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HK$
76.8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HK$
64.9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HK$
96.8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售價:HK$
43.8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 对艺术创造而言 知识既是力量也是障碍。本书环绕妙悟诸问题进行考察,完美揭示了妙悟为生命体验的能力,以及传统艺术哲学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内在因缘。
★书中精彩阐述了悟性、悟境、破镜、造境、心境、妙悟与人工、瞬间与永恒等引人入胜的概念与关系,深具学术价值和文化含金量,对专业人士、艺术工作者、文艺青年及普通知识分子皆有启发学术、安顿心灵的积极意义。
★内附大量注释,有助于读者轻松拓展中国传统艺术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
內容簡介: |
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妙悟的根本特点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存在方式的确立。在知识、秩序的羁縻中,人真实存在的意义常处于遮蔽状态中,通过纯粹体验,归复真性,去除遮蔽,让存在的意义澄明呈现。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创造由生命真性跃出,才有真正的价值。妙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单纯归于认识论,又不能归于工夫论。它与西方艺术心理学中的直觉说有根本差异。
|
關於作者: |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留校任教,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99年调入北京大学,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会副会长,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的研究,出版研究著作二十余种。出版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获安徽省社科研究一等奖,《石涛研究》获教育部第五届科学研究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类一等奖,《南画十六观》入选首届中国好书,并获首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学术成就奖、吴玉章优秀学术成果奖等。
|
目錄:
|
001题记
001第一章关于妙悟的概念
002一艺术哲学中妙悟范畴之成立
006二妙悟与悟
011三妙悟与玄览、玄觉、观照诸概念
014四妙悟与悟妙
021第二章悟性
023一悟性的本质
030二悟性的动力
036三关于养性
044四艺术悟性与佛性
047第三章悟境
049一破境
056二造境
061三物境与心境
065四悟境之次第
072五破三关
077第四章悟境的传达
080一不可说、不可喻
089二翠竹如何见法身
094三烦万象为敷衍
100四关于言、境、法的表达结构
105五禅宗新工具观和唐代诗歌境界论
109第五章看与现
111一只要现,不要看
117二吾无隐乎尔
121三青山自青山
125四让世界自亮
129五世界作为说者
134六桃花更绚烂
137七大全
145第六章妙悟与法
147一破法
156二心法
161三我法
165四活法
169第七章妙悟与识
171一落花无言
177二听之以气
181三空纳万境
186四不智之智
191五学识助悟
197第八章妙悟与人工
199一《二十四诗品》论悟
203二画分南北
208三技进乎道
212四神妙逸能
217五巧拙之间
221第九章论瞬间永恒
223一关于时间即幻象
231二关于悟在刹那间
239三关于永恒在目前
246四古之境
253第十章狂怪之悟
255一说怪
262二说傲
269三说醉
275余论
294主要参考文献
300重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题记
中国艺术重视气韵,南朝谢赫六法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这本来是一个规范人物画形式要求的概念,唐宋以来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并化入气化哲学的内涵,使其由生动传神的要求发展为表现宇宙生机、个体生命的核心命题。气韵生动,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大法。
气韵如何获得?北宋以来出现一种观念,认为气韵不可学。北宋艺术理论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六法中,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属于技巧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达到,而气韵不可学。明李日华说:绘画必以微茫惨澹为妙境,非性灵澄彻者,未易证入。所谓气韵在于生知,正在此虚澹中所含意多耳。明末董其昌说:《画史》云若其气韵,必在生知,可为笃论矣。并将其与绘画南北宗理论联系在一起,认为,画有六法,若其气韵,必在生知,转工转远。气韵不是通过知识的累积就可以达到的,必须一超直入如来地通过妙悟方能达到。他的观点与郭若虚默契神会的观点是一致的。
气韵不可学,必在生知。这是否意味气韵天授,是由先天决定的呢?显然不能做此判断。郭若虚的生知说,当受到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观点的影响。孔子的生而知之,就不是先天决定论。孔子一生重学,然其学包括知识的积累和境界的提升两个方面。子贡学识深,颜回不及,然孔子认为其门下颜回为最好学之人,而以器也评子贡。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学的过程,境界的提升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他的生而知之者,上也,显然落脚在生命根性上的把握,而不是先天就具有。这生命根性的把握,需要生知就是妙悟。
南宋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诗道如此,艺术创造也是如此。相比知识的积累、技巧的训练,在艺术创造中,悟性则更重要。观画看气象,艺术的高妙在形式之外。
在中国艺术哲学中,妙悟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一种神秘的体验过程,它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修养,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又是融入世界的智慧;它虽属于认识论范畴,然其本质上则应归于功夫论。
传统艺术哲学以妙悟为根本创造方式,与中国艺术发展的大方向密切相关。中国哲学是一种成人之学,重品是其基本特征。中国艺术从总体上看,是重品的艺术。如在绘画中,梅兰竹菊深受人们喜爱,几乎成为永恒画题,这倒不是它们比别的花卉美,而因它们是人格的象征。传统艺术哲学将人品与艺术联系起来,品,不光是道德的功课,还包括领悟力、洞察力等,也就是生命体验的能力。艺术是人心灵境界的外显形式,有一等之心灵境界,方有一等之艺术。心灵境界的提升,仅通过知识的学习是无法获得的,必诉诸精神的养练和培植。
悟性,是心灵境界的凝结;妙悟,由心灵境界释放而出。就像石涛所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呕血十斗,是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满足;啮雪一团,则是精神的超升。技巧当然是作画之必备,但艺术创造不能停留在技巧上;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中国艺术强调的是心印,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就像石涛所说,吞下一团洁白的雪,以冰雪的心灵毫无尘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作画,才能自创佳构。
妙悟,并不意味对知识的排斥。传统艺术哲学并非将境界与知识对立起来,知识的积累是基础,境界的提升是导引。不是说境界的提升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方能达到,而是强调,知识的积累往往可充当境界提升之助力。董其昌说: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他既主张气韵不可学,必须根源于心灵的妙悟,同时又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识积累,他甚至认为不读书,不足与之言画。学和养二者不偏废,方为学养。心灵的涵泳,是整体灵魂的功课,包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而不是排斥之。
惟具有高朗的气象、开阔的心胸,具有独特的悟性,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控制知识。中国人对待知识的态度与西方哲学有明显不同,这也反映在艺术哲学上。作为传统艺术后期发展最为重要的理论家,董其昌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他认为,对于艺术创造而言,知识既是力量,也是障碍。将知识变成艺术创造的动能而不是羁绊的力量,是艺道成功之关键。气韵不可学的命题,乃是一个警惕知识的命题,一个以悟性统率知识的命题。
本书环绕妙悟诸问题进行考察,力求揭示传统艺术哲学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内在因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