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浪漫的中国艺术

書城自編碼: 353338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作者: 喜仁龙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2047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HK$ 96.3
史学的性别
《 史学的性别 》

售價:HK$ 80.2
中国女军史
《 中国女军史 》

售價:HK$ 151.0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0.0
《精典文库//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
+

HK$ 226.8
《文艺复兴人》
+

HK$ 118.8
《英国美术的黄金时代》
+

HK$ 116.2
《中国艺术通识名师精品课:美术鉴赏》
+

HK$ 99.8
《亚洲艺术的魂》
+

HK$ 307.8
《伟大的艺术家》
編輯推薦:
名家联合,9位海外知名艺术大师:喜仁龙瑞典艺术史学家、汉学家,毕安祺美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劳伦斯比尼恩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霍布森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创始人、大英博物馆亚洲部负责人,昆茨蒂芙尼宝石学家,斯特兰奇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研究员,查尔斯法本斯凯莱芝加哥美术馆东方艺术馆主任,肯德里克英国纺织历史学家,本杰明马尔智底特律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管。
11门中国古代艺术:绘画、陶瓷、雕塑、建筑、玉器、石刻、漆器、铜器、珐琅、丝织品、铁艺,海外艺术大师们研究东方艺术的代表作,适合读者概览中国艺术。
看中国艺术译丛第四本,将中国艺术纳入更广阔的视界,以更高、更专、更全的角度,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內容簡介:
本书由喜仁龙、毕安祺、劳伦斯比尼恩、霍布森、乔治弗雷德里克昆茨、本杰明马尔智等众名家合著,书籍内容涵盖范围广泛,分11篇介绍了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陶瓷、雕塑、建筑、玉器、石刻、漆器、青铜器、珐琅、丝织品、铁艺。上述撰稿者或是西方重量级艺术史家,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是文化界具有革新意识的代表,正是他们的研究和文字掀起了20世纪西方对中国艺术研究及收藏的热潮,是海外艺术大师普及中国艺术经典之作,适合读者概览中国艺术。
關於作者:
喜仁龙(Osvald Sirn,18791966),瑞典艺术史学家、汉学家、哲学博士、芬兰科学院院士,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1920年起六次来华,曾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国雕塑》《北京故宫》《中国园林》等。
目錄
目录:
译者序_ I
美学的发展_ 001
绘画_ 012
陶瓷_ 037
雕塑_ 083
建筑_ 134
玉器和其他石刻_ 185
漆器_ 201
青铜与黄铜_ 213
珐琅_ 233
纺织品和刺绣_ 243
铁艺_ 250
在线试读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艺术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意义和美感的切身感受,他们依照地、水、火、风来排布构筑物。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亦与西方不同,他们并不以自己的创作和雄心来主导自然,而是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建立一个完美、和谐、融合的自然秩序,这也正是自然造物所遵循的法则。相比于建筑物的外观,中国人更注重它内在的意义,即不可见的神力,这在一些大型陵墓、天坛、社稷坛中表现得最为显著。但在世俗的建筑中它也有所体现,比如故宫建筑群就是根据星象和宇宙运行的规律来规划和建造的。这种表现甚至出现在古今许多宫殿的命名中,比如紫禁城,就是以天文学来命名明清首都北京的宫城:天神,或是万物的统治者,有着一个由15 颗星星组成的环极星垣,叫紫微垣,紫微垣坐落在宇宙天体的中心,而皇帝的宫殿作为人类世界最高级的神圣代表,应该坐落于人类世界的中心。
