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HK$
98.6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
》
售價:HK$
91.8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HK$
62.7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HK$
154.6
|
內容簡介: |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于2008年演变成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人员早在2007年夏天就开始对美国
次贷危机进行追踪研判,并持续对次贷危机以及后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进行评估,为中国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参考。本书收录的文
章主要是20072011年围绕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影响所作的研究报告。其中,本书前四篇文章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小组撰写的部
分形势分析报告,其他文章是经济形势分析小组成员和其他研究人员在此期间撰写的专题研究报告。讲这些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
整理出来,作为珍贵史料予以公开出版,可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
關於作者: |
李克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世锦,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
目錄:
|
第一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
第一章 二十年后再看亚洲金融危机
第一节 金融危机前的亚洲经济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演进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以泰、韩、马来、印尼为例
第四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结局与影响
第五节 讨论: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
第二章 十年后再看全球金融危机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前的世界经济
第二节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演进
第三节 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以美、日、德为例
第四节 全球金融危机的后果与影响
第五节 讨论: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
第三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
第一节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点
第二节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同点
第三节 讨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第二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
第四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中国经济
第一节 中国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不同
第二节 中国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第三节 中国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处的改革开放阶段不同
第五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成因中的中国因素
第一节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成因中的中国因素
第二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成因中的中国因素
第三节 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和反射效应
第六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第一节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节 讨论:外部冲击与内部调整
第七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应对
第一节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应对措施
第二节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应对措施
第三节 讨论: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效果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我们从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学到了什么?
第八章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以防患于未然
第二节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外协调
第三节 做好危机管理工作
第九章 中国能否躲过下一场金融危机
第一节 化解潜在风险,制定危机应对预案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危机预警机制
第三节 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避免危机的根本所在
附录 有关亚洲金融危机的几篇文章
附文一 警惕金融风潮 早采防范措施
附文二 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意见
附文三 国际金融风潮启示录
附文四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启示和对策
附文五 关于泰国金融危机的考察报告
附文六 关于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几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章
二十年后再看亚洲金融危机 a
