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HK$
52.8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HK$
108.9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HK$
65.8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HK$
108.9
|
編輯推薦: |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经典著作全新再版,展现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战略发展全景图。肖知兴、杨斌、徐二明、姬十三、刘润联袂力荐!
|
內容簡介: |
横跨半个多世纪的
战略发展全景图
全方位体味启人智慧的
战略思想精髓
战略制定被视为管理活动中的高端任务,被潮流压力和决策困境包围的管理者,像盲人摸象般围着战略摸索着,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武器。
明茨伯格把战略分为十大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在每一个章节,给出了这个学派的成功或失败案例。
本书既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战略,也为读者在现实世界中对战略理论加以实践提供了综合性指南。
|
關於作者: |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当今世界杰出的管理思想家,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管理学院教授,战略管理学会主席,加拿大皇家协会会员。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伦敦商学院等学校担任访问学者。他曾两次获得《哈佛商业评论》年度最佳文章麦肯锡奖,2000年获得美国管理科学院杰出学者奖,2003年获得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Thinkers50)终身成就奖。他举办的经理人培训班在全世界大受欢迎,总能带给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感受。
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Bruce Ahlstrand)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大学管理学教授,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伦敦经济学院理学硕士,主要著作包括《生产力研究》《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合著。
约瑟夫兰佩尔(Joseph Lampel)
圣安德鲁斯大学管理学审稿人,管理应急政策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在工程与建筑管理领域担任国际项目高级研究员。
|
目錄:
|
总 序(肖知兴)
推荐序(刘 润)
译者序(魏 江)
前 言
第1章 战略管理概述1
战略管理这头大象
第2章 设计学派17
战略形成是一个孕育过程
第3章 计划学派36
战略形成是一个程序化过程
第4章 定位学派64
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过程
第5章 企业家学派100
战略形成是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
第6章 认知学派121
战略形成是一个心智过程
第7章 学习学派143
战略形成是一个涌现过程
第8章 权力学派187
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第9章 文化学派214
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过程
第10章 环境学派234
战略形成是一个适应性过程
第11章 结构学派245
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过程
第12章 结束语279
完整的战略管理大象
参考文献302
|
內容試閱:
|
总序
明茨伯格的背影
最早接触明茨伯格,是在通用的管理学教科书上读到他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大概是在1990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本科生学管理,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其实读什么都是过眼烟云,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1999年
我到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读博士时,因为明茨伯格长期担任这所学校的访问教授,我才开始注意认真学习明茨伯格的各种管理理论。那时,他待在INSEAD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印象中,学校里挂着他名字的办公室的门,大多数时候都是锁着的。
初见明茨伯格是一次他给新来的MBA做晚间讲座的时候。那时他的《管理者而非MBA》尚未出版,但他反思MBA的教育方法已经有很多年了。在座的都是MBA,所以,面对明茨伯格那些批评MBA的话,MBA也不示弱,双方唇枪舌剑,妙语连珠。当时的印象是明茨伯格批评问题很尖锐、很严厉,非常不留情面。
参加了INSEAD的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明茨伯格1996年创立的著名管理教育项目)项目小组后,我与明茨伯格的接触逐渐多起来。我慢慢发现,生活中的他其实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terribly nice guy),一点管理大师的架子都没有。同时我还发现西方国家很多优秀学者都像孩子一样单纯,所谓的赤子之心也不过如此吧,我想这应该与西方成熟的科研体制有关,学者们一般都不需要花什么时间去学习处理各种人情世故。
谈起管理,西方有两个圈子,一个是学术界,一个是大众界,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例如,这些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德鲁克、柯林斯、彼得圣吉等人其实都属于大众界,学术界的大师如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估计大多数人闻所未闻,而明茨伯格是极少数能够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人。我想,这应该与他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真正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关。我曾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告诉我,秘诀很简单: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一篇几千字的小文章,他往往也要改上一两个星期。也许世上确实有那种传说中的下笔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子型写手,但很明显,明茨伯格不属于这种类型。