中国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规划与西方建筑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确实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中国的规划布局方法根植于古老、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解释了早期汉语的统一性。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建造的原则一直保持不变,寺庙和宫殿的规划也是如此,这对已经引入建筑形式所进行的修改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此,有可能可以从晚期的案例中得出一些关于早期建筑物的结论,不幸的是,这些建筑物实际上都被摧毁了;木制材料经不住火灾和战争的破坏,并且人们从未对古建筑采取过任何严肃认真的保护措施。中国人为过世的人创造了更永久的居所,坟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纪念性建筑遗迹。除此之外,在山的两侧还有石窟寺和早期的石塔和砖塔,后文也将会提到。
中国的城墙 中国最早的地面纪念性建筑是秦长城,这是一个沿着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境的山脉建立的大规模防御工事。秦长城最初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后建立的。毫无疑问,在他的时代之前就有一小部分这样的城墙存在,但他计划以比之前任何统治者都大得多的规模来建立防御工事,以抵御游牧部落。据记载,在秦始皇统治期间建造的秦长城将近750公里。无论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多大,秦始皇建立了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长城在经过历代扩建和修复后,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城墙的结构特点十分简单:它主要由土和石头建造,高度在6米到10米之间,大部分砌有外包砖。在城墙的顶脊上,雉堞之间,有一条三四米宽的通道。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座方形的烽火台耸立在城墙之上,每当卫兵察觉到危险,就会燃起烽火。除了高度的重复性与防御性外,城墙还与景观紧密相连,在许多地方,它几乎像大自然自己创造的一样,拔地而起,超越了山脉高耸的山脊,并沿着大地的起伏蜿蜒曲折。秦长城体现了中国人对城墙的绝对信仰,同时也成为这种伟大与不朽的信仰的证明。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艺术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意义和美感的切身感受,他们依照地、水、火、风来排布构筑物。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亦与西方不同,他们并不以自己的创作和雄心来主导自然,而是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建立一个完美、和谐、融合的自然秩序,这也正是自然造物所遵循的法则。相比于建筑物的外观,中国人更注重它内在的意义,即不可见的神力,这在一些大型陵墓、天坛、社稷坛中表现得最为显著。但在世俗的建筑中它也有所体现,比如故宫建筑群就是根据星象和宇宙运行的规律来规划和建造的。这种表现甚至出现在古今许多宫殿的命名中,比如紫禁城,就是以天文学来命名明清首都北京的宫城:天神,或是万物的统治者,有着一个由15 颗星星组成的环极星垣,叫紫微垣,紫微垣坐落在宇宙天体的中心,而皇帝的宫殿作为人类世界最高级的神圣代表,应该坐落于人类世界的中心。
