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画屏”为切入点,聚焦于中国古代艺术中“屏”与“画”的共生,也是对画屏这一**艺术形式的首次集中讨论。本书包括巫鸿教授及李清泉、郑岩、黄小峰、张志辉、林伟正等五位学者的专业研究文章,涉及考古发现的屏风和画屏实物、墓葬壁画表现的不同类型屏风和画屏、传世绘画中的屏风图像、屏风的类别和历史沿革,以及屏风在中国建筑中的使用和功能等篇章。从更广的角度看,本书是对“物”与“绘”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长期关系的专题研究,体现了屏风和画屏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关键地位。
|
關於作者: |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本德杰出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策划众多重要展览,包括《瞬间:20世纪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2002)、《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关于展览的展览》(2000、2016)、《中国当代摄影40年》(2017)。
代表著作有《武梁祠》《礼仪中的美术》《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废墟的故事》《走自己的路》《作品与展场》《荣荣的东村》等。
|
目錄:
|
自序 巫鸿 i
导论:画屏与中国美术的物绘同源 巫鸿 1
埋在地下的三维屏风 李清泉 37
壁上画屏 郑岩 67
绘画史的另一面: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画中屏与屏中画 黄小峰 105
中国古代屏具概述 张志辉 151
屏风与建筑 林伟正 195
图版目录 231
在线试读【自序】
本书的编写起源于我在苏州博物馆策划的画屏:传统与未来。这个筹备三年,于 2019 年面世的展览以画屏作为切入点,聚焦于中国传统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传承和互动。这个中心议题自然地引出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梳理画屏在古代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存在和发展,二是观察画屏所隐含的空间概念和艺术语汇在当代艺术中的持续作用。沿着第一个方向,我邀请了李清泉、郑岩、黄小峰、林伟正、张志辉这五位学者就传统画屏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文,这五个方面分别为古代屏风的类别和历史沿革、考古发现的画屏实物、传世绘画中的屏风图像、墓葬壁画对屏风图像的运用,以及屏风在构建室内外空间中的功能。在这些分题探讨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对画屏的三位一体的独特身份既是构成建筑空间的家具类型,又是传统绘画的重要媒材,还是不同时代画家持续引用的一种 特殊图像进行了综合讨论。
在发起该研究项目的时候,我已经考虑到它不仅是画屏展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将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提供一组具有明确研讨对象的专题文章。作为一个学者型策展人,我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短期的专题展览(这是任何专题展览无法避免的命运)和长期的学术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我当时就已计划在展览之后将这些文章结册出版,也把这个想法与苏州博物馆领导进行了交流并取得他们的支持。此后,这个计划又进一步得到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将之化成现实。在此我向苏州博物馆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特别是徐可和吴蔚两位编辑致以深厚的谢意。
本书的特点是把画屏这一主题有意识地扩充,聚焦于屏与画的共生,从更广的角度看,也就是物与绘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长期关系。针对这一关系,书中文章从屏风和画屏两个角度对实物和文献材料进行了广泛地搜集和发掘,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给予了特殊重视并进行了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运用,更使得这组文章有别于把屏风作为一种陈设物件的鉴赏式写作。
最后,我希望说明的一点是:屏风和画屏在中国持续发展了三千年之久,是一个极为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现象。它们在每一时期都有新的样式和概念出现,至近现代更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本小书仅是对其古代历史发展做一宏观勾陈,而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屏风种类,涵盖各个时代的复杂情况。本书的目的是引出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研究,促进对中国美术独特性和丰富性的进一步发掘。【自序】
本书的编写起源于我在苏州博物馆策划的画屏:传统与未来。这个筹备三年,于 2019 年面世的展览以画屏作为切入点,聚焦于中国传统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传承和互动。这个中心议题自然地引出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梳理画屏在古代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存在和发展,二是观察画屏所隐含的空间概念和艺术语汇在当代艺术中的持续作用。沿着第一个方向,我邀请了李清泉、郑岩、黄小峰、林伟正、张志辉这五位学者就传统画屏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文,这五个方面分别为古代屏风的类别和历史沿革、考古发现的画屏实物、传世绘画中的屏风图像、墓葬壁画对屏风图像的运用,以及屏风在构建室内外空间中的功能。在这些分题探讨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对画屏的三位一体的独特身份既是构成建筑空间的家具类型,又是传统绘画的重要媒材,还是不同时代画家持续引用的一种 特殊图像进行了综合讨论。
在发起该研究项目的时候,我已经考虑到它不仅是画屏展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将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提供一组具有明确研讨对象的专题文章。作为一个学者型策展人,我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短期的专题展览(这是任何专题展览无法避免的命运)和长期的学术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因此,我当时就已计划在展览之后将这些文章结册出版,也把这个想法与苏州博物馆领导进行了交流并取得他们的支持。此后,这个计划又进一步得到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将之化成现实。在此我向苏州博物馆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特别是徐可和吴蔚两位编辑致以深厚的谢意。
本书的特点是把画屏这一主题有意识地扩充,聚焦于屏与画的共生,从更广的角度看,也就是物与绘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长期关系。针对这一关系,书中文章从屏风和画屏两个角度对实物和文献材料进行了广泛地搜集和发掘,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给予了特殊重视并进行了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运用,更使得这组文章有别于把屏风作为一种陈设物件的鉴赏式写作。
最后,我希望说明的一点是:屏风和画屏在中国持续发展了三千年之久,是一个极为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现象。它们在每一时期都有新的样式和概念出现,至近现代更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这本小书仅是对其古代历史发展做一宏观勾陈,而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屏风种类,涵盖各个时代的复杂情况。本书的目的是引出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研究,促进对中国美术独特性和丰富性的进一步发掘。
巫 鸿
2020 年 9 月 5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