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HK$
89.4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HK$
65.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HK$
188.2
《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售價:HK$
188.2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103.0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HK$
66.1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作者专业 本书作者荣文婷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近10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研究经验,曾发表多篇教育专著。
内容全面 6大重点发展时期、8个关键影响因素、38个真实社交难题、16种典型教育法则,帮助家长培养出自信又合群的孩子。
剖析深刻 引用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专业理论,紧抓儿童青少年社交发展关键期,呈现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规律,剖析影响儿童社交能力的各个因素。
实用性强 从家庭和学校和孩子性格3方面出发,作者将多年所遇与孩子社交有关的事件呈现给家长,把经验与家长分享,提供帮助孩子培养高效社交力的具体策略。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将孩子在社交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以呈现。作者是一个知识的整理者,将多年以来学习到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观点,整理、传递给家长,帮助家长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直击孩子社交问题的关键。作者还是一个分享者,将自己多年遇到的与孩子社交有关的事件描述、呈现给家长,把经验、感触与家长分享,让家长能够具体把握孩子的社交现状,以充足的准备应对孩子的社交难题,帮助孩子发挥性格优势,养成高效社交能力。
|
關於作者: |
荣文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兼职研究员。博士毕业后,因工作原因,她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产生极大兴趣,于工作之余自学并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启心理与教育的研究之路。她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特等奖,出版学术著作《情商与智慧人生》《加拿大教育治理》。
|
目錄:
|
第一章 抓住孩子社交发展的关键期
第一节 冲你微笑:婴儿期的社交 002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觉醒:敲响社会性的前奏曲 008
第三节 乐于分享:亲社会属性带来友谊 014
第四节 泛泛之交:幼儿时期的友谊 020
第五节 同一性:青春期社交重要的一课 026
第六节 自尊与自我: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朋友 032
第二章 家庭:孩子第一个社交圈
第一节 谁养育了受欢迎的孩子 040
第二节 是兄弟也是朋友:家有俩娃的相处之道 046
第三节 假想伙伴:孩子幼年的陪伴者 051
第四节 玩中学:亲子游戏在社交中的重要角色 057
第五节 志同才能道合:帮孩子敲开友谊的大门 063
第六节 家长:请让孩子远离暴力沟通 069
第七节 孩子对不起,妈妈也认生 076
第三章 学校:丛林里的生存法则
第一节 幼儿园:丛林生活的初体验(上) 084
第二节 幼儿园:丛林生活的初体验(下) 090
第三节 校园里的社交潜规则 095
第四节 那些以貌取人的友谊后来都怎么样了 101
第五节 异性之间该不该存在友谊 107
第六节 被排挤的优等生 113
第七节 成为被接纳的孩子 120
第八节 朋友以上,恋人未满 125
第九节 亦正亦邪:社交媒体与孩子面面观 131
第四章 性格与社交
第一节 性格是把双刃剑 140
第二节 外向的孩子也有社交焦虑症 146
第三节 内向的孩子也有社交法宝 154
第四节 孤独的成长 160
第五节 自卑的孩子 166
第六节 被动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172
第七节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177
第八节 孩子不是胆小鬼 183
第五章 影响社交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 情绪:滋润孩子友谊的土壤 192
第二节 沟通:最需要示范的社交技能 202
第三节 将心比心:看见他人,才能快乐自己 208
第四节 积极沟通:家长和孩子都受益的表达 214
第五节 倾听是一门艺术 220
第六节 冲突宜解不宜结 227
第七节 学会说不:划清友谊的界限 234
第八节 友谊在诚实与谎言间自由走动 239
结语 244
|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是个内向的人,从小就是。特别是有了外向的孩子做对比后,我更能看清自己是有多内向。从怀孕起,我就能感受到这个小生命的活力在肚里子的他活泼好动、一刻不停歇,超声检查做了三次,才拍到他顽皮地举着手、蹬着腿的照片。
出生1 周左右,他的小嘴就喜欢发出嘟嘟嘟的声音,举着小手,跟我们交流。几个月大时,我推着他走在路上,他见到喜欢的人,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挥着小手,示意我们凑上前去。这时,他就会娇羞地笑一下,然后一边伸出他的小手,一边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与人搭讪。再大一点儿,他玩得高兴、吃得开心时,会发出兴奋的尖叫,会开心地到处爬来爬去,或者跑、跳,见到人就会主动招手、打招呼、微笑
