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840-1911)

書城自編碼: 343148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征订教材
作者: 宋洪远,王思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1342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2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危局
《 危局 》

售價:HK$ 84.0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财富方程式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16.0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911—1949)》
+

HK$ 251.1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978-2012)》
+

HK$ 243.0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949-1978)》
+

HK$ 52.5
《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教材——工程技术经济》
+

HK$ 64.5
《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教材——计算机在建设工程中的》
編輯推薦:
本书分晚清至民国(1840―1911年)、民国至新中国成立(1911―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农村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农村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年)四个分册,全景式展现了传统农业在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演进更迭、发展变化,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漫长画卷,揭示了近代化、现代化对中国农村变迁的影响,展现了制度变迁对农村变迁的巨大作用,对未来我国农村制度变迁提供了重要启示。
內容簡介:
本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的开篇之卷,主要探讨自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
七十余年间中国农村变迁史。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线,晚清既是百年变
迁的起点,也是百年变迁的环境和条件。本卷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土地、自然灾害、土地制度、
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农村市场、交通运输、农村金融、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农业科技、农
业改良等,重点围绕“农村变迁”这一主题,记述农村生活变化及其特点,比较全面系统地反
映晚清社会转型中的“三农”演变过程及全景全貌;力求探究影响晚清时期农村变迁的历史轨
迹和推动因素;着重分析了旧体系如何在晚清时期发挥主导作用,新因素如何发展壮大并逐渐
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關於作者: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先后在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自1991年以来长期从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与政策咨询工作。自1997年以来连续参加起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是近13年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之一。参加起草《粮食法》和《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1997年被授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荣获科学中国人称号,2008年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60名农村人物称号。
目錄
引论 1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及面临的挑战 7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9
第二节 人地矛盾加剧对农业生产的挑战 24
第三节 门户开放与农村自然经济的变化 30
第四节 传统农业制度与技术对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8
第二章
晚清人口与土地变迁 47
第一节 晚清人口数量与布局的变迁 49
第二节 晚清农用土地的变迁 58
第三节 人地矛盾对晚清农业发展的影响 63
第三章
环境变迁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71
第一节 晚清农业环境的变迁 73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农业灾害 84
第三节 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影响下的晚清农业 113

第四章
晚清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139
第一节 晚清农业土地制度概况 141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147
第三节 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153
第四节 土地制度及农业经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60
第五章
晚清农业生产及其结构的变迁 167
第一节 晚清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169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179
第三节 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89
第六章
晚清市场与商品农业的发展 195
第一节 农村市场网络及交易制度 197
第二节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04
第三节 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216
第七章
城镇、工业及交通运输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21
第一节 近代城镇的发展 223
第二节 近代工业的发展 232
第三节 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48
第四节 近代城镇、工业及交通运输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58
第八章
晚清农村金融与农村发展 273
第一节 晚清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内容 276
第二节 晚清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280
第三节 银行业兴起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284
第四节 金融业发展对晚清农村经济的影响 287
第九章
晚清农村居民与农民生活 295
第一节 晚清农村居民的构成 297

