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入浅出人工智能
》
售價:HK$
75.9
《
成长的心智——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
》
售價:HK$
96.8
《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售價:HK$
140.8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
》
售價:HK$
65.8
《
创作经典
》
售價:HK$
140.8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1914)
》
售價:HK$
96.8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HK$
108.9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HK$
54.8
|
內容簡介: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多极化加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激流涌荡。面对国际社会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华文明如何与世界其他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鉴?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从文化与国际关系视角研究中外人文交流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本书从历史与现实出发,深入考察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历史渊源,同时结合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系统分析人文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文交流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周边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的基本现状与问题、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具体内容,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领域的开创性成果。
|
關於作者: |
邢丽菊,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韩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人文交流、中国文化与外交、东亚哲学与思想史等。在《哲学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以及国际权威SSCI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出版各类著作十余部,主要著作有《韩国儒学思想史》《儒学与中韩人文交流》,主编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丛书。
|
目錄:
|
序言
第一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文明之争辨析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三、中国领导人的文化观
四、美国的文明观及其鼓吹文明冲突的根源
五、中美文明冲突的前景分析
第二篇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关于文化、文明与国际关系的基本定义
二、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三、约瑟夫.奈等西方学者对文化与国际关系的论述
四、中国学者关于文化对国际关系影响的研究
五、关于文化如何影响国际关系的几点思考
第三篇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外人文交流
一、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人文交流的意义与原则
三、新形势下中外人文交流面临的挑战
四、今后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的对策思路
第四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中华文化经典引用分析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基本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渊源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四、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启示
第五篇人文交流的中国文化基础与时代特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周边外交理念:以亲、诚、惠、容为中心
二、一带一路倡议:古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创新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人文交流的文化内涵及时代特质
第六篇人文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背景与动因
二、人文交流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四、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对策思路
第七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文交流
一、中国古代人文交流的背景
二、汉唐盛世的人文交流
三、宋元至明清的人文交流
四、中国古代人文交流的特征与局限
五、中国古代人文交流的启示
第八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
一、中国与日本人文交流
二、中国与韩国人文交流
三、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
四、中国与印度人文交流
五、中国与俄罗斯人文交流
六、中国与蒙古人文交流
七、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
八、中日韩与东盟人文交流
九、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人文交流
第九篇中外人文交流的基本现状
一、中美人文交流
二、中欧人文交流
三、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人文交流
四、中非人文交流
五、中拉人文交流
六、中阿人文交流
第十篇国别人文交流:以韩国为例的考察
一、中韩人文交流的历史渊源
二、中韩人文交流的现实成效与基础
三、当前中韩人文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中韩人文交流的未来前景
第十一篇发挥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先锋作用
一、全国重点综合类高校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概况
二、全国高校重点研究机构和高端智库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概况
三、发挥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先锋作用
附录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大事记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邢丽菊教授专著《中外人文交流概论》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领域的开拓性成果,填补了一项空白,很有意义。
人文一词源于中国古典《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先哲们看来,人文与天文同等重要。人们既要认识自然,也要改造社会,人文思想的交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世界科技创新突飞猛进,交通电信联系空前便捷。全球化发展虽遭遇逆流,但其滚滚之势不可阻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往来更加密切,这为增进人文交流、加深相互了解提供了大好机会。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上述互动往来存在明显不均衡、不平等的状况。由于历史、文化、观念、生活水平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彼此及周围事物的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的现象广泛存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萎缩,全球投资下跌。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人类社会处于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当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团结起来,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指出这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
