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內容簡介:
《共同利益经济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大师让梯若尔教授的*著作。该书回应时代关切议题,解析诸多重大挑战,力倡经济学社会责任,旨在促进人类共同利益。自出版以来,该书已荣获多个奖项,包括2016年法国经济图书奖评委会特别奖、2017年杜尔哥*经济金融书籍奖、2017年法国经济科学学会*经济学图书奖、2018年进步学会奖等。目前已以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葡萄牙语、日语等多个语种出版。
让·梯若尔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对我们所处社会的共同希望和愿景的重要贡献置于中心地位。对于如何应对诸多重要挑战,无论是欧元的未来,还是气候变化的前景等,他都传达了令人充满希望的信念。《共同利益经济学》展示了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探讨了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对于关心当下面临的关键性经济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之书。
——黛安娜·科伊尔(Diane Coyle),《极简GDP史》(GDP: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作者
让·梯若尔是如此不同寻常。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却坚信自己具有清晰而负责地讨论非经济学家所关心话题的社会责任。这是一部卓越之作,它展现了缜密的经济学思维对于理解从失业到全球变暖等诸多议题的价值。所有政策制定者,所有想理解当今经济的人。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
《共同利益经济学》是一部读来饶有趣味且极富洞见的著作。通过展示那些令人惊讶又富有启发性的经济行为悖论,让·梯若尔讨论了关乎经济福祉和共同利益的广泛话题,从隐私和谷歌的主导地位到如何分配稀缺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等。
——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關於作者:
让梯若尔教授是法国让-雅克拉丰基金会图卢兹经济学院(TSE)董事会名誉主席、图卢兹高等研究院(IAST)主席、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科研主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联合研究主任、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教授等。梯若尔教授的研究范围涵盖产业组织、监管、金融、宏观经济和银行业,以及心理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高水平论文,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荣获了多个国际奖项,包括2007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金奖和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目錄 :
中文版自序 i
致 谢 v
前言 共同利益出了什么问题?
本书的安排 5
社会与经济学的关系 6
经济学家职业 8
制度 10
观望世界的窗口 11
本书的主线 12
第一部分 经济学与社会
第一章 您喜欢经济学吗?
是什么在妨碍我们理解经济学? 15
市场以及管理稀缺性的其他方法 22
如何更好地理解经济学? 27
第二章 市场的道德界限
市场的道德界限还是市场失灵? 35
非商业和宗教领域 39
市场是社会凝聚力的威胁吗? 45
不平等 49
第二部分 经济学家职业
第三章 公民社会中的经济学家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经济学家 64
参与社会活动的陷阱 68
关于必要合作关系的一些保障措施 74
从理论到经济政策 77
第四章 研究人员的日常工作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的相互作用 79
学术经济学的微观世界 89
经济学家究竟是狐狸还是刺猬 98
数学的作用 101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106
工作中的经济学家:方法论的贡献 115
第五章 拓展中的经济学
经济人并非一直理性:心理人(Homo Psychologicus)假设 120
社会人(Homo Socialis) 133
激励人(Homo Incitatus):奖励带来的负面效应 137
法律人(Homo Juridicus):法律和社会准则 142
更多新奇的探索 144
第三部分 经济制度框架
第六章 走向现代政府
市场有很多必须矫正的缺陷 153
市场与政府的互补性及自由主义的基础 156
政治家还是技术官僚? 159
政府改革:以法国为例 165
第七章 企业治理及其社会责任
社会上有诸多可能的组织形式,但只有极少数被选用 171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181
第四部分 巨大的宏观经济挑战
第八章 气候挑战
什么与气候变化利益攸关? 191
停滞不前的原因 195
有负众望的谈判 202
温室气体减排人人有责 208
不平等与碳定价 216
国际协定的可信度 220
总结:让谈判重回正轨 222
第九章 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法国劳动力市场 227
劳动合同的经济学分析 235
不当的制度性激励 238
改革能达到何目标及如何成功实施? 244
关于就业的其他重大争论 248
紧迫性 254
第十章 十字路口的欧洲
欧洲一体化:从希望到质疑 258
欧元危机的缘起 260
希腊:两头受苦 275
欧盟和欧元区当下有什么选择? 282
第十一章 金融有何用?
