝”。
中国古人开采过池盐、井盐、海盐和岩盐。传说古代山东沿海的“宿沙氏煮海为盐”,有说宿沙氏为黄帝臣,也有说是炎帝的诸侯。总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知道采卤制盐了。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就有开采井盐的生动画面。但过去传统研究盐史和盐文化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多有局限。盐业考古是我国近些年来才有计划地开展起来的新领域。较早的工作从长江三峡起步,特别是对重庆忠县中坝遗址的考古发掘。接下来研究者们在黄河三角洲的莱州湾地区发现了大量煮海盐的遗迹,数量多达700余处,规模巨大。此后,又在全国其他地方陆续调查,发现了不少制盐遗址。以上工作绝大部分是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李水城教授的主持下进行的。其中,有些是与国外学者合作的,有些是与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协作开展的,可谓国际合作和多学科协作的成功典范。李水城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罗泰(Lotharvon Falkenhausen)教授还在此基础上主编出版了几部中国盐业考古文集,并在《南方文物》组织“盐业考古”专栏,向学术界和公众介绍中国盐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由此也显示出盐业考古是个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兴研究领域。
以李水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不仅迅速填补了中国盐业考古的长期空白,在中国考古学中建立起盐业考古这一分支学科,还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盐业史和盐文化的研究。在即将出版的“中国盐业考古与盐业文明”这套丛书中,李水城所著《中国盐业考古》一书不但对中国的盐业考古做了全面介绍,同时还介绍了欧美与亚非拉等地的盐业考古情况以及有关的人类学调查研究,视野广阔,提供了比较研究的大量资料。
我是做考古研究的,难免对盐业考古说的话比较多。其他几部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涉及盐史、盐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有些领域我不是很熟悉,就不赘述了。相信这套著作的出版,必将对中国盐业史、盐业考古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史、科技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