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给孩子的历史思维课

書城自編碼: 356111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素质教育
作者: 祝磊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719026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8.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慢慢变富66招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編輯推薦:
科学家爸爸左手做科研、右手读历史
精心打造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相融合的历史课
有趣的读史方式,建立历史知识框架16个重要历史人物串起浩瀚中华历史,轻松易读,建立起历史知识框架
多重学习价值,拓展知识面 精读《资治通鉴》故事,收获史学、文学、哲学三重价值,从小夯实大语文学习基础
跨学科工具的运用,更多元的视角数学建模、思维导图等工具带你用理工科思维解读历史故事,打破学科壁垒
历史思维能力训练,树立辩证史观 建立四大历史思维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
学会独立思考,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眼界和格局,迈出学习中国历史的*步
內容簡介:
对于青少年来说,历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青少年学历史,到底要学什么?*重要的莫过于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通过对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思考,鉴古知今,养成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本书精选了《资治通鉴》中的16个人物的精彩故事,通过典型的历史事件、人物经历,帮助青少年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代的重点史实、治国良策,融合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历史知识,初步了解历史全貌;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各种思维导图、延伸故事、想一想版块,引导青少年进行思考,在思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關於作者:
祝磊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硕士,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青年拔尖人才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2篇,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主持翻译出版国外科学著作2部。
在教学、科研之余,他潜心研究《资治通鉴》,创作有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同时,他是一位重视孩子思维能力培养、积极探索育儿方法的80后爸爸。他将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相融合,形成了一套有趣、有料、脑洞大开的历史学习法,帮孩子梳理上下五千年历史脉络,汲取人生智慧,树立辩证史观。他倡导青少年读者把历史装进脑海,让思维开创未来。
目錄
免费在线读晋
国在春秋时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多次成为霸主。但到春秋末期,晋国大权旁落到范、中行、智、魏、赵、韩六家大夫手里。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何况是六只大老虎。所以他们互相争斗不休,范家和中行家被智家消灭了,智家成为势力最强者,眼看要一统晋国。可结果是,魏、赵、韩三家联合起来把智家消灭了,然后这三家瓜分了晋国。他们的争斗史,拉开了战国合纵连横的序幕。
在这个故事里,智襄子的思维很有局限性,只看到自家势力强大,看不到魏、赵、韩三家可能联合起来反对他。而韩康子、魏桓子和赵襄子三家思维就开阔得多,能跳出自身的局限,发现三家共同的利益。虽然他们单独都打不过智襄子,但团结起来就能一举消灭智襄子。
所以,做事情要有发散性思维,看得长远一些,不要只看眼前。
1
魏、赵、韩
与智家的
争斗
[BT1X]要有发散思维,不要只看眼前

三家分晋

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灭掉商朝以后,建立周朝,他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刚开始这些诸侯国都听周朝天子的命令,后来有些诸侯国势力强大了,就不把周朝天子放在眼里,他们开始互相争斗、抢夺地盘,而周朝天子拿他们没办法,只好听之任之。再后来,诸侯国里的臣子也开始你争我夺,周朝天子仍然采取姑息纵容的策略,在公元前403年承认魏、赵、韩三家大夫成为诸侯。这个事件标志着春秋礼制的崩坏,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人为诸侯。晋
国在春秋时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多次成为霸主。但到春秋末期,晋国大权旁落到范、中行、智、魏、赵、韩六家大夫手里。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何况是六只大老虎。所以他们互相争斗不休,范家和中行家被智家消灭了,智家成为势力最强者,眼看要一统晋国。可结果是,魏、赵、韩三家联合起来把智家消灭了,然后这三家瓜分了晋国。他们的争斗史,拉开了战国合纵连横的序幕。
在这个故事里,智襄子的思维很有局限性,只看到自家势力强大,看不到魏、赵、韩三家可能联合起来反对他。而韩康子、魏桓子和赵襄子三家思维就开阔得多,能跳出自身的局限,发现三家共同的利益。虽然他们单独都打不过智襄子,但团结起来就能一举消灭智襄子。
所以,做事情要有发散性思维,看得长远一些,不要只看眼前。
1
魏、赵、韩
与智家的
争斗
[BT1X]要有发散思维,不要只看眼前

三家分晋

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灭掉商朝以后,建立周朝,他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刚开始这些诸侯国都听周朝天子的命令,后来有些诸侯国势力强大了,就不把周朝天子放在眼里,他们开始互相争斗、抢夺地盘,而周朝天子拿他们没办法,只好听之任之。再后来,诸侯国里的臣子也开始你争我夺,周朝天子仍然采取姑息纵容的策略,在公元前403年承认魏、赵、韩三家大夫成为诸侯。这个事件标志着春秋礼制的崩坏,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人为诸侯。
我们知道,当时还是周朝,也就是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建立的朝代。但是这个时候,周朝已经很衰弱,周威烈王只是名义上的天子,他的地盘只有洛阳一带,很小的一块,中国其他地方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晋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实力很强大的诸侯国,它的地盘大概在今天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和内蒙古一带,面积很大(今天山西的简称晋,就跟晋国有关)。
晋国的一位君主晋文公重耳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他的一生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他生活在公元前697年(或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28年,比公元前403年早了200多年,所以《资治通鉴》里没有讲到他。
到周威烈王的时候,晋国的朝政大权已经不掌握在晋国国君手里,而是落到了三家大夫,也就是大臣魏斯、赵籍、韩虔手里。
周威烈王觉得晋国事实上已经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他就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承认魏、赵、韩为诸侯。也就是说,把他们三家的地位提高了一级,跟其他的诸侯国秦、楚、齐、燕平起平坐,而晋国诸侯自此就基本不存在了。这件事情叫作三家分晋,它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
司马光眼中的三家分晋事件
司马光把这件事情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孔子的《春秋》所记录的历史结束于公元前481年,而《资治通鉴》所记录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403年,这中间有将近80年的空当。司马光特意选择从公元前403年开始讲述,就因为三家分晋。
虽然三家分晋的故事司马光只写了一句话,但是他紧接着写了一段长长的评论,可见他对这个事件的重视。
司马光写了些什么呢?
他对周威烈王承认魏、赵、韩为诸侯很不满意,他认为天子就应该是天子,诸侯就应该是诸侯,大夫就应该是大夫;从上而下,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不应该升级为诸侯。即使事实上晋国已经被魏、赵、韩瓜分了,周威烈王也不应该承认他们为诸侯。
诸侯和大夫的名分很重要,不可以随便任命。
正因为周威烈王随随便便就把诸侯的名分给了原来的大夫,天下人才会不尊重他,周王朝也就越来越衰弱,导致最终灭亡了。
关于三家分晋的其他观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
三家分晋是一个历史事实,司马光写进《资治通鉴》里的评论是他个人的看法。虽然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但他的评论只代表个人,别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有人认为,天子、诸侯、大夫都是人当的,没有谁天生就是天子、诸侯或者大夫,周天子的位子是从商纣王手里抢过来的、商天子的位子是从夏桀手里抢过来的这些位子从来都不是万古不变的。
后来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朝的陈胜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民间也流传这样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想一想
司马光为什么认为三家分晋这件事情很重要?你觉得大夫可以升级为诸侯吗?为什么?

选择继承人,是一个大问题

天子、诸侯、大夫都要选择继承人来掌管家族大业,到底按什么标准选择呢?是选择最勇武的,还是选择最聪明的,或是选择最仁德的?晋国大夫智宣子给出了他的答案,但是在他选的继承人智瑶手里,智家灭亡了。另一位晋国大夫赵简子采取的办法是花三年时间考验他的两个儿子,根据他们的表现来确定谁适合当继承人。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两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也是说判断一个人需要经过长时间考察。同样地,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长了才能了解一个人。结果赵简子选择的继承人无恤把赵家的基业做大,奠定了赵国的基础。
在魏、赵、韩三家逐步强大之初,晋国还有一家更强的大夫智家,当家人叫作智宣子。
智宣子打算选择其中一个儿子智瑶作为智家的继承人,但是族人智果反对,认为智宵更合适。为什么呢?
智果的观点
智果说:瑶有五个优点,但是有一个缺点。优点之一,他留着好看的胡子,身材高大;优点之二,他会射箭、会驾车,力气很大;优点之三,他有很多才艺;优点之四,他能言善辩;优点之五,他坚毅又果敢。可是,他的缺点是不仁义。他这五个优点都超出常人,却用来做不仁义的事,那谁能容忍他呢?如果要立瑶为智家继承人,智家必定会灭亡的。
但是智宣子并没有听智果的话,仍然选择由智瑶来继承智家大业。智果很失望,就脱离了智家,自立为辅家。
智宣子的观点
智宣子为什么不听智果的建议呢?也许是因为他觉得智瑶的五个优点很厉害吧!
今天的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习唱歌、跳舞、画画、书法、足球、篮球、跳绳、游泳、滑冰、演讲、英语、编程简直十项全能,无非都包括在智瑶的五个优点里了嘛。
智宣子也跟今天的爸爸妈妈一样,对这样全面发展的儿子百分百满意,果断选为继承人。可是他忘了一点,智瑶为人不仁义,那他所有的优点只会让他更有能力做坏事。
一个人老是做坏事,大家肯定都反对他,那他的下场就很不妙了。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智瑶后来做了很多不仁义的事情,终于被魏、赵、韩三家联合起来消灭了。
智果的预言成真了。
用人的时候,是德重要还是才重要?
中国古代是很看重仁义的,孔子就特别推崇仁政,他解释什么叫仁,就是仁者爱人,爱家人、爱朋友、爱所有人。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智瑶就不懂得爱人,所以别人也不爱他。他总是欺负别人,大家都不喜欢他,团结起来把他消灭了。
现在,我们也很看重仁义,要求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就接近于仁义。德的位置排在第一,可见它有多重要。另外还有一个词叫德才兼备,德排在才的前面。
司马光就德和才的关系,写了篇400多字的评论,可见他也是很重视这个问题的。
司马光说: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无德无才的人是愚人;德胜于才的人是君子,才胜于德的人是小人。君子用他的才做好事,小人用他的才做坏事。智瑶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才胜于德,用他的才做了坏事。
司马光的这个评论,我想今天也是能为大家所认可的。

延伸故事
我们再看魏、赵、韩三家中的赵家当家人赵简子,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伯鲁,老二叫无恤。
赵简子也跟智宣子一样,需要选择继承人,到底选谁好呢?赵简子想了一个办法,他写了同样的两套竹简,内容都是训诫的话。他分别交给两个儿子,要他们好好学习,认真记住。
三年之后,赵简子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结果伯鲁什么也说不出来,还把竹简弄丢了;无恤则很熟悉竹简上的内容,而且把竹简随身放在衣袖里。两厢一对比,赵简子认为无恤是个贤人,就立他为继承人。
如果你是赵简子,你会选谁呢?我想,你也会选无恤吧,因为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如果当初智宣子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也像赵简子这样考察三年再做决定,也许结果会不一样吧。
看一个人是好是坏,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急忙忙下结论。
继承人智瑶的结局
智宣子死了之后,智瑶继承了家业,历史上称他为智襄子,有时也称为智伯。下面为了方便,我们就统一叫他智襄子。
智襄子有一天请韩康子、魏桓子喝酒。不消说,韩康子、魏桓子分别是韩家和魏家的当家人,康和桓也都是谥号。
喝酒本来是件很开心的事,但是智襄子却戏弄韩康子,还侮辱他的家臣段规。智襄子的手下智国(与智果不是一个人)就提醒他:激怒对方而不加以提防的话,一定会有灾难的。智襄子却不以为然,哈哈大笑,说:只有我才能发起灾难,我不发起的话,谁敢轻举妄动?!智国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君子小心谨慎,所以不会有大灾难。您今天请韩家喝酒,却侮辱韩家的主人和手下,还不提防他们,说他们不敢发难,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韩家的主人和家臣呢?!
你觉得智襄子会听从智国的劝告吗?当然,毫不意外,智襄子完全没有听进去。大概他觉得自己有五大优点,样样都比别人强,只有他去欺负别人的份儿,别人哪敢欺负他?