目 录
第二节 晚清农民的收入变化 304
第三节 晚清农民的消费状况 310
第四节 影响农民生活变化的原因 317
第十章
晚清农村社会与文化变迁 325
第一节 晚清农村教育与农民素质 327
第二节 晚清农村医疗与农民健康 335
第三节 农村宗族、宗教与农村文化变迁 344
第十一章
西学东渐与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 353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近代农学的传播 355
第二节 近代农业教育的肇始与人才培养 363
第三节 晚清近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74
第十二章
晚清的农业改良与农村发展 383
第一节 内忧外患的挑战与压力 385
第二节 呼唤变革的农业改良思潮及实践 391
第三节 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农村社会变迁 403
余论 413
参考文献 425
內容試閱
从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阔步
走向现代化,中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百年来,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
中华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中国农村几经变迁,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回顾百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和农村发展变迁的历史,可以欣喜地看到:经过新中国
六十多年和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已成为全球经济发
展最快最好最有活力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农村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
在农业领域为世界创造了辉煌和奇迹;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早已告别贫穷落后的面貌,农村小康社会正在变为现实。
1.
项目课题设立的背景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新的起点,正走上伟大复兴之路,农村正与城市一起向着
全面小康的方向发展。在此之际,梳理农村发展变迁的历史,特别是对三农政策
和农村制度发展演进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以史为鉴,对中国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状态和发展的整体质量。从已有研究来看,对百年中
国农村发展和制度变迁史进行系统研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项空白。
面向未来,悠久的农业历史、源远流长的农业和农村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农村
制度变迁、历经波折积累下来的政策经验等,还将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这是一批老前辈、老领导和农经学者的共识,也是本项研究得以开启的重要原因。
2.
课题内容和承担单位
2012年初,在段应碧主任的倡议下,在陈锡文和韩俊两位院领导的亲自谋划下,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设立重大研究项目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研
究。该项目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为牵头单位,由宋洪远主任担任主持人,
项目集合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社会
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农业博物馆等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和农业技术史、农业经
济史、农村社会学、当代农业农村问题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四个子课题组,形
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2012年6月,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在宋洪
远主任的组织协调和统筹安排下,项目组承担起课题申报、内容确定、组织方式确立、
沟通协调联络、组织拟定编写大纲和编写体例、文献资料收集、开展研究和书稿撰写
等大量烦琐的工作。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课题主要分为两大内容:一是系统收集和
梳理可资利用的有关晚清、民国、新中国三十年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迁历史的文
献目录库。二是在总的研究框架下分时段设置四个子课题,分别由不同的单位牵头承担。
项目子课题一: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华文
明研究院王思明教授牵头,开展晚清和民国数据库建设以及晚清农村变迁史的研究。
项目子课题二: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研究。由全国农业博物馆研究
员曹幸穗牵头,开展民国时期农村变迁史的研究。
项目子课题三:新中国三十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研究。由浙江师范大学农
村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景新教授和车裕斌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史学科冯开文教
授共同牵头,开展新中国三十年农村变迁史的研究。
项目子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郑有贵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陈洁研究员共同牵头,
开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的研究。
到2013年6月,中国农村变迁史资料库初步建成,其中晚清数据文献库近14万字、
民国数据文献库近14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数据文献库10余万字、
农村改革开放以后数据文献库近5万字,基本涵盖海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农村变迁史研
究的绝大部分文献资料。到2015年底,四个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基本结束,向委托
方提交课题报告成果。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的研究时间跨度大,对晚清至民国(18401911)、民
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11949)、新中国三十年(19491978)、农村改革开
放以来(19782012)四个时段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全景式展现了传统农业在近代化、
现代化过程中的演进更迭、发展变化,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漫长画卷,描
绘了百年农村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史。项目课题研究涉及单位7家,参与研究工作50
余人,具体执笔撰写的老中青三代学者48人,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内外联动,
分工合作,完成了百年中国农村变迁史这一大型研究项目。
3.
课题成果和各卷内容
在做好一系列研究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于2013年正式启动本书各卷的编
撰工作。经过四年的努力,在合作单位的通力协作下,全书编撰工作进展顺利,取得
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2016年以来,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和各位领导的建
议下,课题组继续对各卷进行修订完善,并积极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经过国家出
版基金评审专家评审并报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2018年2月,本书最终获得
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正式资助,并拟于2019年出版。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重点围绕农村变迁主线,书写和刻画了近代
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史,记述与经济社会相关的农村生活变化及其特点,全面
反映一百多年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三农演变过程及全景全貌。研究成果由反映四个
时段相关情况的四卷组成。研究以时间为顺序,以农村发展、制度演进为主线,从人
地关系、人口布局、土地布局、资源环境、土地制度、农业结构、农村商品经济、城
镇化和工业化、农村财政与金融、三农政策等多方位全视角展开。研究揭示了近
代以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浪潮等对中国农业、
农村和农民的影响,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农业科技与教育、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演进情况,梳理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的历史和现实情况,阐释了近代以来中国农业衰落、农村凋敝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
新中国三十年农业农村变迁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和三农政策的成功经验,展现了制度变迁对农业
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加深了对当前农村制度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
对未来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提供了有益启示并指明了方向。
下面主要介绍本书各卷的框架结构。
第一卷:《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8401911)》。该卷概述了传统农业的
历史地位及面临的挑战,指出人地关系是中国农业的基本命题,人地矛盾加剧对农业
生产的挑战刺激了近现代农业发展。晚清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起点,自晚清
