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編輯推薦:
1872-1875年间,清政府遴选了120名幼童,远赴美国留学,旨在让这些幼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技术,以对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唤醒沉睡中的文明古国,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这是中国近代*早的一次官派留学计划。
本书完整细腻地描绘了幼童在美留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以及因留学计划的搁浅而中途召回,这些幼童在回国之后的种种人生经历。书中再现了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这些幼童中代表,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李恩富、蔡绍基、钟文耀、詹天佑、蔡廷干、容尚谦等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改变中国的经济、外交和政重大务的往事,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幸运儿》生动描述了中美之间早期教育交流的历史。本书将留美幼童的曲折经历和心灵感悟放在中美社会文化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幼童与中美不同社会文化的互动,展示中国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和中美文化融合的困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尽管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多到本书难以尽述,但是,从那些幼童开始*次面对的、中国所面临的根本挑战,却没有改变。
內容簡介:
1872-1875年间,清政府遴选了120名幼童,远赴美国留学,旨在让这些幼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技术,以对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唤醒沉睡中的文明古国,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这是中国近代*早的一次官派留学计划。
本书完整细腻地描绘了幼童在美留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以及因留学计划的搁浅而中途召回,这些幼童在回国之后的种种人生经历。书中再现了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这些幼童中代表,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李恩富、蔡绍基、钟文耀、詹天佑、蔡廷干、容尚谦等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改变中国的经济、外交和政重大务的往事,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關於作者:
利尔莱博维茨(Liel Leibovitz),纽约大学传播学助理教授,Tablet杂志编辑。其他作品(包括合著)有:The Chosen Peoples: America, Israel, and the Ordeals of Divine Election,Lili Marlene: The Soldiers'' Song of World War II和A Broken Hallelujah: Leonard Cohen''s Secret Chord。
马修米勒(Matthew Miller),作家,目前定居纽约。其他合著作品:Lili Marlene: The Soldiers'' Song of World War II。
目錄 :
中译本序言李喜所 1
导论 1
第一部分
1. 新生 3
2. 大清 15
3. 外国人 40
4. 自强 57
第二部分
5. 到达 79
6. 威拉德街上的紫禁城 97
7. 归国 120
第三部分
8. 狱徒 154
9. 一只大水母 173
10. 百日维新 203
11. 日落 232
后记 256
译文说明 259
资料来源 261
致谢 264
索引 266
內容試閱 :
中译本序言
李喜所
我一向认为,史学永不枯竭的动力来源于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人们总是由客观现实所凝练和升华的价值追求与是非评判出发,去反观历史,选取那些与现实最贴近、最能展示其价值观的历史画面去深入研究。不管研究者是否意识到这种现实与历史的潜在默契,都难以超越这种最基本的思维范式。所以,只要现实在前进,史学就跟进。我也是在这样的魔咒捆绑下,从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中汲取了一点点灵感,开始涉足留美幼童及近代留学史的研究。1980年,我发表了第一篇《容闳与留美幼童》的论文,但并没有引起学界和社会太多的关注。因为那时虽然官方已经有了大量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意向,1978年12月26日也有五十名中国留学生赴美,但还是局部的,没有波及整个社会。然而,当20世纪80年代初,自费留学定为国策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争相负笈海外,考托福、GRE的人逐年猛增。学多人为了保命被迫彻夜排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这种客观现实,给学界对留学生的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也受此影响,先后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在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三部关于容闳及留学生的著作。