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陕西古建筑地图

書城自編碼: 35941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作者: 陈迟,李若水,杨光,朱雨溪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7113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1-01

頁數/字數: /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48.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留学早规划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編輯推薦:
《陕西古建筑地图》一书涵盖了350处建筑点,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是不可多得的研究陕西古建筑的指导书册。
內容簡介:
《陕西古建筑地图》以陕西省现存的古建筑(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建筑,重点介绍了陕西省10个省辖市的350处古建筑。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地图、搜集整理相关测绘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每一处古建筑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面格局、建筑风格;保存状况等,可作为研究陕西省建筑历史的参考资料。
關於作者:
陈迟,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清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主任馆员。主要致力于建筑文化研究与传播,先后工作和学习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曾任职于某央企总部,负责中国古建筑科普系列项目,并以中国古建筑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研究为基础,探索高端品牌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曾发表多篇有关建筑史、新媒体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并在博物馆策展与传播、建筑艺术与设计等领域有多项实践。已出版《新建筑、新媒介建构以媒介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空间环境》(2018)一书,发表《明清四大佛教名山的形成及寺院历史变迁》(2014)、《以北京紫禁城为主题的建筑文化传播》(2012)、《从读写逻辑到视听冲击论 DV 的传播与发展趋势》(2005)等多篇学术论文。
李若水,现居北京,先后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专注于研究建筑考古和建筑历史,尤其是东亚建筑历史的研究。
杨光,现居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士,长安大学硕士,久居西安,对陕西古建筑有着浓厚的感情,凝练在陕西古建筑地图的文字和图片之中。现从事建筑行业的设计管理工作。
朱雨溪,陕西咸阳人,现居南京。东南大学与英国卡迪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读。热爱旅行与摄影,曾参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乘着绿皮火车去旅行》的录制。喜爱历史与文化,
尤其是历史深厚的古城与古建筑;参与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历史街区更新设计项目。志于走遍万水千山,用脚丈量城市,用心营造建筑。
目錄
凡例XVIII
陕西省分片索引XIX
1 西安市 001
概述 004
碑林区 006
1 钟鼓楼 2 西安城墙 3 西安碑林 4 卧龙寺 5 关中书院6 董仲舒墓 7 宝庆寺塔 8 湘子庙 9 南城清真寺 10 张学良将军公馆 11 兴庆宫遗址 12 万寿八仙宫(八仙庵)13 罔极寺 14 东新巷基督教堂 15 小雁塔
莲湖区 024
16 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17 西安城隍庙(都城隍庙)18 大学习巷清真寺 19 北院门高家大院 20 小皮院清真寺21 西五台 22 广仁寺
新城区 033
23 东岳庙 24 秦庄襄王墓 25 万寿寺塔 26 明秦王府城墙遗址 27 易俗社
雁塔区 038
28 大雁塔 29 大兴善寺 30 青龙寺遗址 31 杜陵 32 秦二世胡亥墓
长安区 044
33 兴教寺塔 34 香积寺善导塔 35 长安圣寿寺塔 36 明秦王墓 37 华严寺塔 38 杜公祠 39 丰镐遗址
未央区 053
40 大明宫 41 汉长安城 42 阿房宫遗址
临潼区 057
43 秦始皇陵 44 华清宫遗址 45 扁鹊墓
灞桥区 062
46 半坡遗址
鄠邑区 063