而这些我至今都做不到。我能回忆起来的童年,都是安静的、缓慢的、独自一人的,如安静地弹琴、画画、过家家、看电视。6岁前,我没有去过幼儿园,一直跟着姥姥长大。姥姥很爱干净,又把我照顾得很仔细,所以,我也很少在院子里跟其他小朋友玩,除了自家的表妹,没有玩伴。我就读的小学是全市最好的学校,班级又是学年最好的班级,我们班有80 多个孩子。而我的小学生活却是寂寞的,甚至是孤独的。最深的记忆,就是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地站在操场上,周围是同学们互相打闹的热闹的、熙攘的场景。我感觉很紧张,想加入他们,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我感觉很窘迫,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被孤立在这硕大的操场上。这个场景久久地封存在我的记忆里,甚至是出现在梦里。
我的妈妈很爱我,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她看出我性格中的敏感、内向、软弱的部分。她也跟大多数家长一样,生怕孩子性格不好胆小不合群;她很担心我会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够优秀,因为胆子小而错失机遇,因为敏感而脆弱得不堪一击。在那个封闭的、知识匮乏的年代,她用本能且直接的方式抓住一切机会来锻炼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希望不断增加我的勇气,让我外向一点儿、开朗一点儿,更像别人家的孩子一点儿。
比如,自我从有记忆起,妈妈就告诉我:遇到邻居或者认识的人要微笑地打招呼。而我也从小为了达到妈妈的要求,叫着叔叔好、阿姨好。我很小开始学钢琴,不断参加演出、比赛,这些都是希望能锻炼我的胆量。妈妈还会要求我去竞选班级干部,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所以我从小学就在班级担任班干部,一直到我大学毕业,我仍是学校各类演出队伍里的常客。在她不断的督促和提醒下,我也成了同学和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个笑容明媚、开朗活泼、落落大方、知书达理的孩子。我的朋友也多了起来,他们个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
然而,这种本能且直接的方式并没有带给我愉悦,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并不是我,那是妈妈期待的我,那是别人眼里的我。我仍然会为了躲开邻居宁可多等一部电梯,为了打一个电话而焦虑一上午,上台前会紧张到尿频。我仍感到孤独,虽然我并不缺少朋友,也被很多人喜欢,但他们从未见到那个真实的我。我担心那个真实的我被那些有魅力的朋友嫌弃。
我时常感到有两个小人儿在我的头脑中打架。虽然那个被否定、被指责、被深藏在内心深处又内向的我一直被压抑,但它却被这些负面的内容滋养着,生机勃勃地长大了,跃跃欲试要与那个精雕细琢的、外在的我发起挑战。这些纠结一直困扰我,我一直想找到答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一个理工科出身的我,自学了心理学、教育学,我渴望找到自己成长中的漏洞,并修正它们。
然而,这也是我的执着,就如妈妈期待我成为外向的孩子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不是所有的漏洞都可以找到并且被修正。这与追求完美的人生一样,是一种执着的追求。或许唯一的方式,就是看见它,然后接纳它。真实的自己,没有办法改变,也没有必要去改变。那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独一无二的那个我。我开始学会看见自己,看见那个被自己层层包裹起来、藏到最深处的内向的自己,并学着欣赏它、接纳它,与它和解。并不是我会被朋友嫌弃,嫌弃我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
我们习惯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模式,才会为孩子的不一样而担忧、焦虑。我们太执着于追求一样的优秀,而忽视了不一样的美好。夏日美好,可烈日炎炎,阳也会灼伤皮肤;冬季萧条,但白雪皑皑,瑞雪也预示着丰收。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更像是一个引导者。我们需要放下焦虑,因为任何的焦虑都是自己内心不自信的映射。作为家长,我们更像一个园丁。我们播下了种子,可以细心地照料它们,为它们提供好的生存环境,替它们遮风挡雨,让它们安全地长大,但是我们无法改变它们,或者说我们最好是接纳它们本身的样子,一味地强扭拔苗嫁接,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想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一帆风顺、更幸福。的确,社交能力的提高可以有很多的原则、方法,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更有礼貌、更有情调,如何谈吐自如,如何拥有高情商,教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受欢迎,如何克服自己的胆怯、娇羞然而这些毕竟都是术,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术,恰恰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太多的条框、技巧只会将孩子的本真束缚。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的是去积极地看见我们的孩子,用爱去接纳我们的孩子、用爱去滋养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关注中绽放自己,将孩子的精神从条框中解放出来,才能够让孩子真正地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才能不断地发生生命的奇迹。他们的本真是那样纯粹、坦诚、善良和充满爱,而这些才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至于这本书,我更想称为一本参考书,书里将孩子在社交方面遇到的问题加以呈现,我只是充当一个知识的整理者,将我多年阅读、学习到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观点,遴选、整理、呈现给各位家长,希望可以帮助家长看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听到不同方面的声音。我还是一个分享者将我多年来,遇到的与孩子社交有关的事件、情景加以描述,呈现给各位家长,把经验、感触和收获与各位家长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