金融何用之有? 289
有用产品何以变成有害产品? 291
衍生产品的危险 291
市场是有效的吗? 299
为何监管? 313
第十二章 2008 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 319
后危机时代的新环境 327
谁应担罪?经济学家与危机防范 342
第五部分 产业挑战
第十三章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
竞争的目的何在? 349
产业政策适用于何处? 357
第十四章 数字化如何改变一切
平台:数字经济守护者 370
双边市场 374
一个不同的商业模式:平台作为监管者 380
双边市场对竞争政策带来的挑战 383
第十五章 数字经济:社会面临的挑战
信任 393
谁拥有数据? 396
医疗保健与风险 399
21世纪的新型就业形式 405
数字经济与就业 414
税收系统 418
第十六章 创新与知识产权
创新势在必行 421
知识产权 422
专利费堆叠的管理 427
创新的制度 434
合作开发与开源软件 438
还有很多其他争论 444
第十七章 产业监管
利益攸关 446
改革四重奏及依据 447
激励性监管 451
受监管企业的价格 457
网络接入监管 462
后记 471
注释 474
索引 542
译者说明 576
內容試閱 :
前言
共同利益出了什么问题?
自柏林墙倒塌与中国经济转型以来,市场经济已变成当今社会即便不是,也是具有主导地位的组织模式。纵然在所谓的“自由世界”,市场及其新参与者的影响亦是日趋增强,政治权力的影响则日渐式微。私有化、全球化和日趋强调的竞争,以及系统地使用拍卖机制来授予公共合同等,都限制了民选官员的权力,余下的公共决策日益依靠独立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及法律体系来制定,而这些机构皆不直接受政治力量左右。
纵然如此,我们也只能说市场经济仅取得了局部胜利,因为它尚未从心灵与思想上让人们折服。对很多人而言,追求共同利益本应成为市场中重要公共干预背后的指导原则,却变成了新经济秩序下的牺牲品。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的优越性遭到了广泛质疑,公众愤愤不平地勉强接受市场的宿命。碎片化的反对声音哀叹,经济学让人类价值溃败,这个世界毫无怜悯和同情可言,一切都被个人私利左右。这些批评者警告我们,社会契约行将瓦解,人类尊严业已丧失,政治和公共服务正走向衰亡,生态环境在现有经济模式下将不可持续。一个国际上颇能打动人心的流行口号警示我们:“世界并非用来买卖。”这些问题与当下特定境况产生了共鸣,包括金融危机、失业和不平等加剧、各国领导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失策、欧洲计划遭受挫败、地缘政治不稳定以及由此带来的移民危机、世界各地民粹主义崛起,等等。
难道我们已然忘记了共同利益?如果是这样,经济学如何帮助我们重回追求共同利益的正轨?