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价值观、社会生活均在发生巨变。晚
清农村社会变迁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变迁,这一视角的选择非常重
要,它描绘了中国百年前农村变迁的图景,也可作为研究同时代东亚最重要的国家之
一中国的近现代化历程的重要参考文献。
第二卷:《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9111949)》。该卷主要揭示民国时期
农村变迁的原因和动力,揭示这一时期的乡村制度、经济基础、科技进步、文化演替、
教育兴起等因素对于乡村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深刻作用,以及对后来的新中国产生的重
要影响。
第三卷:《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9491978)》。该卷首先分析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发展的起始条件、中国国情、国际背景,在此基础上解释了为什么
新中国三十年选择了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和推行农业集体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统
购统销、社队企业发展等农村政策制度。19491978年的农村变迁历程,基本可以
划分为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三个阶段。土地改革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
制度体系建立的预备阶段,农业合作化是这一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阶段,此后的人民
公社是这一制度固化乃至僵化的阶段。
第四卷:《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19782012)》。该卷通过对制度层面的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产品市场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
财税金融制度、乡村治理机制、农村领导管理体制、农业法制以及发展层面的现代农
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扶贫开发、农民的全面发展、农业
对外开放等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变迁重大成果的展示,呈现了19782012年中国农
村改革和发展变迁轨迹,系统反映了中国农村在三十四年时间里的巨大变化。该卷还
把农村改革和发展变迁纳入国家工业化进程进行考察,对农村为什么率先进行改革、
农村改革改了什么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以及农村发展变迁影响因素和经验进行了
分析。
4.
主要发现和基本观点
(1)晚清农村社会变迁是多种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晚清农村社会变迁反映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
晚清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瓦解与新生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
生转型的关键时期。晚清是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起点,其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经济结
构、价值观、社会生活均在发生巨变,呈现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晚清卷(1840
1911)作者提出,晚清农村社会变迁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因
素影响。在政治统治方面,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瓦解;在经济活动方面,封建社
会的自然经济统治地位已经动摇;在思想禁锢方面,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遭遇多方
挑战。在旧体制解体过程中,晚清政府的社会整合能力削弱,加剧了社会失序。
晚清农村社会出现了近代化趋向,以机器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已经出
现;在西方商品化大潮冲击下,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单一小农经济不再一统天下;
近代工商业开始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社会中出现了买办阶级、新型工商业者
和近代产业工人。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和交通枢纽地区的商品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社
会近代化程度和速度存在从沿海到腹地递减的态势。
晚清人地矛盾加剧,通过平面扩展、开发边疆和边缘土地,扩大了土地面积,通
过引进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开展精耕细作、提高农田水利水平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化。但晚清乡村社会矛盾和冲突不绝,社会动荡,造
成农村破败,生产、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农村呈现普遍贫困化。
晚清农村社会新旧风俗杂陈。随着西方民主思想、政治理论引入,新式学堂兴起,
科举制度废除,外来宗教开始渗入,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应运而生,新知识、新思想突
破了传统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藩篱。近代城市经济兴起和近代工商业、交通运输
发展,城乡商品和要素流动加速,对农村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但农村仍沿袭传统
习俗和生活方式,孔孟之道、儒家学说是占据主体的价值观。
(2)民国农村变迁史很短,乡村社会边缘化、乡村阶层结构劣质化,乡村社会危
机重重。
民国卷(19111949)作者认为,民国历史虽短,但它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结
束了两千多年帝皇家天下的封建统治,开启了共和立国的时代,使中国以落后
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版图,在中华历史上是第一次。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
成立,标志着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但
民国时期并没有脱去旧时代的烙印,民国的三十八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民国政府历经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各政权虽然采取了不同于
清王朝的治理模式,但受自身的局限,终究不能引领中国走向富强,乡村社会变革也
以失败告终。
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到
社会化大生产,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到商品
市场经济,从传统的家庭的血缘为主的宗法关系到由法治所保障的自由、独立的
人际关系,从迷信到科学,从专制到民主,从封闭到开放,从地域性联系到世界性联系,
民国开启的是一个由旧制向新制转型的过渡时代。
辛亥革命后,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乡村社会出现了多重权力中心,社会
秩序的稳定结构受到了影响。与此同时,乡村阶层结构的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乡村劣质
化演变的特点。在国家推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被隔离在外,农民利益被置于
一边,造成乡村社会不断破败、边缘化,乡村社会危机重重,农民境遇悲惨。民国农
民在封建势力统治下,处于保守、停滞的极端落后的状态,同辛亥革命以前并无根本
不同。民国时期,政府主导开展了地方自治和农村建设,一些有识之士也进行了乡村
建设的尝试,但这些均在战乱中无法延续。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日益向着重视农民、发动农民
的方向演化。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关注农民问题,但早期中国共产党更重视工人运动,
对于农村和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尚未认识。随着斗争的演进,农民阶级在中国革
命中的地位凸显。共产党肯定了农民阶级的伟大革命潜力及其工人阶级可靠同盟军的
阶级地位,认识到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改组完成,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
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中共四大决议指出,要保障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
此后明确了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没收大地主军阀官僚庙宇的田地交给农民,认为
不实现耕地农有,农民就不能成为革命的拥护者。这是共产党第一次树立起自己关于
解决农民问题的旗帜,呼吁保护农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并提出了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
的根本。由于斗争形势变化和认识差别,在不同时期党内对于土地问题的主张认识都
不同。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极大地推动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土地改革的胜利,
标志着农村土地所有制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村封建剥削制度已在解放区
消失。这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他们迫切要求组织互助合作以发展生产。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一系列农村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前解放区革命实践的延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对
在全国农村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
借鉴。

