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本书由日本京都学派知名教授编写,内容翔实有趣,语言平易通俗,论述视野广大、角度独特,在日本多次再版,经年畅销不衰,是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
|
內容簡介: |
从汉灭亡进入三国时代,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再到东晋十六国乃至南北朝对立,中国又进入了分裂与混战的时代,政治上虽四分五裂但却是豪雄辈出。本书从丰富的史料中选取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将当时的众多人物和社会实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论证了这一分裂时代在中国史乃至东亚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
|
關於作者: |
森鹿三(1906-1980,日本东洋历史学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所长,著有《东洋学研究历史地理篇》《东洋学研究居延汉简篇》《本草学研究》等。
陈健成,1984 年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历史系硕士,东京大学博士课程肄业,现为同校研究员。主攻近世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外尚翻译有日英学术论文、书籍十余种。
|
目錄:
|
序章 1
三国鼎立 22 西晋到东晋 63 民族大移动 98 法显渡天竺求法 127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 160 洛阳伽蓝记 184 江南的开发 200 南朝四百八十寺 240 卑弥呼与倭五王 275 道教与民族艺术 295 关系年表321
解 说328
出版后记341
|
內容試閱:
|
序章
秦汉帝国和隋唐帝国之间的深谷
分裂的时代
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公元220 年)和隋唐帝国(589907 年)中间的三个半世纪,就是本书分裂的时代 所对应的时代,一般被称为魏晋南北朝。
魏是代汉的曹魏,其疆土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它与占有西南四川盆地的刘氏蜀汉,和在长江下游立国的孙吴,三分天下。其后魏虽然灭蜀,但不久为司马氏所篡而成为晋。
晋灭吴统一天下后不久,内部发生八王之乱,于是北方的东胡系民族、西边的藏系民族乘机入侵,晋朝灭亡。后来司马氏以旧日吴国的领土为基础,重建晋朝,于是之前的晋朝称西晋,后者称东晋。
东晋王朝存在了约百年,其间东胡系民族和藏系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中原式王朝,兴替不绝,称为五胡十六国。其最后的胜利者是东胡系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了魏朝。为与前述三国的曹魏区别,故称北魏。在北魏统一北方的同时,南方刘氏的宋承继了东晋的政权。之后这样南北对峙的局面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称为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说法,是以魏来代表三国时代,用晋来涵盖五胡十六国,然后再算上分裂时代后半期的南北朝,这样的一个加起来的说法。
还有六朝,是指三国的吴、东晋,和之后的宋、齐、梁、陈。它们的特点是都以今天的南京为都城。从吴的灭亡到东晋建立的将近四十年另当别说,其余这六个定都南京的王朝大体上覆盖了整个分裂时代,故这个时代又称六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又或六朝时代,几乎总是有多位君主君临中国。详细说的话,只有从西晋武帝吞并吴国改元太康的280年,到惠帝末年的306 年中间的二十六年是一位皇帝。306年是十六国之一成国的李雄在成都称帝的一年。在263 年蜀国刘禅降魏后,四川盆地就成为魏的领土,后来又成为西晋的领土,这是该地在四十余年后再次出现的独立国,国号为成。
这样,在三个半世纪的魏晋南北朝中,只有二十六年由一位皇帝统治,通常情况都有几位皇帝同时存在。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出自《诗经》)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这样看来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完全不正常的。正因如此,分裂可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不过,虽然政治的分裂是这时代的常态,但这并不是人们本来的目的,其中可见各方统一的志向。以下,我们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国之间聚散离合的过程做一概述,以此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天下三分
