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HK$
76.8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HK$
52.8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HK$
74.8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
編輯推薦: |
1. 《儿时琐忆》一书是蒋彝用英文所写,曾于1940年在伦敦出版,1953年再版。
2. 《儿时琐忆》一书是蒋彝记叙他五岁至十五岁所见所闻所做的有趣故事,重点突出民风民俗民情,以家乡九江为背景,展现20世纪初中国社会风情和民间习俗。
3. 《儿时琐忆》一书的版式与封面均为刘晓翔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设计,
4. 《儿时琐忆》一书封面设计选用两个专色,圆脊精装。封面设计上选择了一些有意思的图片,并配上一小段图片的叙述文字,仿佛是一段段的电影片段,采用的两种颜色也给人一种年代感。
|
內容簡介: |
《儿时琐忆》细腻的描写了他儿时的所见、所闻、所做,都是深具中国民族特点的故事。其中许多内容涉及到江西九江的民俗、民情,如婚、丧、喜、寿,逢年过节,人们穿的、戴的、吃的、玩的。此外,书中上百幅饶有趣味的插图,栩栩如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年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情态。本书大人可读,小孩能看,雅俗共赏。
|
關於作者: |
蒋彝,画家、诗人、作家、书法家。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江西九江人。 由于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受到西方人的尊敬,在英国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收入五十年代英国编纂的《世界名人辞典》;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艺术学院院士。
宋惕冰,原北京燕山出版社副总编、《燕都》主编。点校过《古玉图考》、《陶斋古玉图》、《志雅堂杂抄》、《云烟过眼录》等书,校订过译著《北京的城门与城墙》等书。
宋景超,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外语专业,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几所中学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参加过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读物的编辑修订工作。
宋卉之,中级讲师,毕业于北京旅游学院英语专业,多年在职业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曾数次担任北京市英语口语等级考试的考官。参加过英语定级考试题库教材的修订工作。
|
目錄:
|
一个中国人的生平 蒋健兰
自序
我的故乡
蒋氏一家
三径堂
不许谈论满人
六十二岁的老童生
奇特的牙痛疗法
白喜事
头发的麻烦
欲速则不达
疯子会
过年
先生与密斯特的区别
林间散步
衣冠禽兽
三日入厨
美男子
两桌春酒
月下泛舟
清明节
在牛背上
同心结
乞巧
男女授受不亲
闹元宵
柔情似水
超重
两个有名人物
打花鼓
做寿
石钟山
侄子出世
八姨和九姨
花朝
养蚕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个民间故事
龙舟竞赛
东家请客
黄鹤仙逝
狐狸诸仙
鼠、猴、熊及其他
登庐山
放鞭炮
把戏总归是假的
绿毛龟
登塔
惜物
《和平之歌》
结束语
从一位长者想到另一位长者梁洪生
|
內容試閱:
|
“快交代!你父亲逃到外国去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在那黑白颠倒的日子里,“造反派”头头喊叫着让我交代。这可真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我父亲蒋彝在1933年离开祖国的时候,我还不满两周岁,连他的容貌我也毫无印象,我能为他的出国干些什么呢?等我刚明白事理,我的家乡九江就已经解放了。说实在的,我还真是不知道当年父亲为什么出国,也不知道他在国外究竟做了些什么。只知道从新中国成立的那天起,我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努力与这位在海外的父亲划清界限。其实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界限,我十几年也闹不明白。不过经过这些过程,不论是政治上还是感情上,都使我那样地希望有一天能够了解我的父亲。
盼了一天又一天,盼了一年又一年,1975年暮春时节,我终于见到了分别四十二年、自美国回来探亲的父亲。说起我们见面的那一刹那,不禁令人心酸而又感觉那么富于戏剧性。我们是亲生父女,然而却互不相认。我接到父亲将于四月间回国的信,心里充满喜悦,又感到忐忑不安。要知道,那还是阴霾蔽日的年代,是祸是福难以预料。然而毕竟是要见到既陌生又亲切的父亲了,即使就是“阶级敌人”吧,那我也可以弄个明白,黑锅背得也不冤哪!为了到机场去接时能够辨认出父亲,我不断地拿出一年前父亲托老朋友带来的照片仔细端详。父亲到京的那天,虽然有他的老友、驻联合国代表团经济顾问侯桐伯伯和另一位老友、外交学院教授李铁铮伯伯陪同我们到机场去接,但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首先认出父亲来。我怀里揣着父亲的照片,在夜幕中等待着银燕的降落。我注视着从机舱门走出来的每一个人,终于先发现了一位老人,和我怀中的照片如此相像。他走过来了,走过来了,没错,是父亲。我冲口喊出一声“爹”,这是四十二年无数次在我心中回荡的声音,今天终于喊出来了。老人正在四方找寻的目光,转向了我们这里。我们见到了,一时相对无言。四十二年,两个世界,他是父亲,可他又是“外宾”。接待人员一再告诫我们要注意内外有别,嘴下可得留神啊!