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对中外人文交流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定位、原则、机制、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明确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改革各领域人文交流内容、形式、工作机制,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各个领域。
中外人文交流涵盖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视角也非常多元。人文交流的活动形式自古以来就已存在。汉代张骞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使西域,古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700多年前来到东方,写成闻名于世的游记,向欧洲人展开了东方文明的多彩画卷。明代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给所到之处的人民带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产,同他们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印度尼西亚著名港口城市三宝垄有一座纪念郑和的庙宇,建筑十分宏伟,其中供奉着不少郑和船队遗留的物品。在我担任中国驻东盟大使期间,印度尼西亚朋友告诉我,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有许多人文交流的美好佳话,还有大量的挖掘工作要做。
所谓人文交流,人是主体,文化是载体,交流是手段。文化、文明对国际关系影响很大,本书中有两篇文章专门论述,逻辑缜密,论证有据,反映了邢丽菊教授长期的理论积累和思考深度。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美国学者约翰.洛弗尔认为,每个国家的对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因为人会受到文化氛围、风俗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的熏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和历史学家、汉学家费正清都是研究文化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学者。自20世纪末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及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国际社会对文化与国际关系的研究愈发重视。在他们看来,单靠硬实力无法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因为许多情况下需要依靠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曾经担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的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主要由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3个要素组成,不仅包括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吸引人心的能力。尽管奈提出软实力旨在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但这一理论为解读后冷战时期国际力量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塞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经问世,便受到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他认为,现在世界上主要存在七八种文明,未来的世界秩序主要是这些文明相互影响、合力作用的结果。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严峻挑战让他尤为担忧。亨廷顿指出,西方文明的权力和影响力正在下降,而中国正逐渐成为最有可能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向西方挑战的国家。亨廷顿的看法并非被广泛认同,西方学界也有不少人对其文明冲突论持不同观点。德国政治学家哈拉尔德.米勒指出,领土、种族因素比文化因素更容易引发冲突。文化虽然可能激化冲突,但并不是冲突的唯一原因。他还指出,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应该保持,而且应善加利用。只有对各种文化表现出宽容,全球和平共存才能得以实现。
我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到访过60多个国家,先后在巴基斯坦、英国、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智利等国家常驻工作,对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外交工作的宗旨是服务国家利益,主要是通过做不同国家人民的工作,介绍中国的政策理念,争取对方的理解和认同。外交工作讲究沟通的艺术,关键是用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2015年11月9日,由中国驻东盟使团、东盟秘书处、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画院等联合主办的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油画展在位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东盟总部亮相,数十幅作品立体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题材和繁盛景象,成为中国与东盟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见证。时任东盟副秘书长翁贴.阿塔盖万瓦提在致辞中指出,文化与艺术领域的交流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对于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至关重要。
我在智利工作期间,遍访车厘子种植园、三文鱼养殖场、铜矿加工厂、南极科考站等地,同当地各界人士广泛接触。智利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南美洲国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著名画家何塞.万徒勒里与政治家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等一道发起创立拉美最早的民间对华友好组织智利中国文化协会,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聂鲁达于1951年和1957年两度访华,写下了《中国大地之歌》《向中国致敬》等诗篇。万徒勒里是蜚声国际的绘画、版画和壁画大师,他从1953年起同家人在北京定居8年之久,与周恩来总理结下深厚友谊。他的夫人黛莉娅曾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西班牙语外教。我同由这些人家属建立的基金会多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致力于传递友好情谊。万徒勒里的外孙女玛尔瓦多次对我说,她一定要把对中国的热爱传承给下一代。智利总统皮涅拉授予我最高荣誉勋章,表彰我对推动中智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从文化与国际关系视角研究中外人文交流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持有种族优越主义思想,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人文交流时,往往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美国及欧洲学者在著作中总是把西方文化描绘成最先进和最优秀的文化。他们的看法存在明显缺陷,不符合人类社会基本的价值观。本书的意义在于,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全面深入考察中国外交思想,尤其是中外人文交流,同时又结合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就具体内容而言,本书从历史与现实出发,深入考察了古代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历史资源,同时又结合当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系统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文交流、当前中国业已建立的十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与周边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现状等。
邢丽菊教授长期专攻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和影响有独到的研究。我曾读过她所著《韩国儒学思想史》,厚厚的60万字专著,令人印象深刻。她善于从文化视角分析和研究国际关系,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领域取得许多成果。欣闻邢丽菊教授新作《中外人文交流概论》即将出版,高兴之余也期待她以此为契机,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进!
是为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徐步
2020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