47 草堂寺 48 重阳宫祖庵碑林 49 敬德塔 50 户县钟楼51 陈平墓
周至县067
52 楼观台 53 仙游寺法王塔 54 大秦寺塔 55 八云塔
蓝田县071
56 水陆庵 57 蔡文姬墓
高陵区 073
58 昭慧塔
西安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074
2 咸阳市 077
概述 079
渭城区 081
1 汉景帝阳陵 2 武则天母杨氏顺陵 3 咸阳文庙 4 千佛铁塔5 凤凰台 6 安国寺
兴平市 093
7 汉武帝茂陵 8 兴平文庙 9 杨贵妃墓 10 清梵寺塔11 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
三原县 102
12 三原城隍庙 13 中王堡木塔 14 古龙桥 15 东里花园16 孟店民宅 17 宏道书院 18 于右任故居及民治中学
泾阳县 113
19 崇文塔 20 泾阳文庙 21 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 22 太壸寺大殿 23 悟空禅师塔
乾县 120
24 唐高宗乾陵
礼泉县 123
25 唐太宗昭陵 26 礼泉文庙 27 香积寺塔 28 金龟寺普通塔
永寿县 128
29 武陵寺塔
彬州市 129
30 开元寺塔 31 大佛寺石窟
长武县 133
32 昭仁寺大殿
旬邑县 134
33 泰塔 34 旬邑文庙 35 唐家民宅
武功县 138
36 报本寺塔 37 望仙宫 38 教稼台 39 武功关帝庙 40 寺背后塔 41 武功城隍庙 42 唐崇陵 43 姜嫄墓
咸阳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146
3 铜川市 149
概 述 151
铜川新区 152
1 延昌寺塔
王益区 153
2 兴元寺塔
印台区 154
3 重兴寺塔 4 铜川文庙大成殿 5 陈炉窑址 6 姜女祠遗址7 雷家坡窑神庙
耀州区 160
8 药王山庙与石刻 9 耀州文庙 10 神德寺塔 11 孙思邈故里12 柏树塬塔 13 耀州左氏御史石牌坊
宜君县 170
14 榆舍戏楼
铜川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170
4 宝鸡市 173
概 述 175
金台区 177
1 金台观 2 大唐秦王陵
陈仓区 181
3 钓鱼台
岐山县 182
4 太平寺塔 5 周公庙 6 五丈原诸葛亮庙
扶风县 188
7 法门寺遗址 8 扶风城隍庙 9 湋峰塔 10 温家大院
眉县 194
11 净光寺塔 12 张载祠
凤翔县 196
13 凤翔城隍庙 14 凤翔周氏民居
陇县 199
15 龙门洞
麟游县 201
16 麟游城隍庙 17 九成宫遗址 18 慈善寺石窟
凤县 204
19 凤州文庙
宝鸡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205
5 渭南市 209
概 述 211
临渭区 214
1 庆安寺塔 2 慧照寺塔 3 渭南鼓楼 4 渭南文庙大成殿
韩城市 217
5 毓秀桥 6 韩城文庙 7 韩城城隍庙 8 东营庙 9 北营庙10 韩城九郎庙 11 庆善寺大佛殿 12 韩城金塔 13 吕祖坛14 党家村古建筑群 15 司马迁墓和祠 16 韩城大禹庙17 韩城普照寺 18 紫云观三清殿 19 法王庙 20 玉皇后土庙21 柳枝关帝庙 22 弥陀寺
华阴市 247
23 西岳庙 24 玉泉院
华县 253
25 渭华起义旧址 26 桥上桥 27 禅修寺大殿 28 华县文庙大成殿 29 潜龙寺
大荔县 258
30 丰图义仓 31 岱祠岑楼、金龙寺塔
蒲城县 261
32 蒲城考院 33 唐桥陵 34 蒲城北寺塔 35 蒲城南寺塔36 蒲城文庙 37 杨虎城旧居 38 海源寺塔 39 常乐宝塔40 蒲城南庙 41 王益谦故居 42 平路庙乡关帝庙
澄城县 275
43 澄城城隍庙神楼 44 精进寺塔 45 中社塔
白水县 277
46 仓颉墓与庙 47 白水城隍庙
合阳县 281
48 寿圣寺塔 49 玄武庙青石殿 50 罗山寺塔 51 合阳文庙52 大象寺塔 53 千金塔
富平县 287
54 法源寺塔 55 万斛寺塔 56 圣佛寺塔
渭南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290
6 延安市 293
概 述 295
宝塔区 297
1 岭山寺塔 2 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及琉璃塔
安塞区 300
3 安塞大佛寺石窟 4 安塞招安石窟
延川县 302
5 会峰寨
子长县 303
6 钟山石窟 7 普同塔
志丹县 305
8 九塔湾砖塔群 9 龙泉寺塔林 10 志丹城台石窟 11 永宁寨寨址
甘泉县 310
12 石宫寺石窟 13 香林寺古崖居
富县 313
14 开元寺塔 15 福严院塔 16 石泓寺石窟 17 柏山寺塔18 八卦寺塔林
洛川县 318
19 万凤塔
宜川县 319
20 寿峰寺
黄龙县 321
21 小寺庄石窟
黄陵县 321
22 万安禅院石窟
延安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323
7 榆林市 325
概 述 327
榆阳区 331
1 榆林卫城 2 镇北台 3 星明楼 4 榆林钟楼 5 凌霄塔 6 红石峡(雄山寺石窟)7 万佛楼
横山县 341
8 鸿门寺塔(响铃塔)9 波罗堡建筑群
靖边县 346
10 统万城
定边县 348
11 定边鼓楼
米脂县 348
12 盘龙山古建筑群 13 姜氏庄园 14 杨家沟马氏庄园15 王沙沟石窟(米脂万佛洞)16 米脂窑洞古城
