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HK$
85.8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HK$
97.9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HK$
137.5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HK$
97.9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HK$
64.9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HK$
85.8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HK$
64.9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读钱的历史,在不确定的世界做出恰当的财富决策。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关于钱的简史,从用什么衡量财富和什么才有资格被称为钱谈起,呈现了利息、杠杆、银行、纸币、债券等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金融要素产生的来龙去脉,其间充满了压力、创新、无奈甚至血腥的斗争。本书不仅让我们更了解钱,也通过阅读千年以来财富的稀释和保卫之战,启发读者思考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如何做出恰当的财富决策,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
關於作者: |
金菁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先后就职于世界银行、瑞士银行、雷曼兄弟、摩根大通,从事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工作十余年,对金融市场的深刻体会和认识来自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两方面的积累。本书体现了作者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经济学理论的反思,也反映了她坚持认识事物必须在其依托的系统内部寻找演化逻辑的一贯立场。希望本书独到、专业和系统的视角,能够为我们认识未来的经济生活提供有效的思考工具。
|
目錄:
|
目 录
第1 章 用什么衡量我们的财富? /1
第2 章 什么才有资格被称为钱? /8
具有内在使用价值, 是商品生产链条的一部分 /13
形态不灭, 适合囤积 /15
质地相同, 便于分割 /18
单位价值高, 便于携带 /19
不易伪造 /20
第3 章 钱的替代品
货币 /24
纸币的产生 /25
元朝的纸币帝国 /28
元纸币在西亚 /38
第4 章 钱的法律框架
合约、 利息和杠杆 /44
欧洲中世纪的通胀 /45
钱的法律框架 /47非常规存管合约的杠杆 /51
中世纪禁收利息的规定及其影响 /56
第5 章 跨国银行的雏形
圣殿骑士团 /62
圣城耶路撒冷 /63
十字军东征 /65
圣殿骑士 /71
汇票业务 /76
地中海贸易 /78
坚守存管合约 /79
代理司库、 家族信托和私人理财 /81
圣殿骑士团的解散 /84
共济会的兴起 /87
第6 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杠杆
教皇的银行家, 美第奇银行 /89
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前夜 /90
美第奇家族 /91
美第奇银行 /93
外汇远期汇票 /95
上帝的银行家 /107
第7 章 当杠杆遇到纸币
英国的债务、 英格兰银行和纸币 /117
15 世纪的欧洲: 搞到金子! /117
1516 世纪英国的战争和债务 /119英国的大贬值 /122
托马斯 格雷钦爵士 /123
格雷钦法则 /127
英格兰银行的前辈银行 /133
英格兰银行 /138
英格兰银行的纸币成为法币 /140
第8 章 当杠杆遇到债转股
泡沫、 泡沫、 泡沫 /145
南海泡沫 /146
密西西比泡沫 /155
第9 章 坎蒂隆效应和货币数量理论 /173
坎蒂隆其人 /174
坎蒂隆效应 /180
关于货币数量理论的讨论 /189
纸本位时代下的货币数量理论 /192
坎蒂隆效应在今天的验证 /194
坎蒂隆对开创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208
第10 章 从美金到美元 /211
第一次世界大战 /212
欧洲: 在美国的采购和融资 /215
美国参战 /217
美国: 为参战融资 /219
美联储的成立 /221
美联储的角色 /222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金汇兑本位制 /225
重建战后汇率体制的热那亚会议 /227
又回到货币数量理论 /231
1929 年大萧条 /239
应对大萧条 /243
第11 章 从欧洲美元到石油美元 /251
布雷顿森林体系 /252
马歇尔计划 /255
是 特里芬难题, 还是赖账的办法? /257
1960 年代和欧洲美元 /260
1970 年代和石油美元 /269
第12 章 货币体系的轮回? /284
21 世纪的石油美元? /285
美元、 尼克松与中国 /288
未来的货币体系: 金汇兑本位、 浮动汇率制还是金本位? /290
美国到底还有多少黄金? /298
第13 章 比特币是货币的未来吗? /306
什么是比特币? /307
比特币是钱吗? /314
比特币是货币吗? /320
结束语 /324
注 释 /326
|
內容試閱:
|
前 言
追求财富,人之常情。过去几十年来,“;赚钱”; 成了中国人共通和突出的价值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少有的富裕时代: 无论从财富的数量,还是受众的广泛性上都是如此。 但是, 今天也是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普遍焦虑成
为社会特质的时代。 这种焦虑从何而来? 在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的今天, 这个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的时代, 为什么
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焦虑反而有增无减?
