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HK$
54.8
《
并购与重组 : 理念、策略、流程、实战一本通
》
售價:HK$
74.8
《
分析论文集(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71.5
《
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
》
售價:HK$
107.8
《
向整个世界说一声早
》
售價:HK$
54.8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HK$
139.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HK$
54.8
|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法学专业,紧跟新文科新法科的发展潮流,涵盖该新兴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内容,力求帮助学生及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秩序变革与发展图景,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概况、人工智能与法律的交互影响、人工智能与法律推理、人工智能的伦理标准、法律知识图谱为总论,分别介绍探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引发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等各部门法以及司法应用领域的深刻变化,并立足全球视野,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政策与法律规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展望。
本书是国内新颖的人工智能 法律的综合性教学用书之一,适用于高等院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成为实务工作者的有效参考。
|
關於作者: |
冯子轩(本书主编,第一章第六节、第三章第三节与第四节作者)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人工智能法教研室主任,智能司法研究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加拿大约克大学Osgoode Hall法学院公派访问学者(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11年),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2018年12月至今)。兼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等。在《东方法学》《行政法学研究》《南京社会科学》《中国软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项目、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共9项。曾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奖、西南政法大学首届122人才工程青年学术拔尖人才等各级荣誉奖励。研究方向:行政法学、政府规制(监管)、教育行政法、网络信息与人工智能法。
|
目錄:
|
第一章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交互影响
第三节 人工智能与法律推理
第四节 人工智能的伦理标准
第五节 法律知识图谱
第六节 我国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概况
第二章 人工智能与宪法
第一节 人工智能对基本权利的影响
第二节 人工智能对公权力的影响
第三节 人工智能的宪法规制
第三章 人工智能与行政法
第一节 自动化行政行为
第二节 数据治理
第三节 平台监管
第四节 监管困境及展望
第四章 人工智能与民商法
第一节 人工智能时代的民法
第二节 人工智能对企业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人工智能相关商业保险制度
第四节 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
第五章 人工智能与经济法
第一节 人工智能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
第二节 人工智能对竞争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工智能与金融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第四节 人工智能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第六章 人工智能与刑法
第一节 人工智能犯罪概述
第二节 人工智能犯罪的规制困境
第三节 人工智能犯罪的规制完善
第七章 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概述
第二节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典型场景
第四节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的理性要求
第八章 域外人工智能、大数据法律与政策
第一节 人工智能的全球规制概述
第二节 美国人工智能、大数据法律与政策
第三节 欧盟与英国人工智能、大数据法律与政策
第四节 韩国、日本与加拿大人工智能、大数据法律与政策
第五节 总结与未来趋势
|
內容試閱:
|
在这个任何奇思妙想皆有可能步入现实生活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与法律正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一系列疑问和思考扑面而来:人工智能如何深度参与法律事务?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能否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法律行业如何回应伦理危机论、真正实现科技向善?法律学科能否在这一浪潮中获得新的发展?也许当下我们难以给出完整的答案,但可以确信的是,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学科融合将对法律职业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培养人工智能 法律复合交叉型人才已然成为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甫一成立,即确立了智慧法治研究前沿、法律实务教育高地的发展理念,自主设置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率先实现人工智能 法律复合型人才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方面,逐步构建起了人工智能政策与伦理、人工智能法、人工智能与法律推理等核心课程体系。伴随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教学团队很快面临一个难题,由于缺乏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存在诸多不便。尽管国内不乏关于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精品著述,但多是就某一部门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国外虽陆续出版相关的指南手册,但大都围绕域外制度的探索和思考,难以顾及我国制度设计,无法充当国内课堂中的综合性教学用书。这也可能是国内已经开设人工智能 法律相关课程的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2019年,时值西南政法大学大力推进校级规划教材建设的契机,我们萌发了编写一本符合当下人工智能 法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教材的想法,并得到了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与人工智能法学院的全力支持,给予我们从事这项开拓性工作的莫大勇气。于我们而言,编写工作中的巨大挑战令人记忆深刻,包括:在学科内涵尚缺乏共识的情形下,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教材体例?教材内容如何代表理论研究和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面对广泛存在的交叉议题,教材如何能够得到法律界、科技界以及产业界的认可?截至本书定稿之日,国内尚无同类教材面世,无论是编排体例还是内容设计均是全新的探索。同时,编写过程也确是苦乐相伴的充实旅程,编写组成员大多为国内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或行业专家,彼此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和写作的灵感,相信也为本书注入了令人期许的活力。前言