可喜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留美幼童和留学史的研究持续升温,研究人员、相关论著不断增多,一些研讨会也在召开,容闳的家乡珠海还把容闳当作其响亮的城市名片,千方百计张扬其历史文化价值,一批留美幼童的后代还需女里搜集其祖上的资料,追寻前辈的辉煌,当2004年南开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在天津、徐州召开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已经是群贤毕至、硕彦云集,海内外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讨中国留学生的历史。此后,新闻、文艺界也卷了进来,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专题纪录片《大清留美幼童》的播出,幼童留美的故事得到广泛的传播。本书的作者就是北京于电视上看到这部专题片后,撞出了他们的灵感,决定撰著本书的。总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将容闳和留美幼童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毫无疑问,留美幼童是洋务运动所开启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产儿、现代化自然是彰显这一历史事件重要意义和客观价值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揭开其历史秘密的唯一锁钥。 本书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思路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自始至终以现代化为圭枭。但是,中国的现代化铭刻着中国文化的特色,有强烈的独特性。他不是欧美那样原发性的,也不是印度那样殖民使的全盘移植,而是在保留原有本来基础上的有选择的一种嫁接。嫁接之后,客体与本体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是难以想象的。围绕留美幼童,引发出传统文化现代转换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幼童到美国接受西式教育,宣告了读洋人书的合法化,传统的知识源流和国人的知识结构将发生根本转变,这就从根基上动摇了国家的文化统治地位;幼童留美开辟了高级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新途径。对流行了千余年的科举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是新的挑战,让清政府摸不着头脑,只能得过且过;幼童赴美留学是多年,接受了道地的美国文化,他们在汲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会受到政治、思想、中交、道德、习俗等一整套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机制系统的浸染,这与大清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也是清廷派幼童出国时所料不及的;幼童留美是清廷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者有引发出美国如何认识中国和中国如何看待美国及西方世界的问题,在幼童留美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经常会波及。此外,还有幼童的管理、宗教信仰、如何对幼童进行中文和儒学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幼童归国后的命运等等。一个不大不小的幼童留美事件,就引发出如此之多的重要问题,可见准确探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何其艰难。不过,问题越多,研究的价值才越高。本书在现代化视角下,对这些问题都有所涉猎,应该说作者在历史价值的判断和研究趣旨的把握上是相对准确的。而且作者总是以历史关照现实,清晰地意识到,在中国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留美幼童当年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幼童留没时间涉及问题多,又是中国有史以来官方首次派遣的留学生,而且是幼童,在中国全力向现代化搏击的今天,就很容易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和较广泛的社会关注,所以近二十年来有关研究成果颇为可观。粗略统计,中外学者已出版的专著和专题史料集已有六部,还有数篇博士和硕士论文。如果再加上容闳传记和留学史著作中的有关专章,就更多了。至于论文已有二百六十余篇,还不包括报章、文艺等通俗作品。幼童留美已经是一个起点很高的研究课题。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本书的优势和特色又在何处呢?除了责任编辑外,我作为中译本的第一个读者,至少有三点感受或收获:
其一,史料运用上有某些突破。
在国内从事留学研究的学者大概都有一种体会,鉴于语言和出国查找资料的困难,外文史料的使用较少。而留学生毕竟在国外学习、生活、外文资料的缺乏,就难以准确阐述他们的文化选择和思想动向,这无疑是一重大缺陷。目前,留美幼童研究的死穴恰恰也在这里。本书作者则充分利用其美国人的优势,着力从美国的档案馆和报章查阅了一些新史料。其在充分利用康涅狄格历史社会档案的基础上,检阅了《纽约时报》《纽约世界报》《哈特福德报》《费城时报》《春田联合报》等相关报章。利用这些新史料,本书对容闳和幼童留美事件的叙述就丰满多了。例如,容闳与美国基督徒玛丽凯洛格小姐结婚的场景,以前知之甚少,书中印数1872年3月2日《纽约时报》的报道说:
