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理韧性:你总是能整装待发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售價:HK$
97.9
《
无凶之夜
》
售價:HK$
65.8
《
机器人自动化集成系统设计(NX MCD)
》
售價:HK$
61.6
《
原生家庭,一所隐秘的学校
》
售價:HK$
96.8
《
信托一本通:财富传承的模式、案例与实务(丰富案例+专业解读,讲透10大信托业务功能、法律风险与实操)
》
售價:HK$
107.8
《
AI绘画:技术、创意与商业应用全解析
》
售價:HK$
85.8
《
新民说·经济学家的恶习
》
售價:HK$
46.2
|
編輯推薦: |
经济学写作指南:探究经济学背后的修辞技巧;看历代经济学家如何用好故事和隐喻;
经济学防忽悠手册:能看出哪些是糟糕的故事和隐喻,识别出砖家,摒弃那些包治百病的建议;
跨学科经典:经济学与语言(语言经济学)的开创性著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探究的是经济学背后的修辞技巧,即经济学家如何讲故事、用隐喻。
受实证主义影响,当下经济学将修辞局限在事实和逻辑上。但这远远不够。经济学还要依赖更古老的修辞艺术故事和隐喻。这样做除了更有文采,还经得起理性的检验。该书论证时用到大量实例,涉及历代经济学大家,如亚当斯密、李嘉图、凯恩斯、米塞斯、科斯、舒尔茨、萨缪尔森、大卫兰德斯、罗斯托等,尽管有些是反面例子。
在糟糕的故事中,zui危险的莫过于号称包治百病的万金油。消费者总是指望经济学家是正确的预言家,讲zui简单zui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很久以前,有个人很穷,后来他读了某个经济学家的专栏,或上了他的课,与其他几十万读者一样得到宝贵建议,现在变得十分富有。问题是,如果经济学家真那么聪明,为什么没有钱?如果街上真有五百万,为什么他们不自己捡起来,而是推荐给你,然后只收点费用?
|
關於作者: |
作者:[美]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N.McCloskey,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经济学、历史学、英语、传播学教授。在芝加哥学派最辉煌年代,在芝大经济学系任教12年,从张五常手中接过ECON 300教棒,讲授价格理论。她以思想深刻又能用简明生动有趣的语言阐释闻名学界,著有《应用价格理论》《企业家的尊严》《如果你那么聪明:经济学家的叙事》《经济学修辞》《经济写作》等20多本著作。
译者:马俊杰,昂科国际事务研究中心CEO,专栏作家,法国高等欧洲研究国际中心(CIFE)副研究员。曾任美国国务院IVLP学友、奥巴马基金会亚太地区领袖。他关注国企改革、产权制度、企业家精神与创新以及国际关系、欧洲研究等问题。文章发表于《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外交家》和L''Europe en Formation等国内外媒体。译有《货币、银行与国家:如何避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
目錄:
|
序言 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学科中讲故事,这没什么不好
介绍 现代主义使经济学家对自己学科概念的理解变窄了
第一章 用经济学的方法讲故事
第二章 经济学中的情节和体裁
第三章 历史经济学故事的政治
第四章 经济学修辞对故事线的帮助
第五章 学者的故事
第六章 隐喻对故事:混乱和反事实
第七章 魔法的诗学和经济学
第八章美国问题:如果你那么聪明,为什么没钱呢?
