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理韧性:你总是能整装待发
》
售價:HK$
65.8
《
大学问·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售價:HK$
97.9
《
无凶之夜
》
售價:HK$
65.8
《
机器人自动化集成系统设计(NX MCD)
》
售價:HK$
61.6
《
原生家庭,一所隐秘的学校
》
售價:HK$
96.8
《
信托一本通:财富传承的模式、案例与实务(丰富案例+专业解读,讲透10大信托业务功能、法律风险与实操)
》
售價:HK$
107.8
《
AI绘画:技术、创意与商业应用全解析
》
售價:HK$
85.8
《
新民说·经济学家的恶习
》
售價:HK$
46.2
|
內容簡介: |
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这些问题引领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真切的德育。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在上海民办学校二十余年的从教经验写作本书,以民办学校的德育实践探索为基础,创新提出从日常性的德育实践走向重视学生实践体验、依托丰富实践资源和多样实践方式的实践德育的观点,并聚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总结了探索实施文化性、自主性、社会性三位一体实践德育模式的经验。
|
關於作者: |
潘婷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国家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上海市民办进华中学副校长,现任华二宝山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兼初中部校长,民进普陀区委副主委、民进上海市委基础教育专委会副主任,普陀区人大常委。曾获普陀区园丁奖、上海市民办系统 十佳优秀德育工作者、民进全国先进个人。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实践德育观:基于现实探索的范式转换
第一节 以德育理念为基石,优化学校育人品质
一、万径归一:德育是育人根本
二、多位一体:共治是育德方针
三、践行为本:实操是育德途径
第二节 以育德目标为导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学会生活:养护自主能力土壤
二、学会沟通:编结人际交往网络
三、学会关爱:培养社会亲社会品行
第三节 以实践内容为抓手,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一、文化基础:内在精神的涵养
二、自主发展:主体能力的提升
三、社会参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二章 文化性德育:基于通识理念的人格养成
第一节 人文:文化启蒙与道德关怀
一、经典导读:国学+概念的提出
二、校本教育:人文素养的输送
第二节 科学:科技创新与道德理性
一、全方位的特色科技教育
二、基于学科的科技拓展教育
第三节 艺术:审美升华与道德诗性
一、陶艺:手上有乾坤,胸中涌诗情
二、吹塑版画:静心感知美,细心再现美
三、音乐剧:表达我心声,舞动我青春
第四节 体育:强身健体与道德意志
一、课间拳:武术精魂
二、健美操:力量美学
第三章 自主性德育:基于个性发展的道德观照
第一节 认知:探究学习与行为养成
一、寻根究底:人人都是自主创新者
二、遵章守矩:个个都是礼仪践行者
第二节 认同:班级团建与自我管理
一、自主管理:人人都是小干部
二、主题活动:个个都是参与者
第三节 合作:社团组织与朋辈教育
一、多元社团:人人都是兴趣爱好者
二、自治组织:个个都是自主管理者
第四节 发展:心理健康与成长总结
一、心理教育:人人都是小太阳
二、干部培训:力求做好管理者
三、成长记录:个个都是多元评价者
第四章 社会性德育:资源整合下的品德塑造
第一节 社会实践: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一、亲社会德育:学军、学工、学农
二、学雷锋实践:看书、作文、助人
三、馆校合作:求知、发展、共赢
第二节 公益服务:奉献爱心,创造价值
一、手拉手爱心助学: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二、爱心义卖:在经营竞争中成长
三、志愿者活动:在沟通服务中成长
第三节 家校互动:潜移默化,润苗无声
一、家长课堂: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二、家长文集:汇集家庭教育智慧
第五章 教师队伍建设:基于育德素养提升的人员保障
第一节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育德意识
一、制定规章制度,稳抓师德师风建设
二、开设国学课程,培植树人育德智慧
三、贯彻学科德育,发挥全员育人效应
第二节 推动骨干教师成长,提升育德能力
一、设立班主任成长工作室
二、动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三、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节 开辟服务交流窗口,提升育德境界
一、支援中西部:学海泛舟共执桨
二、跨文化交流:他山之石可攻玉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从上海城市空间探寻中共成立的肌理
苏智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成立,从此她历经磨难,不断壮大。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的执政党,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成员最多的政党。就世界范围的影响而论,因共产党创建所引发的中国革命,是18世纪启蒙思想以来所发生的最持久的一场革命。可以说,上海是中国红色革命之源,也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那么,上海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简言之,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城市,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其他城市、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诸多社会历史条件:作为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都市的近代城市,上海为共产党的成立提供最适宜的地理环境;以上海工人为主体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阶级觉悟的提高,则为共产党的创建奠定阶级基础;上海发达的媒介网络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提供便利条件;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上海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集聚与活动中心。而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新青年》编辑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则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提供了基本成员,上海发起组实际担当组建中共的临时中央。总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成立是上海近代化的结果,而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初期的有声有色的活动,也构成了上海近代史的华彩乐章。
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深入研讨中共创建史上一系列重大问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历史学会于2017年6月25日联合举办首届上海:党的诞生地学术研讨会,主要从上海城市历史,尤其是从城市空间的视角来探究中共建党与上海的关联。
城市空间是促成中共在上海建党的必不可少的地利条件。上海近代城市为中
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在本次会议上,熊月之教授指出,上海这座城市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六大支持系统,这就是先进的思想文化为重要内涵的信息传播系统、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为重要成分的社会基础、联系国际与国内重要城市的水陆交通系统、发达的邮政通信系统、具有现代政党社团活动传统的社会组织系统、维持政党社团正常活动的安全系数。