绥德县 359
17 绥德党氏庄园
吴堡县 363
18 吴堡石城
佳县 366
19 白云山古建筑群 20 香炉寺 21 葭州古城 22 云岩寺
神木县 373
23 石峁遗址 24 凯歌楼 25 二郎山建筑群 26 高家堡古城27 高家堡万佛洞
府谷县 381
28 府州城 29 七星庙 30 府谷香莲寺
榆林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388
8 商洛市 391
概 述 393
商州区 396
1 商州松云寺 2 大云寺 3 元建寺 4 东龙山双塔 5 商州城隍庙
洛南县 401
6 洛南文庙 7 洛南华严寺
丹凤县 403
8 丹凤马帮会馆 9 丹凤青瓷帮会馆 10 船帮会馆 11 法性寺12 二郎庙
山阳县 410
13 骡帮会馆 14 山阳禹王宫 15 丰阳塔
镇安县 413
16 塔云山寺 17 茅坡寨址 18 杨家垭清真寺
柞水县 417
19 凤凰古镇
商洛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419
9 安康市 421
概 述 423
汉滨区 425
1 白云寺 2 汉滨袁氏民居 3 香溪洞石窟群 4 汉滨金堂寺5 汉滨东药王庙 6 安康文庙
汉阴县 432
7 菩萨泉观音殿 8 汉阴城墙、文峰塔 9 汉阴汪氏祠堂10 棉丰龙头寺无量殿 11 汉阴树仕堂 12 汉阴书院 13 汉阴文庙大成殿
石泉县 440
14 石泉古城 15 石泉禹王宫 16 石泉江西会馆 17 石泉关帝庙 18 熨斗古镇 19 汪氏民居
宁陕县 448
20 宁陕厅故城 21 宁陕城隍庙
紫阳县 450
22 瓦房店会馆群
岚皋县 453
23 周氏武学
平利县 454
24 平利清真寺
旬阳县 456
25 旬阳文庙 26 蜀河古镇
安康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464
10 汉中市 467
概 述 469
汉台区 472
1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2 汉中东塔 3 汉中城隍庙琉璃照壁 4 汉中文庙 5 望江楼
南郑县 476
6 圣水寺
城固县 478
7 张骞墓 8 五门堰 9 城固天真院 10 西坝韩氏祠堂 11 城固钟楼
洋县 486
12 蔡伦墓祠 13 良马寺觉皇殿 14 智果寺 15 开明寺塔16 华阳老街古建筑群 17 清凉寺 18 文庙大成殿 19 城隍庙戏楼 20 醴泉寺大殿
西乡县 502
21 午子观 22 鹿龄寺
勉县 505
23 勉县武侯祠 24 武侯墓 25 马超墓 26 勉县万寿塔
宁强县 515
27 青木川古镇
略阳县 519
28 江神庙 29 略阳故城东门 30 紫云宫
留坝县 523
31 张良庙
汉中市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528
参考文献 530
图片来源 534
后记和致谢 539
內容試閱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穿省而过,总面积20.58 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 3835 万(2017 年),其中 1000 万(2018 年)居住在西安地区。陕西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 7 个省、自治区为邻,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之便,是中国西部发展的龙头。由于其南北狭长,跨越黄河长江流域,因此气候特征差异显著,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也是特点鲜明。
陕西古称秦川,简称陕或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距今 115 万年的蓝田人就生活在这里。从西周开始的著名封建王朝中,包括秦、西汉、隋、唐等 14 个重要的王朝政权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陕西境内的古建筑就是这段历史文化的见证。而建筑不仅展现了华夏文明所独有的一脉相承的建筑体系,而且在城市规划、材料结构、艺术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民族的智慧。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发源地,陆地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样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安的所在地。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至少一半的时间里,都曾以这里为中国权力的中心,以及资源组织的中心。又因其南北狭长,横跨多个文化区,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区、关中平原文化区和陕南秦巴山地文化区。以我们目前的行政区划来看待陕西的文化影响,未免有点局限,但面对不断调整的行政区划和一脉相承的历史长河,我们更应该通过地域、气候以及古建筑遗存和考古发现来完善这种体验,地域环境、风俗、技术和文化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建造活动,而差异化的人文环境同样也是影响一个地区建筑风貌与营造方式的重要因素。
