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 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吕晓亮
《读书》资深编辑 曾诚
著名青年作家 唐洬
专业荐读
|
內容簡介: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關於作者: |
钱浩,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中文系博士,现为高校教师。致力于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也涉猎文学、书法和音乐创作。
|
目錄:
|
第一章
音乐和音乐艺术的区分
何必去绕半个地球?
音乐的艺术不同于音乐的自然状态
音乐的艺术是怎么独立出来的?
怎样才算是艺术地聆听?
入门须知
第二章
歌式音乐观对鉴赏力的制约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以词论乐与钟子期的幽灵
不讲音乐的音乐课
器写人声
这么做卑鄙吗?
没有秤星的秤
休眠的结构意识
为什么嗓音之美令人着迷?
演奏家伟大在哪?
第三章
形式、乐感与深度
古典音乐的体系性
拼图的一块
作为乐理窗口的钢琴键盘
贝多芬何以成圣?
复调迷古尔德
节拍与深浅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格 非
2014年9月,钱浩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他的导师,我对他的学术前景一直抱有很大的期待。他硕士阶段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受过系统、扎实的学术和思维训练,同时,他也在文学、艺术的多个专业领域有着极高的禀赋和完备的修养:他酷爱文学写作,擅长书法、绘画和篆刻,在中西方音乐史和美术史方面同样有很好的积累。
钱浩也深谙乐理,懂作曲,多年来一直在音乐理论研究和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用力甚勤。他的硕士学位论文《道家的音乐本源观》对中国古代儒道哲学中的音乐思想进行了专门探讨;而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则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与复调音乐的关系作出了精细的梳理与辨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在相关问题上研究的不足。该论文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之后,受到了学界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说到钱浩的音乐修养,我忽然想起了一件往事。
旅居欧洲的严歌苓夫妇有一天去逛柏林的跳蚤市场,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几乎全新的黑胶唱片,那是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在1957年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复刻版。严歌苓因知道我对古尔德的喜爱,便买下了这张唱片并托人带到北京,转交到我的手中。大约半年之后,严歌苓来北京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活动,我便邀请她和责任编辑刘稚女士一起来家中欣赏巴赫的这首《哥德堡变奏曲》。我也邀请了钱浩。当我们几个人在沙发上坐定,静静地欣赏音乐的时候,只见钱浩不慌不忙地从挎包里取出一沓试卷似的东西,摊在双膝上,紧锁眉头,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轻轻地翻看。我小声问他在看什么,答曰:《哥德堡》的乐谱。在那一刻,我猛然意识到,我和钱浩根本不是同一类型的爱乐者。我痴迷于古典音乐三十年,见过的发烧友不知有多少,可还从来没见过对着乐谱赏析音乐的人。我心里暗想,等一会儿或许可以请钱浩谈谈古尔德对巴赫的理解和演绎手法。可惜严歌苓在听完巴赫之后立即要求听几段歌剧,随后我就把这事给忘了。
我和钱浩见面时虽几乎无话不谈,但我总是刻意回避与他讨论音乐,可他又偏偏喜欢就一些艰深的音乐问题向我请教,并让我对他创作的一些声乐或器乐作品进行指导。我虽然喜欢听音乐,但对乐理可是一窍不通啊。尴尬当然是免不了的。不过,在我们的音乐谈话中,我倒是从他那里获得过不少帮助。我记得,有一天下午,我们在胜因院的办公室里聊起了舒曼。他就舒曼的音乐创作所发表的意见,我至今记忆犹新,那些观点为我更好地理解舒曼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尽管钱浩兴趣庞杂,爱好广泛,但我却一点都不担心他的专业学习和文学研究。因为在钱浩那里,音乐也好,美术也好,文学也罢,实际上都是同一件事情。另外,钱浩是一个十分低调、沉潜的人,思路缜密,做事有条不紊。事实上,他在写作博士论文最为紧张的那些日子里,居然还忙里偷闲地写了一个中篇小说,又完成了一部有关音乐欣赏的著作。那个中篇小说后来获得了朱自清文学奖唯一的一等奖,而那部关于音乐的专著,就是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
这部著作我前后读过两遍,而最近的修订稿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全书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章讨论自然的音乐与艺术的音乐之分际,可以说是从时间纵轴上探讨音乐艺术的发端,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精确性问题;第二章是从空间关系上进一步阐述歌式音乐观的诸多表现,以及这种观念或习惯对音乐鉴赏力的制约;第三章侧重分析了古典音乐在形式上的体系性,以及一些具体的欣赏要领。
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文风朴实、思路清晰、要言不烦,因而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兴味和理趣。钱浩结合自己研习音乐的生活经验,与读者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娓娓道来,妙喻迭出。有些地方,作者的阐述看似平实、浅易,实则别有洞见,言近而意远。比如说,在本书的第一章中,钱浩于不经意间向读者提出了一系列极有深意的问题:西方的音乐艺术是如何从自然的状态下分离出来,从而演变为一种系统、艰深的艺术实践的?这种分离或独立,为什么会发生在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的历史阶段中?对精确性的追求因何会成为一种新的美学范式?
照我看来,在心理学、哲学或文学领域,这样的问题也可以从其他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被提出来,比如:原先不分畛域、统御一切的人的自我,是怎样(以及何时)分化出一个对象化的世界的?现代哲学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会出现斯宾诺莎?现代小说(Novel)为什么会从史诗、神话、民间故事的自然状态中被分离出来?对小说史而言,塞万提斯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钱浩向读者提出问题的时候,虽未涉及心理学、哲学史和文学理论,但他在阐述音乐艺术的发端时,他的视野和文化意识无疑也包含了上述问题。
我想,不论是音乐艺术的欣赏者,还是试图探寻音乐与生活关系的读者,甚或是那些希望深究音乐本质的人,都会从这本书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启迪。
2020年9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