真正给明茨伯格带来学术界地位的是他系统性的管理思想。简单说来,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他的管理思想属于管理学中强调经验、实证和归纳的英美学派,与此相对的,是管理学中强调理性、推理和演绎的大陆学派。这种倾向的集中体现是他关于管理者角色的研究,代表作是《管理工作的本质》,30年后明茨伯格重写了这本书,也就是2010年出版的《管理进行时》一书。在明茨伯格基于田野调查,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理论之前,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法国人法约尔等人奠定的管理功能论,即所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思想体系,按明茨伯格的说法,这些词其实是同义反复,意思都是控制。
理解明茨伯格管理思想的第二个维度是他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进步倾向,与这种倾向相对的,是强调管理层权力、崇拜CEO和管理层的超人能力的保守倾向。集中体现他的这种倾向的是他关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代表作是《战略规划的兴衰》。在这方面,他的对手包括咨询公司和大众媒体,以及咨询公司和大众媒体的宠儿:各种戴着纸糊高帽的商业英雄或管理大师。所以,他本人不喜欢别人把他叫作guru(大师)。如果非要给他一个印度字眼的头衔,他说,他宁愿是一个swami学习者。
第三个维度是他属于管理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良性结合的实践学派,反对的是执意效仿自然科学、试图在大学里把管理学建成一个有着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学术尊严的专业学科的学院派。这里,他重点提出的是管理也是一种手艺的观点,这种手艺的成分加在科学、艺术的基础之上,就构成了他的管理三元论。他对美式MBA教育模式的批评,就是因为这种MBA教育过分强调管理的科学成分,而忽视了管理中通过想象力才能达到的艺术成分和通过经验才能达到的手艺成分。在这个维度上,明茨伯格的代表作是《管理者而非MBA》。
三个维度同时是他学术生涯的三个步骤、三大战役、三座里程碑,其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核心是他一直强调的一种科学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对任何权威以及被顶礼膜拜的对象发自内心的怀疑态度。我曾感慨过,学者一辈子能够打下一座城堡已经是很大的贡献,像他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敢说绝后,至少是空前了。
明茨伯格的经验主义倾向秉承的是英美哲学的认识论传统,该传统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主体。这其实也是明茨伯格的管理学思想能够迅速进入管理学主流的原因。明茨伯格的平等主义倾向发扬的是以加拿大和北欧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的批判传统,其参照系是美国一贯对金钱和资本、对资本家的能力和权力进行崇拜的传统。他对MBA教学模式的批判,与这种批判精神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对美国最近20年过分强调技术与数字倾向的批评,这种倾向与股票和股票市场的力量(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上升紧密相关,美国主流商学院向投资银行业、咨询业提供MBA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这种市场机制的一部分。
明茨伯格向一架架隆隆运转的大机器发出挑战,费力却未必讨好。总体而言,强调员工、平等、实践的管理学理论不容易像强调领导力、强调理性(不管是灵光一现还是各种貌似科学的分析框架)、强调自上而下的战略的那种管理学理论一样得到作为实际控制企业资源的在位者的同情、认同和支持。但是,明茨伯格的理论意义也正在于此:在很大程度上,正因为有一批像明茨伯格这样专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人,西方国家整个商业系统才能顺利、平衡地运转。
有记者问我明茨伯格理论对于中国企业的意义在哪里,我说,科学的人本主义的意义是跨文化和跨时代的。中国管理界会由于科学精神的缺乏、人文传统的失落,面临比西方更严重的问题。中国有些行业现在面临的创新能力的匮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死循环、产业升级的无能,背后其实都是科学人本主义的缺乏。所以,我们现在比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明茨伯格的思想。现在,中国的学术圈和企业界对于明茨伯格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所以,还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管理的本质不是整人,更不是把人当机器来控制,也不是把人当羊群来驱赶和驾驭,而是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和分享。
明茨伯格撰写了一本叫《跨越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的新书(中文版《社会再平衡》已于2015年出版),他告诉我,他已经为这本书准备了十几年,积累的笔记已经有近一米高了。看来,这个不知懈怠为何物的老将又在向下一个城堡进军了,赤手空拳,却又势在必得。他远去的背影之后,是一片片广阔的田野,他播撒思想的种子,如今已是一片丰饶的景象。
肖知兴
领教工坊学术委员会主席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杰出研究员
推荐序
战略是药,是药三分毒
毫不讳言,《战略历程》是亨利明茨伯格现有出版著作中,我最喜欢的一本。
润米咨询是一家战略咨询公司。所以,我常被问:到底什么是战略?
商业世界,有些概念每个人都在谈及,但是要么找不到定义,要么能找到几千个定义,比如领导力,比如企业文化比如战略。
关于战略的各种说法、诠释、段子有很多:
战略,是目标与能力的匹配。
战略是一把双刃剑。
战略,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战略,只不过是成功人士对自己过去路径的美化和总结而已。
好的战略的反面,通常也是好的战略。
在思想市场上,各种被称为战略的东西也很多:
蓝海战略、平台战略、定位战略、爆品战略、跟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数一数二战略、差异化战略
为什么这些可以被称为战略?有哪一家战略认证机构,给它们发过证书吗?琳琅满目的战略,放在思想药店里,该买哪一种服用呢?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它们贵吗?它们真的经过科学验证、双盲试验了吗?它们有理论依据吗?它们有适用条件和边界吗?
天啊,太复杂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套选择战略的战略吗?
经营战略咨询公司多年,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就叫作《选择战略的战略》。我把它称为我的天命之作。但是,我几次想动笔,几次都放弃了。因为太难了。
咨询公司是医,战略是药。真正的咨询公司,只开处方不卖药,因此具有公正性。写《选择战略的战略》,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写一本药典。
但是,怎么写?