开始于 1997 年夏天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
地区经历的次国际金融危机,也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次近距
离亲历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爆发之迅猛、蔓延之广泛、影响之
深远可谓惊心动魄,历史罕见。距今为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已二十
余年,站在一个更长远的历史视角对这场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及演
进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不但具有纪念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帮
助我们吸取教训、警示未来。
节 金融危机前的亚洲经济
事实上,自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许多学者对这场
危机爆发的背景进行过梳理,如吴敬琏、魏加宁(1998),Goldstein
(1999),余永定(2000)等,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
们选择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危机爆发前东亚 b 各国和地
区的经济状况做一个简单回顾。
a 本文初稿成稿于 2017 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二十周年。
b 本书的“东亚”并非指严格地理意义上的东亚,而是泛指东南亚和东北亚的所有经济体,包
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朝鲜、
蒙古国及东盟十国等。以下不再赘述。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27 2020-06-14 09:40:35
4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1998 与 2008)
一、 经济增长:均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1987—1996 年),东亚各经济
体均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 GDP 增速来看,除中国内地和中
国香港波动较大之外,其余各经济体经济增速均保持在 6%~10%。其
中,泰国年均 GDP 增速保持在 9.26%,居东南亚诸国经济增速之首。
高速的经济增长使泰国成为当时亚洲第七大经济体,也是仅次于印度
尼西亚的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年均 GDP 增速分别
为 9.08% 和 9.05%。印度尼西亚在这十年间的 GDP 年均增速为 6.88%。
中国香港保持着中高速的经济增长,GDP 年均增速为 5.84%。而中国
内地在 1992 年“南方谈话”之后,全面掀起加大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步伐的高潮,GDP 增速明显加快,甚至出现经济过热现象,此后在政
府强力宏观调控的作用下,至 1996 年时基本实现了“软着陆”,这期
间中国的 GDP 年均增速为 10.18%。见图 1.1。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 1.1 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速对比(1987—1996 年)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28 2020-06-14 09:40:36
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 / 5
二、 物价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危机爆发前,东亚各国和地区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相
比较而言,马来西亚的通货膨胀水平。在 1987—1996 年,按消费
者价格指数(CPI)衡量,马来西亚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为 3.15%。其次
是泰国,其年均通货膨胀率为 4.73%。尽管韩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高
达 6%,但应注意到,在成功采取一些抗通胀措施后,韩国的通货膨
胀率在 1992 年以后已明显下降。而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
的通货膨胀率则相对较高。其中,印尼和中国香港的年均通货膨胀率
分别高达 8.41% 和 8.77%,而中国内地在这十年间经历了一轮比较高
的通货膨胀,年均通胀率高达 11.9%,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经历
了一次严重的经济过热,1994 年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 24.3% 的历史峰
值。见图 1.2。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 1.2 东亚各国和地区通货膨胀水平对比(1987—1996 年)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29 2020-06-14 09:40:36
6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1998 与 2008)
三、 资产价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产价格泡沫
东亚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阻使得大量的资金转向房地
产和股票市场,这也是各国和地区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重要原因。
首先,从房地产市场来看。根据泰国地价指数,1991 年至 1996
年的 6 年间地价升高了 50% ;马来西亚在 1990 年至 1996 年的 7 年间
房屋价格提升了一倍多;而中国香港的房价飙升得更快,在 1990 年至
1996 年的 7 年间价格几乎升高了两倍。见图 1.3。
数据来源:泰国银行,马来西亚国家房地产信息中心,香港评估定级局。
图 1.3 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地的房地产指数比较(1990—1996 年)
其次,从股票指数来看,香港恒生指数飙升的幅度,从 1990
年的 3025 点飙升至 1993 年的 11888 点,经过两年调整后再次冲高至
1996 年的 13452 点。而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同样在短短的时间内将