想一想
司马光非常看重人的德行,我们今天也很看重人的德行,这个看法1000年来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智襄子为什么不听智国的劝告呢?
骄傲的智襄子灭亡

晋国大夫里,智襄子势力最大,韩康子、魏桓子和赵襄子都比他弱小,所以智襄子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常常欺压他们。一开始,韩康子和魏桓子都忍气吞声,但是赵襄子没有屈服。于是智襄子就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去攻打赵襄子,结果智襄子先胜后败,满门被杀,智果当初的预言成真了。骄兵必败,说的就是智襄子吧。
智襄子既然已经欺负了韩康子一回,很快就有第二回,这次他开口找韩康子索要土地。
这就过分了。无缘无故人家凭啥要给他土地呢?所以韩康子一开始的反应是不给。他的家臣段规,也就是上次喝酒跟韩康子一起受辱的人,却发表了不同意见:智襄子这个人贪图利益,又很自负,不听别人意见。如果不给他土地,他一生气就会来打我们;不如顺他的意,给他土地。他得了好处一高兴,一定会找别人再要土地;别人要是不给,他肯定会去打人家。那我们就避免了祸患,还可以等待事态变化。
韩康子一听有道理,连声说好,痛快地送给智襄子一大片土地,包括万户人家。
智襄子当然很高兴。于是他又找魏桓子要土地。
魏桓子一开始的反应也跟韩康子一样,打算拒绝。他的手下任章问魏桓子: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无缘无故索要土地,大家一定会害怕;我们如果答应他的要求给予土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又轻敌,大家都因为害怕他而互相亲近。我们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他,智襄子的命就不长了。主公不如给他土地,让他更骄傲,然后联合其他人对付他,我们何必要单独对付智襄子呢?
魏桓子一听,也跟韩康子一样,连声说好,痛快地给了智襄子一大片土地,还有万户人家。
智襄子的胃口越来越大
智襄子在韩家和魏家连连得手,胃口越来越大,他又去找赵襄子,也就是无恤,索要土地。赵襄子大概是刚接赵简子的班,年轻气盛,不假思索地一口回绝了。
智襄子立马就怒了,叫上韩、魏两家就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寡不敌众只能逃跑,问手下人该去往何方,手下人说:长子(今属于山西长治)这个地方离得近,城墙很坚固、很完整。
赵襄子说:老百姓累得筋疲力尽才把城墙修好,现在又要拼死守城,他们不会听从我的吧?
手下人又建议去邯郸(今河北邯郸),因为那里粮食充足。赵襄子又不同意,说:用从老百姓那儿征收的粮食把仓库填满,现在打仗,要让他们送命,他们也不会听从我的!我想起晋阳来了,那是当年我父亲选的地方。他派尹铎去那儿做官,尹铎对晋阳的老百姓很是宽厚,老百姓肯定会听从我的。于是赵襄子带上人马,逃往晋阳。
韩、魏、赵三家反击智襄子
智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带着三家大军团团围住晋阳城,放水灌城,差一点儿就要漫过城墙了。晋阳老百姓的灶里因为进水都生了青蛙,可是老百姓一点儿也没有背叛赵襄子的意思。
智襄子在灌水的时候,魏桓子给他驾车,韩康子陪在旁边。智襄子于是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啊!
听到这话,魏桓子用手肘碰了下韩康子,而韩康子也踩了下魏桓子的脚,因为他们都想到了,日后这水也可以灌他们的家。
智襄子的手下疵看到了这一幕,就对智襄子说:韩、魏一定会背叛您的!智襄子很诧异地问:你怎么知道的呢?疵回答说:我按常理推测的。我们带着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赵家要是灭亡了,下面就该轮到韩、魏遭殃了。今天赵家城池被水淹了,城中没有粮食,马匹都被宰掉吃了,眼看他们就要投降了。我们三家瓜分赵家的土地,可是韩康子和魏桓子一点儿也不高兴,反而面有忧色,这不就是要背叛我们吗?
第二天,智襄子把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他俩赶紧为自己辩解:这是坏人进谗言,为了给赵家帮忙,让您怀疑我们,就松懈于攻打赵家。我们怎么会放着马上到手的赵家的土地不要,却去做背叛您这么危险的事情呢?
智襄子觉得有道理,就让他们走了。疵马上进来,问智襄子:您怎么把我昨天跟您说的话告诉他们了?智襄子诧异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疵回答说:他们刚才出来时看见我很严肃,还走得很快,所以我知道您一定是告诉他们了。
智襄子被疵看穿了,很不高兴。疵就找了个借口,请求出使齐国去了。
赵襄子看形势危急,就派手下张孟谈偷偷从城里溜出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张孟谈跟韩、魏二人说:在下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襄子带你们两家攻打我们,我们如果被消灭了,下面就轮到你们了。
韩、魏二人说:我们心里都明白,就是怕事情没办成却走漏风声,那就大祸临头了。张孟谈说:计谋出自您二位之口,只有在下听见,怎么会泄露机密呢?
韩、魏二人就放心了,偷偷与张孟谈约定,到时候共同行动。于是,赵襄子趁夜色派人杀死智襄子安排守大堤的官吏,凿开大堤水淹智襄子的大军。
智襄子的军队被大水给冲乱了,韩、魏两家趁乱从两边袭击智襄子,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智襄子,一举彻底把智襄子打垮了。
大胜之后,赵、韩、魏三家就杀光了智襄子和他家族的人。只有智果因为之前另立门户,改名辅果,得以幸免。

想一想
为什么晋阳的老百姓没有背叛赵襄子?而韩、魏两家却背叛了智襄子?

忠义的刺客豫让

智襄子被杀以后,他的势力也烟消云散,但是他的一个臣子豫让却对他忠心耿耿,立志为他报仇,三番五次去刺杀赵襄子。豫让的忠义甚至感动了赵襄子,虽然他们是死对头。古人对忠义两个字看得很重,忠义的关羽、忠义的梁山好汉的事迹都千古流传。
话说消灭智襄子后,韩、魏、赵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赵襄子还砍下了智襄子的头,以泄心头之恨。
智襄子的手下有个叫豫让的,想为智襄子报仇,就伪装成受刑的人,身藏匕首,混入赵襄子的宫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感到心神不宁,就派人搜查,抓住了豫让。
赵襄子的手下要杀掉豫让,赵襄子说:智襄子满门被杀,没有后代,但是这个人却要为他报仇,真是义士啊!我小心地离他远一点儿好了。赵襄子就把豫让放了。
豫让还不死心,他用药品涂在身上,弄得满身疮疤,又吞下火炭,把嗓子烫哑,然后装扮成乞丐沿街乞讨,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路上遇到他的朋友,朋友认出他,哭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襄子,他一定很亲近、赏识你。你见机行事,不是很容易吗?何必要自残呢?!这样报仇,不是太难了吗?
豫让说:不能这样!既然投靠他,又要杀死他,这是有二心。我现在所做的,确实极其困难。我这么做,是要叫后世天下怀有二心的人惭愧。
有一天,赵襄子出门,豫让埋伏在桥下。赵襄子骑马到桥上,马突然受惊,赵襄子又派人搜查,抓住了豫让。这次,赵襄子没有再放过豫让,下令把豫让杀了。
豫让奋不顾身复仇的原因
为什么豫让要奋不顾身地为智襄子报仇呢?
就在赵襄子第二次抓住豫让的时候,他质问豫让:你从前投奔范家和中行家,后来智襄子把这两家都灭了。你不为这两家报仇,反而投靠智襄子。现在智襄子死了,你为什么一定要为他报仇呢?
豫让回答说:我为范家和中行家效劳时,他们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对待他们。而智襄子像对待国之栋梁那样对待我,所以我也像国之栋梁那样报答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豫让说的这番话,后人把它总结为众人国士之论,众人指的是普通人,国士指的是国之栋梁。
豫让赴死
赵襄子听到这番话,不由得喟然长叹,洒泪说道:豫让啊豫让,阁下为了智襄子做得够多了;寡人之前赦免了你,也做得够多了。今天阁下自行了断吧,寡人不再饶恕你了。
豫让毫无惧色,说:在下听说明君不掩盖别人的美德,忠臣有为美名而死的义气。之前您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人都称颂您的贤明。今天我甘心受死,只有一件事情请求您。我请求您把衣服脱下来,我用剑刺您的衣服,就算是给智襄子报仇,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赵襄子大为感叹,就让人把他的衣服拿给豫让。豫让长剑出鞘,跳上前去刺穿衣服,大笑道:我可以下去与智襄子相见了!说完就横剑自刎了。赵国很多人得知这件事后,都为豫让悲伤痛哭。

这件事情《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里边除了写豫让,还写了其他几位著名的刺客,比如刺杀秦王的荆轲。
晋国,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战国,范、中行、智、魏、赵、韩六家大夫互相厮杀。智家是螳螂捕蝉,灭掉了范家和中行家,没想到魏、赵、韩三家是黄雀在后,合起伙儿来把智家消灭了。
三家分晋之后,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也像晋国六家大夫一样,合纵连横,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当今世界,大大小小的国家之间,也是各种钩心斗角;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变成敌人,跟晋国或者战国时代是不是很像?

想一想
你怎么看豫让的众人国士论?如果你是豫让,你会怎么做呢?



家分晋之后,魏国成为魏、赵、韩三国里最强大的,因为魏国的国君魏文侯魏斯虚心好学、知人善任,手下文臣武将众多。他起用李克、西门豹、吴起、乐羊等人,为他出谋划策、开疆扩土,赵国和韩国国君都承认他为大哥。特别是战神吴起,在魏文侯时代立下赫赫战功。可是魏文侯驾崩以后,他的儿子魏武侯魏击继位。魏武侯一开始也很信任吴起,但是后来听信谗言,逼走了吴起,魏国也就从此逐渐衰落。可见,能否正确用人是一国兴衰的关键。
在这个故事里,刚好有魏文侯和魏武侯作为正反面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魏文侯善于用人,魏国就兴盛;魏武侯不善于用人,魏国就衰落。假如魏文侯和魏武侯对调各自的做法,结果会怎么样呢?


2
魏国的兴衰
[BT1X]掌握逆向思维,想想反过来会怎样

魏文侯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魏文侯善于治国,招揽了很多贤人辅佐他,而且他虚心接受这些贤人的批评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们普通人听到批评还会不高兴、不接受,何况他是一国之君,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
魏桓子有个孙子叫魏斯,他后来继承了魏国的家业。在他这儿,周威烈王封他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我们在三家分晋一篇专门说过这件事。
魏斯的谥号是魏文侯,文这个谥号是很好的一个评价,说明魏文侯当政时做得很不错,慈惠安民。
魏文侯非常虚心好学,他拜当时的高人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当经过高人段干木的家时,都要在车上行礼。虽然段干木不一定会看见,但他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段干木的尊敬。所以,四方的贤人都来投奔他。
魏文侯守信、仁义
有一天,魏文侯跟文武大臣喝酒,非常高兴,不料突然下雨了。魏文侯命令备车去野外。左右说:今天喝酒正喝得高兴,天又下雨,大王要去哪儿呢?魏文侯说:我跟掌管山川打猎的官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现在喝酒很开心,但是怎么可以不去赴约呢?说完他就去赴约了。
又有一天,韩国向魏国借兵去攻打赵国。魏文侯说:寡人和赵国是兄弟,恕我不能遵命。赵国也向魏文侯借兵去攻打韩国,魏文侯也同样回答。韩国和赵国都很生气地回去了。后来他们听说了魏文侯的两次回话,就很佩服魏文侯,都去朝拜他。所以魏文侯成为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中的最强国,诸侯都不能跟他争。
魏文侯从善如流
后来,魏文侯派乐羊讨伐中山国(春秋狄人所建,又称鲜虞国。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攻下之后把其封给了儿子魏击。
有一天,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呢?大家都说:大王是仁君。只有任座说:大王得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给兄弟却封给儿子,怎么能叫仁君呢?魏文侯一听很生气,任座就赶紧跑出去了。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大王是仁君。魏文侯问:你怎么知道的呢?翟璜说:臣听说,国君仁慈的话,大臣就敢说实话。之前任座敢说实话,所以我知道大王是仁君。魏文侯一听很高兴,让翟璜叫任座回来。魏文侯亲自下堂去迎接,把翟璜当作上宾。
魏文侯用人时善于听取意见
魏文侯问大臣李克:先生曾经说:家里穷就想娶贤惠的妻子,国家乱就想纳贤良的宰相。现在我需要在魏成和翟璜中选择一人当宰相,您有什么建议啊?
李克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讨论地位高的人的事,关系远的人不讨论关系近的人的事。臣在宫门外,不敢随便乱说。魏文侯说:先生请不要推辞。
于是李克不再犹豫,说:大王您没有仔细观察。看一个人,要看他日常起居亲近哪些人、富贵之后资助哪些人、发达之后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不做哪些事情、穷困时不拿哪些东西。有这五方面就足以决定了,哪还需要问臣呢?
于是魏文侯明白了,他说:先生您回去吧,我的宰相定好了。

延伸故事
李克从魏文侯的宫里出来后遇到翟璜。翟璜问他:我听说大王召见先生问宰相的人选,到底是谁呢?李克说:是魏成。
翟璜愤然变了脸色,说:西河(西河郡,辖境相当于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的守将吴起,是我推举的;大王担忧邺地(今河北临漳西南)安危,我推举西门豹;大王想讨伐中山国,我推举乐羊;攻下中山国后,没有守将,我推举先生;大王的儿子没有老师,我推举屈侯鲋。您看看,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呢?!
李克说:您当初推举我给大王时,难道是拉帮结派为了当大官吗?大王问我谁适合当宰相,我就如实回答。我之所以知道大王一定会选魏成,是因为魏成的俸禄很高,但是十分之九给了外人,十分之一留给自己,所以他能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大王都拜他们为师;您所推举的五个人,大王只把他们当臣子。您哪里能跟魏成比呢?
翟璜一听,来回绕了几圈,向李克一拜,说:我翟璜是个没有见识的人,刚才说错话了,请先生收我为弟子。


想一想
作为一国之君,魏文侯为什么要听别人的,不听自己的呢?