首先,你要调研。你要大量接触、跟踪、调研各种战略服用者的情况,看看有多少治好了,多少治死了,多少只是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
其次,你要分析。你要根据这些数据,归纳并验证这些战略处方药的适应证、服用方法、禁忌事项。是药三分毒,说可以包治百病的战略,都是大力丸。
最后,你要提炼。你要把市场上数不胜数的药,从各个维度归纳提炼。这一类,其实是战略保健品,无害但用处也不大;这一类,是战略非处方药,有症状自己买本书照做就行;那一类,是战略处方药,毒性大,必须遵医嘱。
这太难了。太难了。
直到,我读到了明茨伯格的《战略历程》。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从他的读者,变成了他的粉丝。这简直就是我要写的《选择战略的战略》。
明茨伯格在这本书里,把战略分为十大学派(不是保健品、非处方药、处方药),它们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这完成了提炼的工作。然后,他基于自己深刻的洞察,分析了每个学派的医理和药性,指出其适用范围,这就是分析。最后,他在每一个章节,给出了这个学派的成功或失败案例。这是基于他很长时间的调研。
调研、分析、提炼。看完这本书,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打算倾其一生做的事情,明茨伯格早就做到了。这就是真正的大师!
所以,我怀着嫉妒的心情,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对战略感兴趣的企业家、创业者、管理者,认真阅读这本战略的药典。
什么是药?药是用来治身体的病的。什么是战略?战略是用来治企业的病的。
但是记住,是药三分毒。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不管药厂怎么做广告,记得听医生的话。或者,至少,买本药典放在案头。觉得自己可能要被忽悠时,拿出来看看。
刘 润
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微软前战略合作总监
译者序
2005年暑期,当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与我电话联系,问我能否翻译这本书第1版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主要基于三个原因。原因之一是我实在是怕译书,甚至恐惧。因为译书是建立在对他人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基础上的再创新,要领会原作者的思想并以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需要二次创新。我担心自己水平有限,害了读者,落个骂名,便诚惶诚恐。原因之二是怕译明茨伯格的书。学过战略、讲过战略的人,几乎都知道明茨伯格,都知道他是目前世界上战略管理领域大佬级的牛人,也就是所谓的权威。很多人也读过他的不少著作,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他的学术思想,想糊弄读者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他的作品用词很考究,要译出原味来,不经过一次又一次推敲,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之三是怕译《战略历程》这本书。本书是一大批世界级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几十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对可谓车载斗量的成果的全方位梳理和提炼,浓缩到这样一本约25万字的书里,本来就是令人恐惧的事情,现在要翻译出来,肯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各个学派思想的认知基础上的,这显然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犹豫之后,我答应了。一方面是因为编辑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因为面临挑战时的内心冲动。我看原版时,就觉得这本书是战略管理研究者的必读书,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战略管理发展的旅程图,引领我们去体味和感悟全方位的、启人智慧的、多姿多彩的战略思想精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睁眼瞎能看到战略管理这头大象。但老实说,你不要指望读完一遍就能看到这头大象,要真正让这头大象清晰可见,恐怕你得读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于是,我决定通过翻译的方式,把一个一个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文字呈现在自己面前,然后用一个一个文字描绘出一只耳朵、一条腿、一条尾巴再用这些耳朵、腿、尾巴等,勾画出一头大象。尽管我们修改了五六遍,把这头大象通过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了,但我心里很清楚,要理解大家的思想本就不容易,何况要再创造译著要真正做到信、达、雅,实在还需再努力。
写了前面这些文字后,我觉得没有多少必要再说这本书的价值了。这里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给大家提三点建议。一是本书的思想是高度浓缩的,要读懂这本书,还是应该配套地去读各个学派的名著,这种相互印证的学习方式对于真正领会本书的精髓是非常有帮助的。二是这本书中的很多用词在中文语境下实在很难翻译,比如,经过反复琢磨,把strategy formation as an emergent process中的emergent译作涌现,但觉得涌现仍难以完全恰当地表达emergent的原意。因此,还需要读者与我们一起再去寻求更达的用词。三是不要走马观花式地读这本书。该书的特点是深邃、精练,走马观花是难以穿越这片丛林的。
最后,特别需要感谢勾丽博士、陶颜博士、朱海燕博士、周泯非博士,以及彭雪蓉、胡遐迩、陈必超、李洁和赵建平等。他们与我一起分头初译了各个章节,之后,我们互换章节逐字逐句校对,校对之后,再由本人全文校对,然后再分头润色文字,润色文字后再由我统稿。没有他们的艰苦努力,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同时,我还要感谢王磊女士,没有她的支持、信任和鼓励,要完成这个工程同样是难以想象的。
正如前面所说的,本书是几十年来战略管理思想精华的浓缩,限于本人的能力,书中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谨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魏 江
于浙江大学求是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