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HK$
96.3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HK$
93.5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HK$
888.8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HK$
75.9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HK$
60.5
《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售價:HK$
184.8
《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还原著名中国艺术史、民族史大家李霖灿先生的西南边疆调查,记录中国艺术史本土化的早期探索。
|
內容簡介: |
《黔滇道上》完整收录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民族学学者李霖灿先生在30年代中后期对黔滇地区考察所著述的文章与手绘写生。在本书中,编者李在中先生进行了精心编排,将本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1940年由《大公报》在香港出版的《黔滇道上》原文,第二个部分加入了李霖灿由贵阳步行到昆明的日记,这是当年书写本书的原始素材,与书的内容相对照来看,更直观还原了李霖灿先生当时所做的田野调查。第三个部分,是李霖灿先生当年为国立艺专边疆艺术考察团所写的田野调查报告及相关文章,也是此次黔滇之行的一部分。第四个部分附录,是李在中先生精心编选的对《黔滇道上》的补充文章。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艺术史大家在青年时期通过田野考察而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地貌、博物生态、民族艺术、社会田野等各方面做出的记录与思考,我们可以一窥是我们中国本土民族史、艺术史研究*初的探索。
|
關於作者: |
李霖灿(1912-1999)1912年生于河南辉县,1938年毕业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从事西南边疆民族艺术调查。1941年进入中央博物院,从事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的研究工作,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有《中国美术史》《中国名画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著作。
李在中(19492020)李霖灿先生之子,长期研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历史,兼及抗战时期西南边疆文史研究,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交流活动。
|
目錄:
|
黔滇道上 1
大火中由贵阳出发 1
平坝附近的石林景色 4
安顺 6
理想的一日行程 10
关索岭的形胜 18
盘江铁索桥 20
江西坡过年 23
盘县碧云洞 28
亦资孔贵州的最后一站 34
滇黔胜境 36
平彝到沾益途中 43
记赴曲途中的一个小女孩 44
曲靖 47
易隆和杨林 49
长坡的三个时期 51
接近目的地的欣喜 52
黔滇道上李霖灿日记 54
1939年2月(20则) 54
1939年3月(3则) 117
贵州的苗民 123
西南洞天牟珠洞 135
莲花洞龙里 142
洗马塘 146
大理清碧溪 163
丽江随笔 173
玉龙山 173
么些象形文字 178
丽江、鹤庆、剑川的妇女 181
古宗艺术之初步考察 186
中甸十记 203
金沙江上 203
海拔一万尺的草原中甸 207
伟大的喇嘛寺 210
松茂活佛 217
中甸的土官制度 220
县政府 222
白水台 224
虎跳涧 228
民间疾苦 232
归途 234
附录 236
编者按 236
步行湘黔的惊险 237
高原之歌 245
难忘的1938 年(李浴) 252
编后语 265
|
內容試閱:
|
人是路走出来的
李在中
老爷爷很喜欢登山健行,一日带着小孙子去爬山,入山深了以后,山径开始变得狭隘,野芒丛生,加上藤蔓交错,荒芜蔽径,不易识别,小孩有点急了。
爷爷,前面快没路啦!走不得了,怎么办?
没什么好怕的,没有问题,勇敢地走吧,路是人走出来的!
噢!路是人走出来的路是人走出来的
回到家来以后,妈妈问,今天爬山好玩吗?小孩因为不懂其意加上记不清楚,就说:
今天爬山可好玩了,走到没路了,都不要紧,因为爷爷说人是路走出来的。
爷爷一听高兴了,说:
谦谦这个人是路走出来的话,还说的是真有深意噢 !
这是多年以前我父亲与我儿子祖孙之间一段爬山的故事,觉得用来做介绍本书的开场特别有趣,因为这是一整本都在讲走路的书。
《黔滇道上》最初是1940年在香港由《大公报》出版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主要的部分是记录我父亲与艺专同学夏明、李长白他们一行三人从贵阳出发徒步前往昆明的一段经过;第二个部分就是四篇有关滇西北风情的文章《洗马塘》《大理清碧溪》《丽江随笔》《古宗艺术之初步考察》。这四篇看似游记,但其实都是为国立艺专边疆艺术考察团所写的调查报告的一部分。
此次的再版与原始版本不同的是,另外增加了三个部分:第一是加入了整段由贵阳步行到昆明的日记,这是当年书写本书的原始素材,与书的内容相对照来看,感觉是更为直接也更为丰富。第二是加入了《贵州的苗民》及《西南洞天》这两篇在这次黔滇旅途中的观察所得,因为当时是发表在《今日评论》上,而不是《大公报》的副刊,所以后来也就没有收录在《大公报》出版的这本《黔滇道上》上,后补入一篇《莲花洞龙里》。第三是加入了《中甸十记》,这也是边疆艺术考察团报告的一部分,当年也发表在《今日评论》上,后来还曾出版过单行本。
回到前面一再提到的边疆艺术考察团这个话题上,这个考察团是由当时艺专校长滕固先生主导的,虽然规模很小而且所知者甚少,但却是我父亲一生志业的开始,是他一生从事民族艺术研究事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他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因此晚年回顾平生时,在一篇名为《高原之歌》的文章中特别加以着墨:
学校迁到了昆明之后,校长滕固先生对边疆艺术慧眼独具,颇想对南诏的宗教艺术有所探讨,因为他是《唐宋绘画史》的著作人,在德国留学时就对中国艺术史胸怀大志,如今身在苍山洱海旁边,就想到要派人前往试探一番。
我立刻就约下了两位好友,计划了一条考察路线,由昆明而大理而丽江,名之曰边疆艺术考察计划,由邱玺学长负责图案、俞鹏负责音乐,我则负责图画文字,向学校提出了经费补助的申请。
滕固校长对这项申请十分重视,把我们叫去详加讨论了一番,还加上不少他个人意见的指示,临出门时又把我叫住,对我说:董作宾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对啦,他也是河南人,你去中央研究院拜望他一回,看他有什么见解,龙头村在乡下,这里有他的地址,你不会嫌远吧?
