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一封家书,万般思绪
是对乡土和故园的追索
是对家庭和家人的回忆
是对个人精神家园的探寻
四本单册,五十五封家书,百余幅珍贵照片
追寻不同人生的成长轨迹
感悟春风化雨的家风传承
通往故园的路上
内心的独白与时代的印痕交汇
指引家的方向
☆ 真情实感,寄托书信
人人皆有家书,家家皆有故事。家是供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是人生的*课堂,亦是伴随一生的力量源泉。来自文艺领域的五十余位作者,用至情至性的文字诚挚剖析自我,回忆关于祖国、故乡、家人的珍贵故事。《家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书信汇编,而是关于家庭、故园、精神家园的主题书,畅游其中,你可以领略到每一家庭的厚重与温暖,体会到家风的代代相传。
☆ 装帧精美,珍贵图片
通用32开,全彩印刷,裸背锁线装帧,不掉页。便携易读,还原书本*原始的文化韵味。本书作者之一、书装设计师朱赢椿同意为本书进行整体设计。书中收录百余副珍贵的家庭照片,品味穿越世代的亲情,聆听光影镜头下岁月的声音。
|
內容簡介: |
《家书》是一套散文合集,分为四本单册,收录了金宇澄、翟永明、张晓刚、叶永青、李宗盛、叶锦添、林少华、吕敬人、林怀民、王澍等六十余位活跃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知名人士的散文,从不同角度对家这个概念进行了真诚的抒写,这些对乡土和故园的追索、对家庭和家人的回忆以及对个人精神家园的探寻,共同构建了《家书》的精神底色。
《家书》并不是通常意义的家信汇编,而是一部关于家乡、家庭、家人的主题书。其中有对岁月变迁中的父母师友的点滴记忆,也有对家在童年和青春所刻下烙印的记录,亦不乏自我成长中家之记忆的追索,文字安静感人。人人皆有家书,家家皆有故事,在这套丛书中,作者以至情至性的文字诚挚剖析自我,记录了一群人乃至一代人前行的起点和动力,无论他们身份为何,无论成长后走过的路有多远,家都是一条永远的脐带,支撑他们继续前行。
这是一套从个人家庭史出发来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具有温暖朴素的正力量,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能够激活读者关于家的美好而正向的情感,能够起到聚拢人心的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
|
關於作者: |
(部分)
金宇澄,1952年生于上海。担任《上海文学》执行主编,曾主编《漂泊在红海洋我的大串联》《城市地图》等。1985年开始写作,代表作《轻寒》《洗牌年代》《繁花》《回望》等。曾获茅盾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华语文学小说家奖、央视中国好书、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力小说、2017台北书展大奖、2018中国文学好书等奖项。
|
目錄:
|
《家书卷一》
邵绡红 若无盛佩玉,何以成就邵洵美 001
肖复兴 北大荒 031
夏中义 我的阿娘 043
金宇澄 一切已归平静 057
林少华 书箱和牵牛花 077
袁瑶瑶 父亲、母亲与爸爸 089
翟永明 十八岁之歌 101
李亚伟 家事散记 109
赵 野 八十年代那些云烟 123
鲁 敏 以父之名 137
李修文 致母亲 165
阿 乙 纽约 177
《家书卷二》
丁雄泉 一九七○年代家信 001
厐 均 天不老,情难绝 017
费明杰 老照片上的那些往昔 039
刘丽明 关于刘丹画册序的信 057
施 慧 往事如烟 067
徐 冰 琐忆 089
张晓刚 家中日记 101
叶永青 与妻书 119
陈 侗 纪事 135
刘建华 庐陵巷 13 号 147
张恩利 画中人母亲 169
孙 初 若有信 175
向 京 一个关于八十年代的版本 187
《家书卷三》
庄 灵 母亲的一生 001
汪芜生 寄往彼岸 019
阮义忠 回家的方向 035
任曙林 我和父亲 047
张海儿 来,笑一笑 065
肖 全 那些为我布施的人 077
冯君蓝 我阿爸,一个在实存中挣扎的基督徒 091
朱德华 我的成长与父亲 105
韩 磊 奇妙的三年 117
颜长江 故园三章 127
付 羽 看图说话 151
木 格 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个故乡 179
欧家成 告白 193
《家书卷四》
施养德 故里杏花店 001
林怀民 母亲的花圃 015
吕敬人 百岁老父 021
孙 冕 慈母三唱 033
李保峰 童年杂议 049
吕 澎 昏暗的时间 059
李宗盛 我的三个家 073
王 澍 素朴为家 085
黄源顺 舒适区 097
叶锦添 献给我母亲 107
童 明 认知祖父与父亲 123
欧 宁 致母亲书 137
郭锡恩、胡如珊 一场寻找家的对话 151
杨树鹏 破碎的阳光 167
朱赢椿 在房前屋后吃草 177
郑宗龙 十年 187