(4)新中国三十年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新中国三十年卷(19491978)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发展的起始
条件、中国国情、国际背景等,解释了当时选择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和推行农业集体
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统购统销、社队企业发展等农村政策制度的社会根源。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国经济起点低、经济剩余少、资金资源短缺,分散的个体
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内忧外患促使新中国把工业化作
为当务之急。农村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恢复,主要农产品产量达到甚至超
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农业剩余增加。在从外部获得资源不可能的情
况下,农业剩余成为国家工业化积累最重要的来源。在重工业为主体的国家工业化战
略主导下,通过统购统销、农业税费、价格剪刀差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业为国家
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托。在这一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全面支撑的作用:农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和资
金供给;农民通过为国家工程建设提供义务工支援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民通过农
村临时吸纳城市人口和农民事业农民办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隐性贡献。
新中国三十年的农村发展变迁虽有起伏波动,但成就辉煌。在农村发展变迁的过
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历史教训,包括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形成、农
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尊重农民的选择和创造等。
(5)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对中国农村发展变迁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使农
村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卷(19782012)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大的三十四年
间的中国农村发展变迁进行研究。这一时期农村发展变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农民、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由长期受温饱困扰到小康水平的重大历史性
跨越,并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19781984年,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的农村改革率先成功突破,使农村发展变迁在新的生产经营体制下展开;1985
2002年,以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而率先运用市场机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发展变迁
在资源配置由计划为主向市场为主的转变中展开;20022012年,实行以统筹城乡经
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为新取向的政策并深化的改革使农
村发展变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面展开。
农村实现巨大发展变迁的首要原因在于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
和释放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使之成为推动农村巨大发展变迁的生力军。制度创新

植根于农村、来自于农民。在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做出了两个趋向的重大论断,做出了中国已进入
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的重大判断,从而促进了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到重中之重、从城乡兼顾到统筹城乡、从工业的发展要依靠农业提供积累到两
个趋向的思想和论断的演进,在实践中推进农业养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分
割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转变。这是中国农村实现巨大发展变迁的另一重要原因。
这些宝贵的理论与思想财富将在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继续发挥
指导和引领作用。
本书着眼于晚清大变局以来的中国农村变迁。无论是对充实当下国内的农村变迁
史研究和农村政策理论研究,还是对更好更深入地开展农村现实研究,都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编辑委员会审定了编写大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
意见。在编写和修改过程中,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清华大学
出版社周菁编辑、沈葆华老师在国家出版基金申报、书稿审校等方面给予了专业性的
建议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农村制度变迁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史学、科技和乡土文化等学科,
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在写作风格、叙述习惯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我们努力在全书编
写过程中统一体例,进行统筹安排,但仍有挂一漏万的情况。由于编写者水平所限,
本书编写中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宋洪远
2018年9月20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