吴起的悲剧

吴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跟兵圣孙武齐名。他打仗时跟士兵同吃同住,所以士兵都拼命为他作战,他也因此立下赫赫战功。他除了带兵打仗之外,还治理国政,锐意改革。可是,他的下场很惨。他的对头评价他为人刚直自负,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吧。
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当官。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人打算让吴起当主将,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人有点儿怀疑,吴起就把妻子杀了,以表明对鲁国的忠心,然后请求当主将。鲁国国君就派他当主将,结果他大破齐军。
不久后,有人对鲁国国君说吴起的坏话:吴起这个人,最开始跟着曾参学习。他母亲去世,却不回去为母亲办丧事,曾参就不愿意教他了。现在他为了当大王您的主将,又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个人真是残忍又没有德行!而且鲁国弱小,这次侥幸打了胜仗,其他诸侯就有借口打鲁国了。
吴起听说之后,害怕受到处罚,又听说魏文侯贤明,就投奔魏国去了。
用兵如神的吴起在魏国
魏文侯问李克对吴起的看法,李克说:吴起贪心,又好名利,但是他用兵如神,就算从前的战神司马穰苴(指田穰苴,齐国名将)也比不过他。
于是魏文侯就封吴起为大将,派他去攻打秦国。吴起不负所托,一连攻下秦国五座城池。
吴起当主将时,与级别最低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睡觉时连席子都不铺,行军也没有车马,自己背着粮食,与士兵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身上长了疮,吴起便帮他吸吮伤口的脓。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之后放声大哭,旁人很奇怪,问她:你的儿子只是一个士兵,吴起将军却为他吸脓,你为什么要哭呢?她说:不是这么简单啊!从前,吴起将军也给我儿子的父亲吸过脓,所以他父亲打仗时勇往直前,不久就死在战场上了。吴起将军今天又给我儿子吸脓,我不知道他将会死在哪儿,所以哭啊。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击继承了王位,就是魏武侯。
公元前387年的一天,魏武侯沿着西河顺流而下,到中游的时候,他对吴起说:山河稳固是多么美啊,这是魏国之宝啊!
吴起回答说:魏国之宝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山河险阻。从前的三苗氏(古族名),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鄱阳湖,可是不讲德行道义,结果被大禹消灭了;夏朝的桀占据的地盘,左边有黄河济水(古水名)、右边是华山、南边是伊阙山(山名)、北边是羊肠坂(指太行山上的坂道,位于山西),可是不行仁政,结果被汤放逐了;商纣王的国家,左边是孟门山(古山名)、右边是太行山、北边是常山、南边是黄河,可是也不行德政,结果被周武王杀了。由此看来,国家之宝在德行而不在天险。如果国君不修德行,船中的人都会变成敌人。魏武侯连声说好。

引申知识
五岳:中国古代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南岳衡山(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北)、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北岳恒山(原在今河北唐县西北,明代改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中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

吴起与田文论功的三个问题
魏国选宰相,选了田文。吴起很不高兴,问田文:我请求与您论论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好。吴起便问道:带领三军将士勇敢作战,士兵都不怕死,敌国不敢来进攻,这件事儿上您跟我比怎么样?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又问:领导百官、亲近万民、充实国库,这件事儿上您跟我比又怎么样?田文说:我不如您。
吴起再问:镇守西河,让秦军不敢向东进攻,韩国和赵国都跟随我们魏国,在这件事儿上您跟我比又怎么样?田文说:我不如您。
吴起便质问道:这三件事上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官职反而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回答说:君主年少,国民都疑惧不安,大臣也没有真心归附的情况下,是该选您当宰相,还是选我当宰相呢?
吴起无言以对,沉思了很久,说:该选您当宰相。
吴起中计逃亡楚国
多年以后,魏国宰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他不喜欢吴起。公叔的仆人建议道:吴起很容易除掉。他这个人性格刚直又自负。您先跟大王说:吴起是个贤人,但是魏国太小,臣恐怕吴起没有久留之心,大王何不试探把女儿嫁给他?吴起如果没有久留的心思,就一定会推辞的。您不妨找个机会跟吴起同行,让公主假装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看不起您,一定会拒绝大王的提亲,那您的计谋就成功了。
公叔就依计行事,吴起果然中计,拒绝娶公主。魏武侯当然就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吴起害怕被魏武侯除掉,就逃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很贤良,马上就任命他当宰相。吴起上任后,制定法令并严格执行,裁减官员和地位低的不合格的贵族,把省下来的钱用来抚恤战士、增强军队战斗力,不听游说之人的合纵连横之策。
很快吴起就带领楚国大军打败了南边的百越(古国名),击退了北边的三晋,攻伐了西边的秦国。诸侯们都很害怕强大的楚国,但是楚国的贵族大臣却大多很怨恨吴起,因为吴起把他们的官职革除了。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贵族大臣们趁机作乱,群起攻打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上趴着。作乱的人射箭刺杀了吴起,同时也刺中了楚悼王。
安葬完楚悼王后,楚肃王继位,他命令令尹(楚国官职名,相当于宰相)把作乱的人全都杀掉,结果满门抄斩的有七十多家。吴起虽然死得很惨,但他靠在死前拉楚悼王做垫背,也算是为自己报了仇。
魏国在魏文侯当政的时候,手下贤人很多,魏武侯继位以后,却连一个吴起都留不住。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魏文侯和魏武侯是不是有点儿这个意思?吴起跟魏武侯泛舟西河时,向魏武侯劝谏国君要修德,魏武侯非常赞同,但魏武侯有没有真正做到呢?

想一想
吴起打仗用兵如神,为什么还会中公叔的计呢?



国本来是周朝远离中原的一个偏僻诸侯国,不太受其他诸侯国重视。战国初期,秦国地位不高,新继位的秦孝公很不满这种局面,发誓要让秦国强大起来。所以他积极招揽人才,终于找到了商鞅。而商鞅也确实不负所托,经过十六年的变法,把秦国建设得越来越强大,诸侯都来朝贺。商鞅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标志性改革家,激励了后来者。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写了一首题为《商鞅》的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商鞅的赞颂之情。
在这个故事里,商鞅的思维方式极为创新,他说:成功的人都是跟大众不一样的,不会跟大众去商量。所以,圣人如果要强国的话,不会沿用以前的老路。他在变法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立木赏金、奖励军功、惩罚私斗、设立郡县、统一度量衡等。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商鞅的大胆创新,不走寻常路。

3
成功的改革家商鞅
[BT1X]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历史创造思维

魏惠王不重用商鞅

商鞅一开始在魏国丞相公叔痤的手下做事,公叔痤虽然知道商鞅很有才能,但一直没跟魏惠王提起过他。后来公叔痤病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可是魏惠王却以为公叔痤病糊涂了,没把商鞅放在心上。商鞅就去了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如果魏惠王当初听从公叔痤的建议,商鞅变法也许会发生在魏国吧。
公元前362年,刚刚21岁的秦孝公成为秦国的新国君。
当时黄河、崤山(位于河南西部)以东有六个强国,分别是燕、赵、韩、魏、齐、楚;淮河、泗水(位于山东西南部)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其中楚国、魏国跟秦国接壤。魏国和楚国觉得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把秦国看作夷狄,也就是野蛮人,很排斥秦国,不让秦国参加他们的会议。于是秦孝公很愤怒,发誓要好好治理国家,让秦国强大起来。
秦孝公招贤
秦孝公下了一道招贤令:从前我的先祖秦穆公,在岐山(古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和雍城(春秋时秦都,在今陕西凤翔县南)之间努力治理国家,往东平定了晋国的动乱,划定了黄河的边界;往西在野蛮人中称霸,地盘扩大了上千里;周朝天子都对秦国委以重任,诸侯也都前来朝贺,为我们子孙后代开创了伟业。可是后来的几任国君做得不好,国家内忧外患。三晋夺去了我们先祖黄河以西的地盘,真是莫大的耻辱。到我的父亲秦献公继位,他安抚边境,迁都到栎阳(古县名,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武屯乡古城),打算东伐,恢复秦穆公时期的地盘,执行他的政令。寡人思念先王未竟的遗志,常常感到痛心。如果我的门客和大臣能出奇招让秦国变得强大,我一定让他做大官,还给他封地。
卫国的公孙鞅听到后,就从魏国到了秦国。
魏惠王杀贤
公孙鞅是卫国王室的远亲后裔,所以人们又叫他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封他为商君,又被称作商鞅。公孙鞅喜欢研究法家的学问。他在魏国时,曾给丞相公叔痤办事。
公叔痤发现他很有才能,但是还没来得及跟魏惠王举荐。后来公叔痤生了重病,魏惠王前去探望他,问他:如果您不幸去世,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手下的公孙鞅虽然很年轻,却是个奇才,希望大王把国家托付给他。魏惠王听完没有说话。
公叔痤又说:大王如果不听我的建议,不重用公孙鞅,那就请务必杀掉他,千万不要放他出魏国。魏惠王答应了。
公叔痤又马上唤来公孙鞅,向他道歉:我先为国君尽忠,然后才考虑你,所以先跟大王说要么重用你,要么杀掉你,然后才告诉你。请你赶紧逃跑吧!公孙鞅回答说:大王如果不采纳你的意见重用我,又怎么会采纳你的意见而杀掉我呢?所以公孙鞅就没逃跑。
果然,魏惠王从公叔痤那儿出来后,跟随从说:公叔痤病得太重了,太可悲了!一边跟寡人说要把魏国托付给公孙鞅,一边又跟我说要杀掉公孙鞅,这让我怎么做呢?

公孙鞅在魏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这才到了秦国。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介绍,见到了秦孝公。
公孙鞅跟秦孝公谈了一番富国强兵之术,秦孝公非常高兴,就跟他商议国事。

想一想
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为什么魏惠王却说公叔痤病得太重?公叔痤推荐的时机有没有问题呢?如果他在健健康康的时候推荐,结果会不会不同呢?

商鞅变法

商鞅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开始大张旗鼓地变法,但是他遭到来自官员和百姓的阻力。他不为所动,强力推行新法,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胡萝卜,终于变法成功。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的变法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他准备推行新的法令。这个消息一传出,很多贵族大臣都一起反对。
公孙鞅就跟秦孝公说:老百姓一开始都是想不明白的,只有到最后变法成功了他们才会高兴。成功的人都是跟大众不一样的,不会跟大众去商量。所以,圣人如果要强国的话,不会沿用以前的老路。
大臣甘龙不同意,他说:不是这样。按以往的办法办事,官员熟悉,老百姓也会很安心。
公孙鞅说:常人安于现状,学者局限于自己所知道的范围,这两类人只适合于遵纪守法,不能跟他们讨论超出现成方法之外的东西。聪明人制定法规,蠢人受制于法规;贤良的人变更礼仪,不贤的人只会拘泥于礼仪。秦孝公听了连声说好,马上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的条令。
制定的法令大概是这样的:
把民众分成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互相监督;告发别人做坏事的跟上阵杀敌的人一样赏赐,隐藏不告的人跟上阵投降的人一样处罚。
立下军功的人,按军功授予爵位;私下争斗的人,按严重程度处以刑罚。
老百姓都要努力干活儿,种田收获粮食多的、养蚕织布多的,减免他们的赋税;不好好干活儿又懒惰而变穷的人,处罚他们当奴隶。
国王的亲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继承爵位。
规定爵位的尊卑等级,分配的田地、仆人、衣服各不相同。
有功之人就给他荣誉,无功之人就算有钱也不给他荣誉。
稳步推行新法
公孙鞅的法令制定好之后,没有马上颁布,他担心民众不信服,就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对围观的百姓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十金。老百姓都感到很奇怪,没有一个人去搬木头。
公孙鞅就又下了一道命令: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大着胆子去搬了,公孙鞅马上赏给他五十金。然后,公孙鞅正式下令变法。
新法施行一年后,秦国民众几千人到国都去反映新法施行起来不方便。就在那时,太子犯了法。公孙鞅说:新法不能施行,是因为上层的人犯法后不按法令执行。太子是大王的继承人,不能处罚,只能处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秦国人一看太子的老师都被处罚了,第二天就开始遵纪守法了。
公孙鞅的新法施行了十年之后,秦国变得路不拾遗,山上也没有盗贼;民众勇于为国打仗,但是不敢私下争斗,国家治理得很好。一开始说新法施行得不方便的那些秦国人,来到国都改口说新法施行得很方便。
公孙鞅说:这些都是扰乱变法的人!就把他们流放到边境,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变法了。
公元前350年,公孙鞅在咸阳盖起宫殿,把秦国都城从雍城迁到咸阳。他命令百姓父子兄弟不得混住一堂;将各个小乡合并为一个县,县里设置县令、县丞,全国共有三十一个县;废除了井田(相传是殷周时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土地划作井字形,故名),开辟了阡(qiān)陌,并且制定了体积、重量和长度的标准。
公元前343年,周显王给秦孝公授勋,诸侯们都来庆贺。秦孝公重用公孙鞅变法十六年后,终于恢复了当年他的先祖秦穆公的荣光。

引申知识
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人们占有土地的形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迄今出现的土地制度有: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五种基本形式。其中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属土地公有制,其余三种属土地私有制。


想一想
公孙鞅为什么要在国都的南门立一根木头?