关中平原曾支撑了中国大陆西部的政权统一全国,而产粮丰富的关中平原一直都是支撑帝国扩张的关键力量。进入封建社会后建立起的大一统帝国,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政治和权力中心东移。这又使得陕西这片土地的中心位置受到挑战,在不断边缘化的同时,也多次成为历史上各种势力争夺的战场,给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带来了战争侵扰和苦难,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建筑是文化的有形载体。叠加在这片土地几千年的历史,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已渐行渐远,然而陕西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一代代的信仰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方法。
陕北的延安和榆林,历史上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样也是异域文化遗存最多的地方之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里不仅有黄河与长城穿过境内,更有与此险要地形相伴、作为军事堡垒的古建筑群落。我们还能看到分布在沟壑山川之间的建筑群,在自然的环境中创造着独特的风景和奇迹。我们也体会到独特的不向自然屈服的生存信念,以及相伴而生的宗教信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穿越历史的尘埃,傲然于山头的木结构传统建筑,却保留了下来,这是人们对于信仰的坚定守望。正是一代代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才能让这些历史载体保留至今。
而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历史遗迹,是过往的见证,也是古今的媒介,我们据此追根溯源,更易于读懂今天。石窟寺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盛行佛教活动,而道教遗迹则影响了陕北老乡们的生活方式。那些历史遗迹,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的民众如何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创作出承载文明的生存空间。陕北的窑洞和庄园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趣事,从那些匾额和建筑形式上,我们能穿越回历史王朝,看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志向追求。
陕南与历史上的四川接壤,这里有开辟西部之路的张謇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埋葬地。历史上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东汉的蔡伦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能够影响到现在的那些历史传说和故事,如同时光隧道,而现实中的古建筑则更像是穿梭现在与过去的时空机器,让我们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三国演义》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里是其中很多故事的发生之地,因为蜀道之难造就了很多名垂青史的经典战争案例。我们借用古建筑一遍遍地回忆起那些曾经发生的往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那些地名,那些典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而这一切都在现实中找到了它的影子和与之相关的建筑形式。我们在饱览祖国河山文化遗存的同时,也重温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
有许多的古代诗词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然而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风华绝代的诗词还是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作为唐朝大一统帝国的都城所在地和活动中心,唐诗所呈现出的辉煌和绚丽过往,仍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尽情地抒发内在的情感。而陕西古建筑的遗存,让人更易于触景生情,念天地之悠悠。陕西是一处叠加了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神圣土地,在其辉煌时期曾影响亚洲和欧洲,为建立中国内部文化认同、促进异域文化交流与融合、国际间的文化技术的输出和影响奠定了基础。
