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工运学者访谈录(第一辑)

書城自編碼: 347747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刘向兵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16026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HK$ 12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HK$ 49.5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售價:HK$ 316.8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
《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 》

售價:HK$ 97.9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
《 恶女的告白:时隔十年,《绝叫》作者叶真中显再写“恶女”的复仇与重生 》

售價:HK$ 60.5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
《 从零开始·复古娃衣制作书 》

售價:HK$ 96.8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精装版)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精装版) 》

售價:HK$ 91.3
交易撮合者:私募股权的经验与教训(泰丰资本创始人葛涵思投资秘籍!)
《 交易撮合者:私募股权的经验与教训(泰丰资本创始人葛涵思投资秘籍!) 》

售價:HK$ 86.9
最美世界名画(顾爷十三年匠心之作。超大开本;精美刷边;4米长海报;藏书票)
《 最美世界名画(顾爷十三年匠心之作。超大开本;精美刷边;4米长海报;藏书票) 》

售價:HK$ 734.8

 

編輯推薦:
本书收录了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1位工运、工会研究领域的老专家、老学者的专访,他们有的已经年逾九旬,有的年方花甲,尽管都已告别教坛,但并未远离学界,他们对工运、工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都有很深入的思考,充满了真知灼见。将他们从教的经历、治学的心得总结出来,传播出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的建设。同时,让青年学者有所依循,以为楷则。本书也为全国工会机构、工会院校解决工作中、教育培训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內容簡介:
本书收录了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1位工运、工会研究领域的老专家、老学者的专访,他们有的已经年逾九旬,有的年方花甲,尽管都已告别教坛,但并未远离学界,他们对工运、工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都有很深入的思考,充满了真知灼见。将他们从教的经历、治学的心得总结出来,传播出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的建设。同时,让青年学者有所依循,以为楷则。本书也为全国工会机构、工会院校解决工作中、教育培训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關於作者:
刘向兵,研究员,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改革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宁夏中卫市特聘专家,兼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劳动关系分会会长、全国工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主要从事高校战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会理论与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项,独著、主编或参编《大学战略管理导论》等著作15部,在全国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錄
王永玺口述访谈录/001
冯同庆口述访谈录/042
李德齐口述访谈录/072
陈莹口述访谈录/100
冯建威口述访谈录/127
郝清桂口述访谈录/147
黄河涛口述访谈录/154
欧阳骏口述访谈录/166
武宗圣口述访谈录/177
赵健杰口述访谈录/188
吴亚平口述访谈录/220
崔生祥口述访谈录/231
田凯荣口述访谈录/243
陈宏涛口述访谈录/252
马子富口述访谈录/260
刘子高口述访谈录/269
杜万启口述访谈录/277
曹延平口述访谈录/288
沈琴琴口述访谈录/298
许晓军口述访谈录/315
郑桥口述访谈录/339
受访者著作索引/368
后记/432
內容試閱
前言
2019年,我们的共和国七十初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共和国同龄,也走过了七十载风雨历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学校,其前身几经易名,最早可追溯至1938年的安吴堡青训班。1939年,更名为延安工人学校。很快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成立华北联大工人部,同时成立了职工运动研究室。1946年,为配合争取解放和准备接管城市工作的需要,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校址设在张家口。这所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员班底,全部来源于华北联大校部。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迁至石家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石家庄公教人员政治学校、石家庄建设学院。1948年秋,学校改为华北总工会所属的华北职工学校。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学校进入天津,改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工会的历史使命,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全总决定将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正是从此时算起的。1954年7月26日,全总干校开始从天津迁往北京。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2003年,学校开始进行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校名改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回望学校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校名虽几经更改,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服务工会、服务社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化;学校坚持工会+劳动+的办学特色,始终没有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前,工运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组织领导工人阶级投身于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斗争,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拟定的《劳动法案大纲》,都明确提到了工人教育的问题。根据党的纲领和决议,在苏区、上海和延安等地先后创建了多所工人学校,开办了多种形式的工会干部培训班,为党领导下的工运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运骨干,为党领导下的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成立于1946年4月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属于我党为吸收干部而创办的短期训练班性质的干部学校,以学习政治理论政策为主。