历时四百年的汉帝国在220 年灭亡,其中包括了由外戚王莽所建存续十余年的新朝。为了方便,人们将新朝之前以长安为都城的时代,称为西汉或前汉,之后以洛阳为都城的时代则称为东汉或后汉。
汉朝最后一位皇帝献帝,因边疆大吏董卓的关系登位。但董卓因受其他将领围攻,而由洛阳迁都长安。不久之后董卓被杀,献帝被曹操控制,都城亦被迁到洛阳以南的许,时为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以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成为丞相,十八年封魏公,二十一年再升为魏王,但他没有篡汉,在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正月就去世了。
从继为丞相、魏王的曹操长子曹丕在同年十月就篡汉一事明显可见,曹操有实行易姓革命之充足实力,但其父是恶名昭彰的宦官的养子一事,可能阻止了他篡汉。又或者,虽说汉王室已经变得有名无实,但毕竟拥有四百年的悠久传统,推翻汉室这件事总归能让人感到一丝抗拒吧。正因为曹丕年轻,所以才把握了这个十分成熟的机会,不顾他人反对,决意进行革命。其方式就是采用儒家经典所见尧传舜、舜传禹的禅让做法(将天子之位传给有德者的中国帝位继承思想)。禅让应是天子让位于跟自身没有血缘关系的有德者的一种和平革命,但传说归传说,事实上却是极阴险的夺政。不论如何,曹丕接受了汉朝最后一任皇帝让位,改国号为魏,成为魏国的初代皇帝。曹丕也就是魏文帝,他和东汉一样将都城定为洛阳,并改年号为黄初。这是尊土德的一种象征,稍后详述。
魏文帝即位不久就封在长江下游有广大势力的孙权为吴王,以拉拢其入自己阵营。但孙权在其后第三年即尊土德自用黄武年号,更在229 年称帝,改年号为黄龙,与魏对立。另一方面,蜀的刘备已在魏建国的翌年称帝,即昭烈帝,年号章武。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的子孙,故汉室存在一日都惮于称帝,但当时恰好传言建立魏国的曹丕杀害了献帝,故刘备以再兴汉室的名义称帝,国号仍是汉。
为了与前年灭亡的汉室分别,刘备建立的汉称蜀汉。
于是魏国皇帝想一人君临天下的企图落空了,三个皇帝同时存在的异常情况出现了。后来在263 年,蜀汉被魏吞并,而魏则像自身篡汉一样,被晋王司马炎以禅让的方式夺国(265 年)。在晋建国后十五年,天下再度变得只有一位皇帝,晋实现了天下一统的理想。
易姓革命与五行说
魏最初的年号黄初, 吴最初的年号黄武,还有孙权即帝位时的第一个年号黄龙,都有一个黄字。前面提过这些王朝尊重黄色,是因为黄色是土德的象征,但仅是如此毕竟不能充分说明,这里我们岔开一下话题,来对汉是火德、魏是土德这类认知的缘由进行一下说明。
过去政权交接是由尧传给舜,再由舜传给禹,尧、舜虽然有子,但都不让其世袭,而禅让于天下间最有德的圣人。但禹传位于其子,于是世袭王朝出现。这个王朝就是夏王朝,其第十七代王桀是非常残暴的君主,于是被后来殷朝的建立者汤攻灭。取而代之的殷朝也是代代世袭,但到第二十八代的纣王时,其残暴程度较之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为周武王讨伐,周朝由是建立。汤对桀、武王对纣的这种灭国立新的革命方式,相对于禅让,称为放伐。
这里的革命是改易天命的意思,并非西方revolution一词的对译。中国传统的看法是,天对某个人(即天子)赋予天命让其统治天下,这并非出于个人的意思,不论是和平的禅让,还是暴力的放伐,都是出于天意。但上天不言,人只能推测上天的意思。最初人们是用咒术和宗教的手段来推测天意,后来渐渐在这些咒术和宗教当中,亦加入一些称得上是自然哲学的理论。于是人们反过来因应天意改变制度和服色,以确认天命。
譬如说,相对于夏朝是以建寅(春天的开始)之月为正月,商朝则是以建丑(冬天的终结)之月为正月,周朝则是以再早一月的建子(冬天的中间)之月为正月。周朝以建子之月, 即包括冬至在内的一个月为正月是事实,但是否之前的商朝用建丑、夏朝用建寅之月,则不得而知。不过后世就是创出这样的理论,来说明朝代更替, 即天命转换时,需要改制。这是三正说(夏、商、周三代制度不同,夏以孟春、商以季冬、周以仲冬之月为正月的说法)。说到三正,不仅是一年的开始不同,更有夏以平旦(凌晨四时)、商以鸡鸣(凌晨二时)、周以夜半(零时)为一日之始,服色上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在所有的制度上三朝各有分别。