对共同利益(即我们对社会的集体愿望)进行定义,从某种程度上讲,需要基于价值判断。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的个人偏好、我们可获取的信息,以及我们的社会地位。即使我们认同某些目标的基本合意性,也可能对公平、购买力、环境或工作与私人生活的相对重要性做出不同评价,更不用说在道德价值观、宗教或精神生活等其他个人层面,人们的观点会有天壤之别。
然而,在定义共同利益时,设法消除一些内在的主观臆断是有可能的。下面的思想实验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假如你尚未出生,你当然不会知道自己将来的社会地位如何,基因或家庭将会怎样,出生以后的社会、种族、宗教或国家环境等也都无从知晓。现在你可以自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身体状况好或坏,家庭富裕或贫穷,受过良好教育还是目不识丁,笃信宗教或者为无神论者,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追求工作满足感或享受另一种生活方式,等等,那么我会选择在什么样的社会里生活呢?”这种提问方式需要我们把自己从自身属性和已有社会地位中抽象出来,置自己于“无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之下。这种思维具有悠久的知识传统,肇始于17 世纪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约翰·洛克(John Locke),被18 世纪欧洲大陆的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和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社会契约论”提出者)所推行,至近代因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1971)以及经济学家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的不同个体福利比较理论(1955)而得到复兴。
为了缩小你的选择范围(且避免给出一个臆想的答案),我将重新表述这个问题:“你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体系中呢?”在此,关键的问题并非你想生活在哪种理想社会,比如市民、工人、商业领袖、政治官员和国家自发将共同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的社会。尽管人类并非总是追求自身物质利益,但他们在共同利益面前常常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个人利益及由此可预见的行为已经在历史上导致了极权主义和日益贫困化的社会组织(苏联“新人”[new man]2 神话的破灭可资为证)。
因此,本书将以如下原则为出发点:无论是政治家、企业高管还是普通雇员,遑论失业者、独立承包商、高官、农民还是研究人员,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都会对其面临的激励做出反应。这些物质或社会激励,加上他们的个人偏好,决定了他们将要选择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有可能或者不可能与共同利益相冲突。因此,追求共同利益涉及相关制度的构建,以便尽可能地协调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从这个角度讲,市场经济绝非一个目标,它充其量只是一种工具,而且,在考虑如何协调个人、社会群体和国家的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时,还是一种并不完美的工具。
我们既然在社会中占据了某个特定位置,也就很难再说置身于“无知之幕”之下,但这种思想实验可以将我们引导至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也许我造成了污染,或者消耗了太多的水资源,这并非因为这样做能使我愉悦,而是因为如此行事满足了我的经济利益。我可以生产更多的蔬菜,或者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隔热材料的安装,或者为了省钱而购买污染更严重的汽车,其他人将因我的行为受到损害,所以不赞成我的所作所为。但是,如果我们从社会组织着眼,就可以从其他人的角度,对我的行为是否可取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而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换句话说,不知道其作为受害者的成本是否超过作为受益者的收益。一旦我的自由意志与你的利益相冲突,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就会分化,但二者在“无知之幕”之下会部分地趋于一致。
在“无知之幕”之下推理的另一个好处是权利被赋予了超越口号的理由:获取医疗保健的权利为人们提供了保障,以防止不良基因带来的不幸;公平的教育机会让我们得以消除出生与成长环境差异的影响;人权和自由则保护人们免遭政府的任意专行,等等。从这个视角看,权利不再是社会可以随意承认或否定的抽象概念。在实践中,权利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授予,也可能相互冲突(例如,某个人自由的终点恰好是其他人自由的起点);这样的视角也使权利更具操作性。