为了满足更大规模开展对工运骨干和工会干部培训的需要,1949年1月,中央华北局将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改制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8月,在刘少奇同志的指示下,学校承担了全总举办的短期工运培训班。参训学员毕业后大都分配到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及部分工矿企业,成为新中国工会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成为党中央培养工人优秀骨干和各级工会干部的重要基地。1949年9月25日,根据中央领导指示,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时任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兼任第一任校长。当时,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全国各地的工会主席,与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并称为党的三大干部培训学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朱德等先后给学校题词寄语。建校初期,由于缺乏教员和教材,根据刘少奇同志指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先后邀请知名学者艾思奇等专家来校授课。到50年代,学校全部的授课内容均由自己的教员承担,教材也逐步自主编写。从建校到1966年停办,学校先后举办200多期普通班、专业研修班,共计培训各类干部8847名。文革结束后,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我校于1978年11月恢复办学。截至1984年,培训工会干部近6000名,为工会干部培训正规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总干校的创建与发展,对提高工会干部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把全国职工群众有理论、有纲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动员起来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开展全国性的工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指示精神,1984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陈云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这一时期,学校在体制上明确了中国工运学院是中央部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开始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实现了从短期轮训到正规培训的转变,成为实现中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正规化的重要标志和转折点。学校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为使命,围绕当时我国工会工作大局,按照全总党组的要求和期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走自己的道路,凝练自己的特色,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工会干部正规化教育培训的成熟经验,逐步成为全国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和工运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开始聚焦工会领域的基础学科建设,通过开设工会学、工人运动史、劳动保护、劳动关系等课程,有力促进了特色专业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成人高等院校。
2003年5月,学校转制升本,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始终坚持以工会干部培训为使命,在工作中坚持服务大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原则,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比较稳定的工会干部培训专任教师队伍,持续完善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总培训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部分培训课程被全总及中组部评为精品课程。进入新时代,学校不忘初心,继续发挥全国工会干部教育最高学府和工会理论研究智库的重要作用,以工会干部培训为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每年培训工会干部8000余人次,送教20000余人次,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改制升本后,我校发展进入新阶段,从工会干部培训逐渐发展到普通本科教育,一路攻坚克难,一路砥砺奋进。学校陆续开设社会工作、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覆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6个学科门类。既有效地保留了教育教学的历史延续,又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2012年12月,我校获批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作单位,开办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先后开设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4个培养方向。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科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1992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按照党中央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培养跨世纪后备人才的部署,在中组部、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委等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我校创办劳模本科班,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中选拔培养劳模学员。经过27年的坚守与发展,共计培养劳模学员624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40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13人,全国人大代表17人,全国党代会代表12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9人。劳模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我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2018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极大地鼓舞了我校创办特色一流大学和继续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信心。总书记的回信高度肯定劳动模范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大力倡导新时代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敬劳模的良好氛围,有力激励了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充分肯定了劳模学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育人成效。