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HK$
64.9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HK$
151.8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HK$
74.8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HK$
185.9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HK$
76.8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1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396.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HK$
63.8
編輯推薦:
该我了。且听我种种疯狂故事中的一个。法国著名诗人兰波经典作品
象征派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鼻祖、通灵诗人兰波,在现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自称通灵人,被称为履风之人。虽然他在短短数年间就走完了自己的诗歌道路,只如流星之一闪,留下的作品却引起了文坛的震荡、值得永久品读;和他的诗歌一样传奇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解不开的谜题。
《灵光集:兰波诗歌集注》(注释插图精装版)收录了兰波全部散文诗作品、后期诗歌以及
重要书信,囊括兰波的精神自传式作品《地狱一季》、诡谲难解却闪耀着灵光的散文诗代表作《灵光集》、区别于《醉舟》等前期诗作的兰波后期诗歌集《*后的诗行》,以及阐释兰波核心通灵思想的重要文献通灵人书信,全面覆盖了兰波创作形式探索时期以及精神世界*为动荡的人生时期的全部重要作品。
全新译本,严谨译校,更加忠实原文,详尽注释近600条
诗人、法文译者何家炜以1960年版Garnier Frres版《兰波全集》为底本,参照多个版本的《兰波全集》及作品集,对照手稿进行校阅,反复修订,尽可能还原兰波的原稿原貌。
书中收录的全部兰波作品,除详细题解外,均一一进行了详尽注释。经统计,全
內容簡介:
《灵光集:兰波诗歌集注》(注释插图精装版)收录了兰波全部散文诗作品、后期诗歌以及重要书信,囊括兰波的精神自传式作品《地狱一季》、诡谲难解却闪耀着灵光的散文诗代表作《灵光集》、区别于《醉舟》等前期诗作的兰波后期诗歌集《*后的诗行》,以及阐释兰波核心通灵思想的重要文献通灵人书信,全面覆盖了兰波创作形式探索时期以及精神世界*为动荡的人生时期的全部重要作品。
本书由专注兰波研究和法语翻译多年的何家炜老师翻译。书中收录的全部兰波作品,除题解外,均一一进行了详尽注释,释注近600条;还首次集中收入十余幅兰波当世友人绘制的兰波画像、生活速写及漫画作品,并附有兰波生平年表,以供参考。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鼻祖。他自称通灵者,被称为履风之人,代表作有诗歌《醉舟》《元音》,散文诗《地狱一季》《灵光集》等。
译者简介:
何家炜,诗人,法文译者,1973年生于浙江湖州,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译著有《里尔克法文诗全集》、勒内夏尔诗集《遗失的赤裸》、帕斯卡尔皮亚评传《波德莱尔》、达尼拉费里埃诗体小说《还乡之谜》等。
目錄 :
目录: 1 译者序
灵光集
3 洪水过后
6 童年
12 寓言
14 滑稽表演
16 古代
17 美之存在
19 生命
22 出发
23 王权
24 致一理式
25 醉之晨
27 断句
30 工人
32 桥
33 城市(在粗俗的现代大都市里)
34 车辙
35 城市(就是这些城市)
37 浪子
39 城市(官方的卫城)
42 长夜
45 神秘
47 晨曦
49 繁花
50 通俗小夜曲
52 海滨
53 冬之节日
54 焦虑
56 大都市
58 蛮子
60 倾售
62 仙境
64 战争
65 青春
69 海岬
71 场景
73 历史性夜晚
75 波顿
