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明1644(全二册)
》
售價:HK$
105.6
《
爱的流动
》
售價:HK$
64.9
《
帝国之翼:胡林翼的官场与战场
》
售價:HK$
85.8
《
史记全本注译(布面精装,全套9册) 附赠“朕来也”文创扑克牌1副!
》
售價:HK$
715.0
《
ROS 2智能机器人开发实践
》
售價:HK$
140.8
《
心理韧性:你总是能整装待发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售價:HK$
97.9
《
无凶之夜
》
售價:HK$
65.8
|
內容簡介: |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给新闻业带来机遇、挑战和想象智能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不是前瞻,而是现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媒体产业链和生产流程,全新的新闻业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快速生长。人工智能技术究竟给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新闻分发带来哪些深刻改变?应置于更宏大的新闻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人工智能技术*重要的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人工智能 新闻业是在互联网 新闻业的生态基础上重塑。互联网 重构新闻业生态,人工智能 在新新闻业生态系统赋能。智能化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不仅仅是新闻生产惯习的改变,而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本书从网络社会的连接关系入手,观察新闻生产的变迁,阐释智能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传播规律的变革,对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业生态、智能编辑部、新闻生产理念、新闻故事书写方式、新闻分发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
關於作者: |
王佳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内容生产、新闻实务。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14-2015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访问学者。2017年9月-2018年9月参加中宣部千人双聘计划挂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部。第28届、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审核委员。主持有教育部一般规划项目自媒体繁荣背景下政法舆情引导机制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算法分发背景下首都移动公共新闻信息供给质量优化研究、北京市记协媒体内容生产创新研究报告等多项,已出版专著2本,发表新媒体内容生产、媒体融合等领域论文三十多篇。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智能传播语境
一、智能传播:概念解析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
三、智能传播未来图景
四、智能传播环境下的连接
五、小结
第三章基于连接关系的新闻业生态变迁
一、连接关系、新闻生产模式与新闻业生态
二、一元化时期新闻业生态
三、二元化时期的新闻业生态
四、网络1.0时期的新闻业生态
五、网络2.0时期新闻业生态
六、智能传播时期的新闻业生态
七、从受众、用户1.0到用户2.0
八、小结
第四章智能编辑部
一、智能媒体实践
二、智能编辑部的技术体系
三、智能编辑部的生产流程
四、智能编辑部的组织重构
五、智能编辑部的人才
六、小结
第五章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生产
一、基于用户关系的新闻生产创新
二、基于平台关系的新闻生产创新
三、基于内容生产者互动关系的新闻生产创新
四、小结
第六章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分发
一、新闻分发的渠道危机与探索
二、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观念变革
三、智能传播环境下的传播载体
四、智能传播环境下的传播方式
五、智能传播环境下的分发策略
六、小结
第七章问题、挑战与展望
一、算法争议
二、用户数据权利博弈
三、人工智能伦理法律问题
四、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媒体智能化
五、小结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算法分发背景下首都移动公共新闻信息供给质量优化研究(18XCB009)、中国政法大学校级课题媒介融合视阈下全媒体内容生产模式研究、北京市记协课题媒体内容生产创新研究的资助成果。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正与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加速落地应用场景。智能传播图景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慢慢展开。新闻业生态重构,媒体向能智能地识别每个人的喜好,懂得如何用每个人喜欢的方式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智能媒体转向。本书在这一语境下对从互联网 到AI 二十年间技术驱动下的新闻生产做了历时性研究,考察技术给新闻业的生态、生产组织、生产观念、生产常规、传播方式等究竟带来了哪些变革,技术究竟如何推动了这些变革?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新闻生产如何发展?技术演进带来连接关系的演进,本书基于媒体-用户、媒体-平台、媒体-其它内容生产行动者的连接关系,将新闻生产置于更宏大的新闻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思考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给媒体带来哪些发展契机,智能传播环境下如何建立以被激活的原子化的用户为中心的新闻生产。
2020年,从春到夏,世界被新冠肺炎按下了暂停键。疫情期间不能出门,需要奔波的工作减少,本书终于得以成稿。书的内容基于笔者4年来的持续研究。4年中,笔者先后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报业集团、深圳广播电视台、新京报等三十余家媒体多次调研,同时也走访今日头条、快手、得到、网易等商业技术公司。研究中,笔者努力把新旧媒体置于同一界面,使研究基于一个全景的视角,即不仅仅从媒介组织边界内的视角来考察媒体如何智能化。实地调研和视角的拓展使笔者在研究中感到受益匪浅。
非常感谢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传播学系黄淼,几年来她多次和我探讨问题,并帮助我梳理了国外部分的文献,这些文献在本书的绪论部分有所呈现。感谢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编辑王波,他耐心地等待本书成稿,并就本书的完善提供了编辑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深深感谢他们。
时间仍然不够,本书写作仓促。笔者研究功力也仍然不足,研究有很多未及之处,留下很多遗憾,待以后研究中补足。幸而还有未来。
王佳航
2020年5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