后 记 195
|
內容試閱:
|
后 记
这套《家书》(四卷本),是在2014年版《家书》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基础上扩充而形成的。在重新分册时,我们虽然将各位作者按通俗意义上的行业领域进行了大致区分,但也只是一个参照,因为我们想保持它的开放性,让这个选题计划仍在未来继续。
追溯起来,我在当时工作的杂志《生活月刊》为《家书》的约稿发出第一批十几封电子邮件,那个时间竟是2009年。我仍然记得鼓励我制作这个选题的徐冰老师,他淡然说出的那段话:我想,要是问每个人,一定都会有那部分(精神家园)的。我是来源于母亲性格中那种对现实的宿命感和感恩,以及在任何困境中的自尊和不放弃的态度。
我决定在每年春节制作一本《家书》别册。几年积累下来,应邀写作《家书》的作者名单越来越长,大多数时候我的约稿都得到了回应。每个人倾诉的对象或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是生命里至为重要的经验分享,是在其困顿迷失时给予过光照和指引的所在:亲密的人、某个地方、某段时光,又或许是莫可名状的精神之旅。就这样,家的定义也慢慢被确认为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所在。
家书就是对家的告白。
人很难说从不受到任何人的影响。以我自己为例,感觉一直在接受他人的恩惠,他们精神的动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给予我慰藉和力量。因我原本是欠缺的,一路跌撞而行。从决心做《家书》这个主题那天起,家这个字眼儿总会冷不丁地跳出来,促我思考:什么是家呢? 2016年国庆节前夕,我为申请日本签证办完了最后一个证明文件,坐在出租车里给在武汉的母亲打电话:妈,我从杂志社辞职了。
哦,你要去哪里? 还在上海吗?
真是知女莫若母。我都没有说我会离开上海。没料她一 句话就点穴了。 不在上海,我嗫嚅了一下,说,我要去日 本。
去那么远? 不能就在上海工作吗?
三句话就讲完了全部。 以前她对我的要求是:不能就在武汉工作吗? 2002年,因为《新周刊》一本名为《飘一代》的别册里的一句话,我从武汉飘去了广州,一待七年;又因工作需要飘去了上海,又是七年。这十四年除了春节难有机会跟她相聚,偶尔因为出差路过武汉,电话那头母亲的最后一句是:回来了还决定去哪里?
不能想深,想深了就会出现兀自泪流一脸稀里哗啦的狼狈样的确有几回我就是在机场巴士或出租车里,打着电话就这样了。
母亲是一个很倔强的人。跟父亲见过一面、 通信半年以后,竟然不顾她父亲(我外公)断绝父女关系的威胁,从广西打包行李只身远嫁湖北,嫁给我父亲这个一文不名的孤儿。尽管如此排除万难才能结合,但他们的生活却并不和睦,记忆中他们时常争吵。小时候的我曾见到母亲红着眼睛躲进房间,我不知如何安慰,站在一旁,倒杯水,看着她,她说:真后悔没有听你外公的话
在做《家书》之前,我对母亲是有抱怨的。在我十七岁那年岁尾,父亲过世了。当时我在学校参加高考前的会考,她和哥哥都对我隐瞒了这件事,来不及悲痛,两人匆促办完了丧礼。我至今痛悔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总是会梦见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 他后脑勺闪耀的白头发。我跪倒在父亲的床边痛哭,感觉天塌下来,母亲将我抱起,用尽全身的力气,紧紧搂住我,说:孩子,你要坚强!
有点一夜长大的感觉。我本来内向,从那之后变得彻底沉默寡言。后来认识的一些朋友以为我很开朗,是因为上了大学以后,我在校报记者团强迫自己接受锻炼而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采访)。我也因此了解,性格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强迫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我性格里有一部分便是后天养成的。你要坚强这四个字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符咒,渐渐地它已长成了我身心的一部分。
其实很感恩找到了《家书》这个路径,并坚持下来,藉由这么多人的倾诉,我也缓慢缓慢地跟母亲、跟自己达成和解,从破洞中爬出来一点点修复。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因为欠缺得以完全。
不知不觉经过了三四年, 我在日本已经开始了新的学习和工作的旅程。我也体会到了那种力量在身体里生长的感觉。 与此同时,这套《家书》(四卷本),也因为百花文艺出版社诸位同仁的协力支持,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回看过程,每一次讨论、每一步曲折似乎都拥有了意义。
关于《家书》,我们想讨论的是,作为个体的人,以何为依托行走至今天,并将继续走下去。
夏 楠
写于2020年3月,日本京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