76 H
77 运动
79 虔祷
81 民主
82 神灵
最后的诗行
87 泪
89 卡锡河
91 渴之喜剧
一祖辈
二精神
三朋友
四可怜的梦
五结语
98 晨思
100 耐心之节日
五月的旗帜
最高塔之歌
永恒
黄金时代
111 新婚伉俪
113 布鲁塞尔
116 〈她可是阿尔媚?〉
117 饥饿之节日
120 〈什么与我们相干,我的心〉
123 〈听起来仿若哀嚎〉
125 米歇尔与克里斯蒂娜
128 耻辱
130 记忆
135 〈哦季节,哦城堡〉
138 〈狼在叶丛下嗥叫〉
地狱一季
143 〈序〉
145 坏血
159 地狱之夜
166 谵妄(一)
175 谵妄(二)
190 不可能
195 闪光
197 清晨
199 永别
通灵人书信
205 致乔治伊藏巴尔
209 致保尔德莫尼
221 兰波生平纪年
內容試閱 :
译者序
我们召唤他,而他远行在外
《灵光集神灵》
兰波的诗歌是一个谜,《灵光集》(Les Illuminations)更是一个谜。
首先,创作年份无法确定。有些研究者认为应该在18721873年间,这是兰波的通灵时期。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同样认为,《灵光集》的创作先于《地狱一季》,后者的创作时间是1873年4月至8月。1873年7月10日发生了布鲁塞尔悲剧,魏尔伦(Paul Verlaine)在酒醉状态下向兰波开了两枪,致使兰波受了轻伤后返回家乡小城夏尔维勒,迅速完成了他原本以异教之书(Livre Paen)或黑人之书(Livre Ngre)为书名的《地狱一季》(Une Saison en Enfer)。
根据魏尔伦的说法,《灵光集》的创作时间应该在18731875年,当时兰波在比利时、英国、德国的流浪途中。这也是魏尔伦被判入狱的两年。1875年2月底,魏尔伦出狱后,在斯图加特见到他的朋友,兰波可能是在那里将《灵光集》的手稿交给魏尔伦的。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或许《灵光集》的写作时间更迟一些。
兰波研究者拉科斯特(H. de Bouillane de Lacoste)在其论著《兰波与〈灵光集〉问题》中表明,他发现手稿是1874年的笔迹,而有些则是热尔曼努沃(Germain Nouveau)[1] 誊写的。另一方面,德拉艾(Ernest Delahaye)[2] 证明,兰波在1872年已经创作了《灵光集》。德拉艾甚至宣称,他听兰波朗诵过其中一些篇章,就是在1872年,这些篇章的作者称之为散文诗(pomes en prose)。
还有书名,也是一个谜。
在法语中,illuminations有照亮的意思,在宗教上有启示启迪之意,可理解为灵感感悟。所以,这部散文诗集被研究者认为是兰波受到灵启而写就的,这也符合兰波作为一位通灵诗人的诗风。在《地狱一季》最后一篇《永别》里,兰波与自身的地狱做了告别,必须绝对地现代,从而走向新的生命(在一个灵魂和一具身体里拥有真实)。《灵光集》从主题上应当作为《地狱一季》之后诗人的新生之作,这反过来又契合了部分研究者关于兰波受到灵启而写下这些散文诗的论点,从而将之称作灵光集则是恰当的。译者将它翻译为《灵光集》,根据也在这里。
而魏尔伦在象征派诗歌杂志《风行》(La Vogue)1886年初次发表《灵光集》的题记里说,illuminations是一个英语词,即coloured plates,他还加了一句,这是兰波先生在他的手稿上加的副标题。而在1878年,他对西夫里(Charles de Sivry)[3] 说到《灵光集》的时候,用的是painted plates。这个名称被拉科斯特沿用,虽然手稿上既没有标题也没有副标题。而根据兰波研究者安德伍德(V. P. Underwood)的说法,illuminations在英语中一般是指彩色插图;painted plates的意思则是上了画的盘子(兰波的英语并不佳,这会不会是兰波的一个错误呢);而coloured plates实际上是指彩版画。译作彩图集和彩画集的中文译名,所据也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查究一下《灵光集》手稿的来历以及这些手稿本身的话,就会发现学界出现这些互相矛盾的观点和论证并不奇怪。
