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編輯推薦: |
面对无休止的物种数量膨胀和趋于耗尽的资源,地球还能支撑多久?
生命真的能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积极地改造环境条件以维持地球的宜居性吗?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铁证如山,然而只要人类回归自然,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吗?
针对这些问题,本书作者给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生命的本性是杀戮和破坏,生命可能是其自身*的敌人这一暗黑生命观的提出,不仅动摇了环境保护主义的哲学基础,且颠覆了我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传统理解。
在生存和死亡面前,地球和人类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这本书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个新思路。
|
內容簡介: |
生命给地球带来了勃勃生机。如何看待地球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世界环境科学宗师詹姆斯洛夫洛克曾以希腊神话中哺育生命的大地之母盖亚之名,提出盖亚假说,认为生命会维持地球的宜居环境,使其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这个好母亲的形象获得了许多人的欢迎和接受,并在地球科学和大众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然而,本书作者、著名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却提出了一个与盖亚假说截然相反的假说美狄亚假说。在沃德眼中,生命就像希腊神话中杀害自己孩子的恶母美狄亚一样,既创造生命,又带来毁灭,加速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死亡。如果任其发展,终有一天,地球上的生命会使适合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过早地终结。
在这本惊世之作中,沃德向读者证明,除了一次地球遭受撞击导致的物种大灭绝之外,所有物种大灭绝都是生命本身造成的。沃德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审视我们这颗星球的历史,展示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直线下滑的地球,而这种下滑正是由生命本身所带来的。沃德警告说,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人类必须以新方式思考,才有希望自我解救。
美狄亚假说不仅适用于我们的星球,还可推及宇宙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生命。这一颠覆性的观点势必引发激烈的讨论,并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世界观。
|
關於作者: |
彼得沃德(Peter Ward),美国古生物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斯普里格地质生物学研究所教授,1984年当选为加州科学院院士。沃德专注于研究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等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他既是古生物学家,也是天体生物学家,跨领域的工作使他经常在书中提出独到见解。沃德为公众撰写了大量科普作品。1992年出版的《玛士撒拉的足迹》曾作为当年最受欢迎的科普读物获得美国古生物学会颁发的金三叶虫奖。
|
目錄:
|
001 引言
016 第一章 达尔文式的生命
029 第二章 什么是进化上的成功
040 第三章 关于地球生命本质的两个假说
071 第四章 美狄亚反馈和全球的过程
087 第五章 生命历史中的美狄亚事件
106 第六章 扮演美狄亚的人类
113 第七章 以随时间变化的生物量作为检验
129 第八章 预测生物量的未来趋势
141 第九章 总结
143 第十章 环境影响和行动方针
156 第十一章 势在必行的事
172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让我们从一个思想实验*开始吧。想象一下那片覆盖着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生机盎然的广袤雨林。河面宽阔,褐色河水缓慢流淌又势不可挡,向东而去,卷挟着数不清的泥沙,间或还有碎石。它们或是远自最西边正被快速侵蚀的安第斯山脉山脚,或是来自上游河段及河滩本身。和这些未来的沉积岩混在一起的是海量的腐败植物体,大到一整棵树,小到尘粒般的泥炭**。这些产物供养了大批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又被食肉动物猎捕,食腐动物则耐心等待它们都变成自己的盘中餐。近水岸边生长着一望无际的丛林,其间树木遮天蔽日。有些树叶拨开层层叠叠的树荫,探到最高处,形成浩瀚树原,犹如一片随煦风舞动的绿色海洋。在赤道的艳阳下,森林表面同底部的暮光世界截然不同,有着跃动的光辉。昆虫、飞鸟和蝙蝠从树冠上或树林间轻快掠过,还有空中成群出现的浮游生物,无论晨昏,铺天盖地,噪鸣喧阗。这一片被雨林覆盖的亚马孙河流域是细胞增殖和腐败的沃土,是迅猛生长又急速消亡的地方,是各种生物用狂烈节奏栖息着的生境,这些生物的生物量不可知,物种多样性程度不可知,形体构型*异质性的形态空间我们对其亦知之甚少。
亚马孙河流域这样的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宝库,在地球上并非独一无二。我们只要从亚马孙河的入海口继续往东,沿赤道穿过南大西洋直到再次看见大陆,就到了非洲的雨林,这里也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庞大的生物数量。同在南美洲一样,这片丛林横跨了非洲大陆。我们继续向东,再度临水这回是印度洋,又一次抵达大陆时,我们将置身南亚的雨林。
不同地区的雨林所含的物种各不相同,但这些生境中生命的丰富繁荣程度如出一辙。炎热的雨林是地球上生命最密集且最多样的宝库
(密集和多样是两码事),光是簇集于树上的物种也许光是生活在树上的甲虫类物种可能就比栖息在地球其他生境(包括珊瑚礁和海洋表面)中的所有物种加起来还要多。我们现在说的仅仅是数量多达3000 万的甲虫!但还不只如此呢!假如我们要计量来自这些 森林的生命物质(从匿于地下的土壤微生物到浮于空中最细小的蜘蛛) 的总量,这些生命物质的量很可能占据了地球总生物量的很大一部分
(但这是不可能被彻底摸清的),甚至可能超过剩余其他生物的生物量总和(同样,包括了珊瑚礁、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温带的北方森林和麦田,以及地层深处的微生物生物圈)。
现在再回到我们的实验。撸起袖子,来点神操作我们把地球温度仅仅降低几度,就改变了这些森林的气候。这个动作很简单,生命却很快有了反应(事实上是死亡),因为这一降温触发了正反馈机制,导致了进一步的降温,即气候变得越冷,地球越倾向于降温。随着地球变冷,两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雪覆盖,有更多光被反射回太空,导致温度越变越低,冰越结越多。热带的森林里当然没有冰,以后也不会有,但温度变化会减少降雨量,更重要的是,降雨变得不规律:季风地区伴随季风而来的降雨不复存在,而以往常年降雨的地区将出现第一个旱季和雨季的更替。那些需要全年雨水滋养的植物开始死亡,而那些在这类特定树种上营专性生活的动物,也随之死亡。
在北方和南方,海洋冰盖和大陆冰川这对冰之双子从沉睡中苏醒, 就像伸着懒腰的巨人,向彼此探出手指,直到融为一片白色冰原,陆上冰层厚度超过一英里*。它们一旦缔结同盟,就会迅速向南或向北移动这取决于它们是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出发。无论是在哪个半球,它们都朝着赤道,往更温暖的地区破浪而去,温和的液态水化身为贪婪的固态水,一路鲸吸海水壮大自己。强烈而酷寒的绝热风预示了它们将铺陈席卷整个大陆,这些风把大量的灰尘吹到曾经肥沃的土地上,甚至冰川和风所及范围之外的土地也受到影响。在这个全新的、犹如白夹黑奥利奥饼干(纯白外层和一个枯萎、干燥、暗黑的植物岩石夹心)般的世界中,地球上没有一个地方能免受局部气候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一个地方能保持与前冰期世界完全相同的气候类型, 甚至对大多数地方而言,哪怕只是保持同前冰期世界类似的气候都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