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 身心的安定需要适度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的牢固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 过去几十年里, 人人都在忙于挣钱, 好像积累物质财富就等同于挣越来越多的钞票。 而钞票和钱是一回事吗? 我们无暇停下来思考, 就物质层面而言, 什么才是留得住的财富? 记得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 很多人的理想就是当个 “;万元户”;; 而今天,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月收入5 000 元,万元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月工资水平。 80 年代, 中国又出现了百万富翁, 在当时的中国, 拥有百万元可以过上富豪的生活, 但今天,连在北京五环内买套房子都遥不可及。 现在在中国要想当个富翁, 得以亿为单位计算身家。在西方世界, 百万富翁 (millionaire) 这个词是在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中出现的, 那是1720 年。 个身价估值上亿的, 是约翰?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 1839?D1937) , 这已经是20 世纪初的事, 中间历经近200 年。 同样的数量级变化, 在中国仅用了30 多年。
从衡量富翁财富的货币单位变化: 万、 百万到亿, 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财富的大幅度增加, 也看到了货币价值的大幅度缩水。 毫不奇怪,这一切犹如电影快进, 加剧了大家对金钱所代表的物质财富的焦虑。
这种焦虑无疑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逐利的需求, 的逐利压力转而又加剧了人们的焦虑。
如果我们换个方式: 考虑一下如何才能将挣到手的钞票保值, 可能会部分地缓解我们对挣钱的焦虑。 财富的积累和财富的保值其实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要做到财富的积累和保值, 除了我们大家今天都津津乐道的各种投资, 我们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根本, 搞清楚与钱相关的方方面面: 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成为钱? 所有的货币形态都是钱吗? 钱的价值来源何处? 钱为什么会贬值? 它是如何贬值的? 当然我们关心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保值。 我们从历史上的教训里可以看到多少今天的影子?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面对未来, 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就是我们这本书要讨论的内容。
上面说的是仅就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而言的。 那么在一个更大的范围, 乃至一个经济体、 一个国家而言, 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近些年来一个让人担心的现象就是脱实向虚, 企业家突然都热衷搞地产和金融。 尽管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来扭转这个情况, 但是脱实向虚仍然动力巨大, 这背后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 这和货币又有什么关系呢?
货币数量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我们的经济结构的? 这些年, 在快速轮动的产业变化中疲于奔忙和为保住工作而焦虑的人们, 无疑也更应该关心经济结构的变化, 因为产业分工的变化, 产业间的此消彼长,对就业都会产生大面积影响,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 GDP 数字可以告诉您的。
所以我希望写一本大家都看得懂的书。 毫无疑问, 钱、 商品和货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有关经济和金融的新闻见于各路媒体, 也可以看出它们在我们今天生活里占据的重要位置。 然而在信息过载的时代, 关于钱和货币的各种文字和报道已经让大家眼花缭乱, 越来越听不懂。 但是, 无论您有多少钱, 都需要在不同资产配置中取舍; 无论您的积蓄是多是少, 都有保持它们购买力的问题。 今天的时代, 如何认识金钱、 货币、 交换和经济周期, 已经成为我们这样一个货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知识, 如果这本书可以引起大家对如何保护自己物质财富价值的思考, 我将非常欣慰。
为了便于讨论, 理清源流, 我们将钱和钱的替代品?D?D?D主要是货币区分开来, 这样便于看清它们不同的本质和功能。 其次, 我们把这些讨论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 历史背景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有效讨论都至关重要, 钱和货币也不例外。 同时, 历史背景也是社会现象演化进程的一个内在部分, 将它们割裂开来无法让我们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为此, 本书将关于钱和货币的一些基本的原理都蕴含在产生这些概念的历史时期和事件中阐释, 让大家置身其中,在感同身受中加以体会。 事实上, 这些原理和概念可能是大家天天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 却如同脸和名字对不上号。
写作的过程有时觉 得 相 当 梦 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