2019年4月29日我校劳模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高校首次设立劳模学院,将扩大劳模本科教育办学规模,在现有社会工作专业基础上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劳模学员提供更多选择,更好地满足劳模学员的学习需求。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积淀,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在教学、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学校的特色学科工会+劳动+,在教育部部颁目录中是没有单列的。劳动+所涉及的分支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管理学、劳动文化学等,因为所跨领域广泛,如果仅用劳动科学一词来进行统摄,似乎还需要商榷后,才能形成共识。工会+的情况比劳动+更加复杂一些,因为工会不具有劳动的领域属性,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名称,具有主体的属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是要通过正常运作以发挥其影响作用的。因此,我们常常所说的工会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工会这一社会组织的不同实践的需要,工会学也涉及跨学科的问题,所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换句话说,工会组织是运用以上提及的学科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工会与这些学科之间是主体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缺少学理的逻辑关系。
那么,能不能将工会对象化,从而进行纯客观研究呢?这个问题应该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在五四运动初期,由于主要是学生、知识分子的运动,虽然对当局造成了政治舆论的强大压力,但对社会经济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当局并不怎么担心,也自然不会接受学生提出的爱国请求。随着广大工人阶级的参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范围的爱国大罢工,此起彼伏。社会经济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致使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工商业大面积陷于停顿、瘫痪状态,这才使得包括北京军阀政府在内的各地反动当局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感受到莫大的恐惧,不得不向人民做出让步,接受民众的爱国要求。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的舞台上,以独立的姿态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这吸引了更多的政治家、学者越来越关注工人运动的研究。这时期从事工运实践、工运理论研究的学者有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等人,他们都是工运领袖,在工运实践中研究探索,并将研究的结果反过来指导工运实践。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积极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并且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去,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实现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性转变,作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重要准备。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工运不断深化、发展中诞生的,并很快成为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和代言人。
可见,工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从这一组织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工会组织的创建者、领导者,必然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贯彻在工人运动之中,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正像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我国工人运动从来都同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近百年的工运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其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是缺一不可的,也是其强大生命力的有力保证。我们研究工会理论、工会实践,始终不要忘记工会的政治主体性,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从事工会理论、工会实践的研究,也必须服从政治性的要求。这是合乎内在逻辑的,不必回避,也不容回避的事实。所谓的纯客观的研究态度,是不合理,也是不现实的。
学校在七十年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教学科研人才,大致分布在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初期为第一个时期,也可以称为干校时期,这个时期的教师大多曾在解放区或国统区从事工运活动,他们经历过复杂的斗争形势,实践经验丰富,政治立场坚定,组织原则明确。他们通过言传身教,为新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工会干部。建校初期,学校缺乏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会理论的教员,在全总的协调下,学校聘请中央党校马列主义专家、苏联专家、全总领导来校授课。著名马克思主义专家艾思奇曾经来校授课,他讲授的内容是唯物史观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同时,在刘少奇的关怀下,全总与干校先后聘请了3批9位专家来校授课,他们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国际工运史、苏联工运史、工会实际工作、劳动工资、劳动保护、机械制造、钢铁冶炼、劳动经济学,其中,劳动经济学由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斯金于1954年9月至1955年7月来校讲授,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为全国最早开设劳动经济学的高校。全总领导李立三、陈用文、刘之久、董昕、杨之华也先后来学校授课。为了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决定从第三期普通班中选留一部分毕业学员到教学部门工作。随后学校又从第四期、第五期普通班中选留部分毕业学员加入教师队伍。据统计,1957年设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工会建设、企业管理、劳动经济、劳动保护、中国工运、外语、文化教育等十个教研室,共有教研人员125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几乎都由本校教员担任。
文革开始后,学校处于停办状态,教学科研均已停滞。文革结束后,学校于1978年11月25日正式复校,中断13年的工会干部培训工作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广大教职员工精神为之振奋。复校之初,学校在组织建设上提出,首先要加强教学与研究力量,充实教学与科研第一线。1978年复校时只有工作人员28人,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陆续调进180人,学校先后成立六个教研室,有马列主义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工会建设教研室、企业管理教研室、党史工运史教研室、国际工运教研室,教学研究人员共计81人。教学研究人员的引进采用调进和公开招聘的形式。1983年5月,经全总党组和劳动人事部批准,全总干校公开登报在北京招聘教学研究人员,经过人事和用人部门的各项考查,先后共招聘24名教学科研人员。