这片土地由于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恰恰是因为唐朝长安的文化中心作用,伴随着遣唐使和丝绸之路,建立了共同的文化影响圈,日本和韩国现存的古建筑遗存总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过往的时空。动荡的历史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古建筑则是最好的证明,并且时至今日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其中承载的不仅有具体的古建筑,更有文化传承、民众信仰、生活方式、宗教遗迹等。反映在建筑上,则更多是体现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产物所发生的变迁。
一、陕西建筑(群)的发展和形制变化
史前时期的陕西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其中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则通过陕西建筑文明得以彰显,而在旧石器时代,蓝田人的建筑文化则遍布关中和汉水流域,体现了巢居和穴居等野外的居住形式。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则通过竖向半穴居的集群,完成了筑屋室居的历史进程,从此原始人不仅已经完成利用自然材料而实现的房屋建造,而且还出现了多种建筑的功能分区。而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址则通过龙山文化,把古代的建筑聚落更提升了一步。原始社会末期,周朝始祖在今咸阳市境内受封,对于所封疆土的管理则通过最早的城市雏形而得以体现。
夏、商、周的奴隶社会,在生产力又突飞猛进的基础上,建筑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建筑的规模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出现了宫殿、苑囿、陵寝、官署、监狱等多种形式,而城市、聚落、宗庙、作坊等原始社会中的建筑形式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发展和延续。西周前堂后室的院落式布局一直影响到现在;夯土和木构架为主要的建筑体系,进一步构建了中国古代的营建文明和建造技术,在建筑群中和单体建筑中都强调中轴线,按照对称的方式进行内、外布置,奠定了封建社会建筑体系的主要格局,形成王者居中为尊的官式建筑群营造思想。
秦朝开始的封建大一统的王朝,在咸阳都市建筑群的规划上,师法天象,与太空的星座相对应。这种非传统城郭制度,以及拥有大量高台的建筑,可谓时代的独创。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也集国家之力建造完成了载入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国家工程: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时,在营建组织、人员调动、运输安排、材料构建、尺度的模数等方面都发展出了独特的形式,同时也对汉承秦制的两汉营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都城汉长安位于今西安城西北 10 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与当时欧洲的罗马城相媲美。城内功能分区明显,总面积 36 平方公里,宫殿、官署、达官显贵居住区约占全城 23面积;内有人口 24.62 万(公元 2 年)。整个两汉时期,城市规模宏大,宫室建筑气势恢宏,陵冢工程浩大。
其中,不仅宫殿建设呈现多功能趋势,也出现了私家园林的建筑形式。两汉时期大木结构基本定型,高层木梁柱建筑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木构件斗拱经发展对后世营建体系影响最大,汉砖上优质的装饰画成为人们了解古人生活的重要艺术载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汉长安城已因战乱而遭焚毁。而大夏国赫连勃勃国王在陕西榆林营造的统万城,城墙坚固夯土结实,内外城结构清晰,且第一次使用了由碳酸钙、黏土和石英构成的建筑材料三合土,使得城内建筑坚固,遗存历史悠久,至今城墙完整无损。其中后秦时期的西安圭峰山的草堂寺,曾有印度僧人鸠摩罗什在此地校对梵文经典,昭示着佛教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开始。
隋朝刚开始仍以汉代长安城为都,但由于 700 多年的战乱纷争,以往辉煌的建筑成就已荡然无存,城垣残缺不全,因而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 10 公里处兴建大兴城。在 9 个月的时间里动用关东关中百万民工建设完成,建设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大兴城布局规整,面积宏大,达 84 万平方公里。唐灭隋后,在隋大兴城基础上不断修建,城市规模空前宏大,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其规模宏大,是汉代长安城(36万平方公里)的2.2倍,是隋唐东都洛阳(45万平方公里)的 1.8 倍。