追寻共同利益的出发点是将我们的利益置于“无知之幕”之下,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不对解决方案预设立场,并使集体利益成为利益标准的必然选择。私人使用资源谋取个人福利是可行的,以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资源滥用则不行。以共同利益概念为例,在“无知之幕”之下,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下列资源应隶属所有人:水、空气、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地球、美景,等等。这些资源为全人类共同所有,但终由个人消费。我们都可以享用这些资源,但要以我的使用不影响你的使用为度(知识、公共街道照明、国防也如此)。与此相对,如果资源数量有限,或者集体选择限制其使用,比如有些地方限制碳排放,就需要以某种方式对其使用私有化。对水、碳或频谱等公共产品设定某个价格,只要经济人支付相应的价格,就可以授予其排他性使用权,从而将这些资源的使用私有化。实际上,正是人们对共同利益的需求催生了这样的私有化,其目的就在于防止人们浪费水资源,让经济人对碳排放造成的危害担责,将稀缺资源如通信频谱分配给那些能充分利用的运营商,等等。
这些案例预见了前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经济学如何为追求共同利益做出贡献。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经济学并不想篡夺社会在界定共同利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但它可以在两个方面做出贡献:首先,通过区别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公共讨论聚焦在体现共同利益概念的目标上。我们将会看到,在很多时候,手段或工具往往备受瞩目,不管是某种制度(如市场),还是某种权利,抑或是某项经济政策,但人们后往往忘记了真正的目的,终导致手段与共同利益相悖,尽管其初衷是为了共同利益。其次,同时也是更重要的,一旦人们对共同利益达成共识,经济学就能够帮助开发促进实现共同利益的工具。
经济学并非为私有财产和个人利益服务,也不是为那些想利用政府权力强推其价值观或保证其个人利益的人服务。它既不支持完全基于市场的经济,也不为全部由国家掌控的经济背书。经济学致力于实现共同利益,其终目标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此,经济学的终极任务是找到促进共同利益的制度和政策。在追求社会利益时,要同时涵盖个人和集体两个维度,既要分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兼容的情形,也要分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悖的场景。
本书的安排
共同利益经济学探索之旅极具挑战性,但我希望这样的挑战是值得的。本书既非教科书,也不预设答案;它是一个质疑的工具,就如同学术研究一样。本书表达了我的个人观点,包括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如何构建的,以及经济学涉及哪些内容等。这一研究理念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也基于一个既认可市场的优点也认为其需要监管的社会。读者可能对书中的结论不尽赞同,甚至大部分都难以苟同,但我希望纵然如此,读者也能从本书中获得思考。我期望你们具有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的意愿,以及拨开迷雾寻根问底的好奇心。
写作本书的另一个愿望是与读者分享我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激情。在我21 岁或22 岁次接触经济学课程之前,我仅仅是通过媒体了解到经济学。我当时非常想理解社会,我喜欢数学和物理学的严谨,对人文社会科学诸如哲学、历史、心理学同样着迷……我很快就被经济学迷住了,因为它把定量分析与对个体和集体行为的研究融合在一起。后来我意识到,经济学为我打开了通往所知甚少的日常世界的一扇窗,并为我提供了两个机会:一是解决一些智力上要求很高且引人入胜的问题,二是为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决策做出贡献。经济学不仅阐述和分析个人与集体行为,同时也渴望提供更好的公共政策。
本书包含五个主题:个主题是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分析范式,经济学与社会的关系。第二个主题是经济学家的工作,从其作为研究者的日常生活到其研究与社会的潜在相关性。第三个主题是政府和市场制度,本书将政府与市场置于具体的经济背景中分析。第四个主题是当下我们为关切的四大宏观经济挑战:气候变化、劳动力市场挑战、欧元和金融。第五个主题涉及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公共讨论中并非为显眼,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未来至关重要。在此,我们用“产业挑战”(the industrial challenge)作为标题,它涵盖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新经济模式、数字革命带来的社会挑战、创新以及公用事业监管等问题。
社会与经济学的关系
本书的前两部分讨论经济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包括经济学家的立场、经济学研究人员的日常工作、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以及市场的道德基础等。
因为担心这些内容可能会助长当下将经济学家变成媒体人物的趋势,我曾有些犹豫是否应纳入这两部分内容。我担心这些内容会分散读者对本书真正焦点的关注,即经济学本身,但终我决定冒此风险。我在高中、大学和其他很多地方的交流,强化了我对这门学科触发的一些问题的认识。人们总是提出同样的质疑:经济学家到底在做什么?经济学是(真正的)科学吗?如果经济学是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且个人主义决定集体现象并塑造个人行为,那么这会产生什么问题?理性行为假设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的话,这一假设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式?市场是否具有道德?经济学家未能预测2008 年金融危机,那么他们是否有用?等等。