股票指数在 1993 年推升至点,涨幅都在一倍左右。见图 1.4。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0 2020-06-14 09:40:36
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 / 7
数据来源:世界证券交易所联合会,彭博资讯。
图 1.4 东亚各国和地区股票市场指数趋势(1990—1996 年)
后,从股票市值来看,东亚各国和地区的资本市场的泡沫程度
更加明显。1990 年时中国香港股票市场市值仅为 834 亿美元,而在
三年之后的 1993 年股票市值已达 3850 亿美元,是 1990 年市值的 4.6
倍,年均增速高达 66.5%。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并且增幅有过之而无不及。泰国仅用了三年就使股票市值从 208 亿美
元飙升至 1275 亿美元,涨幅达 6 倍多,年均增速更是高达 83% ;而
在马来西亚,股票市值同样飙升了 4.6 倍;在印度尼西亚,股票市值
在 7 年间涨了 10 倍,从 1990 年的 81 亿美元升高至 1996 年的 909 亿
美元,年均增速高达 41.3%。见图 1.5。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恒生指数(期末,右轴) ◆ 泰国 SET 综合指数(期末) 吉隆坡综合指数(期末) 雅加达成分指数(期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1 2020-06-14 09:40:36
8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1998 与 2008)
数据来源:世界证券交易所联合会,彭博资讯。
图 1.5 东亚各国和地区股票市值走势(1990—1996 年)
四、 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固定汇率制度与实际汇率升值
从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来看,东亚各国和地区均为不同形式的固
定汇率制度,如表 1.1 和表 1.2 所示。其中,泰国采取盯住美元的固
定汇率制度,泰铢兑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 25︰1 ;马来西亚名义上
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也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
制度;林吉特兑美元的汇率长期保持在 2.6︰1 左右;类似地,印尼
的汇率制度名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也是高度盯住美元
的汇率制度;韩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实行的是市场平均汇率制度
(MARS)的“浮动 区间”安排,即设定每日的汇率波动区间,后来
这一区间逐步扩大,韩元兑美元的汇率大致稳定在 800︰1 的位置上;
中国香港自 1983 年起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其汇率
固定为 7.8 港元兑 1 美元;中国内地在 1994 年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
重大改革,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实行了名义上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其汇率基本保持在 8.3︰1 左右;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实行的也都是有管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马来西亚(右轴) 中国香港(右轴)
◆ ◆ ◆ ◆ ◆ ◆ ◆ ▲ ▲ ▲ ▲ ▲ ▲ ▲ ◆ 泰国 ▲ 印度尼西亚
(亿美元) (亿美元)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2 2020-06-14 09:40:36
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 / 9
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表 1.1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汇率制度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前)
国家和地区 汇率制度
中国内地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泰国 固定汇率制度
马来西亚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印度尼西亚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高度盯住美元
新加坡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韩国 市场平均汇率制度(MARS)的“浮动 区间”安排
中国台湾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香港 与美元挂钩的港元联系汇率制度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表 1.2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汇率比较(1990—1996 年)
单位:1 美元的本币价格
货币种类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人民币 5.2 5.4 5.8 5.8 8.4 8.3 8.3
泰铢 25.3 25.3 25.5 25.5 25.1 24.9 25.3
林吉特 2.7 2.72 2.61 2.7 2.56 2.54 2.53
印尼盾 1901 1992 2062 2110 2200 2308 2383
港币 7.8 7.8 7.8 7.8 7.8 7.8 7.8
韩元 716.4 760.8 788.4 808.1 788.7 774.1 844.2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
从实际有效汇率看,在 1994 年之后各国和地区的实际有效汇率
均呈升值趋势。但从值来看,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更低,表明在
对外出口中,中国的贸易商品在价格上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见表 1.3
所示。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3 2020-06-14 09:40:36
10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1998 与 2008)
表 1.3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实际有效汇率比较(1990—1996 年)