中国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规划与西方建筑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确实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中国的规划布局方法根植于古老、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解释了早期汉语的统一性。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建造的原则一直保持不变,寺庙和宫殿的规划也是如此,这对已经引入建筑形式所进行的修改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此,有可能可以从晚期的案例中得出一些关于早期建筑物的结论,不幸的是,这些建筑物实际上都被摧毁了;木制材料经不住火灾和战争的破坏,并且人们从未对古建筑采取过任何严肃认真的保护措施。中国人为过世的人创造了更永久的居所,坟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纪念性建筑遗迹。除此之外,在山的两侧还有石窟寺和早期的石塔和砖塔,后文也将会提到。
中国的城墙 中国最早的地面纪念性建筑是秦长城,这是一个沿着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境的山脉建立的大规模防御工事。秦长城最初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后建立的。毫无疑问,在他的时代之前就有一小部分这样的城墙存在,但他计划以比之前任何统治者都大得多的规模来建立防御工事,以抵御游牧部落。据记载,在秦始皇统治期间建造的秦长城将近750公里。无论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多大,秦始皇建立了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长城在经过历代扩建和修复后,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城墙的结构特点十分简单:它主要由土和石头建造,高度在6米到10米之间,大部分砌有外包砖。在城墙的顶脊上,雉堞之间,有一条三四米宽的通道。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座方形的烽火台耸立在城墙之上,每当卫兵察觉到危险,就会燃起烽火。除了高度的重复性与防御性外,城墙还与景观紧密相连,在许多地方,它几乎像大自然自己创造的一样,拔地而起,超越了山脉高耸的山脊,并沿着大地的起伏蜿蜒曲折。秦长城体现了中国人对城墙的绝对信仰,同时也成为这种伟大与不朽的信仰的证明。
一再提及的城墙,构成了每个中国城市的框架。城墙围绕着城市,把城市分隔成许多街区和院落,墙比任何其他构筑物都更能体现中国街区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一座真正的城市是不可以没有围墙的,而中国人的城市和围合城市的城墙密不可分,一个城字,就充分说明了。没有城墙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它就像没有屋顶的房子一样不可思议。这些城墙不仅属于首都或其他都市,而且属于每一个城市或是街区,甚至小城镇和村庄。在中国北方,几乎所有的村庄,无论年代新旧、范围大小,都至少有一堵土墙,或者围绕着村舍和马厩遗留了一堵夯土墙的残迹。无论这个地方多么贫穷,多么不起眼;无论泥房子多么简陋,寺庙多么残破,哪怕沟渠肮脏得如同塌陷的道路一样,围墙仍然在那里,而且通常比其他建筑物的保存状况更好。中国西北部的许多城市已经被战争、饥荒和火灾摧毁,没有留下房屋,没有人居住,而那些残破的城墙、大门和瞭望塔依然存在。这些带有防御性质的构筑物和塔楼光秃秃的砖墙,有的耸立在护城河边,有的建在开阔的平地上,与远处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这些砖墙往往比房屋或寺庙更能证明这座城市的古老和伟大。即使这样的城墙并非建造于远古时期(现存的几乎没有明代以前的城墙),但它们破旧的砖墙和破损的城垛看起来仍然十分富有古意。修葺和重建几乎没有改变它们的造型或比例。在砖墙出现以前,有许多城市和城镇的四周使用夯土砌筑的堡墙,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在城镇出现之前,由泥土和稻草搭建的村庄或聚居地,周围环绕着篱笆或临时性的围护构筑物。
建筑物的类型和建造 一幢建筑,无论它是陵墓、佛教寺庙还是伟大的哲学家的纪念圣地,或是世俗建筑,如皇宫、住宅和政府机关,都沿着墙壁或是根据类似围合空间的原则来进行排布。这些巨大空间的特征,是明显地有一条从北到南的中轴线。主要建筑、庭院和大门都排列在一条隐形的直线上,一个挨着一个顺次布置,而次要建筑布置在庭院的两侧,主要建筑的立面、入口和大门都朝南,这种朝向显然是基于宗教传统。这些建筑群发展得愈加宏大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增加建筑的高度,而是通过将更多的庭院加入建筑群中。在北京,有的王公府邸多达20个庭院,而在一些大型道场或寺院则有更多这样的空间。由于每个院落都被一堵高墙所包围,所以从外面是不可能得知任何关于围墙内空间分隔排布的信息的。在较大的宫殿里,不同的庭院也被带有装饰门道的次级围墙分隔开。庭院大小不一,街道沿着墙壁延伸。通过这样的建筑群组织,北京故宫内的空间几乎成了一座迷宫。
