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成为人类学家(薄荷实验)

書城自編碼: 353329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人口/人類學
作者: 黄剑波,龚浩群,李伟华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05127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HK$ 62.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HK$ 74.8
不被大风吹倒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浪潮将至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9.4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
+

HK$ 171.1
《忧郁的热带(平装)(列维-斯特劳斯文集)》
+

HK$ 89.9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

HK$ 76.6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

HK$ 54.0
《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
+

HK$ 102.1
《人类学家及其理论生成》
內容簡介:
《成为人类学家》囊括了国内外杰出的年轻人类学者的五十篇学术自述,包含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种种历险和纠结,苦涩与甜蜜。这里的学术自述是结合研究者的个人研究经历和成长过程,思考一些具有学科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希望当我们致力于自己的具体研究时,能够激发、创造出作为对话伙伴的彼此。这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学术研究者的需要,也是作为集体的学科共同体的需要。
《成为人类学家》是一个面向公众的邀请:请看,这是一群勇于暴露自己内心的学习者。我们的关键词是成为,强调的是这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容易被人误解的家。
關於作者:
黄剑波,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教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访学于香港中文大学、Notre Dame大学、Baylor大学等学术机构。
龚浩群,女,湖南人,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目錄
按语_001
纹路_001
潘天舒: 一名老青年的人类学之旅003张亚辉: 学习费孝通学术思想的一点体会009杨德睿: 人类学的修行014张志培: 学术自我不再人类学016赖立里: 与人类学相遇,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020龚浩群: 我与泰国的不解之缘024冯莎: 当代艺术研究实验原理035杨渝东: 三山界间见神州苗疆、运河与韩国的人类学之路041刘珩: 文化亲昵与我046卞思梅: 互为礼物我与人类学050
层理_063
刘宏涛: The Tao of the Anthropologists065宋红娟: 阳光下的新鲜事074张亦农: 遇见自己078崔忠洲: 嗨于人类学立体式的学习082赵萱: 蔷薇流氓,灵魂比剑更强写与人类学的一封情书086人类学家组合: 田野歌声,乡土格调100曦力: 入门人类学的一点跌宕花絮110李静玮: 从一花一叶,到天地山水117陈祥军: 砥砺千山,方得入门人类学和我的故事126白玛措: 游牧Zomani的田野者135才贝: 致这些年的山水以诗歌的方式142
波形_153
张原: 酒醉之后悟清明我的学术经历自述155刘谦: 人类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159陈乃华: 追寻挟艺穿行的无名者164覃延佳: 比理论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脉络感168张青仁: 从妙峰山到恰帕斯: 我在边缘看中心174陈波: 陌生人中的喜悦与沉思182王博: 忧郁的年轻人类学家189黄剑波: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人类学与人类学家的自我发现之旅194
颗粒_197
李耕: 始终背离初衷199朱靖江: 游走于影像与田野的河山201张慧: 人类学之魅自我发现、反思甚至生活的契合204陈晋: 反那耳喀索斯207袁长庚: 凝望深谷 210雷雯: 我的人类学时刻216高瑜: 边走边玩做田野220袁丁: 一个过客的自述225徐薇: 我与非洲人类学时代、学科、平台与个人238顾芗: 人类学是我的那条鲸鱼243李伟华: 船到桥头自然直248
温度_259
郑少雄: 遍历甘孜莲花十八峰261代启福: 我在矿山做田野,但不是研究矿山267刘琪: 学术自述272杨春宇: 从海外踏上认识中国社会之路275郭金华: 我的民族志从社会到人类280余成普: 我的人类学探索之旅292何俊: 学术江湖之外的非人类学研究306王彦芸: 与他人相遇人类学的平凡之路311吴银玲: 走进香格里拉我的人类学之路316张文义: 做我喜欢的事,有人给发工资,最快乐莫过于此: 纪念我的导师F. K. L. Chit Hlaing321
编后记_358
內容試閱
主编的话