上海租界地带是中共早期成员活动的舞台,也是中共一大的会议场地所在。近代租界的存在,充当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又是中国人民获取现代经验、走向独立的开端。生活在租界里的华人既须忍受二等公民的待遇,又得以在外国势力庇荫下免受军阀或专制政府的骚扰,并躲避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外侵内乱,是中西文明共存、竞争、融合、多元的世界性大都会。相对独立的环境,使得中国革命者可以利用这一缝隙,进行反抗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并最终收回外国列强利权的革命活动。
相对于公共租界而言,法租界警力有限,管理相对松懈;法租界繁琐的批捕程序,也容易为革命党人的逃脱和营救提供机会。法租界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在客观上为中国的革命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当然,这并不是说,法租界当局对中国革命更加同情。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陈独秀一生钟情于法国大革命,钟情于法兰西文化,这也是他选择在上海法租界居住与活动的理由之一。他主编的《青年杂志》自创刊号起就特别地加上了法文:LAJEUNESSE。再深入分析,早期国民党人、共产党人主要栖居在法租界中区。1914年法租界进行了最后一次扩张,将西界推进到了徐家汇地区,然后开启新城区的建设规划。在新兴的西门区(Quartier de Siemen)里,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今复兴中路)、望志路(Rue Wantz,今兴业路)、西门路(Route Siemen,今自忠路西段)、天文台路(Rue dObservatoire,今合肥路)、贝勒路(Rue Amiral Bayle,今黄陂南路)、白莱尼蒙马浪路(Rue Brenierde Montmorand,今马当路)、菜市路(Rue du March,今顺昌路)等相继建成,这里交通便利,房价相对便宜。贝勒路树德里房屋落成不久,沿街的106号、108号(今兴业路的76号、78号)两所房屋就被李汉俊兄弟租下。这个新街区即西门区,而中国共产党后来就诞生在这个区域内。
在西门区这个法租界中区,几乎聚集着所有早期共产党人在上海的活动,除了耳熟能详的树德里中共一大会址,还有各位代表居住的博文女校,当然,渔阳里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性街区。
渔阳里街区作为近代上海的建党活动中心,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使命;这里成为
共产党党团组织的创建中心、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革命青年的培育中心、工人运动的策划中心,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创建活动主要集中于此。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的追捕,于1920年初由北京返回上海。他入住老渔阳里2号后不久,就开始着手组建共产党的组织。陈独秀居住的老渔阳里,是由8幢小楼组成的街坊,曾先后住过同盟会元老陈其美、民权人士杨杏佛、国民党元老叶楚伧等,这也只有在租界才会有如此奇特的气场。1920年5月,陈独秀、李达等人在渔阳里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社。8月,当时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诞生。为了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陈独秀等人于8月22日,在渔阳里6号创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选派时年21岁的俞秀松担任书记。《新青年》编辑部就设在老渔阳里2号,这里便成为马克思主义新的宣传中心。此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了新青年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公开出版发行机构。由陈望道翻译的、中国第一个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即交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其后,上海党的早期组织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先后出版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和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等经典篇目,向热心读者尤其是进步青年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7月,以维经斯基为负责人的五人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了中俄通讯社,由杨明斋任社长。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创刊,公开举起了共产党的旗帜。上海共产党早期党团组织为了培养革命青年到苏俄学习,储备党的后备干部,1920年9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办了外国语学社,社址选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同时,渔阳里街区是工人运动的策划中心,1920年8月15日,《劳动界》周刊创办,由陈独秀任主编,李汉俊、沈玄庐等为编辑,该刊的主要撰稿人有李达、陈望道、邵力子、袁振英、柯庆施等,该刊成为向工人大众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的通俗读物。10月3日,渔阳里6号召开了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陈独秀、杨明斋、李汉俊等人以嘉宾的身份出席了会议,陈独秀被邀请为暂设经募处的主任,并促成了上海最早的两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和印刷工会的诞生。
毫无疑问,红色革命的历史是上海城市的重要文脉。中共一大会址及其周边的众多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展示红色历史的重要载体,建筑能将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它们见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体现着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着各个时期革命前辈、爱国志士的崇高理想、信念、品德和情操,形象而直观,丰富且独特,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今天的上海,城市更新突飞猛进,城市景观日新月异。我们急须宏观把握城
市发展的肌理,整体、全面地梳理红色历史的痕迹,确定哪些历史遗迹、自然景
观、城市风貌需要妥善保存或是留心表达。我们须从记录足迹的城市历史出发,
以城市变迁线索为参照进行寻访和筛选,整体性保护,而不仅仅是单幢建筑、某个片区的保存。在迎接中共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应该以红色历史发展为脉络,遴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曾发挥关键作用的地物和建筑作为保护对象,并且有意识地基于红色历史去寻访、发展、保护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建筑、街区,从而系统地保留城市红色历史发展的足迹,并形成保护体系。如合理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设计纪念雕塑和纪念名牌,设置二维码影像资料展示与放映等。有些重要街区,如中共一大周边街区,需要进行原样保护,保持并延续原有生活样态,因为那是活着的城市人文脉络。
基于此,我们首先制作了《中共上海建党革命遗址分布图》,该图由吴俊范、姚霏等指导,王小雅、尤亚男、王梦佳等研究生绘制。该图分为党的机构、名人故居旧居、社团组织、事件发生地,体现了党史研究与城市空间相结合,较完整展示中共在上海建党的空间分布。今后还拟进一步深入精细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期待各方面、各部门精心合作,进一步发掘与继承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更亮丽的城市红色名片。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史高峰高原学科负责人,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