主要建筑的类型保持不变,而功能分化为寺庙、宫殿和住宅。在这些建筑类型的空间中,最常见的是厅堂,即殿。它是一个矩形的房间,通常由一排圆形的柱子分隔成三间(或多间),其中最前面的空间通常作为一个敞开的门廊;在某些建筑中,开敞的柱廊会围绕建筑一周。一般情况下,它的内部由一扇开得很低的小窗户照亮,但有时可能会设两排窗户,给人一种更明亮的效果,当然这也是更高等级建筑的做法。对建筑装饰效果非常重要的是硕大的基础结构、台基和大屋顶。
当基础做得更高,就产生了另一种建筑,即所谓的台,指一种较低的殿或两层楼高的集中式建筑,建造在有夯土墙的高台上,这些说法来自古老文献中对宫殿和城市的描述。高台建筑似乎从早期就很常见。在北京故宫,这种类型的建筑常常建造在建筑群组的大门外,比如午门,从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升起。在中国北方许多老城的中心都有鼓楼和钟楼,但类似的建筑也被用作仓库、瞭望塔和天文台。许多较大的多层建筑通称楼,这个名字并不表示塔;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小建筑通常被称为阁,有顶无墙的小建筑被称为亭。此外,人们将一些宫殿式的空间以及许多私人府邸里与园林连接的构筑物称为廊,即较长的用于连接建筑物的连廊。
检视中国最常见的建筑物,将殿、台和亭视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时,我们可能会被一个现象所震撼,即建筑物的主体比西方建筑要少得多。从象征意义上说,建筑主体由宽阔的台基和大屋顶投射在其立面上的宽阔阴影推入背景。这两个元素对于构筑物的整体效果而言是最重要的。台基发展分化成为分段的阶梯,并配有汉白玉栏杆和装饰性的踏步。例如,在皇宫和许多大型寺庙,它可能只是一个石砌的附属构件,只有一级或两级踏步;但无论台基多小,都可以对建筑主体进行一定程度的抬升,并形成与悬挑大屋顶的平衡。然而,对于高台建筑而言,其附属的构筑物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们可以达到10~12米高,并被厅堂或是亭子的棚顶所覆盖,共同构成一个塔状结构。
建在高台上的建筑物主要是木构的,它们的结构与构造完全是木工建造的。这些墙可能看起来巨大,似乎支撑着屋顶,但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并不起作用。它们只是支撑柱之间用砖或黏土填满的墙体。在较大型的建筑中,立面上的外墙通常不是设于最前面的一排柱子上,而是将外围柱列作为一个开放的敞廊。在一些建筑实例中,门廊可由双层变化为部分单廊 立面中间的几个柱间廊。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由主体和走廊组成,其中一些走廊被柱间的填充墙体部分完全隔开,在这些隔墙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房间,这些房间可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通过调整柱间填充墙的数量),而中间的房间通常是最宽敞的。柱子之间的间距一般是较宽的,有时为了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建筑中部的数根柱子会被减掉。但中国古建筑并不是像希腊神庙那样的纵向结构(希腊神庙最初也是用木头建造的),它以中轴线为中心进行横向的扩展,有时去掉中心的柱子来创造更大的中廊空间。两个山墙的短边墙面除了作为大厅面阔的尽端,别无他用;它们在立面装饰上并不具有重要意义,也不像西方古典神殿那样强调建筑短边的立面;甚至有时山面是被隐藏,并不希望被人看到的。
內容試閱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艺术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意义和美感的切身感受,他们依照“地、水、火、风”来排布构筑物。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亦与西方不同,他们并不以自己的创作和雄心来主导自然,而是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建立一个完美、和谐、融合的自然秩序,?这也正是自然造物所遵循的法则。相比于建筑物的外观,中国人更注重它内在的意义,即不可见的神力,这在一些大型陵墓、天坛、社稷坛中表现得为显著。但在世俗的建筑中它也有所体现,比如故宫建筑群就是根据星象和宇宙运行的规律来规划和建造的。这种表现甚至出现在古今许多宫殿的命名中,比如“紫禁城”,就是以天文学来命名明清首都北京的宫城:天神,或是万物的统治者,有着一个由15 颗星星组成的环极星垣,?叫“紫微垣”,?紫微垣坐落在宇宙天体的中心,而皇帝的宫殿作为人类世界的神圣代表,应该坐落于人类世界的中心。