货币种类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人民币 99.081 87.052 83.49 88.875 69.648 77.587 85.252
泰铢 N.A. N.A. N.A. N.A. 104.17 107.75 110.28
令吉特 117.214 113.503 121.586 122.358 118.48 118.659 123.097
印尼盾 N.A. N.A. N.A. N.A. 151.8 151.9 158.5
港币 N.A. N.A. N.A. N.A. 123.18 125.32 133.27
韩元 112.5 111.8 110.8 110.6 110.9 116.5 114
新加坡元 92.338 95.365 97.045 97.415 101.907 103.593 106.563
新台币 N.A. N.A. N.A. N.A. N.A. N.A. N.A.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
五、 出口水平:高出口增速与大幅波动
整体看,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1987—1996 年),东
亚各国和地区均保持了较高的出口增速,各经济体出口年均增速均超
过了 10%。其中,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 20.17% 和
19.06% ;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速也分别达到了 17.18% 和
17.49% ;韩国由于受国内高通胀的影响,出口增速在 20 世纪 90 年代
初期增长较慢,但是随着通胀治理的成功,韩元逐步贬值并维持在稳
定的区间内,韩国出口从 1994 年起开始快速增长,1995 年韩国出口
增速高达 30.25%,十年间出口年均增长速度约为 14% ;同一时期,印
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长速度相对低一些,但即便如此,其出口在这十年
间的年均增速也达到了 12% 左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东亚各经济体
的出口形势在 1996 年出现了同步快速恶化,韩国的出口增速从上一年
的 30.25% 骤降至 3.72%,中国内地的出口增速也从上一年的 22.95%
骤降至 1.52%,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速也从上一年的 25.61% 骤降至
5.97%,泰国出口增速更是从上一年的 24.7% 直接下降到 -1.27%,印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4 2020-06-14 09:40:36
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 / 11
度尼西亚和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速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如图 1.6
所示。不少学者认为,出口增速的快速下降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重
要诱因之一,后文对此有详细讨论。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 1.6 东亚各国和地区出口状况对比(1987—1996 年)
从出口依存度(出口占 GDP 的比例)来看,各经济体均有着较高
的出口依存度,尤其是中国香港的出口依存度始终在 100% 以上。截
至 1996 年底,马来西亚的出口依存度已经上升到 90% 以上,这就意
味着,一旦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波动,马来西亚经济势必也出现较
大的波动。与此同时,除了韩国的出口依存度稳定在 25% 左右以外,
印度尼西亚的出口依存度从 1992 年开始逐年下降,而其他四个经济体
的出口依存度在这十年间均保持明显上升态势。泰国的出口依存度已
从 1987 年的不到 30% 上升到 1996 年的 39%,其中 1995 年更是突破
了 40% ;中国内地的出口依存度也随着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而不断攀
升,在 1987 年时仅为 12.5%,而 1996 年时已达到 18%,此后不断上
升。见图 1.7。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5 2020-06-14 09:40:37
12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1998 与 2008)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图 1.7 东亚各国和地区出口依存度对比(1987—1996 年)
六、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逆差与高资本净流入
首先,经常账户长期逆差是除中国外东亚诸国和地区在危机前
显著的特征之一,而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情况要比印尼和韩国严重得多。
泰国在危机发生前经常账户赤字占 GDP 的比重平均为 6.23%,而马来西
亚平均为 5.82%,印尼和韩国分别为 2.26% 和 1.66%。如表 1.4 所示。
但是从总体对外平衡来看,东亚诸国和地区呈现出微小的盈余,说明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国外资本净投入弥补了经常账户逆差。如图 1.8 所示,
从各国和地区资本账户来看,在危机发生前,各国和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
的净资本流入。泰国在 1995 年时资本净流入总值达 219 亿美元,比 1990
年前提高了一倍多;而韩国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资本呈现出大量流入
的态势,1995 年资本净流入总值达 173 亿美元,是 1993 年金融自由化开
放之初流入总值的 5 倍多;而印尼和马来西亚在 1994 年之后资本净流入
也大幅度增加。大量资本流入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市
场泡沫的快速形成,而持续的国外资本净流入也为危机发生埋下了隐患。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6 2020-06-14 09:40:37
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 / 13
表 1.4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经常账户比较(1990—1996 年)
国家和地区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中国内地 3.09% 3.27% 1.33% -1.94% 1.37% 0.22% 0.85%
泰国 -8.34% -7.67% -5.56% -5.03% -5.41% -3.69% -7.89%
马来西亚 -2.09% -8.62% -3.68% -4.61% -7.57% -9.78% -4.42%
