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疯狂树屋第4辑91层上下全2册 漫画桥梁书The Treehouse中英文双语版
》
售價:HK$
109.8
《
疯狂树屋第4辑104层上下全2册 漫画桥梁书The Treehouse中英文双语版
》
售價:HK$
109.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原著,畅销译作《九人》译者何帆翻译。"我想不出什么案子,能比这起案件更有利于促进整个国家的思想交流了。"《批评官员的尺度》以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连线展现了200多年来美国言论自由的司法斗争史,既理性而坚定地阐述和捍卫了批评之声与新闻自由的真正价值,同时,又一再冷静地提醒我们,自由不可滥用。
|
內容簡介: |
《批评官员的尺度》是美国两届普列策奖得主安东尼路易斯的成名之作,讲述了1962年发生在美国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该案的判决结果对于美国司法影响深远,并因此确立起了一条宪法原则,即公民对政府官员的言论批评不得被作为诽谤起诉,成为美国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判例。该书详细地讲述了苏利文案当时的司法背景,案件的进行情况以及美国*法院历史性的改判及其幕后故事。
|
關於作者: |
安东尼刘易斯,毕业于哈佛学院。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特约撰稿人(19692001)。历任哈佛大学法学院讲师及加州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俄勒冈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客座教授。
|
目錄:
|
第一章关注他们的呐喊00
社论式广告的来源形形色色,形式五花八门。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每年都会在《纽约时报》买下两个版面,歌颂自己的不断革命理念。人们万万没有想到,1960年3月29日刊出的这则名为关注他们的呐喊的广告,会在种族议题之外,掀起一轮更大的争议,不仅成为对新闻自由的巨大考验,并进而演变为美国言论自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二章蒙哥马利的反击00
霍尔在《广告报》上,发表了一篇气势汹汹的社论:世上有两类说谎者,一类主动撒谎,一类被动为之,这两类说谎者在3月29日《纽约时报》的整版广告中,粗鲁地诽谤了蒙哥马利市。他叫嚣道:谎言,谎言,谎言,这就是些一心想募款的三流小说家捏造出来的故事,好欺骗那些偏听偏信、自以为是,实际上却屁也不知道的北方佬。
第三章南方的忧伤0
那些从未感受过种族隔离之苦的人,很容易轻言等待,马丁路德金写道,但是,当你目睹暴徒对你的父母滥用私刑当你试图向六岁的女儿解释,为什么她不能像电视广告里那样在公园嬉戏玩耍,却怆然词穷当你驾车远行,却发现没有一家旅店愿意让你留宿,而你不得不蜷在车上夜复一夜当你日复一日被白人和有色人种这样的标签字眼所羞辱你就会了解,等待为什么对我们那么艰难。
第四章初审失利0
沙利文的律师读到黑人一词时,故意读成黑鬼,还说自己这辈子都这么念这个词。法庭上,白人律师都被冠以先生头衔,如纳奇曼先生、恩布里先生。黑人们却被称作格雷律师、克劳福德律师、西伊律师。仅仅因为肤色不同,他们居然连先生这样的敬语都享受不到。更令人心寒的是,法官对这些统统置若罔闻。
第五章媒体噤声0
内部人士透露:《纽约时报》当时正被内部罢工和业务亏损折腾得焦头烂额,要是输了这些官司,报纸肯定会完蛋。对于《纽约时报》根据宪法第一修正案提起的上诉,阿拉巴马州最高法院用一句话直接驳回: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保护诽谤言论。只要每家法院都认同上述论点,《纽约时报》将永远无法胜诉。
第六章自由的含义0
1797年,乔治华盛顿即将卸去总统之位,告老还乡,费城《曙光报》发文称:此人是我国一切不幸的源头,今天,他终于可以滚回老家,再不能专断擅权,为害美国了。如果有一个时刻值得举国欢庆,显然就是此刻。政治邪恶与合法腐败,将伴随华盛顿的黯然离去而退出历史舞台。政治漫画家对华盛顿也毫不手软,有人甚至把他的头像安在一头驴身上。
第七章言者有罪0
共和党人批评联邦党人偏好中央集权和英国政体,骨子里渴望着皇权专制。联邦党人则认为,共和党人就是一群雅各宾派,一旦得势,必会推行法国式的恐怖政治。1798年,第一夫人阿比盖尔亚当斯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亲法集团,也就是共和党人,正孜孜不倦地在全国播下邪恶、无神论、腐败和造谣惑众的种子。
第八章人生就是一场实验0
1919年,年轻的汉德法官再次致信霍姆斯,认为只有直接煽动不法行为的言论方可追惩。他说,既然案件发生时,正赶上民意沸腾,这种情况下,让陪审团来判定某种言论的倾向,恐怕效果不佳据我所知,1918年的社会气氛就是如此。对此观点,声望正如日中天的霍姆斯大法官颇不以为然。然后,五十年后,最高法院在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中,却正式采纳了汉德的观点。
第九章伟大的异议者0
霍姆斯大法官风流倜傥,对美酒佳人一向来者不拒。内战期间,他明知战事残酷,却投笔从戎,三度负伤。他认为社会改革运动难成大器,却支持改革者们放手一试。布兰代斯大法官向来不近烟酒,一生致力于推动社会改革。霍姆斯习惯撰写简短有力,却含义模糊的判决意见。布兰代斯则喜欢长篇大论,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两位性格迥异的大法官,在那个特殊时代,成为言论自由最坚决的捍卫者,和最高法院最伟大的异议者。
第十章三天过去了,共和国安然无恙!
在最高法院,明尼苏达州助理司法总长詹姆斯马卡姆援引霍姆斯大法官1907年在帕特森诉科罗拉多州案的判决意见,认为第一修正案只禁止对出版的事前限制。他话音未落,九十高龄的霍姆斯大法官突然插话:写那些话时,我还很年轻,马卡姆先生。现在,我已经不这么想了。
第十一章向最高法院进军
多年之后,韦克斯勒回忆道:接下这个案子前,我对诽谤法没什么了解。做案件背景分析期间,当我意识到必须由被告来承担举证责任时,我受到极大震撼。那种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实在令人措手不及、惊惧不已。或许因为陪审团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比较温和,过去,我一直以为诽谤法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在这个国家适用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