经济学兼具要求苛刻和易于接受两个特点。经济学之所以要求苛刻,是因为直觉经常欺骗我们,正如我们将在章看到的那样。我们都容易受到某些直觉和信念的影响,并屈从于它们。当思考经济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答案并非总是正确的。我们的推理通常难以超越表象以及我们抱持的信念或情感。经济学是一面塑造我们世界观的透镜,并使我们可以透过镜片观察世界。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注意避开这些陷阱,经济学就会变得易于接受。理解经济学并不要求接受过精英教育或拥有超出常人的智商,只需要求知欲,以及一张标识出我们的直觉、情感和信仰会在何处蒙蔽我们的自然陷阱地图就足矣。在接下来的每一章中,我都将列举一些具体实例以阐释理论并帮助加深理解。
与上述模糊的不适相呼应,很多书探讨了市场的道德问题,并强调需要在商业和非商业领域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第二章表明,对市场的某些道德批判无非是对“市场失灵”概念的重新表述,因此所需要的是采取集体行动,而非关注什么具体的道德问题。其他一些批评则更为深刻。我们将试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市场交易感到不安,如买卖、代孕或性交易等。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我们的愤怒情绪会让我们对反常的个人行为或要以不同方式组织社会的举动产生警觉,但这些情绪对经济行动而言实为蹩脚指南。过去,愤怒往往导致强调个体偏好,危害他人自由,而且愤怒往往阻碍了进一步的反思。后,第二章分析了对市场经济中不平等加剧及社会凝聚力丧失的担忧。
经济学家职业
本书的第二部分涉及经济学家职业。这部分从第三章开始,首先探讨的是经济学家是如何参与公民社会的。作为一门学科,经济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占据特殊地位。相比其他任何领域而言,经济学都更能让我们感到挑战、吸引和困扰。经济学家的角色并非做出决策,而是识别出构成经济系统的重复性模式,并传达经济科学当前的知识状态。正因如此,经济学家面临两类相互对立的批评:对某些人而言,经济学家毫无用处;而对其他人来讲,经济学家太具影响力,而且经常会为不利于共同利益的政策背书。我将聚焦于第二类批评,并将本书作为一个整体,对类批评做出回应。
质疑经济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是完全合理的。与其他科学学科的同行一样,经济学研究人员通常至少部分由政府资助。他们或者通过参与公民生活直接影响经济政策,或者通过研究和教学间接影响经济政策。像所有科学家一样,经济学家也会犯错误,因此也应该接受问责。学院派经济学家可能发现学术研究令人着迷,但总体而言,其研究还必须对社会有用。
研究人员们有多种方式参与公民生活:与公共和私人部门互动,或参与媒体及政治的公共辩论。如果构建得当,每一种互动都会对社会有用,但每一种互动也都蕴含着自我毁灭的种子。第三章回顾了可能危及学术研究及成果传播的因素,并以经济学为例加以阐明,当然同样的经验和教训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就如何利用制度限制相关风险的问题,这一章提供了一些个人思考,这些风险就是金钱、友谊以及对被认可或出名的渴望,它们可能改变学者在书斋内外的行为。
第四章介绍了经济学研究人员的日常生活。我解释了为什么与“沉闷的科学”(1849 年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 在一篇提出重建奴隶制的文章中如此指称经济学)恰恰相反,经济学是如此令人着迷,以及为什么一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大学生可以考虑成为经济学家。
我将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互补性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数学的作用,我们如何验证知识,经济学家的共识和争议所在,以及经济学家认知推理的方式。后,我将给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进展的直观描述,在过去40 年里,它们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制度的理解。
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对相同的个体、相同的群体以及相同的社会感兴趣。第五章将经济学置于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在19 世纪末之前,经济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但在20 世纪,经济学通过“经济人”(homo economicus)假设开始自成体系。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假定决策者(如消费者、政治家和企业主)是理性的,直白地说,给定决策者所能掌握的信息(尽管经济学也强调这一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或者是被操纵的),他们将按照自身利益(通常理解为经济利益)来行事。但在现实中,我们在思想上和决策上都存在偏见,而且我们都有超越物质利益的目标,或者说物质利益并非我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在过去20 年里,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高对个人和群体行为、政治决策以及法律形成方式的理解。第五章展示了如果考虑到拖延症、信念形成的误差和语境的影响等,我们将如何丰富对经济行为的描述。然后,这一章又回到道德及其脆弱性上,讨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规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制度