见到父亲了,当然我关心的是:他当初为什么要“逃”出国去?
我的父亲1903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五四时期正读中学,接受了新思潮,成为一个“科学救国”论的笃信者。1922年他考进国立东南大学,专攻化学,立志要研究炸药,以改进祖国的军火,抵御列强的欺侮。然而毕业以后,等待他的却是失业。不得已,他只好在江苏与山东接壤的海州找到一份教中学的差事。在这偏僻贫困的小城教书,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科学救国”啊!北伐战争开始,他便投笔从戎,希望通过武装革命拯救中国。北伐失败了,他又失业了。在上海他遇到东南大学的学长严济慈教授,应邀到暨南大学教了一段时间的无机化学。后来又弃教从政,当过安徽芜湖、当涂与江西九江三任县长。在县长任上,他幻想改革县政;想通过丈量土地、降低税收,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在那腐败的政界内,他的这些建议当然没有一项能够付诸实施,却因此获得了“超时代的年轻人”“疯狂的年轻人”等外号。九江是我们的故乡,1930年父亲在自己的出生地当上了父母官,更是希望能够为家乡的父老做一点事情,但是善良的愿望终成泡影。他亲眼看着家乡的人民生活在兵荒马乱、拉夫派捐、民不聊生的水深火热之中,自己却无能为力,痛疚在心。父亲曾于1931年12月写了一首古体诗《江州牧——自责》,发表在当时的《浔阳日报》上。诗借一老妇哭诉历年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在开头和结尾处写道:
新任江州牧,本是江州人。
从政有年日,颇悉民间情。
比来桑梓地,何独乖民意?
…………
忍哉州牧心,出此弦外音!
怨牧牧何恨,所恨上下侵!
这首诗道出了父亲对苦难中的人民无限同情,而又自责无力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苦闷心情。啊,我的父亲原来也是个热血男儿!
谁知就是这样的县长,还不能当下去,后只落得被驱逐出境,原因是他得罪了洋人。九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水陆码头,当时几个省的物产都要从这里出口。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天津条约》,九江成了十个通商口岸之一。在这个地方,外国的传教士可以自由传教,商人可以自由通商,把很大的地方划归租界,只许外国人在那里活动,不许中国人出入。父亲幼年一次陪同我的曾祖父到江边散步,那里是英、日租界的范围。曾祖父走累了,想在江边的椅子上坐一下,但是遭到租界巡捕的轰赶;而在另一张椅子上,一个英国女人却让她的狗端坐在椅子上,扬扬得意。这在父亲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红毛子”可恶!在父亲任九江县长以前,美国亚细亚壳牌石油公司与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早就分别在离九江县城二十多里的地方建立了炼油厂。这块地方被当地人们称为“洋油站”,这个名称一直流传至今。到父亲当九江县长时,美国的德士古石油公司也要跻身于此分享这块“肥肉”。当时把土地卖给外国人还不是公开合法的,德士古公司的代表用大量的贿赂买通了九江商会以及县政府里的第二科科长,买了一块土地。他们做了假地契,已经缴了税,并且偷盖了县长的印章。他们打算把生米做成熟饭,逼县长认可这个交易。我父亲当时只有二十八岁,年轻气盛,又基于他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由来已久的愤恨;再加上他们耍弄阴谋手段,要逼他就范,对于这事父亲十分恼火,坚决不同意。但是他知道一切该做的手续他们都做到了,县长一个人硬不许可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将计就计,便说:“这件事要我同意,总要把地契给我看一看。我要是连地契都不看一下,人们岂不要说我是个糊涂县长吗?”他们自以为事情已办得万无一失,让县长看看地契也无妨,于是把地契送到父亲手里。父亲接过地契当时就把它撕了,然后斥责了办事人员,并把负责税契的科长撤职押禁。这一下大大触怒了洋人,也得罪了上下许多有关人员。德士古公司的代表把状告到南京美国大使馆,美国大使催逼中国外交部办理,外交部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彻查。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更是火冒三丈,把父亲叫到南昌的省政府,当面训斥,不容分辩,勒令辞职,并且不允许父亲再在江西境内工作,这才迫使父亲离开祖国,浪迹海外。
父亲从学、从军、从政,到处碰壁,正当他苦闷、彷徨之际,他的一位要好的中学同学、在英国留学的罗长海,极力劝他去英国。父亲曾经是那样满怀热忱,要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然而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他还要拼搏,后他决定出走英伦,继续研究炸药。1933年5月,他从上海乘海轮出发了。在海轮上他写了一首诗述怀,这就是《船中漫吟》:
管宁浮海非逃世,梅福辞官岂近名?
我挚孤怀成独往,冰轮初辗海天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