中国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规划与西方建筑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确实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中国的规划布局方法根植于古老、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解释了早期汉语的统一性。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建造的原则一直保持不变,寺庙和宫殿的规划也是如此,?这对已经引入建筑形式所进行的修改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因此,有可能可以从晚期的案例中得出一些关于早期建筑物的结论,不幸的是,这些建筑物实际上都被摧毁了;木制材料经不住火灾和战争的破坏,并且人们从未对古建筑采取过任何严肃认真的保护措施。中国人为过世的人创造了更永久的居所,坟墓是中国现存古老的纪念性建筑遗迹。除此之外,在山的两侧还有石窟寺和早期的石塔和砖塔,后文也将会提到。
中国的城墙—— 中国早的地面纪念性建筑是“秦长城”,这是一个沿着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境的山脉建立的大规模防御工事。秦长城初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后建立的。毫无疑问,在他的时代之前就有一小部分这样的城墙存在,但他计划以比之前任何统治者都大得多的规模来建立防御工事,?以抵御游牧部落。据记载,在秦始皇统治期间建造的秦长城将近750公里。无论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多大,秦始皇建立了世界上宏伟的建筑之一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长城在经过历代扩建和修复后,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城墙的结构特点十分简单:它主要由土和石头建造,高度在6米到10米之间,大部分砌有外包砖。在城墙的顶脊上,雉堞之间,有一条三四米宽的通道。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座方形的烽火台耸立在城墙之上,每当卫兵察觉到危险,就会燃起烽火。除了高度的重复性与防御性外,城墙还与景观紧密相连,在许多地方,它几乎像大自然自己创造的一样,拔地而起,超越了山脉高耸的山脊,并沿着大地的起伏蜿蜒曲折。秦长城体现了中国人对“城墙”的信仰,同时也成为这种伟大与不朽的信仰的证明。
一再提及的城墙,构成了每个中国城市的框架。城墙围绕着城市,把城市分隔成许多街区和院落,墙比任何其他构筑物都更能体现中国街区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一座真正的城市是不可以没有围墙的,而中国人的“城市”和“围合城市的城墙”密不可分,一个“城”字,就充分说明了。没有城墙的城市是不存在的,它就像没有屋顶的房子一样不可思议。这些城墙不仅属于首都或其他都市,而且属于每一个城市或是街区,甚至小城镇和村庄。在中国北方,几乎所有的村庄,无论年代新旧、范围大小,都至少有一堵土墙,或者围绕着村舍和马厩遗留了一堵夯土墙的残迹。无论这个地方多么贫穷,?多么不起眼;无论泥房子多么简陋,寺庙多么残破,哪怕沟渠肮脏得如同塌陷的道路一样,围墙仍然在那里,而且通常比其他建筑物的保存状况更好。中国西北部的许多城市已经被战争、饥荒和火灾摧毁,没有留下房屋,没有人居住,而那些残破的城墙、大门和瞭望塔依然存在。这些带有防御性质的构筑物和塔楼光秃秃的砖墙,?有的耸立在护城河边,有的建在开阔的平地上,与远处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这些砖墙往往比房屋或寺庙更能证明这座城市的古老和伟大。即使这样的城墙并非建造于远古时期(现存的几乎没有明代以前的城墙),但它们破旧的砖墙和破损的城垛看起来仍然十分富有古意。修葺和重建几乎没有改变它们的造型或比例。在砖墙出现以前,有许多城市和城镇的四周使用夯土砌筑的堡墙,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在城镇出现之前,由泥土和稻草搭建的村庄或聚居地,周围环绕着篱笆或临时性的围护构筑物。