1875年5月1日,魏尔伦寄给当时在布鲁塞尔的热尔曼努沃一个厚厚的邮包,邮资就花了2.75法郎。这是兰波让魏尔伦寄的,为的是在布鲁塞尔印刷出来,但热尔曼努沃没能找到印刷商。直到1877年,他才将这些手稿还给魏尔伦。而后,魏尔伦又将这些来自斯图加特的手稿托付给了西夫里。1878年,魏尔伦写信给西夫里:你在10月将手稿带回给我。到了1883年,魏尔伦在他的《受诅咒的诗人》(Potes Maudits)里写道:《灵光集》一系列精彩的断章,我们担心永远丢失了。
所以,直到1886年之前,尽管魏尔伦多次反复要他交还,西夫里也一直是这些手稿的持有者。他会不会忘了它们放在哪个抽屉里了?事实上,是魏尔伦的妻子玛蒂尔德不让魏尔伦取回这些手稿。玛蒂尔德十分痛恨兰波,并将这种恨转移到了这些手稿上。她在1886年终于与魏尔伦离婚,并禁止西夫里将手稿还给魏尔伦。
最后,西夫里将手稿托付给了勒卡杜奈尔(Louis Le Cardonnel),又由他交给《风行》杂志的执行主编卡恩(Gustave Kahn)。是卡恩在1886年让《灵光集》得以面世,起先发表在《风行》杂志上,之后又印成了单行本。根据编辑费内翁(Flix Fnon)的回忆,手稿以散页的形式保存在一个笔记本封面里,其顺序在遭受多次流离后已有所改变。但费内翁是在多年之后进行的回忆,其态度虽可谓真诚,而所述事实未必确切。他很有可能只是像洗纸牌一般随意编排了这些手稿的顺序。之后,西夫里又提供了其他五首诗,《仙境》《战争》《神灵》《青春》和《倾售》,这些诗收录在1895年版《兰波作品全集》里。
此后,这些珍贵的手稿四处散落:最大的一部分落到了卡昂(Gustave Cahen)手里,而后被格鲁医生(Lucien Graux)[4] 购得。直到1957年,法国国家图书馆以总价1142万法郎的巨额收购。这些手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到第二十九篇(以《风行》杂志发表的顺序);第二部分包括西夫里重新找到的那几篇,除了《青春》第二、三、四节和《神灵》。《青春》的这三节后来被发现,它们曾一度被茨威格(Stefan Zweig)收藏;而《神灵》连同《场景》《历史性夜晚》《波顿》《H》和《运动》为贝雷斯(M. P. Bers)拥有。另外一篇《海岬》,为盖利奥(Octave Guelliot)拥有,后来被夏尔维勒市立图书馆收藏。《虔祷》和《民主》这两篇的手稿至今下落不明。
这些手稿用了不同的纸,字迹也各异。比如,《洪水过后》字体较圆,比较紧密,墨水更淡些;而《战争》和《青春》第一节写在质地不一样的纸片上,字体较小;《仙境》则相反,字体较圆,墨水较淡。所以很难笼统地判断,《灵光集》究竟写于何时。
我们只能大体上说,兰波在1875年完成了前二十九篇散文诗,然后一起交给了魏尔伦。这些诗篇中,有些是在1872年就开始写了,比如梦幻般的《通俗小夜曲》《长夜》,还有《仙境》,以及两首自由诗《海滨》和《运动》,这都是通灵时期的作品。《醉之晨》是1874年重抄的,这首诗显然跟吸大麻的经验有关,似乎是1872年写的。《神灵》也有通灵时期的特征,并且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进步思想。《大都市》则很可能是1874年写的,手迹是热尔曼努沃的,当时他和兰波一起在伦敦。
至于其他诗篇的创作时间,则有许多的猜测。我们可以认为,《战争》和《青春》第一节是稍后一段时期写的,因为字迹相对小些。但谁又能说出《波顿》和《H》这两首是什么时候写的?至于《虔祷》和《民主》的创作时间可能更迟一些:也许兰波是在爪哇之旅(1876年)之后写了《民主》,在北欧之旅(1877年)之后写了《虔祷》。
《灵光集》中所有的诗篇,其灵感来源各异,每一页都闪耀着兰波的诗歌特征,那就是他完全个人化的看的方式,以及他的让人去看的方式。散文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给了兰波的诗歌创作以更大的自由度、更丰富的可能性。他以句法的革新和紧凑的节奏感,发现了和谐的不连贯[瓦雷里(Paul Valry)语],更重要的是,他视觉上的清新和奇异,让我们的眼睛得以摆脱日常习惯和陈旧观念,以一颗敏感的心去观看这个世界,去发现不可知(lInconnu)。毋庸置疑,《灵光集》是兰波所有诗作中的代表作。
