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作为后发国家,新中国经历了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经济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其独特而壮阔的赶超进程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对象,其中的许多命题都值得深入的梳理与总结。
|
內容簡介: |
工业化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在七十余年艰辛的工业化赶超进程中,新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本书以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为背景,以后发大国赶超型工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为切入点,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央地关系和财政管理体制、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农业与农村体制等诸多维度对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阐释。本书试图将当代中国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想结合,融历史视角与现实关怀为一体,对新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条件和独特的路径选择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析。
|
關於作者: |
王丹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
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七卷等研究项目,出版《银行现代化的先声: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等著作。
|
目錄:
|
目 录
前言( 1)
工业化与中国道路
中国模式研究之新动向与再认识( 3) 独立自主与借鉴创新:新中国技术引进之路的
历史检视(19492019)(24)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制度演进探析(52)两次过渡中的计划与市场:陈云经济思想研究(67)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宝贵探索与历史意义(79)
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体制变迁
工业布局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解读大跃进时期的财政放权(97)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进与透视(127) 工业化赶超中的政府财政投资与产业结构演进(150) 财政视域中的赶超型国家与技术进步:19492019年(184)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格局演进初探(203) 统与分的博弈:新中国的统一财经及其调整(219)
工业化视角下的三农问题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税费制度演进(243) 统购统销研究述评(264) 试探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关于合作化的思想(283) 外生力量、资源动员与乡村公共品供给方式的再探索(295)
后记(309)
|
內容試閱:
|
前 言
2006年7月,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经济史研 究室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工作以后,我的研究领域逐步从读书时 期的近代金融史转向新中国经济史。虽然要告别以往的学术积累,进 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这种转变未尝不令人兴奋。作为后发国家,新 中国经历了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 大的改变,从经济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其独特而壮阔的赶超进程是非 常值得关注的研究对象,其中的许多命题都值得深入的梳理与总结。 收录文集中的这些文章都是工作以来发表过的,这其中既有因为参加 所里组织的学术活动而完成的研究课题,亦有很多出于自己的学术兴 趣而拣选的论题。于我而言,这些文字更像是一份记录自己十几年来 学术思考与点滴心得的日记。
我对于新中国经济史的思考是从农村问题开始的,毕业后最初几 年的写作多与农村问题有关。《统购统销研究述评》是为所里 2007年 的国史学术年会准备的论文,也是入所后完成的第一篇文献综述。出 台于一五计划之初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构建计划经济体制 最早的尝试之一,不论在经济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都产生了极其深销方式的变化就宏观层面而言,关系到农业剩余的汲取,就微观层面而言,则与农民负担息息相关。关于统购统销大量研究成果的文献梳 理,让我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来源 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在此前后,我承担了当代中国研究所个人课题农村税费制度变革与农民负担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之所以在所里课题立项时选择这样一个 题目,是因为我很想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税费负担究竟发生了 怎样的变迁,以及造成这一变迁的深刻根源。后来发表于《中国经济 史研究》的《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税费制度演进对新中国成立以 来农民税费负担变化趋势的历史解读》就是这一课题的结项成果之一。
这些梳理和讨论,让我更直观地认识到,对于新中国农业农村问 题的研究,必须结合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来进行,新中国的农业农村 体制说到底是与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相匹配的一套制度安排。统购统销 政策本身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联, 而农民税费负担在1949年以来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特征,则与当时 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工业化这一既定目标的确立 对包括农业农村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这些都是促使我在后来的研究中更多关注工业化的原因。在中国由传 统体制走向现代化体制的过程中,农村、农业、农民的转型始终是其 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至今我依然对农业发展、乡村公 共品供给、乡村治理等有关三农的问题充满兴趣。同时,我也深 切地感受到,农业农村问题研究,不是一门只在书斋里就能做好的学 问,它需要研究者更多地行走于乡村田野,以对真实世界的关切和了解作为研究的坚实基础。