第九章 批评的极限
第十章 与经济学家同行
第十一章 公共福利和经济学故事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显而易见,经济学家就像诗人一样,会使用隐喻。这些隐喻叫作模型。经济学家说,纽约的公寓市场,就像黑板上的一条曲线。但迄今为止,还没人看到这么一条实实在在的曲线飘过曼哈顿的天空。这是隐喻。
有个类似的说法虽不确切,但却是真的。这个说法是,经济学家就像小说家一样,会使用或者误用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很穷,接着资本主义大发展,现在大家都富裕起来了。有的经济学家则会讲一个反资本主义的故事。但只要是经济学家就会讲故事。当然了,事实和逻辑也会出现在故事中,而且往往非常多。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非常不错的学科。但是经济学中的严肃论证也会用到隐喻和故事这么做并不仅仅为了修饰或者说教,而是为了这门学科本身。
但就像别的艺术和科学一样,经济学会用到全部四种修辞法宝:事实,逻辑,隐喻,故事。仅用其中一部分是不够的。四样法宝中的所谓科学的两个事实和逻辑,在经济学中是远远不足的,甚至对研究岩石和星球的科学而言也是。而所谓人文的两个也同样不能满足经济学的需求,甚至不足以对形状和颜色加以足够的批判。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最好既重视事实又讲求逻辑。但这里要强调的是,他们最好也有文采。科学家最好能够熟练运用隐喻和精彩的故事,来描述宇宙最初三分钟或者经济崩溃前最后三个月是什么样子。一个只具有四样法宝中的两样的科学家,肯定会把自己的学问做得一团糟。要抓到经济学家(作为优秀的科学家)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讲故事是再简单不过了。外行更容易看出这一点,因为经济学家往往被训练到自认为自己是在使用隐喻而非讲故事。经济学家执迷于飘在空中的供需关系模型。
经济学家往往花上大量时间重新叙述非经济学家讲的有关经济的故事。比如,很久以前,经济似乎还不错,但当时有个不明显的货币问题未得到重视;不久,这个货币问题爆发了,因此,每个人都变贫穷了。而经济学家彼此之间则讲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不均衡的生猪市场,然后卖方降低生猪价格,结果,市场回到均衡状态。很久以前,政府自作聪明地认为,为了实现完全就业,应该降低税率,但公众已经提前预感到政府的举措,结果是,自作聪明的政府未能斗过聪明的老百姓。很久以前,某个东亚国家很穷,然后这个国家努力学习,存了很多钱,同时吸收外国投资和先进理念,最终自身也变得富裕起来。这些故事并不是要和《李尔王》或者《新约》这样的图书争夺市场,但不管怎么说,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讲的故事。
讲故事的是人而不是上帝。故事并不是大自然创造的种种既定事实。故事的技法并不使故事显得随心所欲,而只是让故事更多种多样。古生物学家受到真正发生在生命上的事件的限制,以及他认为相关的逻辑与隐喻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古生物学家还是能够基于同样的事实,讲出不同的故事,或者是渐进主义的,或者是突变主义的,就像用慢镜头一帧一帧地放电影和像卡通片那样连续不停一样。在地理学中,地球板块运动的故事在成为主流之前,是由无数补忽视的疯子执着讲述的。同样的事在经济学中也屡见不鲜。故事的多元并不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一样好或者一样重要,就像事实、逻辑和隐喻虽然多样,但却并不一样好或者一样重要一样。然而,要评论这些林林总总的故事,你就得知道人们是怎样讲这些故事的。
故事会出问题,这也不足为怪。我们每天都沉浸在骗子、跛脚鸭和自以为是的人所讲的烂故事里。在经济学中,坏故事还有一种尤其危险的形式。我管它叫万金油,也就是号称包治百病的良药。消费者总指望经济学家是永远正确的预言家,讲最简单也最引人入胜的经济学故事:很久以前有个读报纸的人很穷;后来她读了一个睿智的经济学家的专栏,与其他两百万读者一样得到了宝贵的建议;现在她变得十分富有。或者:很久以前有个王国的老百姓不学无术,只喜欢吸可卡因或者看音乐录像;后来国王请来一位学识渊博的社会工程学专家;再后来这个王国的人民变得富裕了,当然,他们并没有经历痛苦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说,经济学的万金油十分畅销,是因为公众渴望得到它。公众之所以渴望,是因为魔术师和术士一直以来都用这种把戏消除人们心中的某种恐惧,也因为公众并不知道讲经济学故事的局限。即使那些并没打算走上兜售万金油之路的经济学家,也因为所受的训练而对这局限一无所知。这些经济学家并不知道他们在讲故事,因而也无力辨别好故事和坏故事。
换句话说,关于现代生活的一个坏故事有一个美好的结局:那些专家(比如那些分析下月利率暴涨的专家)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快乐。最近已然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快乐的物理工程学的类比真是让人难以抗拒。社会工程师则承诺用神明般的专业知识来处理经济、战争或者文化事务。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瞎胡闹的故事,一个恶毒的童话。而且说实话,专家讲的社会工程学故事简直不可思议。它甚至没法回答人们最简单的质疑:如果你那么聪明,为什么会没钱呢?
人们指望经济学家像政府顾问或者社会哲学家那样,但他们讲的魔法故事与他们在自己的学问里的隐喻,说好听点是令人尴尬,说难听点是惨不忍睹。同样,这些隐喻在合理的故事面前都站不住脚。如果经济学隐喻用过了头,就像有 500 个方程的美国经济模型那样,经济学故事就会一塌糊涂。而像美国从全球第一的经济地位上跌下来这样的故事,也与我们认为正确的经济成熟和国际分工的隐喻相违背。在 20 世纪 60 年代,这个用得很糟糕的 500 个方程的隐喻容易让我们相信巧妙的政策,而不再相信明智的制度。正如在一个世纪之前的英国,美国崛起和衰落的那个坏故事,可能会让美国与竞争对手们陷入言辞上的战争或者真刀真枪的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