商鞅的成功和失败

商鞅在治理好秦国的内政后,开始向外扩张,首当其冲的就是魏国他曾经效力过的地方。他以欺骗的手段打败了魏国,被秦孝公封为商君,达到人生巅峰。但是,秦孝公死后,商鞅跟着就败亡了。盛极而衰,可悲可叹。
三年后(公元前340年),公孙鞅跟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好像一个人有心腹大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这么说呢?魏国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占了崤山以东的地利。形势有利的话,魏国就向西侵略秦国;形势不利的话,魏国就向东扩张。现在大王贤德,国家强盛;而魏国之前大败于齐国,诸侯都背叛魏国,这个时候是讨伐魏国的好时机。魏国打不过秦国,一定会向东转移。然后秦国就可以占据黄河、崤山,向东制约诸侯,这是帝王大业啊!秦孝公欣然同意,派公孙鞅带兵攻打魏国。
公孙鞅立功获得巨大封赏
魏惠王派公子卬带兵抵抗公孙鞅。两军一对阵,公孙鞅就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我从前跟公子关系不错,今天各为其主,我不忍心攻打你。我们可以见面签订盟约,开开心心喝个酒,各自收兵,让秦国、魏国的民众安心。
公子卬觉得很好,就跟公孙鞅见面,签订盟约,喝酒畅饮。不料公孙鞅埋伏了士兵,偷袭公子卬,借机攻打魏军,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
魏惠王害怕了,把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认输求和,还把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位于今河南开封)。魏惠王事后叹息道:我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啊!
公孙鞅立下这个大功后,秦孝公赏给他十五座城邑,封他为商君。
商鞅的悲剧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惠文王从前的老师公子虔告发商鞅图谋造反,秦惠文王就派人去抓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人不接纳他,他又返回自己在秦国的封地。后来他被秦惠文王派来的军队杀死了,还被五马分尸,连带他一家上下也被杀死了。
当初,商鞅担任秦国丞相时,法律很严酷,处决的犯人流的血把渭水(指今黄河中游支流渭河)都染红了。他当丞相十年,很多人都怨恨他。
商鞅问他的一个熟人赵良:您看我治理秦国,跟五羖大夫百里奚比,谁更贤良?
赵良说:一千人随声附和,不如一个人说真话。我如果说真话,请您不要杀我,可以吗?
商鞅说:没问题。赵良于是说:五羖大夫百里奚是楚国的底层人士,秦穆公把他从底层提拔上来当丞相。他当了六七年丞相,向东讨伐郑国,三次为晋国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他当丞相的时候,累了不坐车,热了不张伞。出行时,没有随从车,也没有护卫。五羖大夫百里奚死的时候,秦国百姓都为之痛哭,儿童不唱歌,舂米的人不捣杵。但是今天您呢,通过宠臣景监介绍而当上大官,之后就欺压贵族,伤害百姓。公子虔已经八年闭门不出。您又杀了祝欢,在公孙贾脸上刺字。《诗经》中说,得到人们支持和拥护的就会兴盛,失去人们支持和拥护的就会灭亡。您的所作所为,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做法啊。您出门时,后面的车和随从全副武装,一项没准备好您就不出门。《尚书》中说,靠道德的人兴盛,靠力气的人灭亡。您的所作所为,不是靠道德啊。您现在危险得就像早上的露水,而您还在贪图封地的财富,把持秦国的朝政,积蓄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驾崩,秦国想要报复您的人难道会少吗?
可惜商鞅并没有听进去,过了五个月他就大难临头了。

商鞅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成功的改革家,在他手里,秦国慢慢强大起来,成为战国各诸侯国里举足轻重的存在。
商鞅能够长期专注于变法这一件事,虽然在魏国不受重用,但是并不气馁,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在秦国获得了大展身手的好机会,经过十六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他的变法大业。
古往今来,成功者虽然各种各样,但是他们的共同点之一可能就是能够长期坚持。
但是,商鞅的下场很悲惨,主要原因是他强力变法损害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这可能是变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如果商鞅能够及早认识到这一点,听从赵良的劝告,也许就能避免悲剧了。

想一想
商鞅为什么不听赵良的劝告呢?



国时期,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靠游说各诸侯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被称为纵横家。一派的观点是合纵,就是联合诸侯国对抗秦国;另一派的观点是连横,就是跟着秦国攻打其他诸侯国。苏秦属于合纵派,张仪属于连横派。他们俩是同学,虽然他们的政治主张完全对立,可是他们俩关系很好,互相提携,纵横天下,终于成就一段佳话。
在这个故事里,苏秦和张仪作为同学,私人关系很好,在政治上却针锋相对。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司马光和王安石身上,他们私下是好朋友,但是政见相左。苏秦和张仪、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妥善地处理了他们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辩证思维,不是说政敌就一定要斗个你死我活,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4
苏秦和张仪
纵横天下
[BT1X]对立和统一,学会历史辩证思维

苏秦锋芒初露,说服燕文公和赵肃侯

纵横家不带一兵一卒,最大的资本就是巧舌如簧。苏秦在说服燕文公和赵肃侯的过程中,雄辩滔滔,具体分析了燕国和赵国的形势,听起来有理有据,一举打动了燕文公和赵肃侯的心。所以,要说服、打动别人,一定得拿出事实根据,不能光讲大道理。
苏秦(战国时纵横家)是洛阳人,他最开始去秦国游说秦惠文王,谈论兼并天下之术,但是秦惠文王没有采纳。
苏秦就去燕国游说燕文公,他说:燕国之所以没遭到攻击,是因为有赵国在燕国南边做屏障。秦国如果要进攻燕国,得跑上千里;赵国如果要进攻燕国,却只需要走上百里。不担忧百里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威胁,这样不对吧?所以我希望大王跟赵国搞好关系,联合一体,那燕国就没有祸患了。燕文公觉得很有道理,就给苏秦安排了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之时,崤山以东的强国莫过于赵国,秦国最忌惮的也莫过于赵国。但是秦国不敢大举进攻赵国,因为害怕韩国和魏国在后边进攻秦国。秦国如果要进攻韩国和魏国,中间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挡,秦国很容易就能蚕食韩国和魏国的国土,甚至打到国都去。韩国和魏国打不过秦国,一定会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降伏了韩国和魏国后,赵国的大祸就临头了。我察看了天下的地图,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的士兵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一体,合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一定打不过。那些鼓吹连横的人却想让诸侯割让土地给秦国。他们的计划如果成功了,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完全不顾国家遭受秦国的祸害,所以他们日夜想着利用秦国的强大来恐吓诸侯,让诸侯割让土地。我请求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对抗秦国,各国在洹水(今河南北境,安阳河)结盟,订一个约定:如果秦国进攻某一国,其他五国要各自出精兵,或者打秦国,或者去救援。一旦不遵守约定,其他五国要一起讨伐它!诸侯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秦国一定不敢出函谷关为害崤山以东的六国。赵肃侯一听非常高兴,热情款待苏秦,给他很多赏赐和荣耀,派他去游说其他诸侯。
这个时候,秦国派犀首(官名)进攻魏国,打败了魏国四万军队,活捉了魏将龙贾,夺取了雕阴(位于今陕西甘泉县南),而且打算继续向东进兵。
苏秦担心秦兵打到赵国,从而搞垮联合的约定,就想到激怒张仪,让他去秦国。
苏秦和张仪的情谊
张仪是魏国人,同苏秦一起跟着鬼谷先生(战国时楚国人,长于纵横捭阖之术)学习纵横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学成后,去游说诸侯,可是没有遇到欣赏他的人,被困在了楚国。
苏秦就请他前去见面,但是又故意羞辱他。张仪很生气,想到诸侯中只有秦国能对付赵国,就去了秦国。
苏秦偷偷派人给张仪资助金钱,张仪因而得以见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听张仪谈论天下大事,很高兴,就让他当客卿。
于是苏秦派的人向张仪告辞,说:苏君担心秦国进攻赵国而搞垮联合的约定,他觉得只有您能够在秦国掌大权,所以激怒您,又派我偷偷给您钱,这些都是苏君的计谋啊。
张仪明白了苏秦的计谋,叹道:啊!我中了计还不知道,我远远比不上苏君啊!请您代我向苏君致谢。苏君掌权时,我什么也不会说的!

延伸故事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学成后到魏国当将军,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请孙膑到他那里去。孙膑来了之后,庞涓找了个罪名弄断了孙膑的两条腿,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后来,齐国的使者到魏国来,偷偷将孙膑带出,逃到了齐国。孙膑被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了庞涓。


想一想
苏秦和张仪是同学,他们的关系很好,而孙膑和庞涓也是同学,为什么他们却打得你死我活?

苏秦纵横天下,却没风光多久

苏秦接连说服韩王、魏王、齐王、楚王,成为六国的合纵长,身佩六国相印,风光无限。可是这份风光没多久就散了,苏秦也落得个身首异处。他分析六国形势头头是道,对自身的形势却看得没那么清楚。
苏秦安排完张仪后,就去韩国游说韩宣惠王,他说:韩国方圆九百余里,军队数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是韩国出产。韩兵用脚射弩,连发百次都不停。以韩兵的勇猛,穿坚甲、开劲弩、带利剑,以一当百,不在话下。可是大王要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要求大王割让宜阳(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成皋(在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西)。今年满足了秦国,明年秦国又会要求新的割地。如果答应秦国,可是没有土地割让了;不答应秦国,又前功尽弃,成为后面的祸患。而且大王的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求无限,以有限的土地应对无限的欲求,这就是结下怨恨和灾祸啊。还没打仗就已经丢掉了土地。俗话说,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以大王的贤明,带领强大的韩兵,却当又脏又臭的牛屁股,我真是为大王感到羞耻。韩宣惠王果然被他说服了。
苏秦又马不停蹄去游说魏王:大王的地盘方圆千里,表面上很小,但是田地、房屋无数,人民、车马众多,日夜不绝,好像有三军将士一样。我认为大王的国家不比楚国小。听说大王的军队有七十万人、战车有六百辆、马有五千匹,您却听群臣的言论,要向秦国俯首称臣。为请大王深思熟虑,赵王派我前来,跟您签订盟约,请大王下命令吧。毫不意外,魏王也被苏秦说服了。
苏秦继续行动,下一步他去游说齐王,对其说道:齐国四面都是险阻,方圆有两千余里,军队有数十万,粮食堆得像山一样。军队战斗力强,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临淄这个地方很富有,人多、车多,光那里的士兵就有二十一万。韩国、魏国之所以很怕秦国,是因为跟秦国接壤。出兵就是正面交锋,不到十天就能决定生死存亡。韩国和魏国如果能战胜秦国,自己也会损失一半兵力,难以再守卫四方;如果战败,那国家就要灭亡了。所以韩国和魏国对跟秦国打仗一事很慎重,很轻易就会向秦国俯首称臣。可是秦国要攻打齐国就不一样了。秦国需要经过韩国和魏国的地盘,借助卫国阳晋(在今山东郓城县西)的道路、亢父(在今山东济宁市南)的险阻,车不好走,马也不能并行。只需要百人守住险阻,就算千人也不敢通过。秦国想深入也得顾及后面,因为怕韩国和魏国从后面攻打。所以秦国一直虚张声势却不敢进攻,明显是祸害不了齐国的。如果大王不看准这一点,却想着向西对秦国俯首称臣,这都是因为群臣的过错。今天,大王不必向秦国俯首称臣,而有强国之宝,所以我请求大王再好好考虑考虑。于是齐王也欣然同意了。
苏秦顾不上休息,又跑去西南方的楚国,跟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国,方圆六千多里,军队上百万、战车上千辆、战马上万匹,粮食能支撑十年,这是称王称霸的资本啊。秦国最忌惮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楚国弱,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我给大王出主意,不如联合其他国家以孤立秦国。我请求让崤山以东的国家听从大王的诏令,训练士兵为大王所用。如果联合起来,诸侯就会割让土地给楚国;如果诸侯投靠秦国,就会导致楚国割让土地给秦国。这两个计划差别太大了,大王选择哪个呢?楚威王一听也明白了。于是苏秦顺理成章成为六国联合的盟约长,同时担任六国的丞相,他一路向北回到赵国,随从的车辆队伍像国王出行那么隆重。
合纵被瓦解
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犀首(官名)去威胁齐国和魏国,与两国约定一起去攻打赵国,这样就能拆散六国联合。
赵肃侯慌了,怪罪苏秦。苏秦也害怕,就请求出使燕国,计划报复齐国。可是苏秦一离开赵国,六国联合就破裂了。赵国人决开大堤用黄河水灌入齐国和魏国的军队阵地,齐国和魏国就退兵了。
苏秦的结局
苏秦在燕国待了几年之后,与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文公的儿子燕易王知道了。苏秦很害怕,就跟燕易王说:我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变得地位重要,但是在齐国能使燕国变得地位重要。
燕易王同意了,就假装给苏秦定了一个罪名,逼苏秦逃到齐国。齐宣王让苏秦当客卿,苏秦劝说齐宣王修宫殿花园,目的是消耗齐国国力,完全是为了燕国。过了七年,公元前317年,齐国大夫与苏秦争宠,派人把苏秦刺死了。苏秦纵横天下十几年,非常风光,可惜最后的结局有点儿惨。

想一想
苏秦是怎样为每个国家分析各自优势的?你能归纳一下他的话术吗?为什么苏秦一离开赵国,六国联合就破裂了?

