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HK$
49.5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HK$
52.8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HK$
108.9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HK$
97.9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HK$
437.8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21.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HK$
75.9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云南商会由于其所处的场域极具特殊和典型,其组织架构和呈现的面相有一定的地方特质。清末民初云南商人群体力量发展壮大,亦热衷于建立新式商人组织,因此,其组织机制呈现出会董和帮董共同治理的局面,帮董在具体商务事宜中发挥较大的能量;同时,各地商会相继创设,尤其是社会经济环境独具特点的地区,其商会的设置彰显出云南僻处边陲和多民族的典型地域特点。在西南军阀政争时期,云南商会组织历经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军、政、商三方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利益合作,这在地方派系的内争和鸦片贸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云南王龙云统治滇政以后,由于云南地方政权的独立性所在,云南商会组织的发展呈现马鞍形的态势,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五科一处的常态化格局。抗战时期,云南商会呈现出突飞猛增的发展态势,省级商会联合会得以筹组。在战时统制体制下,云南商会积极应对战时事务,回应了中央权威的渗透,因而形成了超稳定的组织治理体系。在抗战胜利结束后,云南商会在面对多重政治势力角逐的政治环境中,其生存空间和职能运作呈现出衰微的态势,而并未实现如沦陷区商会组织的有序整顿和重组。新中国建立后,云南商会组织的改造相对滞后,商业联合总会作为过渡组织,在工商联筹组之前着手进行接收改造事宜。
|
關於作者: |
赵善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大理大学专任教师,硕士生导师,大理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西南边疆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历史文化,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哲社项目及地厅级项目多项,在《暨南学报》、《湖北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近代史学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的回顾与认识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的界定
第一章 清末民初云南商会的创设与更迭
一 中法战争后云南的社会经济与传统商人组织的嬗变
二 清末新政时期云南商务总会的创设
三 民初云南商会的更迭
四 地方商会的创设及其多元面相
第二章 军阀政争时期云南商会的变动与运行
一 军阀政争时期云南商会的改组与整顿
二 云南商会的组织运行和区域商会网络的建构
三 云南商会与区域商业秩序的运行
四 军阀政争中商会的权衡应变与利益合作
第三章 新云南建设时期云南商会的治理与调适
一 云南商会的发展格局与治理体系
二 云南商会的经济事务参与
三 云南商会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参与
第四章 抗战时期云南商会的组织嬗变与因应
一 抗战时期云南商业的凸兴和商人组织的演进
二 云南省商会联合会的筹组与运行
三 战时统制之下云南商会的因应
第五章 多方权势博弈时期云南商会的式微与转轨
一 战后云南商会的衰变
二 战后云南商会的式微与运营困境
三 变革之际云南商会的因应与抉择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表目录
表1-1 辛亥革命后云南各地增设商务分会区域分布情况
表1-2 1911年云南下关商务分会会董名册
表1-3 1910年鹤庆商务分会总理会董名册
表1-4 1910年维西属阿墩子商务分所会董名册
表1-5 1911年丽江商务分会职员清册
表1-6 1914年中甸县商务分会职员履历表
表2-1 1924年云南各地商会一览表
表2-2 1917年云南总商会第一届职员一览表
表2-3 1921年云南总商会第三届职员一览表
表2-4 1924年云南总商会第四届职员一览表
表2-5 1926年云南总商会第五届职员一览表
表2-6 1927年日本东亚同文书院统计之云南各地商会一览表
表2-7 1927年日本东亚同文书院统计之云南各地商会时空分布统计表
表2-8 云南各道商会总数及普及率统计表(商会数总县数)
表3-1 1936年云南各地商会一览表
表4-1 1943年下关商会第一届当选理监事名册
表4-2 1942年云南全省商会联合会第一届当选理监事名册
表4-3 19431945年云南省商联会工作实绩
表5-1 昆明市商会第四届第二任理监事一览表
表5-2 1948年滇西北各县署局商人团体概况
|
內容試閱:
|
序言
中国商会,产生于20世纪初期。虽较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会出世晚,但发展迅速,不到十年的时间,几乎遍布中国各地,并逐渐成为当地最有力量、最具影响的社团之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商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缩影,甚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融入世界体系的艰难历程。
因此,中国商会自产生之日起,不但为国内社会各界所瞩目,而且引起外国在华势力和机构的注意。早在清末,日本商会及其他机构对中国商会就开始调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调查进行得更系统、全面。据不完全统计,仅日本商会(含在华日本商会)编印的与中国商会相关的调查报告就多达数百种。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欧、美、日学者对中国商会展开了初步分析,但鲜有专题的研究成果。六七十年代,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展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以商会为主要考察、举证对象的专题性成果。尽管他们的研究只是零星的,未能在西方史学界形成潮流,但为中国商会史研究的纵横拓展奠定了基础。
与之相比,中国学术界对商会的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以至于后来居上。改革开放以后,商会正式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但早期中国商会史的研究,多是作为辛亥革命史的分支加以拓展的,考察的主要是商会的政治态度及表现,时段也多集中于清末民初,地域则以上海、天津和苏州为主。随着早期现代化、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和运用,中国近代商会研究的内容和主题也不断向纵深拓展,商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活动尤其受到重视,研究时段亦相继延长,地域突破更加显著,几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商会均有涉及。在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商会史研究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中一个成果多、起点高的重要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社会史、城市史等领域的进展,甚至体现了中国近现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