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写好美食文章,写出真实感情是**重要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怀有惜物之心,怀有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而不仅仅满足于新奇的味觉体验或者炫耀某种权力。
|
內容簡介: |
沈嘉禄先生虽然并不希望被贴上美食作家的标签,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有读者缘的就是他的老有味道的美食文章。他关注、研究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上海味道,他一直关注并积极体验其他城市、其他国家的美食,对发生在当下的时新风味也抱着欣赏的态度,有机会品尝是不会放弃的。这本书里有不少内容就涉及时尚风味。沈嘉禄认为,写好美食文章,写出真实感情是**重要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怀有惜物之心,怀有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而不仅仅满足于新奇的味觉体验或者炫耀某种权力。平淡的细节也能摄人心魄,诚实平白的行文也能产生沧桑感和现代感,关键是能否触及到人性*柔软、*隐秘、*微妙的地方。本书分:餐桌上的红叶、风从海上来、后厨秘密、流动的盛宴、时间的味道、写在菜单边上六个部分。
|
關於作者: |
沈嘉禄,1956年生,浙江绍兴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原《新民周刊》杂志社主笔。1981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著有《东边日出西边雨》《被收藏的青春》《寒夜醉美人》等多种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集。作品曾获《萌芽》《上海文学》等文学奖,并翻译介绍到国外。散文有《徘徊酒缸边》《消灭美食家》等多种散文集出版。
|
目錄:
|
序 君子近庖厨管继平
餐桌上的红叶
颤抖吧,红烧肉3
兴福寺蕈油面10
单手大刀片白肉16
冬瓜盅上的一枝夜来香23
拾花入馔,自古风雅29
桂花酒、蔷薇露以及蓝桥风月45
新摘柚花熏熟水50
草头、三叶草以及苜蓿盘56
御穷一策,芋头为首65
潮汕有个老钟叔71
风从海上来
手背上的一撮盐79
孙悟空夹了大葱而来外来食物琐谈之一88
蔗糖的美白史外来食物琐谈之二97
大航海时代外来食物琐谈之三109
棟子花开石首来122
薄壳虽小,美不让人131
不以颜值论味道136
三曝、乌狼鲞以及黄金肚141
金枪鱼解体秀148
后厨秘密
苏州面馆的四大规矩157
一条青鱼的N个POSE166
塘鳢鱼的七十二变173
当秃黄油遇见鱼178
刘锡安与奥灶面186
人间正道是吃饭193
沧浪之水三虾面204
流动的盛宴
杭帮菜,莫把杭州作汴州213
江南好,最忆苏帮菜227
双酿团包裹的秘密239
鲁迅吃过草头圈子吗?249
海派川菜的前世今身264
老广味道,生猛百年276
邓师傅与南堂川菜292
京苏大菜有遗响302
时间的味道
开国第一宴,香飘七十载311
白鹤归来的日子323
古建筑与非遗美食的艳遇330
菜香书屋的大宋饭局340
福1015:时间的味道350
大厨为什么帅呆了355
写在菜单边上
七彩人生和白什拌367
东坡肉的垂虹别意373
华太师,倚在桐桥看风景377
回望百年老店铺382
老钟叔的真情心解385
蒋叔是个老男孩392
藏在荷心中的芸娘396
莼鲈之思,思的是哪条鱼?401
鲻鱼差点要了秦桧的命410
跋414
参考书目417
|
內容試閱:
|
序.君子近庖厨
管继平
孟子云:君子远庖厨。我虽非君子,却对庖厨的事也一向比较外行。当然,由于这一向外行,间接也导致了平素颇多的损失。往小处说,似乎只是少了一些口腹之欢;但若细究起来,庖厨的疏远,或也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美、邻里关系的睦爱以及同事朋友的亲近,间接中的偶然,隐约中的必然,皆难说毫无关联。那么,个人的口腹事小,而大幅度拉低了朋友乃至家庭社会的幸福指数,则罪莫大矣!不过,古人的话自有他原先的语境,据说已被曲解了好几百年,如今更不可全信。何况,以前的庖厨,确实多以烹牛宰羊、大开杀戒为乐,与今天的美食厨艺完全是两码事。至少照晚近的发展态势来看,君子实在应是近庖厨才对。
远的暂且弗谈,就民国以来的许多文人学者、翩翩君子,能吃、善吃、会吃的还真不少。当然,若要能加冕一顶美食家的徽号,光是善吃还不行,还要能写,要把吃在嘴里的美味,用文字表达出来,嘉惠于众,似乎是文人的砚边余墨,也是兴趣所在。像民国文人中的谭延闿、周作人、马叙伦、范烟桥、郁达夫、丰子恺、梁实秋、唐鲁孙等等,皆热衷于谈吃,也是写美食文章的高手。
文人笔下的美食,其实滋味的分享只是个药引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美食背景下的一些渊源风俗,以及名人或闲人的馋佬故事,才是聊不尽的话题。所谓美食,自然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饕餮饮啄,虽说吃的能力有大有小,但胃口再好,毕竟还是有限,而因故事的延伸生出对美味的憧憬与想象,却是无穷尽的。
民国文人的故事虽往矣,然而前辈风流,尚未绝响。当今的文人作家中,擅写美食的高手也有不少,但大名鼎鼎的沈嘉禄兄,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朋友中最使我佩服的,大概就是嘉禄兄手中的这支笔了。以前他写小说散文,写收藏鉴赏,写美食随笔,三箭齐发,并驾齐驱。而且他写文章十分轻松,倚马可待,根本不像我视其为苦事,还万般拖沓。我估计嘉禄兄写文章就和人们玩游戏一样,是觉得好玩,陶醉其间乐此不疲,故才会如此的高产,而且佳作迭出。近些年来,也许是朋友召宴日增,嘉禄兄关于吃的文章也愈写愈多,从原来的三驾并驱而成了一马当先。
这本《手背上的一撮盐》则想通过食材与美食的来龙去脉,梳理食事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与城市文明进程的关系,除了故事本身生动有趣,又有常识与通识及作者情绪的起伏跌宕,还应有更多的思考与读者分享,所以我是很期待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嘉禄兄的书中寻到不同的需求,生出不同的共鸣,餐饮人士读了知味,好吃分子从中分享了美味,寻常书友则读出了生活趣味,进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上海人的集体性格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一直以为,写文章,趣味往往是第一位的,在有趣的前提下,不论是写美食、写旅游、写人物,都会十分好读。嘉禄兄就具备了这一点。古人常把上好的书画名作称为能品、妙品、神品,我想这能、妙、神三字,嘉禄兄几乎一个人就包圆了,他手中的那支笔几乎无所不能,说起故事时常是妙趣横生,至于他的美食文章,我看他怎么写都成,几乎已是出神入化了。
在我的朋友圈里,嘉禄兄具有非常高的人气。他的为文乃至他的大度为人,感染了众多好友。或者可以说,在他的盅惑下,朋友圈中又冒出了好几位能吃擅写的美食家。说来惭愧,近二十多年来,我跟着嘉禄兄不知蹭了多少次大小饮.,正如民国文人曾说过的那句:不要人请我,不要我请人。但愿人请人,中间有个我。尽管我常常作为中间那个我,吃了无数次,然生性愚钝,庖厨的技艺丝毫未见长也。好在不懂得庖厨却并不妨碍赏读有关庖厨的美文,其实天下最好吃的美食都在书中,都写在了文字里。我们不是常把读书就比作美食么?三味书屋的那副对联写得好: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读嘉禄兄的书,就是太羹,就是最好的美食享受。
2020 年3 月22 日于海上易安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