魏国人张仪当秦国丞相

张仪是魏国人,当了秦国的丞相,马上就对魏国不客气,又打又骗。而对秦国他就很忠心,心心念念的是秦国的称霸大业。但是,他虽然能言善辩,却也有辩不过别人的时候。
虽然张仪之前说只要苏秦在位,他就保持沉默,但实际上他在秦国并没有当哑巴。
公元前328年,秦国公子华和张仪带兵围困并且夺取了魏国的蒲阳(地名,蒲水之北,在今山西隰县)。张仪跟秦惠文王建议把蒲阳还给魏国,还派公子繇去魏国做人质。张仪也去了,他跟魏惠王说:大王您看,秦国待魏国很好啊,魏国不可以对秦无礼。
于是魏国把上郡(郡名,在今陕西榆林)的十五个县割让给秦国表示感谢,张仪回到秦国就当了丞相。
过了四年(公元前324年),张仪又带兵攻打魏国,夺取了陕(今河南陕县西南)这个地方。
第二年,张仪跟齐国和楚国的丞相在啮(ni)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回来之后秦惠文王免去了他的丞相职务。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错误,而是派他去魏国当丞相。
张仪到了魏国后,想让魏惠王向秦国俯首称臣,然后让诸侯仿效,但是魏惠王不听。于是秦惠文王讨伐魏国,夺取了曲沃(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市西)。秦惠文王暗中给张仪各种待遇。
公元前317年,在苏秦死后,张仪对魏襄王说:魏国地盘不过方圆千里,军队不过三十万,国土都是平原,没有名山大川的险阻,用不下十万的兵力驻守在楚、韩、齐、赵四国边境,魏国就是一个战场啊。诸侯在洹水签订盟约,结为兄弟。看起来关系很坚固,可是亲兄弟还有为了争钱财而互相杀戮的。靠重复苏秦以前的计谋,明显是不成的。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秦国马上会派兵进攻河外(战国时,秦国以黄河以东为河外,魏国以黄河以西为河外),占据卷衍(今河南原阳西南原武西北)、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夺取阳晋,那赵国就不能往南、魏国就不能往北,道路切断了,大王的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想一想,而且我也想退休回秦国去了。
魏襄王于是撕毁盟约,让张仪回秦国。张仪一回去,就官复原职,又当了秦国丞相。
关于霸主之业,张仪和司马错有不同看法
一年以后(公元前316年),巴国(主要分布在今渝、鄂交界地带)和蜀国(分布在今四川中部偏西)两国打仗,都向秦国告急。秦惠文王打算讨伐蜀国,可是觉得道路险阻,韩国又来骚扰,有些犹豫不决。
司马错(秦国将领)也建议讨伐蜀国,但张仪建议讨伐韩国。秦惠文王让他们各自说说理由。
张仪先说:跟魏国和楚国搞好关系,派兵攻下新城(韩地,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阳(今河南西部、洛河中游);逼近周朝都城,挟持天子,号令天下,天下不敢不听,这才是霸主之业。我听说,在官场争夺名誉地位,在市场争夺钱财利益。现在周朝王室,就是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可是大王不去争,却去找野蛮人争斗,这距离霸主之业也太远了!
司马错反驳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让国家富有,务必扩大领土;要让军队强大,务必让民众富有;要称王称霸,务必提高道德修养。这三者都具备了,自然就能称王称霸。现在大王领土小、民众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容易做到的事。蜀国是西边的偏僻国家,是野蛮人的首领,而且国政很混乱,如果秦国去攻打,就好像豺狼去追羊群。夺取蜀国的土地,足以扩大领土;夺取蜀国的财富,足以富裕民众,而且不需要付出伤亡就能降伏蜀国。这样夺取一国,而天下却不会认为我们很残暴;获得很大的利益,而天下又不觉得我们很贪婪,这真是一件得名又得利的好事,而且还能得到平定暴乱的美名。反过来,如果去攻打韩国,挟持天子,这是恶名;未必有利,还落得不义的名声,太危险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朝是天下的朝廷,而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周朝知道将要失掉九鼎,韩国知道将要失掉三川(韩国地名,因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水三条河而得名。大致在河南洛阳地区),那它们一定会联合起来,还会找齐国、赵国、楚国和魏国帮忙。把九鼎给楚国,把土地给魏国,大王您没办法阻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攻打韩国很危险,不如攻打蜀国更安全。
于是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起兵伐蜀。十个月就拿下蜀国,把蜀王贬为蜀侯,秦惠文王派陈庄(秦国官员)去当蜀国的丞相。蜀国成为秦国的附属国后,秦国更加强大富有,便开始轻视其他诸侯了。

想一想
张仪是秦国丞相,秦惠文王很信任他,但是为什么在讨伐蜀国的问题上,秦惠文王没有听取张仪的意见,而听了司马错的意见?

张仪欺骗楚怀王

纵横家都辩才无碍,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但是他们的话里有真实,也有谎言。楚怀王分不清张仪的真实与谎言,接二连三地上当。所以,明辨真假很重要,特别是当真假掺杂在一起的时候。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打算攻打齐国,但是顾忌齐国和楚国是盟国,就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第一次骗楚怀王
张仪对楚怀王说:大王如果能听我的跟齐国绝交,我就将商于的六百里地献给大王,而且把秦国的美女嫁给大王。秦国和楚国结为姻亲,做长久的兄弟之国。
楚怀王一听很高兴就答应了,群臣也很高兴,只有陈轸(战国时楚国人,往返于楚、秦两国,一度为秦相、楚相)表示哀悼。
楚怀王大怒,质问陈轸:寡人不用打仗就白得六百里地,你为什么哀悼?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在我看来,大王得不到商于的土地,而齐国会和秦国结盟。齐国和秦国结盟的话,楚国的祸患就来了!
楚怀王问:这是什么缘故呢?陈轸说: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有齐国。现在跟齐国绝交,楚国就孤立了,秦国为什么要给一个孤立国六百里地呢?张仪回秦国后,一定会不认账的。这样的话,大王北边跟齐国绝交,西边又生了秦国的祸患,两国的军队一定会一起来打我们。您不如假装跟齐国绝交,私底下还是跟齐国结盟,派人跟着张仪去秦国。如果张仪真的给了我们土地,我们再跟齐国绝交也不晚。
可是楚怀王听不进去,他说:你不要再说了,且看寡人得地!于是楚怀王把丞相大印授给张仪,还给他很多赏赐。同时关闭了通往齐国的关卡,跟齐国绝交,还派一个将军跟随张仪回到秦国。
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不小心从车上掉下来,三个月不能上朝。楚怀王听说之后,自言自语道:张仪觉得寡人跟齐国绝交做得还不够吗?于是他派宋遗(楚国勇士)借了宋国的兵符,过关北上去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转身向秦国俯首称臣,于是齐国和秦国结成联盟。张仪这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问道: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这儿到这儿,方圆六里。
使者大怒,回楚国向楚怀王汇报。楚怀王也大怒,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提个建议吗?攻打秦国不如割让给秦国一块土地,然后与秦国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我们虽然割让土地给秦国了,但是可以从齐国那儿得到补偿。现在大王已经跟齐国绝交,又去责怪秦国欺骗我们,秦国和齐国一定会联合起来攻打我们,我们一定损失惨重!可是楚怀王不听,他派屈匄(楚国大将)带兵攻打秦国,而秦国也发兵迎战。
张仪再入楚国骗楚怀王
两年后(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告诉楚怀王,希望以秦国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之外的土地交换楚国黔中(今湘西、鄂西南一带)的土地。楚怀王还记恨着被张仪欺骗,就对使者说:寡人不愿交换土地,只想得到张仪,若能得到张仪,寡人愿意献上黔中的土地。
张仪听说之后向秦惠文王提出愿意去楚国。秦惠文王问:楚王一心一意要抓住先生,你为什么要去呢?张仪说:秦国强而楚国弱,有大王在,楚王不敢把我怎么样。而且我跟楚国宠臣靳尚(楚国大夫)关系很好,靳尚又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关系很好,郑袖的话,楚怀王没有不听的。
张仪去了楚国,楚怀王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靳尚对郑袖说:秦惠文王很喜欢张仪,要用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六县和美女来赎回张仪。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那秦国美女一定会显贵,夫人就要被贬斥了。
于是郑袖日夜跟楚怀王哭诉,说:臣子不过是各为其主。如果杀了张仪,秦国必定大怒。臣妾请求把我们母子都迁到长江以南,免受秦国的鱼肉。楚怀王没办法,就赦免了张仪,还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张仪趁机对楚怀王说:搞六国联盟的人就像带着羊群去攻打猛虎,明显是不能成功的。现在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带着韩国和魏国一起攻打楚国,楚国就危险了。秦国西边拥有巴国和蜀国,开动船队带着粮草,顺着岷江(长江上游支流,在四川中部)而下,一天能走五百多里,不用十天就能占据扞(gǎn)关(今重庆奉节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那黔中、巫郡(今四川巫山县)就不再是大王的地盘了。秦国举兵出武关,您北边的土地就丢失了。秦兵攻打楚国,三个月就够了;而楚国等诸侯的救援,至少要半年。就为等待这些弱国的救援,而忘了强秦的祸患,我不能不为大王担心啊!大王如果能听我的,就请跟秦国结为兄弟之国,不再互相攻击。
楚怀王已经得到张仪,又舍不得黔中的土地,就听从了张仪的建议。

想一想
张仪一再欺骗楚怀王,你对他们俩有什么评价?

张仪纵横天下

张仪跟苏秦一样,游说六国,只不过他的目的是让六国跟着秦国走。他也摆事实、讲道理,可是得出的结论却跟苏秦正相反。这里边的玄机到底是什么呢?是事实有问题,还是道理有问题,抑或是张仪有问题?
张仪又跑去韩国,跟韩襄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种的粮食只有菽(豆类)和麦,国家的粮食储备不够支撑两年,军队不过二十万。秦国军队却有百余万,跟崤山以东各国的军队打仗时,轻松就能打赢。如果秦国打韩国这样的弱国,就好像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韩国必定不能幸免。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秦兵马上占据宜阳,堵住成皋,大王的国家就分裂了,宫殿和花园就不再属于大王了。我为大王考虑,不如侍奉秦国而攻打楚国,既把祸患转给楚国,又让秦国高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于是韩襄王被他说服了。
张仪回来向秦惠文王汇报,秦惠文王很高兴,封给他六座城池,还给了个称号叫武信君。
武信君张仪顾不上休息,又去东边的齐国游说齐宣王:搞六国联盟的人必定跟大王说,齐国有三晋(赵、魏、韩)作为屏障,地方大、人口多,兵强士勇,就算有一百个秦国,也对齐国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们说得对,却不考虑实际情况。如今秦国和楚国结为姻亲,成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宜阳给秦国;魏国献河外给秦国;赵王去朝见秦惠文王,割让河间(今河北献县、河间、青县、泊头等市县地,以在两河之间而名)给秦国。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派韩国和魏国进攻齐国南边,派赵国渡过清河(战国时介于齐、赵两国间,源出今河南内黄县南,下游不详),威胁博关(今山东茌平县西北),那临淄和即墨就不再是大王的地盘了!到齐国被攻打的时候,大王想侍奉秦国也来不及了!齐王于是也被说服了。
张仪继续行动,向西去游说赵王:大王统率天下以对抗秦国,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名响彻崤山以东,敝国也很害怕,于是训练士兵,耕田积粮,小心防备大王,怕大王来找秦国的麻烦。今天我们吞并了巴、蜀两国和汉中,包围了周朝,守住了白马渡口(今河南滑县东北)。秦国虽然很偏僻,但是对赵国早就心怀愤怒了。今天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打算渡河去邯郸,跟赵国打一场,先派我作为使者通知您。如今,楚国和秦国成为兄弟之国,韩国和魏国已经向秦国俯首称臣,齐国献上了鱼盐之地(泛指沿海地区),这就相当于砍断了赵国的右肩膀。断了右肩膀还要跟人争斗,失掉了同党而独居,还可能没有危险吗?现在秦国派了三支军队,一支堵住午道(指纵横交错的路),通知齐国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东边;一支军队驻扎在成皋,带着韩国和魏国军队驻扎在河外;一支军队驻扎在渑池,约定四国联合一体进攻赵国,打败赵国后就瓜分土地。我为大王打算,不如跟秦王见面订个盟约,成为兄弟之国。赵王一听也答应了。
张仪接着一路向北去燕国,跟燕王说:现在赵王已经去朝见秦王,献上河间给秦国。大王如果不侍奉秦国的话,秦国马上派兵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乡古城村西古城)和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让赵国进攻燕国,那易水(今河北西部)和长城都不再属于大王了。而且如今齐国、赵国对秦国来说,就像郡县一样,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大王侍奉秦国,就不再有齐国和赵国的威胁了。燕王一听害怕了,便向秦国求和,并献给秦国常山之尾的五座城。

引申知识
根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自于险要之地修筑长城。《左传》∶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年间,前后修筑长城达十八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总长六千七百千米,大部分至今基本完好,为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

张仪游说六国的成果很快被瓦解
张仪胜利完成任务,回秦国汇报,还没到咸阳,秦惠文王驾崩,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在当太子时,跟张仪关系不好,所以他一继位,大臣都在秦武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关系不好,就都背叛秦国,恢复了六国联盟。
公元前310年,张仪对秦武王说:我为大王打算,东方起了变故,大王可以趁机多得土地。我听说齐宣王很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齐国一定会讨伐。我请求去魏国,那么齐国一定会讨伐魏国。齐国、魏国交战相持不下,大王趁这个机会讨伐韩国,挟持周天子,这是称王的大业啊!
秦武王同意了张仪的提议,而齐宣王果然去讨伐魏国,魏襄王很害怕。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心,我去让齐国罢兵。
张仪于是派他的手下去楚国,让楚国派了个使者去跟齐宣王说:大王攻打魏国是把张仪托付给秦国啊!齐宣王问:为什么呢?楚国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时,跟秦王定了个计策,要齐国和魏国打仗,秦国趁机夺取三川。如今大王果然讨伐魏国,这样的话大王对内消耗国力,对外攻打盟国,正好让秦王更信任张仪。
齐宣王一听很有道理,就撤军回去了。张仪在魏国当了一年丞相就去世了,他的故事也就画上了句号。比起苏秦,他的结局还是很圆满的。
纵横家们的资本
苏秦和张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天下,能言善辩是他们最大的资本。
张仪曾经在楚国被人怀疑偷玉璧,遭到严刑拷打,但是他始终不承认。被放回家后,他的妻子埋怨他不该到处游说,要不然也不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可是张仪并不在乎,问他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他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那就够了!这个故事记录在《史记张仪列传》里,有兴趣的话不妨去看看。
苏秦和张仪跟鬼谷先生学的就是纵横术,他们也完全明白自身的优势所在,在游说诸侯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长处,动动嘴皮子就左右了天下大势。

想一想
苏秦和张仪都纵横天下,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他们的结局会大不一样?