第二个时期从1984年到21世纪初,也可以称为工运学院时期。学校改名中国工运学院后,人才的引进及学科梯队的建设逐渐走向正规化的道路。学校重点抓好了三个层次的梯队建设:第一个层次,在工会学、劳动经济、劳动保护、劳动法学、工运史等学院重点学科领域,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有吕嘉民工会理论、冯同庆工会与劳动关系、王永玺(工运史)、常凯劳动关系、劳动法、冯建威社会保障、沈琴琴劳动经济学、冯肇瑞劳动保护等,他们在全国工会干部教育系统乃至国家社科界的某些专业学科领域均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学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院有9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他们是郝清桂教授主要从事工会理论的相关研究,郭晨编审主要从事编辑、采访等相关工作,冯肇瑞教授主要从事安全管理、劳动保护等相关研究,桉苗教授主要从事工人阶级理论、工会理论等相关研究,李生林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孙中范研究员主要从事工会理论和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相关领域的研究,冯建威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田凯荣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有十几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年富力强的教授,他们对中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第二层次,学院陆续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青年业务骨干,他们均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相应的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及专业和学科建设上均有一定的建树,其中有13位同志获得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学院共设置20个教研室,这20个教研室的教研室主任中,有19位具有高级职称,学院正逐渐给他们压担子、创造条件,使他们尽快出成绩、出成果、成为学术带头人。第三层次,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加强岗前培训和教育、基础教育理论培训、设立青年科研基金、教学基本功比赛、评选十佳教师等渠道和途径,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第三个时期,2003年至今,这个时期也可以称为劳动关系学院时期。学校转制升本、更改校名后,学校发展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学院在改革师资队伍管理过程中,完成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优化教师的职务结构。加强了教师业绩的考核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符合新的管理制度的相关考核评估办法,对教师进行定时、定量的考核,增强透明度,将考核评估结果与教师的流动、聘任挂钩。对兼职教师也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机制,保证兼职教师的质量,并长期稳定地发展。制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建设目标和培养规划,推行以学科建设责任教授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工程。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把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一支拥有占教师总数5%左右的学科带头人、10%左右的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20%左右的骨干教师队伍。形成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骨干层,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和竞争。在招聘和引进人才方面,学院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同时,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专业和学历方面从严管理,要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管理队伍。
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是一个很平常的观点,如果放在经学处于至尊地位的清代,其影响是振聋发聩的:史学原本是经学的附庸,怎么可能反客为主呢?经历了二三百年的认知的变化,人们慢慢接受了历史是泛在的这一事实。历史真的无处不在,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域史,部门有机构史。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家族史、个人史。可以这样说,一部个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元气淋漓的当代史,因为每个人一生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当代史的重大命题,从孩提时入托、入学,到大学毕业、就业,一路走来都和国家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油盐柴米,既关涉到工农业生产,又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国计民生问题,正是这样一部部生动的个人史,汇总起来就是一部鲜活的当代史。
作为一个知识人,其经历又不同于普通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史、治学史。如果将每个知识人的阅读史、治学史汇而合之,就形成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知识史、学术史、思想史。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情况是,不论是普通人,还是知识人,他们都不太在意整理自己过往的记忆,很多人都像匆匆过客一样,来这个世界走了一遭,并不曾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之所,抢救记忆,保存记忆,是历史和时代交给图书馆人的使命。国家图书馆已经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通过口述史的形式,将一个个鲜活的、独立个体的记忆以及记忆的载体保存下来,汇总起来,标记国家的每一段历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图书馆也于2018年3月以工运学者口述史项目的方式开始抢救活人文献的工作,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历时15个月,先后对王永玺、冯同庆、李德齐、陈莹、冯建威、郝清桂、黄河涛、欧阳骏、武宗圣、赵健杰、吴亚平、崔生祥、田凯荣、陈宏涛、马子富、刘子高、杜万启、曹延平、沈琴琴、许晓军、郑桥等21位专家学者进行口述访谈录制并对文字资料进行整理。
本书即收录了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1位工运、工会研究领域的老专家、老学者的专访,他们纵跨我校成立至今三个时期,有的已经年逾九旬,有的年方花甲,尽管都已告别教坛,但并未远离学界,他们对工运、工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都有很深入的思考,充满了真知灼见。将他们从教的经历、治学的心得总结出来,传播出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的建设。同时,让青年学者有所依循,以为楷则,这也体现了学术为天下公器的传承精神。本书也为全国工会机构、工会院校解决工作中、教育培训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