2008年、2009 年以后,以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为契机,学术界出现了讨论中国模式或者说中国道路的热潮, 其中有很多研究成果都值得我们关注。梳理这些文献会发现,在近年 来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讨论中,呈现出一个崭新的特征, 那就是一些学者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展开了更为独立的理论探索,他们 尝试在西方的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之外,寻求对中国道路的独特 的理解与阐释,从而寻求一种对中国发展模式和体制变迁的主体性 表达,这一理论探索的方向及其方法论意义极其值得珍视。通往现代 化的路径是多元的,每一个国家都应当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 展道路。在追求发展与富强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国家之间 应当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 大同。70余年来,中国以自己的独特实践改变、拓宽并丰富着东西 方对于现代化以及现代化路径的理解。而作为研究者,我们 需要带着整体史观的视角,结合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积淀,对中国道路的过往、现在以及未来做出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在近几年的思考和学习中,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及其 作用,成为我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侧重点的转变一方面是出于当代 中国研究所学科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对新中国的工业化赶 超路径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政府行为及其演进特征是最需要讨论的内 容之一。后发大国、重工业化、举国体制、赶超战略、央地关系,所 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术语,都是研究者在探讨新中国发展历程 特别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构建时所必须纳入的重要视角。中央与 地方的财政关系是我选择的第一个切入点,《工业布局调整中的中央与第一篇论文,此后陆续写过几篇有关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文章,其中以对计划经济时期的讨论居多。财政分权是近年来经济学界最热门 的话题之一,但绝大多数文献所关注的都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央与地方 关系的调整,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分权的实践似乎很少进入研究者 的视野。而在研究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放权时,我们需要面对 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另一个是计划 经济时期中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就第一个前提来说,在中国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研究财政放权(分权)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 套用西方财政学中关于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财政分权动因的现成理论, 去解释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利的调整;而就第二个 前提来说,新中国工业化初期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与西方国家在工业 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时期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命 题,绝不能放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下讨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新中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这两大背景出发, 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理论框架。
当然,这几年关于政府作用的思考也并不仅限于中央与地方之间 的财政关系。2013 年前后我有幸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了武力老师主持 的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大国因素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武老师 的指导下和课题团队成员一起定期研讨,收于文集中的论文《工业化 赶超中的政府财政投资与产业结构演进基于固定资产投资视角的 考察》就是为课题完成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文章尝试系统分析新中国 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政府投资所表现出的特征和产业倾向。除了参与课 题,也有些写作源于对现实问题的跟踪和思考。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在关于中兴、华为事件的讨论中,真正影响到中国大国崛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 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技 术引进模式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带着这些问题,我先后写了《财政 视域中的赶超型国家与技术进步:19492019》《独立自主与借鉴创 新:新中国技术引进之路的历史检视》等文章,希望能够通过长时段 的考察,透视70年来我国政府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引进中所发挥的作用 和影响。
选择不同的视角和题目来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自己不断学习新中 国经济史的过程。回顾近年来的思考和写作,或多或少都与工业化 有关。我想尝试以后发大国赶超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为切入点, 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制度变迁路径进行研究和 讨论。根据主题的不同,本文集中的文章大体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 工业化与中国道路,这一部分包括了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文献述 评、对新中国技术引进路径的分析、对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 成与演进,以及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推进初期决策者关于计划经济的认 识等文章;二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体制变迁,这一主题下主要包括 关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赶超 型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投资行为及其影响的几篇论文;三是工业化视角 下的三农问题,这一主题中主要包括对统购统销政策、新中国成 立以来的农村税费制度变迁、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等进行探讨的 论文。此外,还有基于调研而完成的关于乡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文集中的大部分文章基本上保持了发表时的原貌,而《工业布局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解读大跃进时期的财政放权》
6 工业化与中国道路
《工业化赶超中的政府财政投资与产业结构演进基于固定资产投资视角的考察》《财政视域中的赶超型国家与技术进步:19492019》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税费制度演进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税费负 担变化趋势的历史解读》等少数几篇文章限于篇幅,在发表于杂志期 刊时曾有所删改,此次收入文集时又基本恢复原貌或稍加增补,以便 将这些论文完整地呈现出来,求教于方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