国四公子是战国时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几乎都出身王族,手下养了很多门客,为他们出谋划策。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依靠手下的门客,对外抵抗秦国,对内治理国政,深刻地影响了战国历史的走向。
在这个故事里,战国四公子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放下身段,充分尊重他们的门客,发挥门客的聪明才智与特异技能。但是,这四人也有不同,特别是春申君黄歇,他虽然养了三千门客,这些门客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请横向比较一下战国四公子,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吧。

5
战国四公子的用人方法
[BT1X]相同中有不同,培养历史发散思维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

孟尝君出身比较低微,他能从四十多个兄弟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能力出众,善于待人接物。后来,他能够逃脱秦王的魔爪,是因为他养的门客的奇特技能帮助了他。北宋的王安石写过一篇《读孟尝君传》,可以找来读一读,看看王安石是怎么看孟尝君的。
齐威王把薛地(今江苏睢宁北)封给田婴,给他一个称号叫作靖郭君。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名叫田文,是地位比较低的小妾生的。
田文很聪明,他劝父亲田婴花钱供养贤士。田婴觉得田文很不错,就让他主管家里的事情,招待宾客。这些宾客都争相称赞田文,劝田婴让田文继承家业。
后来,田婴去世,田文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称号为孟尝君。孟尝君田文招揽来自各地的游士和有罪逃亡的人,盛情款待他们,救助他们的亲戚。
在孟尝君府里吃饭的人常常达到数千人,每个人都觉得孟尝君对自己很好,所以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
司马光对孟尝君养士的看法
司马光对孟尝君养士有过这样的评论:君子供养贤士,是为了老百姓。往大了说,是有利于天下;往小了说,是有利于一国。养一人而惠及万人,才是养贤人的正道。可是孟尝君养士,不管这些人是好是坏,他花着齐国国君给的俸禄,养自己的私党,彰显自己的虚名;对上是侮辱国君,对下是损害百姓,这是最坏的坏人,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你怎么看待孟尝君招待客人的做法呢?
孟尝君虚心接纳意见
孟尝君曾经去楚国做相国,楚怀王赠了他一张象牙床。楚怀王派人把象牙床去送给孟尝君,但是这个人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我送的时候不小心碰坏了,我就算卖老婆孩子也赔不起啊。您如果能有办法让我不用去送象牙床,我就送您一把祖传宝剑。
公孙戌答应了,他去见孟尝君,说:小国之所以都请您去当丞相,是因为您能帮助穷人,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所以大家都很佩服您的仁义和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象牙床这么贵重的礼物,那您还没去的国家该怎么招待您呢?
孟尝君明白了,就没有接受象牙床。公孙戌一看自己的目的达成了,便快步走向房门,此时孟尝君却把他叫了回来,问他:您为什么脚抬得这么高,这么高兴呢?公孙戌就把实情跟他说了,于是孟尝君通知他的门客:如果有谁能扬我的名,避免我犯错误,还能从别人那儿得到宝物的,马上来给我提意见!
关于这件事情,司马光非常赞赏,他表扬孟尝君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孟尝君说过只要提的意见是好的,哪怕提意见的人是为了得到宝物,怀有私心,也要接受意见,何况是怀着尽忠无私之心来提意见的!
孟尝君靠鸡鸣狗盗逃出秦国
秦昭襄王听说了孟尝君的贤明,就派泾阳君(秦昭襄王之弟,嬴芾)去齐国当人质,请孟尝君来秦国。孟尝君一到秦国,秦昭襄王就任命他当丞相。
可是有人对秦昭襄王说:孟尝君虽然当了秦国丞相,可他是齐国人,遇事一定会先考虑齐国,然后才考虑秦国。这样一来,秦国就很危险了!
秦昭襄王一听有道理,就改派楼缓(战国时赵国人,后入秦)当相国,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
孟尝君派人向秦昭襄王的宠妃求救,宠妃说:我想要孟尝君的白狐裘。孟尝君之前有一件白狐裘,但是已经献给秦昭襄王了,再没有第二件。好在孟尝君的门客里有一个人擅长偷盗,他偷偷溜进秦国仓库,把白狐裘偷出来献给宠妃。宠妃一高兴就跟秦昭襄王说孟尝君的好话,秦昭襄王就同意放孟尝君回齐国了。
可是没多久秦昭襄王后悔了,派人去追孟尝君。孟尝君刚到秦国边关,时间还早,按照边关的制度,鸡叫了才能放人出关。
后面秦国的追兵马上要到了,情况很危急。孟尝君的门客里有擅长学鸡叫的,就学鸡叫了起来,野鸡听到也跟着叫起来。于是孟尝君得以出关逃回齐国。
孟尝君的结局
孟尝君名气越来越大,齐湣王担心管不住他,就想除掉孟尝君。
孟尝君在齐国待不下去,就逃到了魏国。魏昭王任命他当相国,与诸侯一起讨伐齐国。
后来齐湣王死了,齐襄王继位,孟尝君就保持中立。齐襄王因为刚掌权,有点儿怕孟尝君,所以跟他讲和。
孟尝君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争着继承家业,齐国和魏国联合起来攻打孟尝君的封地薛地,孟尝君的儿子们都被杀死了。

想一想
司马光对孟尝君养士持否定态度,你怎么看孟尝君养士这件事情呢?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

平原君出身高贵,他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他也像孟尝君一样礼贤下士,但是不如孟尝君那样对谁都很客气。或许是因为他不能完全放下王族的架子,总是有点儿高高在上,结果他差点儿就错过了毛遂这样的人才。
赵惠文王封他的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也跟孟尝君一样,喜欢养士,在他府里吃饭的食客常常有数千人。
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选门下文武双全的食客二十人一起去,选来选去只选出了十九人,就再也选不出来了。
毛遂自荐
有一个食客叫毛遂的,向平原君推荐自己。平原君说:贤士立在这个世上,就好像锥子放在皮囊中,锥子尖马上就露出来了。先生在我门下都三年了,我没听左右提到过您的好处,说明先生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先生还是留下来别去楚国了。
毛遂说:我今天请求把我放在皮囊中!如果早一点儿将我放在皮囊里,我整个锥子都露出来了,而不只是锥子尖露出来而已。平原君被他打动了,就带上了他,其他十九人却偷偷取笑毛遂。
毛遂在楚国大显身手
平原君带着一行人到了楚国,跟楚考烈王讲联合起来的好处,从太阳刚出来讲到太阳升到半空还是没有决定。
毛遂就手按着剑柄沿台阶走上去,对平原君说:联合的好处,两句话就说明白了!今天从太阳刚出来说到中午还定不下来,是何道理?楚考烈王很生气,叱责毛遂:你怎么不下去?我跟你的主君说话,你来干什么?
毛遂手按着剑柄,向前一步,说:大王之所以叱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但现在十步之内,大王没法依靠楚国人,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我的主君在这儿,大王为什么叱责我?我听说商汤凭借七十里地盘就称霸天下,周文王凭借一百里地就让诸侯臣服,哪里是因为士兵多呢?完全是因为根据形势,发挥自己的威力。如今楚国方圆五千里,军队百万,这是当霸主的资本。楚国的强大,天下哪里抵挡得了?白起(秦国大将)不过是个小子,带着几万人跟楚国打仗,一战就夺取鄢(今河南鄢陵西北)、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再战就烧了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三战就羞辱了大王的先人,这是百世的仇怨啊!赵国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联合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君在此,大王为什么叱责我?
楚考烈王自知理亏,只好回答:先生说得对,我举国上下听先生的。毛遂说:决定联合了吗?楚考烈王说:决定了!
毛遂就对楚考烈王的左右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拿来之后,毛遂端着装有鸡、狗、马的血的铜盘,跪着对楚考烈王说:大王应当首先喝一口血,订下盟约;然后是我的主君,其后是毛遂。于是在宫殿之上订下盟约。
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右手招呼其余十九人,说:你们一起在堂下喝这盘里的血吧。你们没起什么作用,不过是跟着我干成了事。
平原君订完盟约后回到赵国,感慨地说:我不敢再随意品评天下的贤士了!他于是待毛遂为上宾。

想一想
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再随意品评天下的贤士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

跟平原君一样,信陵君也是国君的弟弟。他特别礼贤下士,因此得到侯嬴的奇谋,帮他打败秦国,解了赵国的围。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平原君身上,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要让别人尽心尽力地帮你,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对方。但是礼贤下士如信陵君,也有蛮横无理不听劝谏的时候,好在他最终能够听从别人的建议,知错就改,这也算是遗传了魏文侯的优秀基因。
魏国的公子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封他为信陵君。信陵君很仁慈,对贤士很尊重,府里养了三千食客。
魏国有个隐士侯嬴,七十岁了,家里很穷,是魏国都城大梁城门的守门小官。信陵君有一天大摆酒席请客,客人都坐好了,信陵君却带着车马,空着左边尊贵的位置,去迎接侯嬴。
侯嬴穿着破衣、戴着破帽,直接就上了信陵君的车,毫不谦让。信陵君驾着马车,越发恭敬。侯嬴又跟信陵君说:我有个朋友在集市当屠夫,我想顺道去看看他。
信陵君就驾车去了集市,侯嬴下车跟他的朋友聊天,时不时斜眼看看信陵君,只见信陵君神色越发温和。侯嬴这才跟朱亥告辞,到信陵君家里去。信陵君请侯嬴坐上座,向各位客人介绍侯嬴,客人都很惊讶,不知道信陵君为什么对侯嬴这么客气。
信陵君救赵国
秦国围困赵国邯郸后,平原君派使者接连去魏国,责备信陵君:我赵胜之所以娶您的姐姐,是因为佩服您的仁义,能够救助别人于危难。如今邯郸眼看要投降秦国,但是魏国却迟迟不救。就算您看不上我,难道您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很烦恼,几次去找魏安釐王请求派大将晋鄙去搭救赵国,虽然翻来覆去说了很多遍,魏安釐王还是不听。
信陵君没有办法,决定带着门客,乘着一百多辆车,去赵国支援,打算死在赵国算了。经过大梁城门的时候,见到侯嬴,侯嬴说:您尽力去吧,我老了,不能跟您去了。
信陵君就离开了,走了几里路后,他心里不痛快,又折回来见侯嬴。侯嬴笑着说:我就知道您会再回来的!今天您什么也没有准备就去抵挡秦军,就跟把肉丢给饿虎一样,有什么用呢?
信陵君连忙问他该怎么办,侯嬴让其他人都避开,只有他和信陵君两个人在,然后他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在大王的卧室里,大王最宠爱的妃子是如姬,她能够偷到兵符。我曾经听说您为如姬报过杀父大仇,如姬为了报答您甚至甘愿去死。您只要开口让如姬去偷兵符,就一定能拿到。然后您用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军队,向北进发去救赵国、向西抵挡秦国,这是相当于春秋五霸的大功业啊!
信陵君按侯嬴的计策行动,果然拿到了兵符。然后信陵君出发去赵国,侯嬴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晋鄙检验了兵符却不把军队交给您,还要向大王请示的话,那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个大力士,您可以带他一起去。晋鄙如果交出兵符,那就最好了;如果他不交,您就让朱亥打死他!
于是信陵君就带着朱亥一起走了。到了晋鄙驻军的地方邺,晋鄙验看了兵符,还是有点儿怀疑,举起手看着信陵君,问道:我带着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担负着国家重任。你今天只坐着一辆车就来代替我,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亥马上抽出藏在袖子里的四十斤重的大铁锤,一锤就锤死了晋鄙。信陵君于是马上传下军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也回去奉养父母。就这样选拔了八万士兵,向赵国前进。
信陵君留在赵国的十年
信陵君一到邯郸城下就大破秦军,解了赵国的围。但是信陵君从此也不敢回魏国了,他跟门客就留在赵国,让将军带着军队回魏国去了。
赵孝成王跟平原君一商量,封给信陵君五座城池。赵孝成王亲自打扫台阶迎接信陵君,按主人的礼节,引导信陵君走西阶。
信陵君侧着身子辞让,从东阶上,连声说:罪过,既有负于魏国,又无功于赵国。赵孝成王跟信陵君喝酒喝到晚上,也没能开口说出封给他五座城池的事,因为信陵君一直谦让。最后,赵孝成王封给信陵君一座城池。而魏国也不敢治罪信陵君,还是把信陵封给了他。

