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HK$
96.8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售價:HK$
43.8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HK$
74.8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破解中国高铁、核电、半导体显示器、数控机床的发展之谜
讲述中国工业鲜为人知的历史
探寻中国技术进步之源
探索工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
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简洁,破立结合,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相关行业、决策层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
|
關於作者: |
路风,“50后”,北京人,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留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2—1991年,曾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执教,2003年调到北京大学并工作至今。
路风教授长期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及其政策问题,始终坚持为自主创新张目,为本土工业执言。他对汽车、大飞机、通信标准、核电、高铁、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等产业的一系列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首次出版、2019年再版的《走向自主创新》一书滋养了国内一代创新研究后学;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与余永定一同撰写)于2014年荣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6年出版的《光变》于2018年获评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奖”。
|
目錄:
|
第一章论产品开发平台
1.1引言
1.2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1.3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1.3.1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
1.3.2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1.3.3产品开发平台的演进动力
1.4产品开发平台?D?D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1.4.1产品层次和亚产品层次技术学习的不同效果
1.4.2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
1.5结论
第二章破解中国核电谜局
上被放逐的“中国创造”
2.1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2.2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2.3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颠倒
2.4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2.5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2.6结语
下“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D2019)
2.7.1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冲击
2.7.2AP1000踉跄不断
2.7.3 “华龙一号”上马
2.7.4 西屋破产
2.7.5 中国核电技术的宏图和AP1000的末路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2.8.1 披荆斩棘的核潜艇反应堆工程
2.8.2 “军转民”历程的磨难
2.8.3 “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
2.8.4 尾声
参考文献
第三章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3.1导论
3.1.1从彩电工业遭遇技术替代危机看中国技术政策的教训
3.1.2有关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主题
3.1.3本报告的内容
3.2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3.2.1研发TFT-LCD的动力:“目光远大者”败,“鼠目寸光者”胜
3.2.2一个以日本为温床的全球化企业
3.2.3TFT-LCD工业的成长动力:能力、远见和投资战略
3.3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D?D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3.3.1在毁灭中重生:向竞争性企业转变
3.3.2进取型战略的形成:进入TFT-LCD工业的动力
3.3.3北京5代线:获取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
3.3.4骑上“虎背”的扩张:不想灭亡就疯狂!
3.4“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3.4.1“液晶热”: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3.4.2保证中国TFT-LCD工业成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3.4.3“液晶热”与政府能力
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i5”革命
4.1导言
4.1.1中国产业升级的任务
4.1.2“i5”案例说明了什么?
4.2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4.2.1数控技术的落后
4.2.2复苏之路和内部变革力量的形成
4.3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4.3.1来自领导人的推动
4.3.2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力量:组建上海团队
4.3.3数控技术的演进和后进者的机会
4.3.4合作开放的苦恼
4.3.5差点让关锡友崩溃的“漫长”等待
4.4“i5”的诞生
4.4.1自主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
4. 4.2只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
4.5“i5”的力量
4.5.1 单个机床阶段
4.5.2 智能数控机床阶段
4.5.3 智能、互联的数控机床阶段
4.5.4 数字工厂系统云平台阶段
4.5.5 制造系统的系统:正在展现的阶段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第五章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5.1导言
5.2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5.2.1高速列车的技术引进
5.2.2 从引进路线到自主路线的“突变”
5.3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5.3.1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与技术引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