印度尼西亚 -2.38% -3.03% -1.82% -1.21% -1.43% -2.88% -3.06%
韩国 -0.76% -2.73% -1.24% 0.23% -0.95% -1.89% -4.27%
新加坡 N.A. N.A. N.A. N.A. N.A. N.A. N.A.
中国台湾 N.A. N.A. N.A. N.A. N.A. N.A. N.A.
中国香港 6.10% 4.26% 2.97% 4.69% -0.81% -6.19% -2.48%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
数据来源:亚洲开发银行。
图 1.8 东亚各国和地区资本净流入总值(1990—1996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韩国
250
200
150
100
5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泰国
韩国
印度尼西亚
■ ▲
马来西亚
(亿美元)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7 2020-06-14 09:40:37
14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1998 与 2008)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演进
1996 年开始,危机已悄然降临东亚,并对这些在过去十多年来被
称为“东亚奇迹”的经济体进行了疯狂的打击。亚洲金融危机开始
在泰国爆发,由于短期外债持续攀升、出口锐减、经常账户赤字扩大
以及国内经济过热等原因,泰国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维持固定汇率制。
1996 年 7 月和 1997 年 1—2 月,泰铢先后两次遭到投机者的攻击。
1997 年 5 月,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泰铢有可能贬值。5 月 13—15
日,在伦敦和纽约市场上,第三次更大规模的针对泰铢的阻击战正式
打响,持续、大量的抛售使得泰铢受到了巨大的投机性打击,泰国中
央银行在 5 月份为保卫泰铢共计花费 217 亿美元。
1997 年 5 月 14 日,高盛又发表了一篇题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会重蹈泰国的覆辙吗》的研究报告。继泰铢之后,投机者又将目标转
向了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
1997 年 7 月 2 日,泰国政府终于顶不住压力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
率。同一天,菲律宾比索遭到投机者的猛烈攻击,菲律宾中央银行为
保卫固定汇率制度,当天拿出 5.43 亿美元保卫比索,而在此后的 8 天
之内菲律宾中央银行累计动用 15.8 亿美元,这相当于菲律宾外汇储备
的 1/8。7 月 8 日,马来西亚林吉特遭到攻击,马来西亚中央银行不惜
动用 12% 的外汇储备保卫林吉特。但是在 7 月 11 日和 7 月 14 日,菲
律宾中央银行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先后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允许本
国货币对美元贬值,至 12 月底林吉特贬值了 34%。而印度尼西亚卢
比也在 7 月初遭遇危机,印度尼西亚银行立即抛售 8 亿美元稳定汇率,
但随后印尼国内一系列政治事件沉重打击了卢比的信誉,至 1997 年
12 月底卢比兑美元贬值幅度高达 55%。至此,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
亚等国中央银行在损失数百亿美元的情况下纷纷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8 2020-06-14 09:40:37
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 / 15
度,而泰国于 7 月 28 日更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了救助
请求,并于两周内接受了 IMF 提出的一揽子救市方案。
1997 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扩大。在中国台湾地区,
1997 年 8 月至 10 月“货币当局”动用约 70 亿美元保卫新台币,但是
至 10 月 17 日也被迫宣布允许新台币汇率浮动。在韩国,1997 年 10
月标准普尔和穆迪开始调低韩国主权信用、银行和金融机构评级,外
国金融机构拒绝向韩国的银行续贷且不提供新贷款,外国机构投资者
开始离场,韩元和韩国股票市场面临巨大压力。11 月 20 日韩国金融
体系全面瘫痪,韩元日波幅被迫由 2.25% 扩大至 10%,韩元大幅贬值。
然而,由于韩国短期外债高达 889 亿日元,且韩国中央银行可动用的
外汇储备仅有 73 亿日元,因此韩国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危机。终,韩
国不得不于 11 月 21 日向 IMF 提出救助申请。在中国香港地区,由于
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从 8 月 15 日开始大幅提高短期利率,以抵
御投机者对港币的攻击。高利率严重影响了股票市场,恒生指数在 10
月 17 日至 28 日下跌了 4541 点,跌幅达 33%,其中在 10 月 23 日一天
就下跌了 1211 点,跌幅超过 10%。在日本,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拖延已久的不良贷款问题终于爆发,1997 年 11 月 3 日三洋证券宣布破
产,17 日北海道拓殖银行因不良债权问题被迫倒闭,24 日日本第三大
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倒闭,26 日第二家银行——德阳城市银行宣布
倒闭,一时间日本甚至出现了银行挤兑现象,金融体系遭到重创。
国际游资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横扫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获利无
数,但是终在有中国政府支援下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折戟沉沙,
而在国际组织强势介入之后,只得悻悻而归,至此亚洲金融危机告一
段落。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39 2020-06-14 09:40:37
16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1998 与 2008)
第三节 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以泰、韩、马来、印
尼为例
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个经济体均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并且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温,但是危机也给各个经