2017年9月,近三十位青年人类学者在上海小聚,名之为学术关怀与学术共同体圆桌讨论会,作为青年人类学家沙龙之一暨MODO主题工作坊之七。
这次讨论会原本试图承续和回应七年前的一次主题工作坊。2010年6月,中国人类学的田野作业与学科规范: 我们如何参与形塑世界人类学大局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举办,宗旨是在世界人类学群的概念中寻找表达中国人类学的学科自觉的方式,通过树立和完善自己的学术方法与学科规范,认知中国人类学在当下的国际人类学界的位置,明确自身在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科定位。来自数十所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五十多名与会者在研讨中积极贡献了观点,共同促成了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的形成。这份陈述就中国人类学的学科规范和学术伦理等基本问题做了学科声明,是为健全中国人类学的学格或集体人格而做出的一次集体努力。
时隔七年,一批青年学人再次聚首,共同探讨中国人类学在当代的学术关怀、知识生产路径和学术共同体建设,将圆桌讨论会的目标设定为: 促进青年人类学学者之间的深度交流,梳理近年来中国人类学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反思当代人类学学者在学术体制、经验现象和方法论方面面临的挑战,共同探索中国人类学的目标、理论生长点和发展前景,推动青年人类学学术共同体的成长。
在两天气氛轻松的讨论中,与会者真诚分享自己对于人类学的理解,既涉及学术研究与公共参与、学术发表与教学这类关乎学科定位与发展的问题,也试图对一些具有学科共同意义的理论性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理论积累与推进环节涉及的问题就包括: 哪些理论可以称为人类学理论?如何看待理论与方法的关系?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如社会学质性研究、政治经济学、文史哲,乃至区域研究、文化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以下简称STS)]相比,人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哪里,又如何与这些学科相互借鉴?人类学的研究取向对促进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的本土化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关于本土化的命题,可以做出哪些反思?
圆桌会议最后还重点对中国与人类学或人类学与中国这个话题展开了比较激烈的讨论,议题包括: 海外民族志与当代中国研究应当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如何在具体研究中处理中国,是作为一种材料来推动人类学,还是认为中国材料可以对人类学形成独特贡献,从而推动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中国人类学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途径与行动倡议。
与我们所知的其他学术会议非常不同的是,这次讨论会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名为学术共同体的环节,要求与会者用510分钟进行学术性自我陈述,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和研究关怀,总结和分享研究的主导线索和思路,并试图提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关注点和问题,引发大家的回应与讨论,进而明确和凸显主要的讨论议题和努力方向。
这个设想后来被证明是整个讨论会的亮点之一。不少旁听会议的年轻学者及研究生反馈,正是与会者真诚的个人分享使他们看到这些过去主要在文字中看到的名字拉近、落实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也正是在与会者剖析自己成为人类学家的过程中其中不乏种种纠结、挣扎,甚至错误他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现代学科的魅力和温度。这也再次印证了这个说法: 人类学家在研究他人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
或许有人会质疑甚至嘲笑年轻人尚无进行学术自述的资格,但在我们看来,学术自述并非功成名就者的专利。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资格,甚至有必要随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顾和反思,毕竟,我们的现在既由过去所定义,也被未来的想象所限定。当然,我们期待与会者绝不是对自己学术经历的简单陈述,甚至自我吹捧,而是结合自己的个人研究和成长过程,思考一些具有学科普遍性的问题,就如格尔茨在《追寻事实》(After the Facts)所给我们看到的那样。
我们相信,当我们致力于自己的具体研究时,我们心里都有潜在的学术同伴或对话伙伴,但他可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因此希望大家在真诚分享的同时,激发各位共同创造出作为对话伙伴的彼此,这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学术研究者的需要,也是作为集体的学科共同体的需要。
在此要感谢赵亚川同学在会后很快就将大家的分享整理成了初稿,并很快收到了与会者自己审订后的定稿。我们在看这些并非学术论文的文字时,很有共鸣和收获,不夸张地说,或许比一些专门领域的学术论文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性,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分享给更多的同道,特别是让比我们更年轻的年轻人从我们的挣扎、纠结、错误中有所学习和参照。因此也要感谢云南大学李伟华博士的提议,将这些个人分享性的文字与其相关的研究论文组合起来,让读者可以看到研究者其人与其文之间的互动和互证。
这些掉入人类学之坑的种种历险和纠结尽管会被人误解和嘲讽,我们也确实尚在学习的路上,我们的讨论也确实粗糙,但最可贵者正在于大家的真诚。我们也再一次用一种前现代的方式在一个后现代的处境下经历一种共同体的联结。犹记得当时代启福在分享自己的身世感时给大家的感动,事后也有好几位在场的同学反馈说这些分享对他们的触动,并成为他们长久的安慰: 原来这条路上我并不孤单,我的挣扎也是其他同道的共鸣。
两年来,我们持续收到一些反馈,也陆续收到更多同道学人的心路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顾晓清女士更是欣然同意将大家的分享结集。再次说,这不是说我们的文字有多好,事实上正是这些很个人,甚至很私人的分享在一个充满谎言和表演的世代中显出其不凡之处。可以说,这是一个面向公众的邀请: 请看,这是一群勇于暴露自己内心的学习者。我们的关键词是成为,强调的是这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容易被人误解的家。
感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慷慨支持这个不成熟的文集。感谢每一位参与者,愿意分享,不计稻粱,在这个世代做这种傻事: 既不能进入我们各自的工分系统,连润笔都没有。作为编者,我们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和信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