唐代长安城规划布局先进,由宫城、皇城、外郭三大部分构成,城市布局以宫城和皇城为中心,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布局对称,街坊排列整齐,建筑雄伟壮丽。同时,唐朝也是我国风景园林形成的重要时期,蓝田县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自然风景园林的典型代表。唐朝也是我国佛教建筑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作为玄奘译经场的慈恩寺,重楼复殿,规模宏大,有十多组院落,共计 1897 间。风格简洁古朴、造型雄伟稳重的大雁塔就在寺中。隋唐时期的规划体现出了统一强大的国家在建筑规划上的突出成就,规划上以百步方格为控制网,建筑上以材分为模数,是一套完整的模数制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法。这种建造方法对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代到宋的 400 年内,陕西是多方征战的战场,城市和建筑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陕西也成了文化边缘地带,而陕南的汉水流域因避开战乱而在经济上获得较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的宗教建筑遗存较多,体现出塔庙建筑群中以塔为中心的特点。同时期的白云观经过历代增建,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元朝统一后的长安城改设为安西路城,城垣和建筑日渐重修,马可?波罗曾在此游览并记录安西王府宫殿建筑的瑰丽。陕西境内现存十多座元代建筑,继承了唐宋传统的木构架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历史结构特征。
明代改安西路城为西安府城并扩建城垣,奠定了现存西安古城的基本格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于内修建钟鼓楼,高大雄伟。明代陕北的榆林镇逐渐成为边防重镇,为阻蒙古南侵,在大筑榆林城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北部长城的建设,榆林城内自此开始建设出宏伟的建筑。
其中过街楼台上的万佛楼,造型主次分明,轮廓丰富,丰富了城内街景。清代关中地区的私宅精致典雅,如宋家花园、柯氏半园都有独特的园林景致。明清时期陕西地区已从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转变为地方中心城市,营建技术比以往更加先进,持续发展的技术在木构架中得以更进一步地体现。
二、不同建筑类型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征
城市规划和建设
6000 年前的陕西已经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并产生了固定的原始聚落,虽然仍然是原始社会时期,但拥有西安半坡村、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安康柏树岭、渭南史家村、榆林石峁村等保存较为完整,且具有城镇化雏形的院落。虽然建筑营造仍处于初始阶段,但从考古发现来看,规划布局功能分区一应俱全,为中国规划历史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期的奴隶时代,形成以城为中心的方国,城堡已经初具规模,城市物质要素产生且处于初级阶段,空间结构松散,城垣护卫的是王宫宗庙,住宅、作坊、墓葬都在城垣外呈散片状分布,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尚未形成大型市场。这也说明了尽管当时王权制度形成,然而生产力尚未发达。扈国、申国、吕国、芮国等在陕西省境内的城市遗址,都是这个时期的建造遗存。
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规划上形成了稳定的大小城郭制度,功能分区明显,具有礼制特征。城内出现大规模的市场和作坊,宫城居中或是一隅,士、农、工、商的居住地出现一定分化。这个时期陕西境内的主要城市遗址有丰镐遗址、雍城遗址、栎阳城遗址等。
秦汉至隋唐时期,陕西处于整个中国的政治中心,仅西安附近就营建了秦咸阳城、汉长安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以及陕北的统万城等。这个时期的城市结构向有子城的城垣转化,城市主体结构形成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尊卑有序的传统。生产力进步后,伴随着市场扩大,形成了集中市制、严整里坊和市场体系。这种城市规划的体系,影响到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唐渤海上京龙泉府等。
五代至鸦片战争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南移,陕西地区的城市相应衰落。元、明、清时期政局稳定,西安作为西北重镇而有所发展,西安城和榆林城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而五代之前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礼制传统,则被后来的都市规划体系所传承接受。西安自身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要素布局上出现了较为自由的街市巷里的体系布局。