引申知识
古代左右有尊卑贵贱之别。一般在室内以右为贵,在车上以左为贵,男女以左为贵。《礼记曲礼上》∶大夫士出入君门则??右。

信陵君听说赵国有两位处士毛公和薛公,毛公隐居在赌徒中间,薛公隐居在买酒的人中间,他想去见见他们,但是两人不肯见他,他就步行去找他们。
平原君听说了这件事,觉得信陵君做得不对。信陵君说:我听说平原君很贤明,所以背叛魏国来搭救赵国。如今看平原君结交朋友,不过是为了显摆,不是为了求得贤人。我跟这两位贤人交友,生怕他们不理我,平原君竟然觉得羞耻吗?!
于是信陵君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平原君一看情况不妙,摘下帽子向信陵君道歉,信陵君这才没走。
信陵君回魏国
十年以后(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蒙骜带兵攻打魏国,魏军连吃败仗。魏安釐王很害怕,派人去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信陵君担心回国后被处罚,不肯走,还警告门客:有敢为魏国使者通报的,死!所以门客都不敢劝谏。只有毛公、薛公敢去见信陵君,对他说:您之所以受诸侯看重,只是因为有魏国在。如今魏国有难,可是您不去拯救,一旦秦人攻下大梁,扫平先王的宗庙,您还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呢?话还没说完,信陵君脸色就变了,立刻动身回魏国。
魏安釐王见到信陵君后,便抱着他大哭,之后任命他为上将军(最高将领)。信陵君派使者向诸侯求救。
诸侯听说信陵君又当了魏国主将,都派兵来救魏国。信陵君统率五国军队在河外打败了蒙骜,一直追到函谷关才撤兵回来。
信陵君逼死了缩高
魏国安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做官,镇守管城(今河南郑州)。信陵君进攻管城不成功,就派人去跟安陵君说:您把缩高派到我这儿来,我将给他个官做。
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不一定能指挥得了百姓。请使者自己去请他吧。安陵君就派人带使者去缩高那儿,使者传达了信陵君的命令,缩高说:信陵君看上我,是想派我去攻打管城。父亲攻打管城,儿子却守卫管城,这会让天下人笑话的;我儿子见到我去就会投降,那是背叛主君。父亲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请恕我不能从命!
使者只好回来报告信陵君。信陵君大怒,又派了使者去找安陵君,说道:安陵的地盘,也是魏国的。如今我打不下管城,秦兵就会反攻我们,魏国就危险了。希望您把缩高抓起来交给我,不然,我就带十万兵马到安陵城下!
安陵君说:我的父亲成侯受魏襄王的诏令守卫安陵城,亲手给了我一份法律文书,说儿子杀死父亲、臣子杀死君王,不可以饶恕。国家就算有大赦,也不能饶恕投降和逃跑的人。今天缩高推辞官职是为了成全父子之义,而您说必须活捉缩高,这是让我辜负魏襄王的诏令,废除法律文书,我就算死也不敢从命!
缩高听说之后,叹道:信陵君为人勇猛强悍而又固执己见,我这番推辞,一定会给安陵酿成大祸。我已经成全自己,没有违背臣子的本义,怎么可以让安陵君受魏国的祸患呢?于是缩高去使者的馆舍,自刎而死。
信陵君得知消息后,穿上素服,派使者去向安陵君道歉:我魏无忌是个小人,考虑不周,失信于您,请允许我向您谢罪!
信陵君被猜忌
秦庄襄王派人到魏国,花了很多钱收买奸细,挑拨信陵君和魏安釐王的关系。他们指使晋鄙的一个门客去跟魏安釐王说:信陵君流亡在外十年,如今再次当上主将,诸侯都听他的,天下只知道信陵君而不知道大王。
秦庄襄王又几次派使者去祝贺信陵君,问他:当上魏王了没有?魏安釐王每天都听到人说信陵君的坏话,不能不信,就派人代替信陵君带兵。
信陵君知道又一次因为被人诬陷而遭魏安釐王怀疑,就推托自己生病了,不再上朝,日夜沉迷于酒色,过了四年就死了。

想一想
信陵君和平原君都养了很多门客,他们对待门客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信陵君为什么逼死了缩高?你觉得信陵君做得对吗?

春申君移花接木

跟孟尝君、平原君和信陵君不同,春申君黄歇并不是出身王族。他因为能言善辩获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出使秦国。他后来能够成为战国四公子中的一员,完全是凭着功劳升上去的。
公元前273年,韩国和魏国都向秦国俯首称臣,秦王派武安君白起带上韩国和魏国的士兵一起去讨伐楚国。
还没出发,楚国的使者黄歇到达秦国,听说这个情况,担心秦国乘胜一举把楚国灭了,就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称赞秦昭襄王轻松就征服了韩国和魏国,威胁到齐国和楚国,功绩超过以前的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和周代文王、武王)和五霸。但是,如果秦昭襄王只是仗着人多势众,用武力征服天下的话,恐怕秦国会有后患。
黄歇说:如今大王要打楚国,却忘了打败楚国就相当于强大了韩国和魏国。楚国是秦国的朋友,邻国才是秦国的敌人。韩国和魏国跟秦国有世代的仇怨,两国的父子兄弟死于秦国之手的有十代。如果韩国和魏国不灭亡,终究会是秦国的忧患。大王现在带着韩国和魏国的士兵来打楚国,打算怎么进军呢?如果从韩国和魏国借道,大王恐怕要担心军队出去就回不来了;如果不从韩国和魏国借道,那就只能走一些险恶的山水溪谷,恐怕不会取得什么战果。而且大王攻打楚国之日,韩国、魏国、齐国和赵国一定会起兵响应,魏国和齐国趁机能夺取大片富饶的平原,那天下强国就莫过于齐国和魏国了。我为大王考虑,不如跟楚国联合。秦国和楚国如果合而为一,韩国、魏国就会俯首称臣,然后齐国、燕国、赵国也孤立无援,都会臣服于秦国。
黄歇因功被封春申君
秦昭襄王觉得很有道理,就让白起停止进军,辞谢韩国和魏国,让黄歇回楚国去,跟楚国订立盟约。
第二年,黄歇陪着楚国太子完去秦国做人质,以取信于秦国。
八年后,楚顷襄王生病了,黄歇跟秦国的丞相应侯范雎说:如今楚王的病恐怕治不好,秦国不如放楚国太子回国。太子如果继位,一定会很尊重秦国,很感谢丞相您,这样秦国就能跟楚国搞好关系。如果不放太子回去,太子不过是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的一个普通百姓。楚国另外立个国君,必然不再侍奉秦国,这样秦国就失掉了一个盟国,很不划算。
范雎就去找秦昭襄王汇报。秦昭襄王说:让太子的老师先回楚国去看看楚王的病情,等他回来后再商量。
黄歇跟太子商议,说:秦国扣留您,是为了利益。如今您还不能给秦国什么利益,而阳文君(即楚顷襄王之弟)有两个儿子在楚国。大王如果去世,您不在,阳文君的儿子必定会继位,您就没机会了。您不如逃出秦国,跟使者一起走。我就待在这儿,拼死抵挡!
太子完于是换了服装,为楚国使者驾车,偷偷出了秦国边关。而黄歇守在太子的住所,借口太子生病不见客。等太子已经走远,黄歇才去跟秦昭襄王说实话:太子已经回国了,我情愿领死!
秦昭襄王大怒,打算杀死黄歇。范雎说: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主君牺牲自己,如果楚国太子继位,一定会重用黄歇。大王不如无罪释放黄歇,放他回去,跟楚国搞好关系。
秦昭襄王同意了。黄歇于是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驾崩,太子继位,就是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相国,封给他淮北之地,称号为春申君。
春申君移花接木计
楚考烈王当了十几年国君,都没有生下儿子,春申君担心没人继承王位,就四处寻找会生孩子的妇女,进献给楚考烈王,可是终究也没能生下儿子。
赵国人李园打算把他妹妹进献给楚考烈王,听说楚考烈王不能生育,恐怕他妹妹不受宠,就转而去当春申君的门客。
后来有一天,李园故意迟到,春申君问起来,李园就说:齐王建派使者求娶我的妹妹,我跟使者喝酒,所以迟到了。春申君问:那你答应了吗?李园回答说:还没有。春申君赶紧抢先一步娶了李园的妹妹。
很快,李园的妹妹就怀孕了,李园让他的妹妹跟春申君说:楚王很宠幸您,就算是他的兄弟也没这个待遇。您现在当楚国的相国已经二十多年了,楚王却还没有儿子,那楚王驾崩后就会让兄弟来继承王位,他的兄弟只会对自己亲近的人好,您又怎么能长久地保持这份宠幸呢?还不只是这样,您地位尊贵,治国时间长,多次得罪楚王的兄弟,他的兄弟继位后,您就大祸临头了。现在还没有人知道我怀孕了,我跟随您的时间也不长,如果您把我献给楚王,凭您的地位,楚王一定会宠幸我。如果上天保佑,我生下个男孩,那将来就是您的儿子当楚王了。楚国就是您的了,这可比大祸临头强多了!
春申君大为赞赏,就把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而李园的妹妹果然生了一个男孩,楚考烈王就把他立为太子。春申君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段,掌握了楚国的大权。
春申君不听建议而被杀
李园的妹妹顺理成章当了王后,李园也跟着地位显赫,他担心春申君泄露秘密,就偷偷养了一批杀手,想杀春申君灭口。楚国有不少人知道李园的阴谋。
后来,楚考烈王生病,朱英(楚人,生平不详)对春申君说:世上有意想不到的福分,也有意想不到的灾祸。您现在处于意想不到的世界,侍奉意想不到的君主,怎么可以没有意想不到的人来帮忙呢?
春申君问:什么叫意想不到的福分?
朱英说:您当楚国相国二十多年,名为相国,实际是楚王。楚王现在生病,眼看要死了,他死了您就辅佐幼主,继续主持国政。等他长大再把国政交还给他,或者干脆自己当楚王,这就是意想不到的福分。
春申君又问:什么是意想不到的灾祸?
朱英说:李园虽然不治理国政,却是您的仇敌,他不带兵,却养杀手很久了。楚王一死,李园必定先进宫,杀您灭口,这就是意想不到的灾祸。
春申君继续问:什么是意想不到的人?
朱英说:您让我当郎中,楚王死时,李园先进宫,我为您把李园杀掉,我就是这意想不到的人。
春申君不以为然,说:算了吧,李园不过是个懦弱的人,我对他很好,何至于此?朱英知道春申君听不进去,害怕受到连累,就逃走了。
十七天后,楚考烈王驾崩,李园果然先进宫,在宫门内埋伏杀手。春申君一进宫,杀手就刺死了他,还把他的头扔到宫门外。然后李园派人把春申君全家都杀了。太子继位,就是楚幽王。
战国四公子养士的相同与不同
战国四公子的共同特点是礼贤下士,养了很多门客为他们效劳。虽然这些门客鱼龙混杂,但是关键时刻,身怀本领的门客脱颖而出帮他们成了事。所以,战国四公子下血本养士获得了回报。
只有春申君,虽然养了三千多门客,这些门客除了吃他喝他,没给他做过什么事。但是问题也许不出在门客身上,而出在春申君自己身上。他的门客李园骗取了他的信任,最终害死了他。他的门客朱英好心劝谏他提防李园,他却并不信任朱英。
孟尝君、平原君和信陵君能干成事,是因为他们尊重门客,善于用人。春申君养门客,却只是把他们当花瓶,为他博取礼贤下士的名声而已。
现在虽然不养门客了,但待人接物的道理是一样的,要尊重他人,才能成事。


想一想
西汉末年,有个大文学家叫扬雄,他写了一本著作叫《法言》,在里边提了一个问题: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对国家有益吗?他的答案是:国君失掉了他的国政,奸臣盗窃了国政,对国家能有什么好处呢?!你觉得呢?



战国七雄里,燕国相对较弱。燕昭王即位后,立志要改变燕国弱小的面貌,花重金四方招揽贤士。乐毅因此去投奔他,成为他的股肱之臣。他们一起苦心经营二十余年,终于打败了齐国。燕昭王对乐毅非常信任,甚至要把齐国封给乐毅。可是燕昭王死后,继位的燕惠王并不信任乐毅,乐毅只好逃到赵国。可见,君臣之间,信任最重要。
在这个故事里,乐毅在燕国的起伏跟吴起在魏国的浮沉很像,都是在上一代君主任上大展拳脚,在下一代君主任上就黯然离去,所以,这也是一个适合培养历史逆向思维的故事。如果将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行为互换,会发生什么事呢?