在这个任何奇思妙想皆有可能步入现实生活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与法律正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一系列疑问和思考扑面而来:人工智能如何深度参与法律事务?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能否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法律行业如何回应伦理危机论、真正实现科技向善?法律学科能否在这一浪潮中获得新的发展?也许当下我们难以给出完整的答案,但可以确信的是,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学科融合将对法律职业者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培养人工智能 法律复合交叉型人才已然成为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甫一成立,即确立了智慧法治研究前沿、法律实务教育高地的发展理念,自主设置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率先实现人工智能 法律复合型人才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方面,逐步构建起了人工智能政策与伦理、人工智能法、人工智能与法律推理等核心课程体系。伴随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教学团队很快面临一个难题,由于缺乏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存在诸多不便。尽管国内不乏关于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精品著述,但多是就某一部门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国外虽陆续出版相关的指南手册,但大都围绕域外制度的探索和思考,难以顾及我国制度设计,无法充当国内课堂中的综合性教学用书。这也可能是国内已经开设人工智能 法律相关课程的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
2019年,时值西南政法大学大力推进校级规划教材建设的契机,我们萌发了编写一本符合当下人工智能 法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教材的想法,并得到了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与人工智能法学院的全力支持,给予我们从事这项开拓性工作的莫大勇气。于我们而言,编写工作中的巨大挑战令人记忆深刻,包括:在学科内涵尚缺乏共识的情形下,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教材体例?教材内容如何代表理论研究和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面对广泛存在的交叉议题,教材如何能够得到法律界、科技界以及产业界的认可?截至本书定稿之日,国内尚无同类教材面世,无论是编排体例还是内容设计均是全新的探索。同时,编写过程也确是苦乐相伴的充实旅程,编写组成员大多为国内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或行业专家,彼此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和写作的灵感,相信也为本书注入了令人期许的活力。
与传统的法学教材相比,本书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关于用途定位。本书是人工智能 法律的入门教科书,仍然以法学专业为基础,涵盖了该新兴领域的基础性内容,用于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为教师的教授留下了适度的拓展和发挥空间。第二,关于章节体例。本书以第一章为总论,第二章至第七章以人工智能对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各部门法以及对司法应用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别介绍,第八章立足全球视野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法律政策进行梳理和展望。每章配有教学要点、延伸阅读、参考文献,引导学习者循序渐进的思考。第三,关于内容更新。除了法律修订,本书内容还与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内容更新方面相较传统法学教材更快。既涵盖基础理论并紧跟应用实践,始终是本书未来修订的主线。
真诚致谢法律出版社教育分社丁小宣社长、刘琳编辑,他们促成了本书的付梓,为本书的快速出版付出了莫大的辛劳。感谢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给予我们莫大支持的诸位领导与师友:西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文正邦老师一直鼓励我本人及团队开拓创新,支持我从事法学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李洪雷研究员一直在学术视野和方法提升上给予我无私的关怀与指导,支持我在站期间组织编写这部教材,给予我无尽的动力;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我的硕士生导师谭宗泽教授一直呵护我的交叉研究兴趣,给予我巨大的学术信心;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长张建文教授对教材编写和审议提供了真知灼见和无私支持;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陈亮教授对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关心与鼓励,网络信息与人工智能法教研室全体同仁为本书编写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此外,部分人工智能法方向、应用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也全程协助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他们分别是:刘捷鸣、黄丽、吴林俊、王浩宇、龙雨、刘欣、张越。关心和支持本教材写作的领导师友还有很多,难免挂一漏万,内心无限感激,在此一并致谢。
教材编写吸引了西南政法大学及其他高校、机构学者专家的鼎力参与。本教材由冯子轩主持编写,罗璨、谭玲、胡耘通担任副主编。冯子轩撰写第一章第六节、第三章第三节、第三章第四节;赵舒窈撰写第一章第一节;沙骏撰写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二节;徐玖玖撰写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章第五节;郑军撰写第一章第四节;李炳辉撰写第二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二节;杨蓉撰写第二章第一节;刘永撰写第二章第三节;马颜昕撰写第三章第一节;罗璨撰写第四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三节;谭玲撰写第四章第四节;范水兰撰写第五章第一节、第五章第二节;刘小红撰写第五章第三节;胡耘通撰写第五章第四节;霍俊阁撰写第六章;黄磊撰写第七章;汤烨凡(Ye Fan Tang)与王琳竹合作撰写第八章。本书写作倾注了各位作者的大量心血,期望能对我国人工智能 法律人才培养有所裨益,为以后相关教材的编著提供抛砖之言。恰逢西南政法大学七十华诞,特借此书献礼。歌乐山麓、法府毓秀,耕耘不辍,砥砺前行。
受时间和能力所限,且人工智能法领域实属广阔的新兴学科,虽倾尽心力,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诸君不吝赐教。联系方式:siceny@163.com
冯子轩
2020年9月1日
于天高鸿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