宗教建筑
陕西地区历史上宗教文化繁盛,是中国宗教最主要的发源地,不仅在原始社会时期有自然崇拜的遗迹,后来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又在全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宗教都是在这里发展并推向全国,成为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性格的核心要素。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就是在西安初年从这里推向全国;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宗教佛教,也是在西安末年进入长安社会,并在此生根发芽,推向世界。佛教的中国化在这里实现,陕西在西晋、东晋、北朝、隋唐时期一直是全国和世界的佛教中心,翻译出一半以上的汉译经典,创立了八大宗派中的六大宗派。同时,东汉后期,道教的萌芽形态也迁至陕南,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教形态。后在这里诞生了道教的核心经典,成为道家总源,并创立全真教派。除此之外,天主教基督教,也随着唐代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交流而进入中国,以唐代景教的传入为其传入中国的最早标志。
在陕西地区传布最为广泛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大部分都是通过宗教建筑作为媒介对广大的信众产生影响的。其中,佛教寺庙是宗教场所,寺原意为官署,是接待国外来客的一个机构,汉代鸿胪寺因接待驼经白马,后原地建舍,被称为白马寺。庙原来是供奉祖先之所,后延伸为供奉贤者或神佛之所。因此寺庙具有广泛的意义。道教宫观,是针对道教神圣的建筑空间,用于供奉神灵、信徒礼拜、祭祀活动、道士进行集体修道活动的专用场所。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原意是叩拜处,用以表示真主安拉的无比亲近和顺从,清真寺在中国又被尊称为真主安拉的屋子。
整个陕西宗教建筑分布广泛。这些宗教建筑的背后是民众的信仰和期待。陕西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让整个各种类型的宗教建筑较为分散,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都有,然而关中地区的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多一些,陕北多道教和民间信仰,陕南则是佛道和民间信仰融合相处。靠近城市多佛、道教和天主教、基督教,山区和偏远地区多民间信仰,而靠近城市的山地则兼有佛、道教。伊斯兰教则根据信仰民族聚居地而分布,主要在西安、安康、汉中、宝鸡等地。现存古建筑中宗教建筑所占比重较大,寺庙宫观居多。寺庙如佳县香炉寺、榆林万佛楼、五龙山庙群、西安大慈恩寺、大兴善寺、香积寺、韩城普照寺、安康白云寺等;宫观则有佳县白云观、米脂真武宫、蓝田水陆庵、西安八仙庵、宝鸡金台观、钓鱼台、华阴玉泉院等;清真寺有西安华觉寺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等。
祠庙建筑
祠庙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信仰崇拜、宗族制度、伦理道德,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神祠、先贤祠与宗祠,综合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方面的众多特征。神祠是以某个神仙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崇拜的对象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逐渐过渡到自然天地和山川,后来宗教时期,又把祭祀的对象变成了佛、真主、上帝等。而先贤祠则是祭祀古代某位先贤智者,其中又以文庙最为普遍,祭祀先贤孔子的寺庙。除此之外,还有名宦祠、清官祠、乡贤祠、孝女祠等,都与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推崇的道德伦理、忠君思想、社会秩序等有关。宗祠也属于祠庙的一种,是祭祀宗族的家庙祠堂,大量存在于民间。从皇帝到士大夫都有祭祀祖先的庙堂。
陕西的祠庙建筑分布广泛,城市乡村都有大量留存,且种类多样,彰显了明清时期传统聚落的整体格局与社会秩序。由于其曾为政治中心,因而大多数官方兴建的祠庙等级较高,包括祭拜华山的西岳庙、管辖西北各府城镇的西安都城隍庙等。同时,城隍庙、关岳庙、文庙、名人祠堂又成为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伴随着陕西众多的城市建设,这些祠庙建筑分布广泛。除此之外,城隍庙和文庙都比较多,分布也较为普遍,在大型的城镇与数量众多的村镇和堡寨同样分布广泛。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动有关。同时,我们也能够从广泛分布的且类型多元的民间祠庙建筑管窥生活方式。
书院建筑