《灵光集》全文译稿完成于1996年夏,曾由友人照着手写稿打字存入软盘,后上传到互联网供读者交流与批评,一直都不曾修订。部分篇目曾收入与叶汝琏先生合译的《彩图集》,当时也并未修订。叶老曾完整翻译了这部散文诗集,译稿交与出版社后不幸遗失,只留下之前在刊物上发表过的十七篇;先生于2007年辞世后,编辑找来我的译文与留存的篇目拼合在一起出版,特为纪念这位法语诗译前辈。惜与叶老生前没有机会相识和讨教,仅能从这本集子里体会前辈的苦心孤诣,此次重新修订译稿,又将此书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对照。同时参阅的还有王道乾先生译本《彩画集》,以及企鹅版英译本《兰波诗选》所录篇目。
此外,《最后的诗行》(Derniers Vers)收录了兰波在通灵时期创作的十六首诗,多年前曾贴在诗生活网站的翻译论坛,现增补注释后,附在《灵光集》之后。最后的诗行这个集名并不可靠,有的作品集亦作新诗与歌(Vers Nouveaux et Chansons),也有研究者指出,兰波曾梦想创作一本叫虚无研究(tudes Nantes)的诗集。因诗人之后转向写作散文诗和无韵的自由诗,故译者以最后的诗行代指这些相对于早期诗作而言新近创作的韵诗。
在修订译稿和注释的过程中,译者深感《灵光集》中诸多诗篇与《地狱一季》有紧密关联,并在注释中不时引用,遂又翻译了这部精神自传式的散文诗集和两封通灵人书信,并加以必要的注释以助理解。译文曾与王道乾先生译本《地狱一季》(花城出版社,1991年)对照校对。王老的译笔纯熟精到,这本薄薄的小书伴随多年,不时翻出来诵读;虽在校对中也发现个别误译和过度发挥之处,仍不失一部经典佳译。
通行的法语版兰波作品集一般都按创作时间顺序编排,首先是包括《元音》《山谷沉睡者》《醉舟》在内的早期诗作,其后是《最后的诗行》,最后是《地狱一季》和《灵光集》。然译者最早翻译兰波始自《灵光集》,而早期诗作至今也仅译了数首而未收入本书,在此希望读者谅解这般刻意的编排。
兰波是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诗人,虽然他在短短数年间就走完了自己的诗歌道路,只如流星之一闪(梁宗岱语),但留下的作品却值得永久品读。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和阐释兰波其人其诗的文论和专著层出不穷,可谓浩如烟海,译者也只是稍稍涉猎过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论著。本书的翻译底本和注释皆凭据加尼耶兄弟出版社(Garnier Frres)《兰波作品集》(1960年)与伽利玛出版社(Gallimard)《兰波作品全集》(1972年)。这两个注释本汇集了多位研究者的见解,给理解和翻译提供了方便之门。然而兰波诗歌之难译,正如梁宗岱先生曾言,它猛烈逼人的(intense)光芒断非仓猝间能用别一国文字传达出来。译者虽历经二十余载断断续续研读和修订,仍留下诸多疑难未解。书中如有任何错漏偏误之处,恳盼读者不吝指正。
在此首先感谢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的王明毅老师和责编林烟霞女士,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精神,使得本书以今天的面貌呈现给读者。
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校长黄建华老师、旅居法国的刘志侠老师,他们亦师亦友的情谊和多年来的勉励与期许,让我不至过于疏懒;感谢法语外教任致远(Pierre Jeanne)老师,他曾多次问起当年那篇题为Rimbaud的毕业论文何时出版,无疑激发了我研读和翻译兰波的信心。
感谢兰波研究专家克洛德让科拉(Claude Jeancolas)先生,他曾在2010年春来上海做关于兰波的交流活动,我们如同兄弟相见一般(虽然他是我父辈的年纪),那天他当面赠我一本《兰波狂》,回国后又寄来《兰波传》和《兰波后裔》。2016年2月10日,他在巴黎去世。
感谢互联网时代很多诗友和网友,在网上点点滴滴的交流都对译文修订起着作用,在此无法一一列出,唯有心存感念。
此外,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我少年时就放任我浪迹天涯,从未表现出不放心,这份随身携带的信任感一直给我深沉的温暖。
着手重新整理和修订译稿之时,译者的孩子即将诞生,一晃数年,如今他已到了认字读诗的年龄,请允许我将这本诗集献给这位小少年。
何家炜
2019年3月4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