济体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各经济体的发展轨迹。
在泰国,为恢复经济从 1998 年开始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揽
子结构性改革方案,并为此付出了两年的紧缩和 GDP 下降近 10.5% 的
代价,事后直到 2003 年 IMF 才终承认,早期一揽子计划提供的政
策建议加剧了泰国的痛苦。在政治上,精英阶层的贪婪在危机期间暴
露无遗,也间接推动了泰国的民主化进程。2001 年 2 月 9 日,他信当
选为泰国第 23 任总理,成为泰国史上位任期满四年的总理,也是
位通过选举连任的总理。
在马来西亚,政府积极应对危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开始应对
危机时,政策采取了 IMF 的标准解决方案,即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
以及实施金融部门改革,但是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市场信心仍未恢
复。1998 年 1 月 7 日马哈蒂尔总理会见了一批知名市场人士和经济
学家并组建国家经济行动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Action Council,
NEAC)。2 月份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宽,7 月 13 日政府宣布了一项总额
达 70 亿林吉特(约合 16.9 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23 日国家经济
复兴计划正式实施,包括 6 个核心目标、40 条行动路线和 580 条具体
建议。8 月又成立公司债务重组委员会、国家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资
本基金有限公司(银行资本调整机构),开始着手处理公司债务重组、
银行重组和资本结构调整等事宜。9 月 1 日,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
机,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实施有选择的资本管制并将林吉特兑美元汇率
固定在 3.8︰1。尽管这一政策在当时遭到西方国家的一致谴责,致使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40 2020-06-14 09:40:37
部分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 / 17
股票市场遭遇重创,MSCI 和 FT-S&P 等股指提供商将吉隆坡综合指数
剔除,投资者纷纷离场,十多年后吉隆坡综合指数才回到危机发生前
的水平,但是事后来看,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使马来西亚重新掌握货
币政策的主动权,为此后各项刺激政策提供了保障。
在印度尼西亚,经济危机演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危机。在亚洲金融
危机冲击的所有经济体中,印度尼西亚受到的伤害是的。据统计,
印度尼西亚卢比兑美元汇率在 1998 年 6 月点时贬值了 85%,是所
有经济体中货币贬值幅度的。1998 年印尼 GDP 增速为 -13.1%,
是所有经济体中的。更为严重的是,印尼的贫困率从危机前的
16% 猛增至 1998 年 9 月的 37%(十年后,即 2008 年印尼的贫困率水
平仍然高达 15.4%),加之危机期间印尼超高的通货膨胀率,一场经
济危机终演化成了政治危机。1998 年 5 月 21 日,曾经的民族英雄、
执政 32 年之久的苏哈托总统被迫下台。国内经济社会一片混乱,据克
罗斯比企业咨询公司的报告,1998 年印尼共发生了 2000 起学生示威
游行、1300 宗非政府团体集会、500 起罢工和 50 场骚乱,在危机发生
后的九年中共换了四任总统。终,在 1998 年 10 月 8 日,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援助计划开始实施,印尼经济开始逐渐恢复。
在韩国,再强大的制造业也无法抵御金融系统的崩溃。亚洲金融
危机前不久,韩国刚刚成为发达国家 a。韩国经济的崛起可以说是得益
于全面学习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韩国政府确定需要发展的目标行业,
并选拔现有企业中秀一部分作为行业的领导者,通过限制进口保
护这些产业的发展,并控制银行体系向这些产业输送廉价的贷款。这
一模式结果之一就是产生了大量的财团 b,这些财团依靠政府部门和金
融部门的保驾护航,不断提高杠杆来实现发展。据统计,韩国的
a 韩国于 1996 年加入被誉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
b 截至 1996 年,韩国的 30 家财团占韩国工业产出 85%,占总资产的 50%。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20200307-新.indd 41 2020-06-14 09:40:37
18 / 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的视角 (1998 与 2008)
30 家财团负债权益比率(debt-to-equity ratio)平均为 519%,同期日
本企业为 193%,美国企业平均为 154%。因此一旦金融体系崩溃,这
些企业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为实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韩国于 1993 年开始实行金融自由化,并逐渐放开了短期资本流动的限
制。其结果,韩国的短期外债呈现爆发式增长,从 1990 年到 1996 年
短期外债增加了 158%。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韩国,面对大量的
外债,韩国中央银行仅有 78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动用,市场信心
遭到重创,韩元一下陷入危机之中,韩国不得已向 IMF 发出了救助请
求。1997 年 1 月 23 日,总资产排名第十四的韩宝钢铁破产;3 月,排
名第二十六的三美集团倒闭;4 月,排名第六的双龙汽车集团寻求国外
买家,此后排名第八的起亚集团、第十九的真露集团相继申请紧急贷
款,韩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流动性危机。截至 1998 年底,30 家
的财团中有 14 家破产或者濒临破产。而 1999 年韩国第四大财团大宇
集团因欠债 800 亿美元倒闭,成为世界上的破产案例之一。面对
满目疮痍的韩国经济,新上任的金大中总统立志改革,并宣布全面接
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条件。在经过开放金融体系、革新公司治
理、加强会计和信息披露标准以及强力推进公平竞争政策等一系列改
革之后,韩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