书院、考院和会馆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有类型,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书院建筑随着隋唐的科举制度的确立而建立,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而不断演进。书院和考院是古代与官学并存的独特文化教育机构。始于唐末、五代,发展于两宋,至明、清时期达到辉煌的顶点。以自由讲学、研究学问、传授知识为目的,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核心书院建筑作为承载这些活动的场所,而逐渐变得环境优美、历史悠久、布局精致,是建筑文化的独特表现,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这些书院往往与历史上的大儒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唐代延安府城的嘉岭书院就是范仲淹所建,明代西安府治的正学书院也曾是宋代大儒张载的讲学之所。
元、明、清后随着官方的倡导和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而不断复苏,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其中部分书院兴办实业,逐步向近代学校过渡。
考院出现在明朝永乐年间。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迁都北京,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也迁往北京。因而,各省赶考的举人和随行人员赴京赶考多达万人,出于在异地食宿和生活需要,各地在京为官的人邀请同乡士绅商人集资购地修建考院,为在京赶考的举子提供食宿方便,是明清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伴随而生。同时由于历史上移民和地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各自信仰有所不同。
而会馆则是一种基于同乡社会关系建立的提供服务的场所。还有一些因行业不同而建立的会馆,如船帮会馆和骡帮会馆。
名人故居和陵墓
都说陕西所承载的陵墓和地下的文物都是全国第一的,可见陕西帝王陵墓之多。陵墓是一种专供安葬和祭祀死者所用的建筑类型,祭祀帝王的建筑群往往都是规模最为宏大的,也是举世罕见的。这一组组占地广阔、形制规整、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往往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用来供奉、祭祀、朝拜,体现了一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其陵寝的格局常和帝王生前所居的宫殿相似,但其形制往往也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其中,除了建筑外,地上封土形制、祭祀形制、陵园神道两边的石像生等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建都时间最久的地方,也是中国帝王陵墓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陵墓博物馆,以西汉帝王陵墓(11 座)和唐代帝王陵墓(18 座)为最多。因历史的久远和墓主的身份陕西王陵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几类,华夏始祖陵寝,如西周王陵、战国秦公陵等先秦王公陵墓;封建王朝皇帝陵,如秦始皇陵、西汉帝陵、隋泰陵、渭北唐陵等;分裂时期的封建王陵,即散布在咸阳塬、彬县、抚平、高陵、白水等地的陵墓,如富平的西魏文帝永陵,彬县前秦苻坚墓等。帝王陵墓大多集中在关中平原渭河两岸,这里沃野千里,田肥民富,是历史上 13 个王朝的定都之地。渭河两岸的塬地依山面水,陵墓修建于此可以利用较高地势体现帝王尊严,也有利于排水和防腐,另外距离都城较近,便于安葬、祭祀等活动的开展。
除了这些身世显赫的帝王陵墓外,还有一些先贤名人的祠庙,为纪念那些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人物,包括在思想文化上有卓越贡献,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为人民伸张正义的清官,都为他们建庙立祠以资纪念。陕西历史上众多的仁人志士,对应着许多的先贤祠庙,这些祠庙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受到广大百姓的敬仰和喜爱,也多由地方和民间建成。建筑布局灵活,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较多具有民间建筑和地方特色。一些建筑地处险要,环境优美,进而成为某个地区的名胜景观。
整个陕西省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名人祠庙,例如韩城司马迁祠、留坝留侯祠(张良庙)、勉县武侯祠、勉县武侯墓、城固韩氏祠堂等。除了古建筑中所记载的真实历史信息,这些祠庙背后则是中华民族争相传颂的历史故事,还影响了该地区的价值观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