容闳先生,中国广东人,现任中国驻哈特福德教育委员会学生监督。周三与玛丽L.凯洛格小姐成婚。婚礼在埃文市的凯洛格父亲B.S.凯洛格家中举行。由庇护所山公理会教堂的J.H.特威切尔牧师主持,踏实新郎的挚友。新娘身着的白色婚纱,是由特意从中国进口的丝绸制作的,有精心制作的丝绸刺绣做装饰。新娘的弟弟和妹妹担任伴郎和伴娘。仪式完毕后,呈上了中式佳肴和美式风味大餐。理事叶绪东(Yoh Shu Tung)先生和在中国驻哈特福德教育委员会任教的容运福(Yung Yun Foo)先生穿着中式服装出席,但早已接受了美国时尚的新郎则身着西式晚礼服,新婚礼物数量众多且价值不菲。之后容闳夫妇乘坐当晚的火车前往纽约进行短暂的新婚旅行。
类似这样形象逼真的历史场景,书中有不少。这对进一步深化幼童留美的研究无疑意义不凡。
其二,注重幼童留美细节的叙述。
本书并没有按照幼童留美的派遣、留学状况、中途撤回回国贡献这样比较常见的叙史方式去谋篇布局二十一幼童的行为、思想、感受及其命运为中心通盘展开,尤其朱红极为比较典型的幼童如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 、李恩富、蔡绍基、钟文耀、詹天佑、蔡廷干、容尚谦等较具体逼真的评述,再现这批幼童留美的历史场景和命运归宿。特别是他们在美国留学时的一些细节的叙述。让读者大饱眼福。例如。书中披露了梁敦彦刚到美国一年半就用英文写的一首诗:
我是一只小花猫,
名字叫做灰虎斑,
我居住在乡村里,
二十里外的乡村里,
我的眼睛黑中夹着淡褐色,
我的皮毛软如丝,
每天的清晨和夜晚,
我都喝下一整碟牛奶。
看到这首诗,不用加任何说明,幼童们的聪明好学即一目了然。书中还详细描述了1877年在哈特福德举办的中国新年庆祝会,幼童们用英文所做的精彩演讲,令在座的美国政要、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和中国官员倾倒。书中记述1876年幼童们在费城世博会上的谈吐不凡和优秀业绩,较一般书上的叙述要详尽精彩许多。该书还首次披露了吴子登上任后,公开在《哈特福德日报》刊文,训斥幼童,其云:
你们井盖明白,朝廷为了培养人才,不惜重金将你们送到最好的学府学习,你们管要用功读书,但也不可疏忽礼节。如果你们现在不好好用功,如何应付将来所需?如何才能不低人一等?如果你们故意不顾母国之礼法,将来回国后如何能与同胞和睦相处?希望此信能让你们思考过去与现在,明了你们在此地时间短暂,而回国时日方长,因此不应根深蒂固地感染外国的习惯,以免积习难改。中西学习应并重,以便今后学以致用。如不如此,你们来此何用?
书中记述了很多幼童留学史的生活故事,描写了他们的性格爱好,乃至英文外号等。所有这些,为以前的论著所少见。在研究基础已经极为丰厚的研究课题上级研究,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应当承认,本书的成功,注重细节是一重要方面。
其三,视野广阔,大中见小。
本书激昂留美幼童的曲折经历和心灵感悟放在中美社会文化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幼童与中美不同社会文化的互动,展示中国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和中美文化融合的困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书中涉及在中国延续了千余年的科举、清朝的创立、鸦片战争、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洋务事业、中日甲午战争、百日维新和光绪帝、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慈禧太后及清朝的灭亡。这些历史背景的简略陈述,紧扣幼童命运的起伏,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对这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了一步。诚然,对中国读者来讲,如此蜻蜓点水的历史陈述,并不解渴,但对西方读者,则不但必要,而且增加不少历史知识。就像书中对美国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概述一样,可能对美国读者过于浅显,但对我们了解幼童的生存环境和中途撤回就很有价值。例如,书中讲到华工在美国的痛苦生活和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排华恶浪,这和幼童收到少数美国人在鄙视和1881年的中途撤回有直接关联,以往的多数著作,将幼童撤回的原因完全归之于清廷的顽固守旧,而忽略了那是的排华恶剧,显然有失偏颇。书中还披露,1880年的纽约已是一百二十多万人的大都市,但华人近八百左右,且多是苦力,幼童赴美才让美国有机会看到中上流社会的华人。书中记述那时旧金山、纽约、费城、马萨诸塞州的一些社会历史状况、也颇有价值。平心而论,这些关于中美历史背景的简要评述,绝非画蛇添足,而是深刻理解幼童悲喜剧的必要前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书的理论深度。当读者通过留美幼童来透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和美国那时的现代社会时,就比较容易理解作者在导论中富有一定哲理的断言:
在美国,今天的中国也许还会遇到与当年相同的热情和相同的偏见,时而激励他们,时而阻碍他们。尽管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多到本书难以尽述,但是,从那些幼童开始第一次面对的,中国所面临的的根本挑战,却没有改变。
总体来看,利尔莱博维茨(Liel Leibovitz)和马修弥勒(Manthew Miller)合著的这本著作,特色鲜明,值得一读。这虽然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但其在通俗流畅的叙述中,体现了其较高的学术见解和学术深度,融高雅于通俗之中。因此,我们在研读本书中,切不可因其深入浅出而忽略了其在留美幼童研究中的学术建树和富有某种启迪意义的现实关怀。比较客观的态度应是,既要把其当作一本通俗读物,又要视其为一本学术专著。
关于本书的翻译,文字清新,译文准确,很多历史史实都进心底加以核对。译者李志毓博士,曾跟我在南开大学读过两年博士后,给我的印象是文史功底较深厚,才思敏捷,一心向学,视学问为其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愿这种学术之雅,能持久留香,让学问之美与人生之美同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