随后的章节分析经济活动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政府和企业。在第六章中,我将基于共同利益提出一种新的政府概念。与国家干预主义的信徒和自由放任政策的拥趸们竭力让我们相信的截然不同,我们对社会的选择并非政府与市场的非此即彼。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排斥。市场需要监管,政府需要竞争和激励。
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通过公共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也不再通过公共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政府已转型为监管者。我将说明,政府的新角色是建立基本规则,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干预,确保良性竞争,监管垄断企业,监督金融体系,创造真正的机会均等,并通过征税对资源进行再分配。第六章还分析了独立机构和政治至上的作用及相关性,并强调有必要对政府进行改革(因为当前许多国家的公共财政状况威胁着现有社会制度的存废),后提出一些改革的途径。
第七章涉及企业。这一章以一个谜题开篇:为什么一种特定的管理方式—资本主义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如此盛行?这一管理方式将决策权赋予股东或债权人(当债务未偿还时)。但是,企业还有众多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分包商、客户、地方当局、企业运营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以及附近的居民等。正因如此,存在许多潜在的组织形式,利益相关者可以在其中按照不同的配置和安排来共享权力。我们往往会忘记,在自由市场的世界中,还可能存在管理企业的其他方式(如自我管理或合伙制企业)。通过分析这些替代方案的可能性,我对不同的企业治理机制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后,我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这两个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与市场经济不兼容,还是相反,它们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产物?
观望世界的窗口
对于涉及一系列重大经济挑战的章节(第八至十七章),它们所需要的导图要少得多,因为人们对这些主题耳熟能详。本书涵盖的这部分内容,是对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但个人又无法控制的诸多议题的探索:全球变暖、劳动力市场挑战、欧盟、金融、竞争和产业政策、我们与数字世界的关系、创新与产业监管。针对每个主题,我都会分析公共和私人参与者的作用,并思考可能有助于个人和整体利益趋同的制度—简而言之,有助于共同利益。
我要传递的信息是乐观的。我将解释为什么社会面临的种种流弊并非不可避免(针对失业、全球变暖和欧盟衰落等问题是有解决方案的)。我还解释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产业挑战,以及如何确保产品和服务使公众整体受益,而非仅仅增加股东或员工的收入。我将展示如何在不破坏经济增长引擎或否认政府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的情况下,对金融业、垄断部门、市场及政府自身予以监管。
本书主题的安排必然是有选择性的。我优先考虑的是那些我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研究成果的主题,而对其他经济学家可以提出远比我专业的评论的主题,我几乎未予讨论,或者只是为了保持章节完整才有所涉及(如在分析全球化或不平等时)。
本书的主线
尽管本书是围绕大家都熟悉的主题来组织的,但多数读者对全书的主线概念可能并不熟悉,即信息经济学理论,该理论是过去40 年来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这一理论基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经济参与者(家庭、企业、政府)所做的决策受到有限信息的约束。在实际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信息有限性带来的后果。信息有限性使公众难以理解和评估政府出台的政策,也让政府难以对银行和大公司实施监管、对环境予以保护或对创新进行管理。信息缺乏也会导致投资者难以控制其投资的企业的资金使用方式,同时还会影响公司的组织方式,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影响我们与自身的关系,例如当我们构建一个身份或相信我们想要相信的事物时。
正如我已经表明的那样,反映现有信息的公共政策相当必要,其对就业政策、环境保护、产业政策以及部门和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私人部门,信息不对称是其治理结构和融资模式形成的原因。有限(或“不对称”)信息的问题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的制度结构和政治选择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共同利益经济学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