建筑物的类型和建造—— 一幢建筑,无论它是陵墓、佛教寺庙还是伟大的哲学家的纪念圣地,或是世俗建筑,如皇宫、住宅和政府机关,都沿着墙壁或是根据类似围合空间的原则来进行排布。这些巨大空间的特征,是明显地有一条从北到南的中轴线。主要建筑、庭院和大门都排列在一条隐形的直线上,一个挨着一个顺次布置,而次要建筑布置在庭院的两侧,主要建筑的立面、入口和大门都朝南,这种朝向显然是基于宗教传统。这些建筑群发展得愈加宏大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增加建筑的高度,而是通过将更多的庭院加入建筑群中。在北京,有的王公府邸多达20个庭院,而在一些大型道场或寺院则有更多这样的空间。由于每个院落都被一堵高墙所包围,所以从外面是不可能得知任何关于围墙内空间分隔排布的信息的。在较大的宫殿里,不同的庭院也被带有装饰门道的次级围墙分隔开。庭院大小不一,街道沿着墙壁延伸。通过这样的建筑群组织,北京故宫内的空间几乎成了一座迷宫。
主要建筑的类型保持不变,而功能分化为寺庙、宫殿和住宅。在这些建筑类型的空间中,常见的是厅堂,即“殿”。它是一个矩形的房间,?通常由一排圆形的柱子分隔成三间(或多间),其中前面的空间通常作为一个敞开的门廊;在某些建筑中,开敞的柱廊会围绕建筑一周。一般情况下,它的内部由一扇开得很低的小窗户照亮,但有时可能会设两排窗户,给人一种更明亮的效果,当然这也是更高等级建筑的做法。对建筑装饰效果非常重要的是硕大的基础结构、台基和大屋顶。
当基础做得更高,就产生了另一种建筑,即所谓的“台”,指一种较低的“殿”或两层楼高的集中式建筑,建造在有夯土墙的高台上,这些说法来自古老文献中对宫殿和城市的描述。高台建筑似乎从早期就很常见。在北京故宫,这种类型的建筑常常建造在建筑群组的大门外,比如午门,从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升起。在中国北方许多老城的中心都有鼓楼和钟楼,但类似的建筑也被用作仓库、瞭望塔和天文台。许多较大的多层建筑通称“楼”,这个名字并不表示塔;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小建筑通常被称为“阁”,有顶无墙的小建筑被称为“亭”。此外,人们将一些宫殿式的空间以及许多私人府邸里与园林连接的构筑物称为“廊”,即较长的用于连接建筑物的连廊。
检视中国常见的建筑物,将殿、台和亭视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时,我们可能会被一个现象所震撼,即建筑物的主体比西方建筑要少得多。从象征意义上说,建筑主体由宽阔的台基和大屋顶投射在其立面上的宽阔阴影推入背景。这两个元素对于构筑物的整体效果而言是重要的。台基发展分化成为分段的阶梯,并配有汉白玉栏杆和装饰性的踏步。例如,在皇宫和许多大型寺庙,它可能只是一个石砌的附属构件,只有一级或两级踏步;但无论台基多小,都可以对建筑主体进行一定程度的抬升,并形成与悬挑大屋顶的平衡。然而,对于高台建筑而言,其附属的构筑物往往是重要的部分,它们可以达到10~12米高,并被厅堂或是亭子的棚顶所覆盖,共同构成一个塔状结构。
建在高台上的建筑物主要是木构的,它们的结构与构造完全是木工建造的。这些墙可能看起来巨大,似乎支撑着屋顶,但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并不起作用。它们只是支撑柱之间用砖或黏土填满的墙体。在较大型的建筑中,立面上的外墙通常不是设于前面的一排柱子上,而是将外围柱列作为一个开放的敞廊。在一些建筑实例中,门廊可由双层变化为部分单廊—— 立面中间的几个柱间廊。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由主体和走廊组成,其中一些走廊被柱间的填充墙体部分完全隔开,在这些隔墙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房间,这些房间可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通过调整柱间填充墙的数量),而中间的房间通常是宽敞的。柱子之间的间距一般是较宽的,有时为了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建筑中部的数根柱子会被减掉。但中国古建筑并不是像希腊神庙那样的纵向结构(希腊神庙初也是用木头建造的),它以中轴线为中心进行横向的扩展,有时去掉中心的柱子来创造更大的中廊空间。两个山墙的短边墙面除了作为大厅面阔的尽端,别无他用;它们在立面装饰上并不具有重要意义,也不像西方古典神殿那样强调建筑短边的立面;甚至有时山面是被隐藏,并不希望被人看到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