6
燕昭王和
乐毅的
互相信任
[BT1X]反过来会怎样?培养历史逆向思维

燕昭王千里招贤

燕昭王为了招揽人才,不惜重金。他的谋臣郭隗给他讲了一个千金买马的故事,启发他向天下人显示他招贤纳士的诚意。燕昭王听从了郭隗的建议,成功招来了乐毅。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继承他的遗志,也去四方游说诸侯。
燕国的相国子之与苏代结为儿女亲家,子之野心很大,想把持燕国的国政。苏代就答应帮他实现野心。苏代出使齐国回来后,燕王哙问他:齐宣王能称霸吗?苏代说:不能。燕王哙问:为什么呢?苏代说:齐宣王不信任他的大臣。于是燕王哙就特别信任子之,让他独揽大权。
大臣鹿毛寿对燕王哙说:人们都说尧是个贤人,因为他能把天下让给别人。现在如果大王把国家让给子之,那大王就和尧齐名了。燕王哙于是真的把国家交给子之,子之成为燕国第一号人物。
后来,有人跟燕王哙说:从前大禹推荐了益,但是任用儿子启的人为官。大禹老了,觉得启的才能不足以治理天下,就把天下传给益。启带着他的人马攻击益,把权力夺了回来。后来天下人说大禹名义上传天下给益,实际上是让儿子启去夺回来。现在大王说把国家交给子之,可是官员都是太子的人,一样也是名义上给子之,而实际上是太子当权啊!
于是燕王哙把这些官员的官印都收上来,让他们都效忠子之。子之终于成为实际的掌权者,燕王哙年老之后不再理政事,国事都由子之决定。
公元前314年,子之已经当了事实上的燕王三年,燕国出了大乱子。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
齐宣王派人跟太子平说:寡人听说太子将整顿君臣的礼仪,恢复父子的地位。寡人的国家虽然很小,但是一定会听太子的差遣。太子平就带着人马,派市被攻打子之,结果没成功。市被反过来攻打太子,战争持续了几个月,死了几万人,百姓都很恐惧。
齐宣王这时候派大将章子带兵去讨伐燕国,燕国士兵都没有斗志,大开城门。齐军活捉了子之,把他剁成了肉酱,然后把燕王哙也杀了。
燕昭王招揽贤士
两年后(公元前312年),燕国人拥立太子平,他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在燕国被攻破之后继位,继位后马上去慰问死难者家属,跟老百姓同甘共苦,而且放低身份花大价钱招揽贤人。
燕昭王跟谋士郭隗说: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时候来攻打燕国,我深知燕国面积小、力量弱,没能力报仇。但是我真心想得到贤人来跟我一起治理国家,洗雪先王的耻辱,这就是我的愿望。先生看到合适的贤人,一定要推荐给我。
郭隗说:从前有位国君想以千金的代价来求千里马,可是千里马已经死了,国君派去的人就把马的头用五百金买下带回来了。国君大怒,这人就回答说:死马都买下来了,何况活马呢?很快活马就要来了。果然,不到一年,来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一定要招揽贤士,就请先从我开始吧。那些比我更贤良的人,一定会不远千里前来的。
于是燕昭王就为郭隗改建了一座宫殿,还拜他为师。得知这个消息后,天下的贤士都抢着去燕国,乐毅(中山灵寿人,魏将乐羊之后)从魏国过去、剧辛(赵国人,兵家代表人物)从赵国过去。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官爵名),把国政都交给他打理。

引申知识
三官: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执政之官为掌管民事的司徒、掌管军事的司马和掌管工作事务的司空,合称三官,也称三司,都以卿居其位。其中司徒的地位最高,称为冢卿或上卿,司马、司空则称为介卿或亚卿。


想一想
燕昭王为什么要厚待郭隗?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效果?

乐毅下齐七十城

乐毅一方面为燕昭王尽心尽力处理国政,一方面训练士兵,一直在等待机会报仇。古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燕昭王和乐毅准备了二十多年才开始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讨伐齐国,终于一击成功。所以,要做大事,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能急于求成。
公元前285年,齐湣王自从灭掉了宋国(诸侯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公元前286年被齐所灭)就更骄傲了,他继续向南侵略楚国、向西侵犯三晋,还想吞并周朝,自己当天子。劝谏他不要这么做的臣子,都被他杀掉了。
燕昭王二十多年来每日每夜都在训练人马,富国强兵,看到这个机会,就跟乐毅谋划讨伐齐国。乐毅说:齐国称王称霸,实力很强,我们单独攻打它不容易。大王一定要讨伐它的话,不如联合赵国、楚国和魏国。
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游说赵国,另派使者去游说楚国和魏国,而且让赵国去跟秦国说明讨伐齐国的好处。诸侯们都受了齐湣王骄傲残暴的害,于是争相合谋跟燕国一起讨伐齐国。
乐毅攻打齐国
第二年(公元前284年),一切准备就绪,燕昭王大举起兵,委任乐毅为上将军。
秦军和三晋军队会合,赵惠文王把丞相官印授给乐毅,所以乐毅除了带着燕军,还带着秦、魏、韩、赵四国军队一起去讨伐齐国。
齐湣王发动全国的军队抵抗,在济水之西大战,结果齐军大败。乐毅让秦国和韩国的军队回去,派魏军去夺取宋国,派赵军去接收河间,自己带着燕军一路追击齐军。
剧辛说:齐国大而燕国小,是因为有诸侯的帮助才打败齐军,我们应该及时夺取边境城池来扩张地盘,这才是长久之计。现在经过这些城池却不去攻打,名义上是深入齐国,实际上对齐国没有损伤,对燕国也没有好处,反而结下深仇,将来我们一定会后悔的。
乐毅不同意,说:齐湣王骄傲自大,不跟大臣商议,贬斥贤良,信任小人,政令残暴,百姓怨恨。现在齐国军队打了败仗都逃跑了,趁这个机会继续深入,齐国百姓一定会背叛齐湣王,内部就乱了,我们就可以打下齐国。如果错过这个机会,等齐湣王痛改前非,抚恤臣子和百姓,我们就不好打齐国了。
于是乐毅继续带兵深入。齐国人果然大乱,齐湣王慌忙出逃。乐毅一举攻入都城临淄,把齐国的宝物和祭祀用具装上车,都运回燕国。
燕昭王亲自到济水慰劳军队,论功行赏,喝酒庆祝,封乐毅为昌国君,然后派乐毅继续攻打齐国其他城池。
齐湣王之死
齐湣王逃到卫国(诸侯国,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灭,成为附属国),卫国国君专门给他一座宫殿居住,自己还以臣子的身份接待他。
可是齐湣王很傲慢,卫国人就去攻打他。齐湣王只好又逃往邹国(古国名,位于今山东邹城东南,被楚所灭)和鲁国(诸侯国,位于今山东西南,被楚所灭),还是很骄傲,邹国和鲁国不接纳他,他只能去莒地(今山东莒县)。
楚国派将领淖(no)齿带兵救援齐国,淖齿就当了齐国的丞相。淖齿想跟燕国平分齐国土地,就抓住齐湣王,质问他:千乘(今山东高青高苑镇北)、博昌(今山东博兴县西南)之间方圆百里,下血雨沾到衣服上,大王知道吗?齐湣王说:我知道。淖齿又问:嬴(今山东莱芜市西北)、博(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之间,地面塌陷,泉水涌出,大王知道吗?齐湣王说:我知道。淖齿继续问:天上下血雨,是上天在告诫你;地面塌陷、泉水涌出,是大地在告诫你;有人在你的宫殿前哭泣,是人在告诫你。天、地、人都告诫你,而你却不知道引以为戒,你还能不死吗?于是淖齿就在鼓里(在战国莒邑,今山东莒县)这个地方把齐湣王杀掉了。
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乐毅听说昼邑(今山东淄博市淄博区西北)人王蠋(zh)很贤良,就命令军队在三十里外包围昼邑,然后派人去请王蠋,王蠋推辞不去见乐毅。
乐毅威胁说:你要是不来,我就把昼邑人杀光!王蠋说:忠臣不侍奉第二个君主,烈女不嫁第二个丈夫。齐王不采纳我的谏言,所以我回家耕田。国家残破,国君去世,我不能保全国家和国君,现在你们又要挟持我,我与其做这不义之人活下去,还不如死掉!
于是他就在树上上吊自杀了。燕军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城池全线沦陷。乐毅命令燕军禁止抢掠百姓。他四处访求齐国的隐士,礼待他们;减轻齐国百姓的赋税,废除残暴的命令,恢复原来的秩序,百姓们都很高兴。然后乐毅派左翼军队渡过胶东(今山东胶河之东)、东莱(今山东半岛的龙口、莱阳等市以东地区),前锋军队沿泰山向东到海边,夺取琅邪(今山东胶南市西南琅邪台西北);右翼军队沿着黄河、济水,屯军在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鄄(今山东鄄城县北)跟魏军联合;后路军队到北海(所指因时而异。初为北方远僻地域泛称,春秋战国时或指今渤海)安抚千乘;中路军队占据临淄,镇守齐国都城。乐毅到都城郊外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表彰齐国贤人,修缮王蠋的坟墓。齐国人受燕国封赏的有二十多人,在燕国都城蓟都(今北京城西南)被授予爵位的有一百多人。
六个月的时间里,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都变成了燕国的郡县。

想一想
为什么乐毅六个月就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湣王为什么那么傲慢?

乐毅逃到赵国

燕昭王跟乐毅并肩奋斗二十多年,彼此知根知底,尚且不免心生猜疑。继位的燕惠王当太子时就跟乐毅有矛盾,所以他轻易就中了田单的反间计,逼走了乐毅。燕军还是那个燕军,一旦失去了信任,军心马上就涣散了。
公元前279年,齐国几乎全部被燕军占领了,只有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座城池还在齐国人手里。乐毅带着右军、前军包围莒城,派左军和后军包围即墨城。
即墨的大夫出城迎战,被打死了。即墨人说:安平(今山东淄博市东临淄东北)之战,田单的族人因为田单的智谋保住了性命,田单有智谋又熟悉军事。所以他们拥立田单当主将抵抗燕军。这里说的安平之战,是说之前燕军攻打安平,当时田单还是临淄的一个小官,也在安平,他让族人用铁笼包住马车的车轴。后来燕军攻破城门,大家都抢着逃命,但是车轴因为互相碰撞折断了,都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的族人因为用铁笼包住了车轴,所以车轴没有折断,就逃出去了,投奔了即墨。
谗言和信任
乐毅围攻这座城,一年都没攻下来,他就下令解除包围,在离城九里远的地方安营扎寨,下令说:城中百姓有跑出来的,不要抓他,要接济他,让他重操旧业,以安抚新归顺的百姓。
可是三年过去了,还是没能攻下。就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乐毅智谋过人,讨伐齐国,一口气就攻克了七十多座城池。现在攻不下的只有这两座城池。之所以三年不打,不是他打不下来,是因为他想依仗兵威收服齐国人,当齐国的国王。现在齐国人已经心服,乐毅之所以还没动手,是因为他的妻子儿女还在燕国。齐国美女多,乐毅很快就要忘掉他的妻子儿女了。请大王好好考虑吧!
于是燕昭王召集群臣喝酒,把进谗言的人叫到跟前,责备他说:先王举全国之力礼待贤人,不是为了贪图土地,并把它传给子孙。但是不幸遭遇内乱,齐国趁着我国的混乱,害死了先王。到寡人继位,痛之入骨,所以广泛招揽群臣和宾客,为的是报这个大仇。如果谁能助寡人成功的话,寡人愿意跟他平分燕国。现在乐君为我攻破齐国,扫平了齐国宗庙,报了我的大仇,齐国本来就该归乐君所有,不是燕国所有。乐君如果能当齐王,跟燕国同为列国,结为盟国,对抗诸侯,那是燕国的福分,也是寡人的心愿。你怎么敢说这些谗言呢?
说完,燕昭王就把进谗言的人处死了,还赐给乐毅妻子王后的服装,赐给乐毅的儿子公子的服装。他又派了一百多辆车的车队,让丞相带队去交给乐毅,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很惶恐,不肯接受,给燕昭王写了一封信,说死也不能接受。于是齐人都很佩服乐毅的义气,诸侯也敬畏乐毅的信用,再没有敢打他主意的。
乐毅被猜忌后逃到赵国
可是不久以后,燕昭王驾崩,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当太子时跟乐毅闹过不愉快。田单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了一些人去燕国用反间计,散布流言说:齐王已经死了,乐毅还没攻下的城池只有两座。乐毅跟燕国新王有矛盾,怕回国被杀就不敢回去了。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带着军队在齐国当王。齐国人还没归附他,所以他放慢了攻击即墨,等待时机。齐国人最怕的是其他将军来,那即墨就完了。
燕惠王本来就怀疑乐毅,现在听到这些流言,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带兵,召回了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要对他动手,就逃到赵国去了。燕国将士感到很悲愤,也不再团结了。
赵惠文王见到乐毅非常高兴,把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给他,非常尊重他,让乐毅防备燕国和齐国。
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说:将军误会我了,因为跟我有些矛盾,就抛弃燕国回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也罢,但是您这样怎么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礼遇呢?
乐毅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说:从前吴王阖闾听从伍子胥的话,吴国的地盘扩张到郢地那么远;吴王夫差就不是这样,他不听从伍子胥的话,还把他的尸体用袋子装起来扔到江里。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话是对吴国有利的,所以一点儿也不后悔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江里;伍子胥没早点儿看到不同的国君度量也不同,所以就算沉到江里也化解不了冤屈。至于我自己,最好的办法是立下大功,实现先王的心愿;最坏的是遭受诽谤,堕了先王的威名。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就算绝交了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原来的国家,也不会去辩解。我虽然不才,也学过这些君子之道。请大王放心!
于是燕惠王放心了,封乐毅的儿子乐闲为昌国君,而乐毅跟燕国继续保持联系,后来他死在赵国,称号为望诸君。
诸葛亮眼中的乐毅
乐毅在燕昭王的诚意招揽下投奔燕国,经过二十多年励精图治,终于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立下不世之功。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年轻时常常自比管乐,这不是说诸葛亮觉得自己长得像根笛子,而是说诸葛亮觉得自己有管仲和乐毅的气质。
诸葛亮是民间传说里聪明、智慧的化身,他尚且如此敬仰乐毅,可见乐毅的厉害。而管仲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丞相,他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治国才能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如果读过管仲的故事,就会知道他原来是齐桓公的大仇人,差点儿把齐桓公一箭射死
但是,乐毅在立下不赏之功后,被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猜忌,只好逃到赵国。这经历跟吴起很像,为什么呢?

想一想
乐毅逃到赵国后,为什么再也不回燕国了?如果将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行为互换,会发生什么事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