三正说再发展下去就是五行说。宇宙中的森罗万象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而这五种元素,即五行,不仅是支配着自然现象的原理,更是支配着人事现象的原理。各王朝也是因五行中的某德而称王天下的。
五行说和三正说在周末战国时期被提倡,因而都是以周朝为基点。根据三正说,周朝尚赤,在五行说中则对应火(参照五行对应表),故可以说周是以火德王天下。
当时周朝已衰微至极,即天命已去,迟早出现朝代更替,那么新王朝必定要具备某一德来取代火德。根据五行说这种推测天意的哲学,代火者应为水。根据水胜火、火胜金等简明的道理,五行的循环是水、火、金、木、土,这就是五行说中的相胜说。故秦始皇据此理论,以水德代周之火德而王天下,彻底改革制度。打倒秦朝的汉应该是土德,事实上的确有人如此主张,汉朝也是尚黄的,但也有人认为秦并非得到天命,故是汉代周之火德,汉应为水德。
由相胜说到相生说
但在西汉末期,五行的排列被彻底改变,出现了排序为木、火、土、金、水的相生说,即变成与钻木生火、火燃成灰(土)、土中生金这种现象相对应的次序。如果按这次序来排列尧以来的王朝,则尧是火,舜是土,夏是金,商是水,周是木,跳过秦的汉是火。这样就变成汉以火德王天下。但汉事实上是用夏正做历法,颜色上则是重土德的黄,其改革不如秦的彻底。
而王莽以禅让这样的和平革命夺取汉朝,同样根据相生说宣布以土德代火德而王天下,彻底改革制度。另一方面,他也遵从三正说,即相对于汉用夏正,选择殷正,以汉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将一日的开始由平旦改为鸡鸣,祭祀的牺牲用白色等,但由服饰到旗帜则按五行说重黄色。
王莽强行更改地名之事也很有名,郡县的地名再三更改,导致官吏一筹莫展。
汉自定火德,而将洛阳的洛字改成雒,这是因为隹字是鸟,是属火的动物。如果是因火忌水而改名,就是相胜说,而这与将汉定为火德的相生说原理相异,可见当时或许尚有两说并存。
东汉打倒王莽复兴汉室,所以当然是火德。而根据相生说,代火德为王的当然是土德。184 年,动摇汉帝国根基、使其最终灭亡的农民起义,其徒以黄巾束首,应该也跟土德取代火德,由赤转黄的革命之说不无关系。不过,黄巾之徒与道教一派有关,亦有可能因尊崇黄帝和老子而用黄色。
黄巾起义令汉帝国四分五裂,汉当然失去了天命。为了之后谁受天命的问题,三十六年间群雄并起,征伐不断。其最后胜利者,就是以禅让方式完成政权授受的魏国曹丕(文帝)。他即位后立即宣布按昔日之原则以土德王天下。但文帝在改革上制,只是做到在每一季度之末的十八日使用黄色服饰这种程度。另外,他本来也应如王莽一样用殷正,但因为孔子说行夏之时(见于《论语卫灵公篇》,意指三代制度虽然各异,但如夏朝以春天之始为正月亦可),故仍使用汉朝的夏正制。由于学者中有主张用殷正者,魏在文帝之后的明帝时曾改设早一个月的季冬之月为正月,但在明帝之后则复用夏正。与之相比,文帝即位改元黄初,才更可谓直截了当地宣示尊尚土德(黄色)。吴定年号为黄武、黄龙,也都可看成是与魏抗衡,宣示要代火德而行土德之行为。而以复兴汉室为号的蜀汉,自然就不会参与火土革命。
再推及后世的话,代魏土德的是晋的金德,东晋仍是金德,随后南朝的宋(水)、齐(木)、梁(火)、陈(土)因禅让革命,在五行的推演上也没有问题。但如之后所见,北方小国林立,五德的推移极其复杂。这些留待介绍北魏英主孝文帝时再说。
大成帝国
上文提到,中国经过五十多年才出现了只有一个皇帝的局面,仅仅二十六年过后又变成了多位皇帝同时存在。大成武帝李雄在曾经的蜀汉之都成都即位,与洛阳的晋朝皇帝形成对抗,这便是分裂再次加深的象征。大成李氏虽然有汉式姓名,但其实源自四川东北部的巴氐民族,他们在东汉末年翻过大巴山移居汉水流域,归附曹操,后来为避兵乱和饥馑,又在三世纪末和流民一起回到四川。李雄之父李特在回到四川时看到险峻的剑阁关隘,说道: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刘禅是昭烈帝刘备之子、诸葛孔明受刘备托孤而辅佐的蜀汉第二代皇帝,被称为后主。面缚指双手被绑在后面,即投降,这里是指刘禅在263 年到魏将邓艾的军门投降。总之,李特感慨的是,刘禅拥有扼守四川盆地入口的剑阁这样险要的地方,仍然被魏军攻入而要到其军门投降,岂非太过无用。而这声慨叹中,亦透露出他要在四川盆地独立建国的意欲。
李特在302 年举旗起兵,自称益州牧、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即四川的军政、民政长官,最后终于攻陷了成都,并将年号改为建初。第二年李特与晋的讨伐军作战,兵败身死,其弟李流代招部族,数月后也病死。于是李特之子李雄以成都西北的郫城为根据地统领余部,并再陷成都。304 年,李雄自称成都王,废晋法而与民约法七章(这是学汉高祖将繁苛的秦法简化为三章的故事,李雄则是把晋法简化为七章),以收民心。之后就如前述,李雄在306 年即帝位。
大成的领土以四川为中心,延伸到陕西南部和云南北部,而正所谓蜀独无事,只有此地可算是一处与中原战事无涉的太平之地。但李雄死后,其国因内乱而急衰,终于在347年,第五代的李势(其上一代将国号改为汉)在位时被东晋将军桓温所灭。李特的族孙亦可谓岂非庸才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