那时候年轻力壮,二三十里路不在话下,次日我就拿着速写本子一面哼着歌就到了松花坝,还在龙头村口画了一帧速写,就见到了这位当代闻名的甲骨文专家。
他才从天文研究所高平子先生处回来,在那里他们核定了一个商朝日食的正确时间,历史与天文密合无间,心下得意非常。听到说我要到丽江去,便告诉我那里有一种图画文字,很有供甲骨文做参考的价值,因为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已经很成熟了,许多字源都迷失遗忘,正好可以用纳西[ 纳西族,旧称么些,在本书中两种称谓均有使用,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本书不做统一。
]族的图画文字来做参考资料。
我对着这位古文字学大师,意气飞扬地打下了包票,因为我会图画,艺术学校的六年基本训练,虽不能画山是山、画水是水,但是我心下笃定不疑,一定能画鸡是鸡、画狗是狗,绝不至于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大约也正是我这股笃定不疑的莽撞之气感动了董先生,他进城时就把兹事大有可为的说法传递给了滕固校长。记得是两个礼拜之后,学校就批准了这项计划,而且随即拨下了经费催我前去支领。
事到临头,邱玺和俞鹏两位学长都因事故不能前往,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仔仔细细地交代了一番,临走时,说道:他们不能去,这经费全归你,可以多做一点工作,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1939年4月27日,我父亲就在迢邈榛莽路,关山我独行的决心中勇敢地离开了昆明,直指西北,走进了横断山脉。这是他第一次正式的人文调研工作,充满了激情与憧憬。四个月后,父亲于8月24日回到学校提交考察报告。在昆明停留两个月后,难忘这片壮丽的河山与丰饶的文化宝藏,他再度回到金沙之滨、云岭之下的横断山脉,以丽江为基地开始潜心研究东巴文化,一去四年,直到1943年11月才回到中央博物院所在地四川李庄。
对滕固校长提携的恩情,我父亲终生不忘,因此在1987年出版其经典名著《中国美术史稿》时,开卷第一页就写道:
谨以此书献给滕固校长!
从人生的轨迹上来看,这段滇西北的调查工作实际上是他自抗战军兴,跟着学校从杭州出发经诸暨、贵溪、长沙、沅陵、贵阳、昆明一路走向西南,磨砺自己、蓄力以待的终点,也是鸿鹄展翅、翱翔高飞的开始。因此,在年逾古稀,桑榆暮景的回忆中,对这一段双足丈量西南江山的经过感慨甚多,也颇为自豪,他说:
我为了多了解山川文物,就下定决心步行走向西南,穿过江西、湖南、贵州苗区内地,而有了中国之美在边疆的感慨!这种历练各地风土人情,放眼自然之美的感受,都不是从书本知识上可以获得,而必须建立在一步一脚印的基础上。
从后来发生的事都看得出来,这一路数千公里的步行不但锻炼出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强健的身体,也孕育出了冒险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与极端爱国的情操。这些在后日终身事业的选择上,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从当年父亲日记中的记载所述,在从学校毕业后,在职业规划上有四个选择:最轻松的是留在学校;其次是可以跟着庞薰琹老师去苗区研究艺术;或者跟着常书鸿老师去西北工作;最困难的是独自去丽江研究纳西族。
最后的决定是走了一条最艰难、最没有把握的路,他说:
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的事业,在我看来不容易有发展,不如不做,还不如到边疆去闯个名堂!男儿不是应该志在四方吗?记得当初我决定入山时,有人说我胆子太大,或觉得苦不堪言,但我却觉得自得其乐!我一开始就是一个人默默地耕耘,不但学会了他们纳西人的语言,简直就像他们的人一样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两年以后才引起学术单位的注意,也就是这样走进了学术的研究工作。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推荐我父亲加入中央博物院的关键人物曾昭燏先生就是看到了这个冒险犯难,不畏艰难,去边疆闯个名堂的勇气,才向当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李济先生推荐了我父亲,在其推荐信中就特别提道:
李君学问根柢或不甚深,然其冒险精神,在现代一般人中,百不得一,而又肯研究,肯从善言,将来必定有成,博物院得此等人必不为无用也,为念人才难得,故为陈恳,乞恕冒昧
加入中央博物院是父亲一生志业的关键所在,有了专业的指导与充裕的研究经费,终能在抗战期间完成其读经八千,跋涉万里的纳西族研究,后来回到李庄出版《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么些拼音文字字典》两本纳西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晚年以出版《么些研究论文集》一书从一而终。
有关走路的饱富哲理之语、睿智之言在东西方的文明史上其实也屡见不鲜,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就讲过: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后来荀卿在他的《劝学篇》里也有过一句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德不孤,必有邻!在西方,古典乐派大师贝多芬也是懂得走路散步的大家,他跟朋友谈起创作《田园交响曲》的过程时说:
我就在这溪边走路时,树梢上的黄鹂、夜莺和我一起来写曲。
当代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尼采也说过:
所有真实伟大的想法都是与走路相伴而生的。
这些东西方哲人对走路的看法,在思维上的横空交错、灵山一会给了后世无比的激励,鼓励我们每天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我觉得这本讲述走路的小书其真意也在于此,走路不但能增加见闻,开阔视野,也能移情转性,丰富人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谨祝诸君足下生风,走为上招!
写于安河
2018年 孟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